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 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卷 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

2017 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0 分) 1.(4 分)已知集合 P={x|﹣1<x<1},Q={x|0<x<2},那么 P∪Q=( ) A.(﹣1,2) B.(0,1) C.(﹣1,0) D.(1,2) 2.(4 分)椭圆 + =1 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3.(4 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 cm2)是( ) A. +1 B. +3 C. +1 D. +3 4.(4 分)若 x、y 满足约束条件 ,则 z=x+2y 的取值范围是( ) A.[0,6] B.[0,4] C.[6,+∞) D.[4,+∞) 5.(4 分)若函数 f(x)=x2+ax+b 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是 M,最小值是 m, 则 M﹣m( ) A.与 a 有关,且与 b 有关 B.与 a 有关,但与 b 无关 C.与 a 无关,且与 b 无关 D.与 a 无关,但与 b 有关 6.(4 分)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前 n 项和为 Sn,则“d>0”是“S4+S6>2S5”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4 分)函数 y=f(x)的导函数 y=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数 y=f(x)的 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8.(4 分)已知随机变量ξi 满足 P(ξi=1)=pi,P(ξi=0)=1﹣pi,i=1,2.若 0< p1<p2< ,则( ) A.E(ξ1)<E(ξ2),D(ξ1)<D(ξ2) B.E(ξ1)<E(ξ2),D(ξ1)>D(ξ2) C.E(ξ1)>E(ξ2),D(ξ1)<D(ξ2) D.E(ξ1)>E(ξ2),D(ξ1)>D(ξ2) 9.(4 分)如图,已知正四面体 D﹣ABC(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P、Q、R 分别为 AB、BC、CA 上的点,AP=PB, = =2,分别记二面角 D﹣PR﹣Q,D﹣ PQ﹣R,D﹣QR﹣P 的平面角为α、β、γ,则( ) A.γ<α<βB.α<γ<β C.α<β<γ D.β<γ<α 10.(4 分)如图,已知平面四边形 ABCD,AB⊥BC,AB=BC=AD=2,CD=3,AC 与 BD 交于点 O,记 I1= • ,I2= • ,I3= • ,则( ) A.I1<I2<I3 B.I1<I3<I2 C.I3<I1<I2 D.I2<I1<I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多空题每题 6 分,单空题每题 4 分,共 36 分 11.(4 分)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理论上能把 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 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接正六边形 的面积 S6,S6= . 12.(6 分)已知 a、b ∈ R,(a+bi)2=3+4i(i 是虚数单位),则 a2+b2= , ab= . 13.(6 分)已知多项式(x+1)3(x+2)2=x5+a1x4+a2x3+a3x2+a4x+a5,则 a4= , a5= . 14.(6 分)已知△ABC,AB=AC=4,BC=2,点 D 为 AB 延长线上一点,BD=2,连 结 CD,则△BDC 的面积是 ,cos∠BDC= . 15.(6 分)已知向量 、 满足| |=1,| |=2,则| + |+| ﹣ |的最小值 是 ,最大值是 . 16.(4 分)从 6 男 2 女共 8 名学生中选出队长 1 人,副队长 1 人,普通队员 2 人组成 4 人服务队,要求服务队中至少有 1 名女生,共有 种不同的选 法.(用数字作答) 17.(4 分)已知 a ∈ R,函数 f(x)=|x+ ﹣a|+a 在区间[1,4]上的最大值是 5,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共 5 小题,满分 74 分) 18.(14 分)已知函数 f(x)=sin2x﹣cos2x﹣2 sinx cosx(x ∈ R). (Ⅰ)求 f( )的值. (Ⅱ)求 f(x)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19.(15 分)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PAD 是以 A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 为 PD 的中点. (Ⅰ)证明:CE∥平面 PAB; (Ⅱ)求直线 CE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20.(15 分)已知函数 f(x)=(x﹣ )e﹣x(x≥ ). (1)求 f(x)的导函数; (2)求 f(x)在区间[ ,+∞)上的取值范围. 21.(15 分)如图,已知抛物线 x2=y,点 A(﹣ , ),B( , ),抛物线上 的点 P(x,y)(﹣ <x< ),过点 B 作直线 AP 的垂线,垂足为 Q. (Ⅰ)求直线 AP 斜率的取值范围; (Ⅱ)求|PA|•|PQ|的最大值. 22.(15 分)已知数列{xn}满足:x1=1,xn=xn+1+ln(1+xn+1)(n ∈ N*),证明:当 n ∈ N*时, (Ⅰ)0<xn+1<xn; (Ⅱ)2xn+1﹣xn≤ ; (Ⅲ) ≤xn≤ . 2017 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0 分) 1.(4 分)(2017•浙江)已知集合 P={x|﹣1<x<1},Q={x|0<x<2},那么 P∪ Q=( ) A.(﹣1,2) B.(0,1) C.(﹣1,0) D.(1,2) 【考点】1D:并集及其运算.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7 :集合思想;5J :集合. 【分析】直接利用并集的运算法则化简求解即可. 【解答】解:集合 P={x|﹣1<x<1},Q={x|0<x<2}, 那么 P∪Q={x|﹣1<x<2}=(﹣1,2).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 2.(4 分)(2017•浙江)椭圆 + =1 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考点】K4:椭圆的简单性质.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5D :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与方程. 【分析】直接利用椭圆的简单性质求解即可. 【解答】解:椭圆 + =1,可得 a=3,b=2,则 c= = , 所以椭圆的离心率为: =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简单性质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3.(4 分)(2017•浙江)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则该几何体 的体积(单位:cm2)是( ) A. +1 B. +3 C. +1 D. +3 【考点】L!: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1 :数形结合;44 :数形结合法;5Q :立体几何. 【分析】根据几何体的三视图,该几何体是圆锥的一半和一个三棱锥组成,画出 图形,结合图中数据即可求出它的体积. 