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评估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12 单元评估七(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解析: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信息“1955年12月”“1956年6月”“1956年8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后,中国对外关系进一步改善,中国加强了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这些国家经贸往来增多,故B项正确。“一边倒”主要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A项排除。C项不是这些国家与中国发展经济交流的原因,排除。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故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 A.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解析:“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下属新闻处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表明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某次会议的最后公报指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次会议是( C )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大 C.亚非会议 D.不结盟国家领导人会议 解析: 12 依据材料“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该会议主张和平、独立自主,互不干涉内政,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宗旨是讨论亚非国家和平发展的问题,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的时间是1971年,涉及的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问题,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排除。D项涉及的是不结盟运动兴起的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 4.“国民党特务指使人在中国租用的印度航空公司专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上放置定时炸弹,造成中国代表团成员及各国记者共11人遇难。周恩来因国务活动临时改变行程,才幸免于难。”与上述事件直接相关的国际会议是( C ) A.1953年中印有关西藏问题的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大会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国民党特务要破坏中国代表团参加的会议应该是1955年举办的万隆会议。故选C。 5.20世纪50年代,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一次国际会议后说:“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且同意了从我们的土地上撤退法国武装部队,以及其他。”该会议( A ) 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以“求同存异”推动友好交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印度支那地区的问题,在国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会议主要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故选A。 6.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这次会议中国( A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同亚非各国的密切联系 D.首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解析:材料中有中国、美国、苏联和法国参加的这次国际会议,涉及到法国殖民地的统治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积极努力,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故选A。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促成三次建交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C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是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D项与1949年建交高峰时期的时间不符,因此可以从时间上排除A、B、D。建国以后,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了中国的外交环境的改变,形成了数次的建交高潮,故C正确。 12 8.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 A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解析:依据材料“‘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是周恩来在与印度代表团谈判的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表明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外交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A项正确。B项属于新时期外交,排除。C项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排除。D项为倒向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排除。 9.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周恩来于1953年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不久,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据此可知( D ) A.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 B.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 C.新中国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这恰恰体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逐步被打破的信息,排除A;材料不能表明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方针、外交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B、C。 10.在我国50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1964 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 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这变化主要基于( C ) A.外语教师资源的变化 B.中国教育体制的变革 C.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 D.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 解析:“在我国50年代初期和中期,高中以俄语取代英语”是由于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1964年,国务院批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1978年英语被列入高考考试科目”是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B ) A.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12 解析:A项错误,中国和苏联并不是长期的结盟关系。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在50年代和60年代不一样,苏联解体以后又出现新的表现,说明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利益的影响。C项错误,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密切相关。D项说法错误。 12.1953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问题,中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会议于次年顺利召开。西方媒体报道时使用了“五大国会议”的说法。该会议讨论的是( A ) A.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B.谋求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问题,中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是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A正确。此时中美关系是对抗性的,20世纪70年代中美开始谋求关系正常化,排除B。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D是无关项,排除。 13.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能够为作者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C )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参加万隆会议 D.改善中日关系 解析:依据题干“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与新兴民族国家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站在苏联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强调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明显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4.如图是某国际组织元首理事会召开的场景。该组织的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这反映了新时期的中国( D ) 12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并彰显大国担当 D.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 解析:“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表明新时期的中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外交活动,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15.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表述了“一条线”的思想: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一条线”的外交战略表明当时( C ) A.中美外交利益趋于一致 B.中美建交推动中欧关系改善 C.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成为多极格局的重要力量 解析:“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是建立共同对付苏联的联合力量,反映中国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说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973年中美还没有建交,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B项。多极化格局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排除D项。 16.从1973年起,中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如国际举重联合会、国际赛艇联合会等,中国体育重新在世界体坛崭露头角。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表明( D ) A.“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B.国民素质大幅度提升 C.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结束 D.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 解析: 12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没得到纠正,排除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到现在仍未结束,排除C。70年代我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我国陆续加入或重返一些国际体育组织,表明中国外交领域实现新突破,故D正确。 17.1973年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向国会作的外交政策报告中,没有在中国一章中谈及台湾问题,而是在亚洲一章中提到“台湾人民”,而不是“中华民国”。这说明( B ) A.中美两国有关台湾问题已经解决 B.美国外交遵守“一个中国”原则 C.尼克松坚持了《中美联合公报》精神 D.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障碍已清除 解析: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不再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但是中美关于台湾问题并没有解决。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不再提中华民国,能够看出它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C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不光是“一个中国”,还有其他的内容,材料体现不出来。