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历史 本试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按座位号、页码顺序收回。‎ ‎ 第一部分 (本卷共计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其中1、5、6、10、16、21、22、23、24、26、28、30题属第一卷,其他题属第二卷,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此判断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 A.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C.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 D.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 ‎2.“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3.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再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一系列的变化反映了(  )‎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 ‎ 9‎ A.《史记》的记载 B.史家的研究论文 ‎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 ‎6.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7.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8.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9.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 A.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0.梭伦在雅典推行以财产多寡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根据财产的多寡,公民享受不同的权利。这项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主要是(  )‎ 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 B.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C.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 D.从根本上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11.曾带领雅典打败波斯的泰米斯托克利因贪污受贿、侵吞巨款等罪名,被公民大会放逐国外。公民大会的这一做法(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体现了公民内部平等的原则 C.打破了雅典内部的权力平衡 D.暴露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 ‎12.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这说明(  )‎ 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C.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13.‎ 9‎ ‎《十二铜表法》中的第三表规定,在一定时期后债权人可将债务人处死,或卖至台伯河以外之外邦;如果有多数债权人时,他们甚至可以将债务人的尸体肢解,加以分配。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出罗马法(  )‎ A.维护残酷的债务奴隶制 ‎ B.罗马法保留了野蛮的奴隶制习俗 C.成文法比习惯法更残酷 ‎ D.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 ‎14.“‘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但实质上新国王是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材料旨在说明,“光荣革命”后(  )‎ A.英国议会制度真正确立 ‎ B.议会可以随意废立新国王 C.议会取得对国王的监督控制权 ‎ D.国王权力的来源发生了根本性变更 ‎15.19世纪30年代,力主改革的辉格党领袖、英国首相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议院,以保证改革法案在上议院通过。但持保守态度的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集体辞职。这表明在英国政治生活中(  )‎ A.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B.国王拥有否决议会的权力 C.贵族势力逐渐被削弱 D.改革派与保守派势均力敌 ‎16.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议会改革法案》。5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30个小选区选举名额从2名减至1名,共有143个有效议会席位让给新兴工业城市。这说明英国当时 (  )‎ A.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B.确定按人口分配议席的原则 C.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权 D.成年男子的普选权基本实现 ‎17.在宪法形式上,英国“有宪制而无单一的成文宪法”,其宪法“成分复杂,包括法律文件、判例、习惯法和惯例等,可以使统治阶级根据形势变化增删修改,解释和运用起来反倒得心应手”。这主要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制度的(  )‎ A.繁杂性 B.权威性 ‎ C.随意性 D.灵活性 ‎18.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因此,美国确立了(  )‎ A.中央集权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两党制 ‎19.詹姆斯·罗伯特认为,“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越强大的政府,越需要特别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787年美国宪法(  )‎ A.在政府机构实行“三权分立” B.确立了国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C.规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D.设立最高法院维护宪法权威 9‎ ‎20.“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的含糊不清、残缺不全可谓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现象(  )‎ A.说明法国人宪政思想和法治理念还不如英国和美国 B.是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 ‎ C.说明浪漫主义情怀影响法国人对立法和法律的态度 D.反映出法国国内、国际战争频繁影响了宪法的制定 ‎21.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或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该宪法赋予“皇帝”大权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掌控外交权为德国传统 B.普鲁士领导并完成德国统一 C.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D.容克贵族在议会占绝对优势 ‎ 22.“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丧权辱国!”(见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此处“兵戎相见”指的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该结论最相符的是(  )‎ A.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B.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标志 C.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 D.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24.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5.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26.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委员41人,其中有10人是共产党员。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9‎ ‎27.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  )‎ A.召开国民党“一大”   B.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C.整编国民革命军   D.发动北伐战争 ‎28.1936年8月24日,《大公报》发表的社评《朱徐毛彭等之新动向》中指出:“近来朱德、徐向前、萧克、贺龙及毛泽东彭德怀等,突由川陕分道窜往西北,情形极可注意。”由此报道可以看出(  )‎ 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 B.该社评是站在“剿匪”立场上立论的 ‎ C.《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 D.工农红军已完成了战略转移 ‎29.“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30.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 A.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B.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C.