【解答】解:由几何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圆锥的一半和一个三棱锥组成, 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1,三棱锥的底面是底边长 2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圆锥的 高和棱锥的高相等均为 3, 故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π×12×3+ × × × ×3= +1,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间几何体三视图的应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视图得 出原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是基础题目. 4.(4 分)(2017•浙江)若 x、y 满足约束条件 ,则 z=x+2y 的取值范 围是( ) A.[0,6] B.[0,4] C.[6,+∞) D.[4,+∞) 【考点】7C:简单线性规划.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1 :数形结合;35 :转化思想;5T :不等式. 【分析】画出约束条件的可行域,利用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求解即可. 【解答】解:x、y 满足约束条件 ,表示的可行域如图: 目标函数 z=x+2y 经过 C 点时,函数取得最小值, 由 解得 C(2,1), 目标函数的最小值为:4 目标函数的范围是[4,+∞).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画出可行域判断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是解 题的关键. 5.(4 分)(2017•浙江)若函数 f(x)=x2+ax+b 在区间[0,1]上的最大值是 M, 最小值是 m,则 M﹣m( ) A.与 a 有关,且与 b 有关 B.与 a 有关,但与 b 无关 C.与 a 无关,且与 b 无关 D.与 a 无关,但与 b 有关 【考点】3W:二次函数的性质.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2 :分类讨论;4C :分类法;51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分类讨论不同情况下 M﹣m 的取值与 a, b 的关系,综合可得答案. 【解答】解:函数 f(x)=x2+ax+b 的图象是开口朝上且以直线 x=﹣ 为对称轴的 抛物线, ①当﹣ >1 或﹣ <0,即 a<﹣2,或 a>0 时, 函数 f(x)在区间[0,1]上单调, 此时 M﹣m=|f(1)﹣f(0)|=|a+1|, 故 M﹣m 的值与 a 有关,与 b 无关 ②当 ≤﹣ ≤1,即﹣2≤a≤﹣1 时, 函数 f(x)在区间[0,﹣ ]上递减,在[﹣ ,1]上递增, 且 f(0)>f(1), 此时 M﹣m=f(0)﹣f(﹣ )= , 故 M﹣m 的值与 a 有关,与 b 无关 ③当 0≤﹣ < ,即﹣1<a≤0 时, 函数 f(x)在区间[0,﹣ ]上递减,在[﹣ ,1]上递增, 且 f(0)<f(1), 此时 M﹣m=f(1)﹣f(﹣ )=1+a+ , 故 M﹣m 的值与 a 有关,与 b 无关 综上可得:M﹣m 的值与 a 有关,与 b 无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 和性质,是解答的关键. 6.(4 分)(2017•浙江)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前 n 项和为 Sn,则“d>0” 是“S4+S6>2S5”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2L: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4R:转化法;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 列;5L :简易逻辑. 【分析】根据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 S4+S6>2S5,可以得到 d>0,根据充分必要 条件的定义即可判断. 【解答】解:∵S4+S6>2S5, ∴4a1+6d+6a1+15d>2(5a1+10d), ∴21d>20d, ∴d>0, 故“d>0”是“S4+S6>2S5”充分必要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借助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考查了充分必要条件,属于基础题 7.(4 分)(2017•浙江)函数 y=f(x)的导函数 y=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函 数 y=f(x)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3O:函数的图象.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1 :数形结合;44 :数形结合法;52 :导数的概念及应用. 【分析】根据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当 f′(x)<0 时,函数 f(x)单调递减, 当 f′(x)>0 时,函数 f(x)单调递增,根据函数图象,即可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然后根据函数极值的判断,即可判断函数极值的位置,即可求得函数 y=f(x)的 图象可能 【解答】解:由当 f′(x)<0 时,函数 f(x)单调递减,当 f′(x)>0 时,函数 f(x)单调递增, 则由导函数 y=f′(x)的图象可知:f(x)先单调递减,再单调递增,然后单调递 减,最后单调递增,排除 A,C, 且第二个拐点(即函数的极大值点)在 x 轴上的右侧,排除 B,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导数的应用,考查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考查函数极值的 判断,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属于基础题. 8.(4 分)(2017•浙江)已知随机变量ξi 满足 P(ξi=1)=pi,P(ξi=0)=1﹣pi,i=1, 2.若 0<p1<p2< ,则( ) A.E(ξ1)<E(ξ2),D(ξ1)<D(ξ2) B.E(ξ1)<E(ξ2),D(ξ1)>D(ξ2) C.E(ξ1)>E(ξ2),D(ξ1)<D(ξ2) D.E(ξ1)>E(ξ2),D(ξ1)>D(ξ2) 【考点】CH: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4 :方程思想;49 :综合法;5I :概率与统计. 【分析】由已知得 0<p1<p2< , <1﹣p2<1﹣p1<1,求出 E(ξ1)=p1,E(ξ2) =p2,从而求出 D(ξ1),D(ξ2),由此能求出结果. 【解答】解:∵随机变量ξi 满足 P(ξi=1)=pi,P(ξi=0)=1﹣pi,i=1,2,…, 0<p1<p2< , ∴ <1﹣p2<1﹣p1<1, E(ξ1)=1×p1+0×(1﹣p1)=p1, E(ξ2)=1×p2+0×(1﹣p2)=p2, D(ξ1)=(1﹣p1)2p1+(0﹣p1)2(1﹣p1)= , D(ξ2)=(1﹣p2)2p2+(0﹣p2)2(1﹣p2)= , D(ξ1)﹣D(ξ2)=p1﹣p12﹣( )=(p2﹣p1)(p1+p2﹣1)<0, ∴E(ξ1)<E(ξ2),D(ξ1)<D(ξ2).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 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 中档题. 9.(4 分)(2017•浙江)如图,已知正四面体 D﹣ABC(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三棱 锥),P、Q、R 分别为 AB、BC、CA 上的点,AP=PB, = =2,分别记二面角 D ﹣PR﹣Q,D﹣PQ﹣R,D﹣QR﹣P 的平面角为α、β、γ,则( ) A.γ<α<βB.α<γ<β C.α<β<γ D.β<γ<α 【考点】MT: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5F :空间位置关系与距离;5G :空间角;5H :空间向量及应用. 【分析】解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底面△ABC 的中心为 O.