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在柏林PPT部编版6上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14. 在柏林 课文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美国著名作家奥莱尔创作的经典的微型小说 《 在柏林 》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它的特点就是 —— 篇幅短,字数少。它为什么能够称之为经典之作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指手画脚 : 词语理解 造句:他什么都不懂,还在这里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造句:看到摔倒的老人,东东不假思索地上前把老人扶起来。 神志不清: 知觉和理智不清楚,失去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能力。 嗤笑: 讥笑、嘲笑,有讽刺之意。 1. 这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了什么?简要复述。 整体感知 一个在战争中( )的老兵,在上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老兵说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 )。 精神病院 失去三个儿子 寂静 2. 这篇微型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创伤这一主题的?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战时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故事的背景和战争的场景,而把战争造成的悲剧后果直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课文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包含着对战争罪恶的血泪控诉,但这一点表现得隐忍而克制,反而更有感染力。 课文讲解 1. 课文开头交代了车厢的环境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 尽是 妇女和孩子, 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 对车厢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残酷的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健壮的男子都上了战场,很多人在战争中已经死去,国内剩下的只是些老弱病残的人们。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 头发灰白 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 虚弱而多病 的老妇人。 2. 课文对一位老妇人和老兵的外貌描写是怎样的?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人们身体、心灵造成的巨大伤害。 老 兵:头发灰白 老妇人:身体虚弱而多病 老妇人看起来在沉思着什么,但嘴里却数着简单的数字,而且声音非常大。 3. 老妇人的什么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嗤笑?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 嗤笑 起来。一个老头 狠狠扫 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两个小姑娘的不礼貌行为,激起了旁边一个老头的不满和愤怒。 4. 两个小姑娘的“笑” 说明了什么 ? 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 两个天真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个老妇人在干什么,所以才笑。 “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5. 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 ” 的原因是什么?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老人家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 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诉。 6. 老兵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叫法更能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7. 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德国千万个家庭真实的缩影。车厢里每一个人都在反思战争的残酷性,所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8. 第一节最后一句“随即车厢里平静了”与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两处“静”有何不同? 第一节中“静”是人们看了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静”是摄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9. 思考:小说写的是一个车厢里发生的故事,为何以“在柏林”为题? 一方面“在柏林”揭示了一个一战背景下特定的社会环境 ; 另一方面以一 个车厢里发生 的小事折射出柏林大的社会环境,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 10. 交流: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文章以小见大,截取战争中一列火车上的一个小画面,叙述老兵在痛失三个儿子以后,把老妇人送进精神病院,再上战场,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痛恨。 知识拓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1918 ),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于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则属于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 设置悬念、伏笔。 本文以神志不清的老妇人数着“一、二、三”开始,设置了悬念和伏笔,直到最后战时后备役老兵的一番话才揭开了谜底。 写作方法 2. 选取生活的横截面,以小见大。 本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对激烈战斗的描写,却以被战争摧残的一个家庭为切入点,表现了战争对人们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控诉。 课文结构 在柏林 开端 老妇人 —— 举动奇特 老妇人 —— 神志不清 失去三个儿子 控诉战争 发展 高潮 小姑娘——无理嗤笑 小姑娘——再次傻笑 轮到我上前线 母亲送疯人院 课文写了从柏林开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插曲,讲述了战时预备役老兵一家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憎恨和控诉。 课文主题 随堂小练 一、 用“ √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柏林( b ǎ i b ó) 不假思索( ji ǎ ji à) 总得( d é d ě i ) 重复( ch ó n ɡ zh ò n ɡ) √ √ √ √ 二、 选词填空。 寂静 平静 1.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 )了。 2. 车厢里一片( ),静得可怕。 平静 寂静 A. 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B. 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灾难。 C. 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 D. 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三、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四、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A. 对比 B. 以小见大 C. 以物喻人 D. 欲扬先抑 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