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考二模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考二模历史试卷

2016 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考二模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 11 小题) 1.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 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 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社会思潮 B.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C.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D.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 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体现了先秦诸子 各家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主张社会向前发展的,今 必胜古,材料的意思不符合法家的思想。只有 B 项符合题意,正确;ACD 三项均排除。故选 B。 答案:B 2.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生丝——“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 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中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 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 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清朝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蚕丝大量出口,政府由限制蚕丝出口到废除这一规 定,这反映了太湖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项符合题意,正确;ABC 三项均排除。故 选 D。 答案:D 3.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回答问题的能力。大运 河的开凿在隋朝,那时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所以“大运河的开凿与整修”不是为了巩固南 方经济重心的地位,A 项排除;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作为沟通南北的水路,不是为了缓解北 方缺水问题,B 项排除;我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小农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具 有封闭性不是“外向性”,C 项排除;从图中可以看出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区别之一是是否 经过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洛阳在隋朝是作为都城之一,所以运河经过洛阳,元朝的大 运河不再以洛阳为中心,而是从“大都”单线联系杭州、直接通往杭州,这样也就非常明显 的突出了“大都”的地位,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时中国当时的政治中心是北移的,所以运河 的开凿与整修突出的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 项正确。故选 D。 答案:D 4.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既不是发生在煤炭、钢铁、纺织工业中引人 注目的变革,也不是蒸汽机的发展,而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 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材料中的“经济社会 运行规则”是指( ) A.手工工场生产形式 B.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机器大工业生产 D.城市化生活方式 解析:手工工场是强调的生产组织形式,A 项排除;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自由贸易、自由 经营、自由竞争,体现了经济运行规律的变化,B 项正确;机器大生产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 考虑的,C 项排除;工业城市生活方式体现不出经济运行规则,D 项排除。故选 B。 答案:B 5.“我认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是团结人民的全部力量以加快取得胜利。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 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希望他遵守立法机构确 立的原则,就此宣誓绝不违背。”1917 年,这段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诏书说明( ) A.二月革命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转型 B.俄国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C.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 D.沙皇专制体制未发生丝毫本质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D 两项 表述太绝对,均排除;光荣革命是矛盾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俄国革命没有这种情况,B 项 排除;依据材料文字“我同意国家杜马的请求,由我的兄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并祝福他登 上俄罗斯国家皇位”可知沙皇试图通过妥协方式维护君主制,C 项正确。故选 C。 答案:C 6.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说:五四运动的风暴己过,《新青年》的团体散 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 化”。“《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本质上反映了( ) A.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B.新文化运动阵营原本就“道不同、志不合” C.中国的革命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文字“五四运动的风暴已 过”、“《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可知时间是五四运动后。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任务仍然是反帝反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没有发生变化,CD 两项均排除;只有 A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A。 答案:A 7.中英《南京条约》第 10 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 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D.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南京条约》的消极影响的相关内容,AB 两项均排除;中国民族工业 产生于 19 世纪七十年代,不是四十年代,D 项排除;只有 C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C。 答案:C 8.《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訢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 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 例”。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 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奕訢外交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材料文字“(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 说,无如外国条例”强调应该学习外国的律例,用以对外国的对外交往中,由此可知奕訢的 师夷制夷的外交思想,B 项符合题意,正确;ACD 三项表述都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故 选 B。 答案:B 9.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此举是 为了( ) A.推行凯恩斯土义,改变发展模式 B.保障有效需求,稳定经济结构 C.强化政府职能,实行混合经济 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经济运行 解析:为了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社会保险法》,建立养老 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废及无谋生能力者的救济制度;罗斯福政府为了推进劳资谈 判,颁布《全国劳动关系法》,成立劳资代表对等组成的全国劳工关系局。政府还通过《公 平劳动标准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使用童工。这些法案保障了有效需求,稳 定经济运行,D 项符合题意,正确;ABC 三项均排除。故选 D。 答案:D 10.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 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 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 A.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C.“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解析:从材料可看出,“双赢”即指民主德国与经互会(主要是苏联)已实现资源的内部配 置和交流,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呈现“经济一体化”态势,A 项符合题意,正确;BCD 三项均排除。故选 A。 答案:A 11.鲁鹏指出,过去属于国家主权范畴的国内市场……在世界化。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 史上第一次不再联系在一起。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两极对峙局面的结束 D.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 解析:材料文字“国内市场……在世界化。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不再联系在一起”描述 的是经济全球化,B 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CD 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 B。 