不 妨设 OP=3.则 O(0,0,0),P(0,﹣3,0),C(0,﹣6,0),D(0,0,6 ), Q ,R ,利用法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得出二面角. 解法二:如图所示,连接 OP,OQ,OR,过点 O 分别作垂线:OE⊥PR,OF⊥PQ, OG⊥QR,垂足分别为 E,F,G,连接 DE,DF,DG..可得 tanα= .tanβ= , tanγ= .由已知可得:OE>OG>OF.即可得出. 【解答】解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底面△ABC 的中心为 O. 不妨设 OP=3.则 O(0,0,0),P(0,﹣3,0),C(0,﹣6,0),D(0,0,6 ), Q ,R , = , =(0,3,6 ), =( ,5,0), = , = . 设平面 PDR 的法向量为 =(x,y,z),则 ,可得 , 可得 = ,取平面 ABC 的法向量 =(0,0,1). 则 cos = = ,取α=arccos . 同理可得:β=arccos .γ=arccos . ∵ > > . ∴α<γ<β. 解法二:如图所示,连接 OP,OQ,OR,过点 O 分别作垂线:OE⊥PR,OF⊥PQ, OG⊥QR,垂足分别为 E,F,G,连接 DE,DF,DG. 设 OD=h. 则 tanα= . 同理可得:tanβ= ,tanγ= . 由已知可得:OE>OG>OF. ∴tanα<tanγ<tanβ,α,β,γ为锐角. ∴α<γ<β.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间角、空间位置关系、正四面体的性质、法向量的夹角公 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难题. 10.(4 分)(2017•浙江)如图,已知平面四边形 ABCD,AB⊥BC,AB=BC=AD=2, CD=3,AC 与 BD 交于点 O,记 I1= • ,I2= • ,I3= • ,则( ) A.I1<I2<I3 B.I1<I3<I2 C.I3<I1<I2 D.I2<I1<I3 【考点】9R: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1 :数形结合;48 :分析法;5A :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根据向量数量积的定义结合图象边角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AB⊥BC,AB=BC=AD=2,CD=3, ∴AC=2 , ∴∠AOB=∠COD>90°, 由图象知 OA<OC,OB<OD, ∴0> • > • , • >0, 即 I3<I1<I2,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根据图象结合平面向量数量积的 定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7 小题,多空题每题 6 分,单空题每题 4 分,共 36 分 11.(4 分)(2017•浙江)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可以估算圆周率π, 理论上能把π的值计算到任意精度,祖冲之继承并发展了“割圆术”,将π的值精确 到小数点后七位,其结果领先世界一千多年,“割圆术”的第一步是计算单位圆内 接正六边形的面积 S6,S6= . 【考点】CE:模拟方法估计概率.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1 :数形结合;4O:定义法;5B :直线与圆. 【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结合图形求出单位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 【解答】解:如图所示, 单位圆的半径为 1,则其内接正六边形 ABCDEF 中, △AOB 是边长为 1 的正三角形, 所以正六边形 ABCDEF 的面积为 S6=6× ×1×1×sin60°= .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已知圆的半径求其内接正六边形面积的应用问题,是基础题. 12.(6 分)(2017•浙江)已知 a、b ∈ R,(a+bi)2=3+4i(i 是虚数单位),则 a2+b2= 5 ,ab= 2 . 【考点】A5: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4 :方程思想;35 :转化思想;5N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 【分析】a、b ∈ R,(a+bi)2=3+4i(i 是虚数单位),可得 3+4i=a2﹣b2+2abi,可得 3=a2﹣b2,2ab=4,解出即可得出. 【解答】解:a、b ∈ R,(a+bi)2=3+4i(i 是虚数单位), ∴3+4i=a2﹣b2+2abi, ∴3=a2﹣b2,2ab=4, 解得 ab=2, , . 则 a2+b2=5, 故答案为:5,2. 【点评】本题考查了复数的运算法则、复数的相等、方程的解法,考查了推理能 力与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3.(6 分)(2017•浙江)已知多项式(x+1)3(x+2)2=x5+a1x4+a2x3+a3x2+a4x+a5, 则 a4= 16 ,a5= 4 . 【考点】DC:二项式定理的应用.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5P :二项式定理. 【分析】利用二项式定理的展开式,求解 x 的系数就是两个多项式的展开式中 x 与常数乘积之和,a5 就是常数的乘积. 【解答】解:多项式(x+1)3(x+2)2=x5+a1x4+a2x3+a3x2+a4x+a5, (x+1)3 中,x 的系数是:3,常数是 1;(x+2)2 中 x 的系数是 4,常数是 4, a4=3×4+1×4=16; a5=1×4=4. 故答案为:16;4. 【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是基础题. 14.(6 分)(2017•浙江)已知△ABC,AB=AC=4,BC=2,点 D 为 AB 延长线上一 点,BD=2,连结 CD,则△BDC 的面积是 ,cos∠BDC= . 【考点】HT: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44 :数形结合法;58 :解三角形. 【分析】如图,取 BC 得中点 E,根据勾股定理求出 AE,再求出 S△ABC,再根据 S △BDC= S△ABC 即可求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二倍角公式即可求出 【解答】解:如图,取 BC 得中点 E, ∵AB=AC=4,BC=2, ∴BE= BC=1,AE⊥BC, ∴AE= = , ∴S△ABC= BC•AE= ×2× = , ∵BD=2, ∴S△BDC= S△ABC= , ∵BC=BD=2, ∴∠BDC=∠BCD, ∴∠ABE=2∠BDC 在 Rt△ABE 中, ∵cos∠ABE= = , ∴cos∠ABE=2cos2∠BDC﹣1= , ∴cos∠BDC= ,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关键是转化,属于基础题 15.(6 分)(2017•浙江)已知向量 、 满足| |=1,| |=2,则| + |+| ﹣ | 的最小值是 4 ,最大值是 . 【考点】3H: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93:向量的模.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1 :数形结合;44 :数形结合法;51 :函数的性质及 应用. 【分析】通过记∠AOB=α(0≤α≤π),利用余弦定理可可知| + |= 、 | ﹣ |= ,进而换元,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计算即得结论. 【解答】解:记∠AOB=α,则 0≤α≤π,如图, 由余弦定理可得: | + |= , | ﹣ |= , 令 x= ,y= , 则 x2+y2=10(x、y≥1),其图象为一段圆弧 MN,如图, 令 z=x+y,则 y=﹣x+z, 则直线 y=﹣x+z 过 M、N 时 z 最小为 zmin=1+3=3+1=4, 当直线 y=﹣x+z 与圆弧 MN 相切时 z 最大, 由平面几何知识易知 zmax 即为原点到切线的距离的 倍, 也就是圆弧 MN 所在圆的半径的 倍, 所以 zmax= × = . 