D项,中美正式建交的障碍并未清除,当时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故选B。 18.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促使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 A.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科技领先,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国力增强 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好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原因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故选A。 19.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重大外交事件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世界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A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解析:A项,表格内容反映了1980年以后中国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外交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正确;B项,表格内容罗列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不能反映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故排除;C项,表格中反映的外交活动不属于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故排除;D项,表格中没有显示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故排除。 12 20.1972年2月,当日本人看到中美首脑会晤的电视节目时,众议员古井喜实说:“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这反映了( C ) A.日本舆论一致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B.中国第三次建交高潮开始兴起 C.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 D.中日建交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解析:“北京机场首先向美国总统而不是日本首相开放……日本必须尽快地与中国恢复邦交”表明中美关系改善对日本产生影响,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1.尼克松总统抛开日本直接同中国秘密发展关系的“越顶外交”,极大地冲击了日本政府,导致1972年6月17日佐藤首相的下台。同年9月 25日至30 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经过多次会谈,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并发表了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自 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下列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C ) A.谋求为日本取得竞争的有利地位 B.日本国内舆论的强烈要求 C.中美两国建交的直接推动 D.田中角荣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解析:A项说法正确,日本1972年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是为日本谋求有利的地位而打算的。B项说法正确,中日关系的发展,确实受到了日本舆论的影响。C项说法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D项说法正确,田中角荣调整对华政策是中日建交的直接推动因素之一。故选C。 22.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D )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解析:“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表明新时期中国援非的特点是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23.2018年11月1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亚太各方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把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努力保持亚太合作势头,稳步迈向更高水平。据此可知中国( C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 解析: 12 “强调亚太各方应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把握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努力保持亚太合作势头,稳步迈向更高水平”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4.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72年美国主动同新中国建交;1980年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1990年美国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退出该条约。这些表明,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 D ) A.意识形态 B.平等人权 C.民族矛盾 D.国家利益 解析:A项,1972年,美国主动同新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体现不出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B项,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体现不出平等人权的特点。C项,民族矛盾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D项,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改善关系,发动海湾战争都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故选D。 25.1975年4月,中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其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作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权利。1979年10月,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设在台北的奥委会改为“中国台北奥委会”,不得使用它目前使用的歌、旗、徽。对此史实解读最准确的是( C ) A.体育外交发挥独特作用 B.中美建交是主要原因 C.外交突破促进国际活动空间扩大 D.得益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解析:材料反映的不是体育外交,故A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中美建交,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70年代中国正式恢复了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说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国外交有了新的突破,故C项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和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12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4分) 答案:示例一 论题:国际局势的演变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阐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打击,并陷入越南战争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尼克松政府实行战略收缩,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也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基于两国的共同需求,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示例二 论题:世界格局的变化推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阐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趋于瓦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12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局势的变化对中美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 据新华网报道:当地时间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习近平就下阶段中美关系发展提出重要建议,强调要推动中美关系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奥巴马表示,两国在很多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诸多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愿同中方就相关问题保持密切协调。双方同意继续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对华政策。为此,中国政府基于怎样的国际形势,在外交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6分) 12 (2)据材料一、二,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举例说明。(6分) (3)据材料二、三,归纳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答案:(1)政策:敌视中国。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方针:“一边倒”。 (2)变化: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行动: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原因: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国经济衰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 (4)因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世界形势;台湾问题。 解析:(1)根据材料“敌视北京”“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可知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政府是基于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而实行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方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主动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即可。具体的例子主要包括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等相关史实。 (3)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美国方面经济衰退、美苏争霸不利于美国等,中国方面中国国力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 (4)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国家地位、台湾问题等均是影响战后中美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美之间的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非常敏感的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德公司是美国一家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下图是兰德公司不同时代研究中国出版物的结构图。 请从图中任意提取一项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须史实正确,逻辑清晰)(14分) 答案:示例 信息:进入80年代后,美国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台湾问题的研究比重增加。 12 主题: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引发美国的关注。 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台湾地区形势变化有关,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关系缓和,台独势力逐渐膨胀;与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关,苏联解体后,后冷战时代的需求,美国认为中国是其潜在威胁,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有关,战略重心逐渐放回亚洲太平洋。 解析: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前一阶段,美国主要关注中国的外交、经济和政治问题;后一阶段,美国关注中国经济、军事和台湾问题增多;中国的政治(含外交、军事)、经济是美国研究的重点。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一些基本的观点,比如,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引发了美国更多的关注,然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来进行说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