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 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其中32、35、38题属第一卷,其他题属第二卷,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31.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32.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这段话表明唐太宗(  )‎ 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 ‎33.《清史稿》中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  )‎ 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 9‎ 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 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 ‎34.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35.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哪一项表述符合材料所表达的含义(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36.在罗马自然法中,合法的婚姻在这样的人之间缔结:他们是罗马市民,男性确实适婚,而女性具有结婚的自然能力,根据法律的规定结合,不论他们是家父还是家子,但在家子之情形下,他们需要得到他们处于其权力下的尊亲的同意。这一规定体现了罗马法(  )‎ A.对市民的婚姻自由进行限制 B.提倡不同等级间的市民通婚 C.要求在婚姻关系中尊亲敬老 D.仅仅保护公民间的婚姻关系 ‎37.据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载:“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材料中合适的政治环境主要指当时英国(  )‎ A.王权受到彻底限制 B.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工业资产阶级控制议会 ‎38.华盛顿被誉为“18世纪离去的最后一位伟人”,在他的遗嘱中发现一条规定,要求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他当总统时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的原因是(   )‎ A.他是种植园主,内心不愿解放奴隶 B.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 C.新成立的联邦政府无力解决国内重大问题 D.他家中的奴隶他有权解放 ‎39.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紧急救济拨款法》赋予总统建立适当行政机构的广泛权力。1950年美国政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有纪律和协调一致的政党,通过内阁和其他机构把总统和国会联系起来,能够超越宪法分权而造成的沟壑。”这反映了当时的美国(  )‎ A.制衡原则发生了变化 B.总统与国会利益一致 C.新政促进了政局稳定 D.权力模式出现新格局 ‎40. 19世纪40年代,法国“农民还保持着……在主人面前下跪的家长式统治的礼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农民心理有了显著变化,“从前他们首先是村民……现在,他们首先是法国人和共和主义者。……他们投票反对从前他们主人的后代”。这反映了(  )‎ A.法国大革命未对乡村社会产生影响 ‎ 9‎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群众基础有所扩大 C.巴黎公社深刻改造了农民精神 ‎ D.法国农村的变革比英国显得更加深刻 ‎41.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传统,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被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得到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的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42.中英《南京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公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这项条款(  )‎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逐渐丧失 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 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 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 ‎43.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44.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同一历史事件用不同的史观去评价,会有不同的结论。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哪一条用的史观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  )‎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D.促进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4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二部分 (本卷共计40 分)‎ 三.材料解析题:(其中47题属第一卷,46题属第二卷,46题28分,47题12分,共计40分)‎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 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 ,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 ‎——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 材料二 在科举废后不久却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科举考试维护公平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有何积极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政治意图,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官制度的认识。(13分)‎ ‎ ‎ ‎47.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地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试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阐述以上观点。(要求:以一个国家为例,论述充分、表达清晰)(12分)‎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C B A D C D C A A C B B A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C A B B B A D C C D B C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D B A C D A B B D B D A A A C ‎46【答案】(1)措施:严格限定考试范围、答案来源和答卷格式;避免财富、权力、地域等差异转化为科举的优势;对科举案件惩以重刑。‎ 影响:注重客观标准,利于政权开放,扩大统治基础;避免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遏制地方意识,巩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统一等。(15分)‎ ‎(2)意图: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或强权选任)。‎ 认识:选官方式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只有科学公正的选官制度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对历史已经形成的选官方式或制度,要能根据时代需要进行完善,而不能盲目地废止。(10分)‎ ‎47.【答案】观点: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4分)‎ 论证:‎ 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都体现了妥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期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暴力革命,革命过程曲折反复。而后期则以妥协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英国国情的转型道路。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政局动荡,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革命成果,选择让斯图亚特王朝重掌政权,这体现了一定的妥协。由于复辟王朝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导致后来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相互妥协。(8分)(举例:议会改革亦可)‎ 例二:美国《1787年宪法》‎ 在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州与北方州的矛盾。最终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奴隶人口计算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体现了各方的妥协。(8分)‎ 例三:法国1875宪法的制定 法国共和之路过程曲折,充满暴力。1875年宪法得以通过,体现了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承认共和,这是君主派的妥协,而赋予总统以大权,这又体现了共和派的妥协。正是双方的妥协才使得宪法得以制定,共和体制才能确立下来。(8分)‎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