综上所述,| + |+| ﹣ |的最小值是 4,最大值是 . 故答案为:4、 .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考查数形结合能力,考查运算求解 能力,涉及余弦定理、线性规划等基础知识,注意解题方法的积累,属于中档题. 16.(4 分)(2017•浙江)从 6 男 2 女共 8 名学生中选出队长 1 人,副队长 1 人, 普通队员 2 人组成 4 人服务队,要求服务队中至少有 1 名女生,共有 660 种 不同的选法.(用数字作答) 【考点】D9: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2 :分类讨论;4O:定义法;5O :排列组合. 【分析】由题意分两类选 1 女 3 男或选 2 女 2 男,再计算即可 【解答】解:第一类,先选 1 女 3 男,有 C63C21=40 种,这 4 人选 2 人作为队长 和副队有 A42=12 种,故有 40×12=480 种, 第二类,先选 2 女 2 男,有 C62C22=15 种,这 4 人选 2 人作为队长和副队有 A42=12 种,故有 15×12=180 种, 根据分类计数原理共有 480+180=660 种, 故答案为:660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属于中档题 17.(4 分)(2017•浙江)已知 a ∈ R,函数 f(x)=|x+ ﹣a|+a 在区间[1,4]上 的最大值是 5,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 . 【考点】3H: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5 :转化思想;49 :综合法;51 :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分析】通过转化可知|x+ ﹣a|+a≤5 且 a≤5,进而解绝对值不等式可知 2a﹣5 ≤x+ ≤5,进而计算可得结论. 【解答】解:由题可知|x+ ﹣a|+a≤5,即|x+ ﹣a|≤5﹣a,所以 a≤5, 又因为|x+ ﹣a|≤5﹣a, 所以 a﹣5≤x+ ﹣a≤5﹣a, 所以 2a﹣5≤x+ ≤5, 又因为 1≤x≤4,4≤x+ ≤5, 所以 2a﹣5≤4,解得 a≤ ,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最值,考查绝对值函数,考查转化与化归思想,注意解 题方法的积累,属于中档题. 三、解答题(共 5 小题,满分 74 分) 18.(14 分)(2017•浙江)已知函数 f(x)=sin2x﹣cos2x﹣2 sinx cosx(x ∈ R). (Ⅰ)求 f( )的值. (Ⅱ)求 f(x)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考点】3G:复合函数的单调性;GI: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H1:三角函数的 周期性及其求法;H5:正弦函数的单调性.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5 :转化思想;4R:转化法;57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分析】利用二倍角公式及辅助角公式化简函数的解析式, (Ⅰ)代入可得:f( )的值. (Ⅱ)根据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得 f(x)的最小正周期及单调递增区间 【解答】解:∵函数 f(x)=sin2x﹣cos2x﹣2 sinx cosx=﹣ sin2x﹣cos2x=2sin (2x+ ) (Ⅰ)f( )=2sin(2× + )=2sin =2, (Ⅱ)∵ω=2,故 T=π, 即 f(x)的最小正周期为π, 由 2x+ ∈ [﹣ +2kπ, +2kπ],k ∈ Z 得: x ∈ [﹣ +kπ,﹣ +kπ],k ∈ Z, 故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kπ,﹣ +kπ]或写成[kπ+ ,kπ+ ],k ∈ Z.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三角函 数的单调区间,难度中档. 19.(15 分)(2017•浙江)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PAD 是以 AD 为斜边 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AD,CD⊥AD,PC=AD=2DC=2CB,E 为 PD 的中点. (Ⅰ)证明:CE∥平面 PAB; (Ⅱ)求直线 CE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考点】MI: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LS: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4 :证明题;31 :数形结合;41 :向量法;5F :空间位置关系与距 离;5G :空间角. 【分析】(Ⅰ)取 AD 的中点 F,连结 EF,CF,推导出 EF∥PA,CF∥AB,从而平 面 EFC∥平面 ABP,由此能证明 EC∥平面 PAB. (Ⅱ)连结 BF,过 F 作 FM⊥PB 于 M,连结 PF,推导出四边形 BCDF 为矩形,从 而 BF⊥AD,进而 AD⊥平面 PBF,由 AD∥BC,得 BC⊥PB,再求出 BC⊥MF,由 此能求出 sinθ. 【解答】证明:(Ⅰ)取 AD 的中点 F,连结 EF,CF, ∵E 为 PD 的中点,∴EF∥PA, 在四边形 ABCD 中,BC∥AD,AD=2DC=2CB,F 为中点, ∴CF∥AB,∴平面 EFC∥平面 ABP, ∵EC ⊂ 平面 EFC, ∴EC∥平面 PAB. 解:(Ⅱ)连结 BF,过 F 作 FM⊥PB 于 M,连结 PF, ∵PA=PD,∴PF⊥AD, 推导出四边形 BCDF 为矩形,∴BF⊥AD, ∴AD⊥平面 PBF,又 AD∥BC, ∴BC⊥平面 PBF,∴BC⊥PB, 设 DC=CB=1,则 AD=PC=2,∴PB= , BF=PF=1,∴MF= , 又 BC⊥平面 PBF,∴BC⊥MF, ∴MF⊥平面 PBC,即点 F 到平面 PBC 的距离为 , ∵MF= ,D 到平面 PBC 的距离应该和 MF 平行且相等,为 , E 为 PD 中点,E 到平面 PBC 的垂足也为垂足所在线段的中点,即中位线, ∴E 到平面 PBC 的距离为 , 在 , 由余弦定理得 CE= , 设直线 CE 与平面 PBC 所成角为θ,则 sinθ= = . 【点评】本题考查线面平行的证明,考查线面角的正弦值的求法,考查空间中线 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考查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是中档题. 20.(15 分)(2017•浙江)已知函数 f(x)=(x﹣ )e﹣x(x≥ ). (1)求 f(x)的导函数; (2)求 f(x)在区间[ ,+∞)上的取值范围. 【考点】6K:导数在最大值、最小值问题中的应用;6B: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 调性.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35 :转化思想;48 :分析法;53 :导数的综合应用. 【分析】(1)求出 f(x)的导数,注意运用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即可得到所求; (2)求出 f(x)的导数,求得极值点,讨论当 <x<1 时,当 1<x< 时,当 x> 时,f(x)的单调性,判断 f(x)≥0,计算 f( ),f(1),f( ),即可 得到所求取值范围. 【解答】解:(1)函数 f(x)=(x﹣ )e﹣x(x≥ ), 导数 f′(x)=(1﹣ • •2)e﹣x﹣(x﹣ )e﹣x =(1﹣x+ )e﹣x=(1﹣x)(1﹣ )e﹣x; (2)由 f(x)的导数 f′(x)=(1﹣x)(1﹣ )e﹣x, 可得 f′(x)=0 时,x=1 或 , 当 <x<1 时,f′(x)<0,f(x)递减; 当 1<x< 时,f′(x)>0,f(x)递增; 当 x> 时,f′(x)<0,f(x)递减, 且 x≥ ⇔ x2≥2x﹣1 ⇔ (x﹣1)2≥0, 则 f(x)≥0. 由 f( )= e ,f(1)=0,f( )= e , 即有 f(x)的最大值为 e ,最小值为 f(1)=0. 则 f(x)在区间[ ,+∞)上的取值范围是[0, e ]. 