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文阅读一 注重批判与逻辑思维的跨媒介组合 命题动向 考法体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现代文阅读一 注重批判与逻辑思维的跨媒介组合 命题动向 考法体验

www.ks5u.com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材料二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比父亲外出的高2个百分点;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打工父母跟孩子见面和联系次数存在“临界点”,即每年见面4次,每月联系4次,不到这个次数,孩子的心理状态比不见面、不联系的情况还差。‎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撩拨效应’,如果完全没有联系,孩子不会再指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和帮助,遇到问題会去寻求其他人。反之,如果联系紧密,孩子会指望得到父母支持。此外,当每年见面次数超过9次,每月都有联系时,孩子的心理状态基本能够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教授说。‎ ‎(摘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 的调研报告》及《工人日报》2016年7月)‎ 材料三 目前中国共有6 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 ‎ 000万人。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姐、弟弟三人独守家中。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虽然工作中还有问题,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障碍。‎ B.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大局。‎ C.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他们有关爱和保护的作用。‎ D.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解析 A项“但这些工作已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扫清了障碍”错,原文材料一中说“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答案 A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求政府投入更多的人力与财力去关注留守儿童,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根本办法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不要用僵化的户籍制度约束人。‎ B.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的研究结论表明,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才会心理健康。‎ C.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前者对现有生活的满意度低,但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 D.材料三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他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解析 B项“婴儿只有与母亲之间有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关系”错,原文是说“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C项,“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和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相比……对未来却更怀有希望”错,原文“有87.8%对未来怀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个百分点”。D项,材料二第三段说的是“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从文中看不出“极度贫穷”和“他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这两点信息。‎ 答案 A ‎3.下列事例不能说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约千万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近三成的学生处于无人照料的留守状态,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B.“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相比物质的捐助,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精神培育与文化滋养的需求更为紧迫和重要。”‎ C.“父母不能陪在家乡或是把孩子带到城市与自己一起,很多并非是父母不想尽自己的监护责任,而是有着诸多无奈。”‎ D.“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解析 C项,是从父母角度谈到不能照顾留守儿童的原因,不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 答案 C ‎4.材料二是如何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材料二主要是调查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①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如材料二的第一段“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③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④引用专家的言论来说明观点。‎ ‎5.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6分)‎ 答案 ①父母层面: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②地方各级政府层面:要认真落实执行《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基层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要履行职责和义务。③国家层面:其一,国家需要出台政策保护留守儿童;其二,改变僵化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 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取材于姜朝阳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可以更广泛地将废弃物转化为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投入和环境监管成本,更好地保护环境,造福人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垃圾量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采用科学的手段消纳这个极大的污染源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保护课题和社会经济课题。‎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前提。在我国城市垃圾产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垃圾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含有许多可再利用的物质,如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通过对这些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可将之再利用,转化为商品,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成为环境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还可促进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废弃物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垃圾处理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在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下发展,也要靠政府的投资及财税政策扶持。生产单位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主力军,也是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者和受益者。例如在产品包装上,生产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并标注宣传环保理念及分类回收方式的字样,加强对消费者的环保教育,使企业全面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可以向企业征收产品包装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重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效率。‎ ‎(取材于赵雪梅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当前,“垃圾围城”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虽然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投放表示理解和支持,但还没有养成习惯,实际践行度普遍较低,立法强制施行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上海市通过党员示范引领、多渠道全覆盖宣传等方式鼓励居民积极准确地参与垃圾分类。同时,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正在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步入对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行列中来。‎ ‎(取材于王薇等的相关文章)‎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投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居民坚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改变图省事、图省钱的习惯。‎ D.材料三最后一段用“必答题”为喻,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 解析 A项,“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说法太绝对;B项,“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推论错误,没有因果关系。D项,“凸显垃圾强制分类立法的范围将更大”说法不对,说明垃圾分类必须人人参与。‎ 答案 C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认为,在垃圾分类问题上城镇居民的责任大于农村居民。‎ B.材料二用数据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环保意识减弱了。‎ C.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再生经济价值”的看法一致。‎ D.两则材料都认为垃圾分类工作要依赖民间力量,减少行政干预。‎ 解析 A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B项,产生的垃圾多并不能说明环保意识减弱了。D项,材料二强调的是政府的作用。‎ 答案 C ‎8.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 B.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 C.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D.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 解析 D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该句表现的是公众的旧习惯。‎ 答案 D ‎9.根据材料二,请分条概括“在废弃物处理领域深入引进循环经济管理理念”的好处。(4分)‎ 答案 ①可以更高效地处理废弃物。②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③可以促进技术发展。‎ ‎10.当前我国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公众、企业和政府分别做出哪些努力?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6分)‎ 答案 ①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②企业方面:以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管理;提升加工处理废弃物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发展水平,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③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