答案:B 二、综合题(共 3 小题) 12.自主探究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城邦即城市国家(city-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 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 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 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表格。 【探究二】(近代中国)18 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 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 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 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 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 18 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 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以 19 世纪 40~70 年代为例,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 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影响。 【探究三】1915~1923 年:1915 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 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 年,柳诒微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 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象,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 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 的《国史人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 国通史》 和柳诒微的《国史要义》。 (3)结合各自时代背景,分别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探究四】(20 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 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 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 “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摘自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概括 20 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 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比较。 第(1)问,结合中国古代城邦和古代希腊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第一小问,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主要从当 时的中国和西方政治和经济情况来考虑。第二小问,主要考查中西碰撞带来的影响,这主要 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影响来回答。 第(3)问,近代中国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 来考虑。 第(4)问,第一小问,概括 20 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依据材料信息,对材料信 息进行整合,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结合所 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①城邦的全体公民(公民大会)②宗法制度(贵族世袭)③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④奴 隶制工商业发达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中国落后的封建小农经济,闭关锁国日趋 落后。 影响: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促 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1915~1923 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1938~1945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史学家为 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 教育功能。 (4)表现:国际贸易体系和汇兑体系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区域性经济组织成 立。 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 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1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 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 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 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终战诏书》 材料三 自 1963 年至 1969 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 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 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 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 反省。日本方面重中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 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 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 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二、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 “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解析: 第(1)问,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结合教材内容从政治、军事两 个方面论证即可。 第(2)问,材料二中日本狡辩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维护东亚地区的安定秩序,结合日本 在东亚地区的侵略行为进行驳斥。 第(3)问,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即全民族的抗战,外部原因是次要原 因,即国际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 投放原子弹。 第(4)问,第一小问,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指外交方面的非正常化,结合二战后的中 日社会的现实可以回答出相关原因。第二小问,从材料三中可以归纳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 的因素即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而战场,中共在 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 难。 (3)主要原因:中共人民的全民族抗战。 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对 日投放原子弹。 (4)原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因素:中日 两国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断然宣布,下院是国家的“最高政权,它的决议毋须国王和上院同意都 具有法律力。”……决定“以下院,以会聚在这里的国会以及全体英格兰善良人民的名义” 来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死后二个月内,王政废止,上院取消,行政权交于由下院选举的 国务会议。克伦威尔为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英吉利共和国诞生了。……(至此)终于把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最高峰。 ——张佩侠《简评英国革命前期的克伦威尔》 材料二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克伦威尔对历史的总的影响呢?……既然在克伦威尔初露锋芒 之前的战争的初期,议会军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失败,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 能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人们不 应该把这看作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件。 ——(美)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 人》 (1)据材料一,归纳克伦威尔“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最高峰”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克伦威尔的评价。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评价 的看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问,对材料一进行逐句概括归纳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看来要是没有他,这支军队完全有可能不会取得最后的 胜利” 说明取得英国内战的胜利,“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 巩固”说明对资产阶级政体的巩固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评 价克伦威尔。 答案: (1)确立下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审判并处决国王;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国务会议掌握行 政权。 (2)评价:对英国革命的胜利和资产阶级政体的巩固起决定作用。 看法:过分强调.克伦威 尔个人作用。克伦威尔对英国革命有重要贡献,但其建立的护国主体制具有军事独裁色彩, 不能从根本上稳定政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