【点评】本题考查导数的运用:求单调区间和极值、最值,考查化简整理的运算 能力,正确求导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 21.(15 分)(2017•浙江)如图,已知抛物线 x2=y,点 A(﹣ , ),B( , ), 抛物线上的点 P(x,y)(﹣ <x< ),过点 B 作直线 AP 的垂线,垂足为 Q. (Ⅰ)求直线 AP 斜率的取值范围; (Ⅱ)求|PA|•|PQ|的最大值. 【考点】KO: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KN: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1 :计算题;33 :函数思想;49 :综合法;5E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 与范围问题. 【分析】(Ⅰ)通过点 P 在抛物线上可设 P(x,x2),利用斜率公式结合﹣ <x < 可得结论; (Ⅱ)通过(I)知 P(x,x2)、﹣ <x< ,设直线 AP 的斜率为 k,联立直线 AP、BP 方程可知 Q 点坐标,进而可用 k 表示出 、 ,计算可知|PA|•|PQ|= (1+k)3(1﹣k),通过令 f(x)=(1+x)3(1﹣x),﹣1<x<1,求导结合单调 性可得结论. 【解答】解:(Ⅰ)由题可知 P(x,x2),﹣ <x< , 所以 kAP= =x﹣ ∈ (﹣1,1), 故直线 AP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1,1); (Ⅱ)由(I)知 P(x,x2),﹣ <x< , 所以 =(﹣ ﹣x, ﹣x2), 设直线 AP 的斜率为 k,则 AP:y=kx+ k+ ,BQ:y=﹣ x+ + , 联立直线 AP、BQ 方程可知 Q( , ), 故 =( , ), 又因为 =(﹣1﹣k,﹣k2﹣k), 故﹣|PA|•|PQ|= • = + =(1+k)3(k﹣1), 所以|PA|•|PQ|=(1+k)3(1﹣k), 令 f(x)=(1+x)3(1﹣x),﹣1<x<1, 则 f′(x)=(1+x)2(2﹣4x)=﹣2(1+x)2(2x﹣1), 由于当﹣1<x<﹣ 时 f′(x)>0,当 <x<1 时 f′(x)<0, 故 f(x)max=f( )= ,即|PA|•|PQ|的最大值为 . 【点评】本题考查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思想,注 意解题方法的积累,属于中档题. 22.(15 分)(2017•浙江)已知数列{xn}满足:x1=1,xn=xn+1+ln(1+xn+1)(n ∈ N*), 证明:当 n ∈ N*时, (Ⅰ)0<xn+1<xn; (Ⅱ)2xn+1﹣xn≤ ; (Ⅲ) ≤xn≤ . 【考点】8H:数列递推式;8K: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菁优网版 权所有 【专题】15 :综合题;33 :函数思想;35 :转化思想;49 :综合法;4M: 构造法;53 :导数的综合应用;54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55 :点列、递归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5T :不等式. 【分析】(Ⅰ)用数学归纳法即可证明, (Ⅱ)构造函数,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把数列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即 可证明, (Ⅲ)由 ≥2xn+1﹣xn 得 ﹣ ≥2( ﹣ )>0,继续放缩即可证明 【解答】解:(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xn>0, 当 n=1 时,x1=1>0,成立, 假设当 n=k 时成立,则 xk>0, 那么 n=k+1 时,若 xk+1<0,则 0<xk=xk+1+ln(1+xk+1)<0,矛盾, 故 xn+1>0, 因此 xn>0,(n ∈ N*) ∴xn=xn+1+ln(1+xn+1)>xn+1, 因此 0<xn+1<xn(n ∈ N*), (Ⅱ)由 xn=xn+1+ln(1+xn+1)得 xnxn+1﹣4xn+1+2xn=xn+12﹣2xn+1+(xn+1+2)ln(1+xn+1), 记函数 f(x)=x2﹣2x+(x+2)ln(1+x),x≥0 ∴f′(x)= +ln(1+x)>0, ∴f(x)在(0,+∞)上单调递增, ∴f(x)≥f(0)=0, 因此 xn+12﹣2xn+1+(xn+1+2)ln(1+xn+1)≥0, 故 2xn+1﹣xn≤ ; (Ⅲ)∵xn=xn+1+ln(1+xn+1)≤xn+1+xn+1=2xn+1, ∴xn≥ , 由 ≥2xn+1﹣xn 得 ﹣ ≥2( ﹣ )>0, ∴ ﹣ ≥2( ﹣ )≥…≥2n﹣1( ﹣ )=2n﹣2, ∴xn≤ , 综上所述 ≤xn≤ . 【点评】本题考查了数列的概念,递推关系,数列的函数的特征,导数和函数的 单调性的关系,不等式的证明,考查了推理论证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 算能力,放缩能力,运算能力,属于难题 参与本试卷答题和审题的老师有:qiss;whgcn;豫汝王世崇;铭灏 2016;zlzhan; 沂蒙松;maths;742048;cst;双曲线(排名不分先后) 菁优网 2017 年 8 月 1 日 考点卡片 1.并集及其运算 【知识点的认识】 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的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 B 的并集,记作 A ∪B. 符号语言:A∪B={x|x ∈ A 或 x ∈ B}. 图形语言: . A∪B 实际理解为:①x 仅是 A 中元素;②x 仅是 B 中的元素;③x 是 A 且是 B 中 的元素. 运算形状: ①A∪B=B∪A.②A∪ ∅ =A.③A∪A=A.④A∪B ⊇ A,A∪B ⊇ B.⑤A∪B=B ⇔ A ⊆ B.⑥ A∪B= ∅ ,两个集合都是空集.⑦A∪(CUA)=U.⑧CU(A∪B)=(CUA)∩(CUB). 【解题方法点拨】解答并集问题,需要注意并集中:“或”与“所有”的理解.不能 把“或”与“且”混用;注意并集中元素的互异性.不能重复. 【命题方向】掌握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命题通常以选择题、填 空题为主,也可以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联合命题. 2.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知识点的认识】 正确理解和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和非充分非必要以及原命题、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掌握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互译能 力,对充要条件概念本质的把握是本节的难点. 1.充分条件:对于命题“若 p 则 q”为真时,即如果 p 成立,那么 q 一定成立, 记作“p ⇒ q”,称 p 为 q 的充分条件.意义是说条件 p 充分保证了结论 q 的成立, 换句话说要使结论 q 成立,具备条件 p 就够了当然 q 成立还有其他充分条件.如 p:x≥6,q:x>2,p 是 q 成立的充分条件,而 r:x>3,也是 q 成立的充分条 件. 必要条件:如果 q 成立,那么 p 成立,即“q ⇒ p”,或者如果 p 不成立,那么 q 一 定不成立,也就是“若非 p 则非 q”,记作“¬p ⇒ ¬q”,这是就说条件 p 是 q 的必 要条件,意思是说条件 p 是 q 成立的必须具备的条件. 充要条件:如果既有“p ⇒ q”,又有“q ⇒ p”,则称条件 p 是 q 成立的充要条件,或 称条件 q 是 p 成立的充要条件,记作“p ⇔ q”. 2.从集合角度看概念: 如果条件 p 和结论 q 的结果分别可用集合 P、Q 表示,那么 ①“p ⇒ q”,相当于“P ⊆ Q”.即:要使 x ∈ Q 成立,只要 x ∈ P 就足够了﹣﹣有它就行. ②“q ⇒ p”,相当于“P ⊇ Q”,即:为使 x ∈ Q 成立,必须要使 x ∈ P﹣﹣缺它不行. ③“p ⇔ q”,相当于“P=Q”,即:互为充要的两个条件刻画的是同一事物. 3.当命题“若 p 则 q”为真时,可表示为,则我们称 p 为 q 的充分条件,q 是 p 的 必要条件.这里由,得出 p 为 q 的充分条件是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说 q 是 p 的必要条件呢?