【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特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特征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特征 学案 ‎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易错提醒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关键点①: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a.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b.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c.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关键点②: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关键点③: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关键点④: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 诊断辨析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 ‎(2)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3)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 深度思考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哪一种?‎ ‎(2)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多少只?若部分标记物脱落,该鹿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何变化?‎ 提示 (1)④‎ ‎(2)(M×n)÷m只 增大 考向一 种群特征及相互关系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 ‎ 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答案 C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 答案 D ‎3.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比例为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考向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4.(2017·全国卷Ⅲ)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在用样方法调查时,选取的样方过小,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较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 答案 B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三P61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为源,从知识上考查样方法等相关内容,是教材实验的延伸,从目标要求上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 跟|题|变|式 ‎5.(2018·石家庄模拟)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其密度时,应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B.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C.先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调查得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 若甲地内蒲公英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时,为使调查结果更加精确,应增加样方面积,A项正确;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为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B项正确;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取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调查对象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仅靠这一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答案 D ‎6.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7.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 ‎(只)‎ 标记数 ‎(只)‎ 雌性个 体数(只)‎ 雄性个 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M·,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 D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见学生用书P162‎ ‎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项目 ‎“J”型 ‎“S”型 曲线模型 形成条件 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 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 增长率 不变 越来越小 有无K值 无K值,持续增加 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2.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的比较 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 ‎(1)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 ‎(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 ‎4.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特别提醒 增长率≠增长速率 ‎(1)含义 ‎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 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λ-1)×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增长类型 ‎“J”型 ‎“S”型 增长率 增长速率 ‎ 诊断辨析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每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种群内部。( √ )‎ ‎(4)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 )‎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防治有害动物以及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 √ )‎ ‎ 深度思考 ‎1.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多少?‎ 提示 设第一年个体数为X1,第二年个体数为X2,则α=(X2-X1)/X1=1.3,求得X2/X1=2.3,即λ=2.3。第一年种群数量用N0表示,则第三年种群数量就是(2.3)2×N0=5.29N0。‎ ‎2.分析右图,该环境下的K 值应是多少?比较a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b点时的年龄组成属于哪一类型?‎ 提示 K2 出生率=死亡率 衰退型 考向一 种群增长曲线的考查 ‎1.(2018·南宁二中、柳州中学联考)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 a为“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项错误;K/2时害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B项错误;b1曲线的K值大于b2曲线的,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 ‎2.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 ‎(2)图甲的生物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乙图中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在增长。‎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示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________点。同一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生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大于老虎,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大熊猫所处的________。‎ 解析 (1)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2)图甲的生物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将会增大。乙图中ac段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在增长。‎ ‎(3)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零。‎ 答案 (1)迁入率和迁出率 ‎(2)增大 ac ‎(3)K c 营养级较低(获得的能量较多)‎ 考向二 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3.(2017·全国卷Ⅰ)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 ‎ ‎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解析 种群数量约为最大种群数量的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有最大持续产量。与甲、乙、丙点相比,在丁点时捕获,捕获后使种群处于最大增长速率附近,能达到持续且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的目的。‎ 答案 D 高考教材 本题以必修三P6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及必修三P119“增长率变化”为源,从知识上考查种群增长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从目标要求上考查考生进行图图信息转换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例如:理解到“增长率增加,增长速率亦随之增加,种群数量超过K/2时增长速率下降情况,只能发生于增长率下降过程中”,不难得出答案) ‎ 跟|题|变|式 ‎4.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型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解析 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λ值约为1,“J”型曲线其λ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J”型增长,A错误;第3年末第5年中期λ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C错误;该野兔种群在第5年中期达到数量最大,D错误。‎ 答案 B ‎5.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项错误;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项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项错误;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 (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整合提升 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 Ⅰ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Ⅱ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 Ⅲ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2.图2是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3.(1)辨析存活曲线的类型应从年龄组成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 ‎(2)明确K值的含义是确定K值的基础,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 高考热考教材实验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见学生用书P165‎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流程 ‎ ‎ ‎ 深度思考 ‎1.吸出培养液前为什么要将试管进行振荡和稀释?‎ 提示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适当稀释是为了使计数更方便。‎ ‎2.制作装片时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还是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提示 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这样可使数据更准确,否则可能造成数据偏大。‎ ‎1.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如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预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试管号 Ⅰ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 当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时,若环境适宜生存,由于起初种群数量不多,环境条件(食物、空间)优越,天敌少,环境阻力小,种群表现出增长速率加快。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多,环境阻力使种群增长速率减缓,种群表现为“S”型增长,在K/2时4个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达到K值的时间与环境阻力的大小呈正相关,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所以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的时间Ⅲ>Ⅰ=Ⅱ>Ⅳ。‎ 答案 B ‎2.细胞培养时,需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1)请用方框在下面血细胞计数室图中标出计数区域。‎ ‎(2)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下图,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解析 (1)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若计数板包含5×‎ ‎5共25个中格,应对四个顶角及中间的中格计数(若计数板包含4×4共16个中格,应仅对四个顶角的中格计数)。‎ ‎(2)采用五点取样法计数,平均每个样方藻细胞数有4个,计数压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细胞数4×25=100个。计数液体积为‎1 mm×‎1 mm×‎0.1 mm=‎0.1 mm3=0.1×10-3 mL,换算成1 mL,则有细胞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108个。‎ 答案 (1)‎ ‎(2)1×108‎ 整合提升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所示。‎ 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 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微平台·通关必备 ‎【答题术语】‎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 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依据。‎ ‎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5.渔业捕捞中,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原因是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误区警示】‎ ‎1.准确理解“λ”内涵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率。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图例解读:‎ ‎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②a、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至交点(λ=1)时达“最少”。‎ ‎2.种群实际数量与K值关系 种群在某些时段,可能会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或内部因素影响,其数量偶尔超越K值或偶尔在K值以下,即在K值上下波动,故K值并非任一时刻种群的最大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