事实上,与“”等价的逆否命题是“”.它的意义是:若 q 不成立, 则 p 一定不成立.这就是说,q 对于 p 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4.“充要条件”的含义,实际上与初中所学的“等价于”的含义完全相同.也就是 说,如果命题 p 等价于命题 q,那么我们说命题 p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 q 成立; 同时有命题 q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命题 p 成立. 【解题方法点拨】 1.借助于集合知识加以判断,若 P ⊆ Q,则 P 是 Q 的充分条件,Q 是的 P 的必要 条件;若 P=Q,则 P 与 Q 互为充要条件. 2.等价法:“P ⇒ Q” ⇔ “¬Q ⇒ ¬P”,即原命题和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原命题的逆 命题和原命题的否命题是等价的. 3.对于充要条件的证明,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分类思想从充分性、必 要性两种情况分别加以证明;其二,是逐步找出其成立的充要条件用“ ⇔ ”连接. 【命题方向】 充要条件主要是研究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它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 数学概念之一,它是今后的高中乃至大学数学推理学习的基础.在每年的高考中, 都会考查此类问题. 3.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点的认识】 所谓复合函数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函数构成,这种函数先要考 虑基本函数的单调性,然后再考虑整体的单调性.平常常见的一般以两个函数的 为主. 【解题方法点拨】 求复合函数 y=f(g(x))的单调区间的步骤: (1)确定定义域; (2)将复合函数分解成两个基本初等函数; (3)分别确定两基本初等函数的单调性; (4)按“同增异减”的原则,确定原函数的单调区间. 【命题方向】 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会求复合函数的区间并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4.函数的最值及其几何意义 【知识点的认识】 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函数的整体性质,从图象上看,函数的最大值或 最小值是图象最高点或最低点的纵坐标,求函数的最值一般是先求出极值在求出 端点的值,然后进行比较可得. 【解题方法点拨】 ①基本不等式法:如当 x>0 时,求 2x+ 的最小值,有 2x+ ≥2 =8; ②转化法:如求|x﹣5|+|x﹣3|的最小值,那么可以看成是数轴上的点到 x=5 和 x=3 的距离之和,易知最小值为 2; ③求导法:通过求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求出极值,再结合端点的值最后进行 比较. 【命题方向】 本知识点是常考点,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通常是以大题的形式出现,所以 务必引起重视.本知识 点未来将仍然以复合函数为基础,添加若干个参数,然 后求函数的定义域、参数范围或者满足一些特定要求的自变量或者参数的范围.常 用方法有分离参变量法、多次求导法等. 5.函数的图象 【知识点的认识】 1.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 其基本步骤是列表、描点、连线. 首先: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简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 单调性、周期性、对称性等). 其次:列表(尤其注意特殊点、零点、最大值点、最小值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等), 描点,连线. 2.利用图象变换法作函数的图象 (1)平移变换: y=f(x)a>0,右移 a 个单位(a<0,左移|a|个单位) ⇒ y=f(x﹣a); y=f(x)b>0,上移 b 个单位(b<0,下移|b|个单位) ⇒ y=f(x)+b. (2)伸缩变换: y=f(x) y=f(ωx); y=f(x)A>1,伸为原来的 A 倍(0<A<1,缩为原来的 A 倍) ⇒ y=Af(x). (3)对称变换: y=f(x)关于 x 轴对称 ⇒ y=﹣f(x); y=f(x)关于 y 轴对称 ⇒ y=f(﹣x); y=f(x)关于原点对称 ⇒ y=﹣f(﹣x). (4)翻折变换: y=f(x)去掉 y 轴左边图,保留 y 轴右边图,将 y 轴右边的图象翻折到左边 ⇒ y=f (|x|); y=f(x)留下 x 轴上方图将 x 轴下方图翻折上去 y=|f(x)|. 【解题方法点拨】 1、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 (1)直接法:当函数表达式(或变形后的表达式)是熟悉的基本函数或解析几 何中熟悉的曲线时,可根据这些函数或曲线的特征直接作出. (2)图象变换法:若函数图象可由某个基本函数的图象经过平移、翻折、对称 得到,可利用图象变换作出,但要注意变换顺序,对不能直接找到熟悉函数的要 先变形,并应注意平移变换与伸缩变换的顺序对变换单位及解析式的影响. (3)描点法:当上面两种方法都失效时,则可采用描点法.为了通过描少量点, 就能得到比较准确的图象,常常需要结合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等性质讨论. 2、寻找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1)知图选式: ①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布,观察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②从图象的变化趋势,观察函数的单调性; ③从图象的对称性方面,观察函数的奇偶性; ④从图象的循环往复,观察函数的周期性. 利用上述方法,排除错误选项,筛选正确的选项. (2)知式选图: ①从函数的定义域,判断图象的左右位置;从函数的值域,判断图象的上下位置; ②从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图象的变化 趋势; ③从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图象的对称性. ④从函数的周期性,判断图象的循环往复. 利用上述方法,排除错误选项,筛选正确选项. 注意联系基本函数图象和模型,当选项无法排除时,代特殊值,或从某些量上寻 找突破口. 3、(1)利有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从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分析函数的最值、极值;从图象的对称性,分析函数 的奇偶性;从图象的走向趋势,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 (2)利用函数的图象研究方程根的个数 有关方程解的个数问题常常转化为两个熟悉的函数的交点个数;利用此法也可由 解的个数求参数值. 4、方法归纳: (1)1 个易错点﹣﹣图象变换中的易错点 在解决函数图象的变换问题时,要遵循“只能对函数关系式中的 x,y 变换”的原 则,写出每一次的变换所得图象对应的解析式,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2)3 个关键点﹣﹣正确作出函数图象的三个关键点 为了正确地作出函数图象,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①正确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②熟练掌握几种基本函数的图象,如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 数、幂函数、形如 y=x+的函数; ③掌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周期变换等常用的方法技巧, 来帮助我们简化作图过程. (3)3 种方法﹣﹣识图的方法 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布范围、变化趋势、对称 性等方面来获取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有: ①定性分析法,也就是通过对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图象的上升(或下 降)的趋势,利用这一特征来分析解决问题; ②定量计算法,也就是通过定量的计算来分析解决问题; ③函数模型法,也就是由所提供的图象特征,联想相关函数模型,利用这一函数 模型来分析解决问题. 6.二次函数的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 其性质主要有初中学的开口方向、对称性、最值、几个根的判定、韦达定 理以及高中学的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和曲线的平移. 【解题方法点拨】 以 y=ax2+bx+c 为例: ①开口、对称轴、最值与 x 轴交点个数,当 a>0(<0)时,图象开口向上(向 下);对称轴 x=﹣ ;最值为:f(﹣ );判别式△=b2﹣4ac,当△=0 时,函 数与 x 轴只有一个交点;△>0 时,与 x 轴有两个交点;当△<0 时无交点. ②根与系数的关系.若△≥0,且 x1、x2 为方程 y=ax2+bx+c 的两根,则有 x1+x2= ﹣ ,x1•x2= ; ③二次函数其实也就是抛物线,所以 x2=2py 的焦点为(0, ),准线方程为 y= ﹣ ,含义为抛物线上的点到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 ④平移:当 y=a(x+b)2+c 向右平移一个单位时,函数变成 y=a(x﹣1+b)2+c; 例题:y=2x2+x﹣3 那么由 2>0,可知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 x=﹣ ,最小值为 f(﹣ ) =﹣ ,;△=1+24=25>0,故方程 2x2+x﹣3=0 有两个根,其满足 x1+x2=﹣ ;x1•x2= ﹣ ; 另外,方程可以写成(y+ )=2(x+ )2,当沿 x 轴向右 ,在向下平移 时,就变成 y=2x2; 【命题方向】 重点关注高中所学的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和曲线的平移.另外在解析几何当 做要灵活运用韦达定理. 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点的知识】 1、导数和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1)若 f′(x)>0 在(a,b)上恒成立,则 f(x)在(a,b)上是增函数,f′ (x)>0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增区间; (2)若 f′(x)<0 在(a,b)上恒成立,则 f(x)在(a,b)上是减函数,f′ (x)<0 的解集与定义域的交集的对应区间为减区间. 2、利用导数求解多项式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1)确定 f(x)的定义域; (2)计算导数 f′(x); (3)求出 f′(x)=0 的根; (4)用 f′(x)=0 的根将 f(x)的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区间,列表考察这若干个区 间内 f′(x)的符号,进而确定 f(x)的单调区间:f′(x)>0,则 f(x)在对应 区间上是增函数,对应区间为增区间;f′(x)<0,则 f(x)在对应区间上是减 函数,对应区间为减区间. 【典型例题分析】 题型一: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关系 典例 1:已知函数 f(x)的定义域为 R,f(﹣1)=2,对任意 x ∈ R,f′(x)>2, 则 f(x)>2x+4 的解集为( ) A.(﹣1,1)B.(﹣1,+∞) C.(﹣∞,﹣1)D.(﹣∞,+∞) 解:设 g(x)=f(x)﹣2x﹣4, 则 g′(x)=f′(x)﹣2, ∵对任意 x ∈ R,f′(x)>2, ∴对任意 x ∈ R,g′(x)>0, 即函数 g(x)单调递增, ∵f(﹣1)=2, ∴g(﹣1)=f(﹣1)+2﹣4=4﹣4=0, 则由 g(x)>g(﹣1)=0 得 x>﹣1, 即 f(x)>2x+4 的解集为(﹣1,+∞), 故选:B 题型二:导数很函数单调性的综合应用 典例 2:已知函数 f(x)=alnx﹣ax﹣3(a ∈ R). (Ⅰ)求函数 f(x)的单调区间; (Ⅱ)若函数 y=f(x)的图象在点(2,f(2))处的切线的倾斜角为 45°,对于 任意的 t ∈ [1,2],函数 在区间(t,3)上总不是单调 函数,求 m 的取值范围; (Ⅲ)求证: . 解:(Ⅰ) (2 分) 当 a>0 时,f(x)的单调增区间为(0,1],减区间为[1,+∞); 当 a<0 时,f(x)的单调增区间为[1,+∞),减区间为(0,1]; 当 a=0 时,f(x)不是单调函数(4 分) (Ⅱ) 得 a=﹣2,f(x)=﹣2lnx+2x﹣3 ∴ , ∴g'(x)=3x2+(m+4)x﹣2(6 分) ∵g(x)在区间(t,3)上总不是单调函数,且 g′(0)=﹣2 ∴ 由题意知:对于任意的 t ∈ [1,2],g′(t)<0 恒成立, 所以有: ,∴ (10 分) (Ⅲ)令 a=﹣1 此时 f(x)=﹣lnx+x﹣3,所以 f(1)=﹣2, 由(Ⅰ)知 f(x)=﹣lnx+x﹣3 在(1,+∞)上单调递增, ∴当 x ∈ (1,+∞)时 f(x)>f(1),即﹣lnx+x﹣1>0, ∴lnx<x﹣1 对一切 x ∈ (1,+∞)成立,(12 分) ∵n≥2,n ∈ N*,则有 0<lnn<n﹣1, ∴ ∴ 【解题方法点拨】 若在某区间上有有限个点使 f′(x)=0,在其余的点恒有 f′(x)>0,则 f(x) 仍为增函数(减函数的情形完全类似).即在区间内 f′(x)>0 是 f(x)在此区 间上为增函数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8.导数在最大值、最小值问题中的应用 【知识点的知识】 一、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值 1、极大值 一般地,设函数 f(x)在点 x0 附近有定义,如果对 x0 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 f (x)<f(x0),就说 f(x0)是函数的一个极大值,记作 y 极大值=f(x0),是极大值 点. 2、极小值 一般地,设函数 f(x)在 x0 附近有定义,如果对 x0 附近的所有的点,都有 f(x) >f(x0),就说 f(x0)是函数 f(x)的一个极小值,记作 y 极小值=f(x0),是极小 值点. 3、极大值与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在定义中,取得极值的点称为极值点,极值点是自变量的值,极值指的是函数 值.请注意以下几点: (ⅰ)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 由定义,极值只是某个点的函数值与它附近点的函 数值比较是最大或最小.并不意味着它在函数的整个的定义域内最大或最小. (ⅱ)函数的极值不是唯一的 即一个函数在某区间上或定义域内极大值或极小 值可以不止一个. (ⅲ)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无确定的大小关系 即一个函数的极大值未必大于极 小值,如下图所示,x1 是极大值点,x4 是极小值点,而 f(x4)>f(x1). (ⅳ)函数的极值点一定出现在区间的内部,区间的端点不能成为极值点 而使 函数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点可能在区间的内部,也可能在区间的端点 4、判别 f(x0)式极大值、极小值的方法: 若 x0 满足 f′(x0)=0,且在 x0 的两侧 f(x)的导数异号,则 x0 是 f(x)的极值点, f(x0)是极值,并且如果 f′(x)在 x0 两侧满足“左正右负”,则 x0 是 f(x)的极 大值点,f(x0)是极大值;如果 f′(x)在 x0 两侧满足“左负右正”,则 x0 是 f(x) 的极小值点,f(x0)是极小值. 5、求可导函数 f(x)的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区间,求导数 f′(x); (2)求方程 f′(x)=0 的根; (3)用函数的导数为 0 的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小开区间,并列 成表格.检查 f′(x)在方程根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 f(x)在 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 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如果 左右不改变符号,那么 f(x)在这个根处无极值. 二、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观察图中一个定义在闭区间[a,b]上的函数 f(x)的图象.图中 f(x1)与 f(x3) 是极小值,f(x2)是极大值.函数 f(x)在[a,b]上的最大值是 f(b),最小值 是 f(x1). 一般地,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 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说明:(1)在开区间(a,b)内连续的函数 f(x)不一定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如 函数 f(x)= 在(0,+∞)内连续,但没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2)函数的最值是比较整个定义域内的函数值得出的;函数的极值是比较极值 点附近函数值得出的. (3)函数 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是 f(x)在闭区间[a,b]上有最大值 与最小值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4)函数在其定义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最多各有一个,而函数的极值可能 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一个 2、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步骤: 由上面函数 f(x)的图象可以看出,只要把连续函数所有的极值与定义区间端点 的函数值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函数的最值了. 设函数 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则求 f(x)在[a,b]上的最 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如下: (1)求 f(x)在(a,b)内的极值; (2)将 f(x)的各极值与 f(a)、f(b)比较得出函数 f(x)在[a,b]上的最值. 【解题方法点拨】 在理解极值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定义,极值点 x0 是区间[a,b]内部的点,不会是端点 a,b(因为在端点 不可导). (2)极值是一个局部性概念,只要在一个小领域内成立即可.要注意极值必须 在区间内的连续点取得.一个函数在定义域内可以有许多个极小值和极大值,在 某一点的极小值也可能大于另一个点的极大值,也就是说极大值与极小值没有必 然的大小关系,即极大值不一定比极小值大,极小值不一定比极大值小. (3)若 f(x)在(a,b)内有极值,那么 f(x)在(a,b)内绝不是单调函数, 即在区间上单调的函数没有极值. (4)若函数 f(x)在[a,b]上有极值且连续,则它的极值点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相邻两个极大值点之间必有一个极小值点,同样相邻两个极小值点之间必有一个 极大值点,一般地,当函数 f(x)在[a,b]上连续且有有限个极值点时,函数 f (x)在[a,b]内的极大值点、极小值点是交替出现的, (5)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必须是导数为 0 的点,但导数为 0 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不可导的点也可能是极值点,也可能不是极值点. 9.简单线性规划 【概念】 线性规划主要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 题,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 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我们高中阶段接触的主要是由三 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限制的可行域,然后在这个可行域上面求某函数的最值或者 是斜率的最值. 【例题解析】 例:若目标函数 z=x+y 中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 . (1)试确定可行域的面积; (2)求出该线性规划问题中所有的最优解. 解:(1)作出可行域如图:对应得区域为直角三角形 ABC, 其中 B(4,3),A(2,3),C(4,2), 则可行域的面积 S= = . (2)由 z=x+y,得 y=﹣x+z,则平移直线 y=﹣x+z, 则由图象可知当直线经过点 A(2,3)时,直线 y=﹣x+z 得截距最小, 此时 z 最小为 z=2+3=5, 当直线经过点 B(4,3)时,直线 y=﹣x+z 得截距最大, 此时 z 最大为 z=4+3=7, 故该线性规划问题中所有的最优解为(4,3),(2,3) 这是高中阶段接触最多的关于线性规划的题型,解这种题一律先画图,把每条 直线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表示出来,然后确定所表示的可行域,也即范围;最后通 过目标函数的平移去找到它的最值. 【考点预测】 线性规划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也成为了高考 的一个热点.大家在备考的时候,需要学会准确的画出可行域,然后会平移目标 曲线. 10.数列递推式 【知识点的知识】 1、递推公式定义:如果已知数列{an}的第 1 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 an 与它的 前一项 a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 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2、数列前 n 项和 Sn 与通项 an 的关系式:an= . 在数列{an}中,前 n 项和 Sn 与通项公式 an 的关系,是本讲内容一个重点,要认 真掌握. 注意:(1)用 an=Sn﹣Sn﹣1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你注意到此等式成立的条件了 吗?(n≥2,当 n=1 时,a1=S1);若 a1 适合由 an 的表达式,则 an 不必表达成分 段形式,可化统一为一个式子. (2)一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 an 与 Sn 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 an=Sn﹣ Sn﹣1,先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 an 或 Sn 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 3、数列的通项的求法: (1)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2)已知 Sn(即 a1+a2+…+an=f(n))求 an,用作差法:an= .一 般地当已知条件中含有 an 与 Sn 的混合关系时,常需运用关系式,先将已知条件 转化为只含 或 的关系式,然后再求解. (3)已知 a1•a2…an=f(n)求 an,用作商法:an,= . (4)若 an+1﹣an=f(n)求 an,用累加法:an=(an﹣an﹣1)+(an﹣1﹣an﹣2)+…+(a2 ﹣a1)+a1(n≥2). (5)已知 =f(n)求 an,用累乘法:an= (n≥2). (6)已知递推关系求 an,有时也可以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特别地 有, ①形如 an=kan﹣1+b、an=kan﹣1+bn(k,b 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 转化为公比为 k 的等比数列后,再求 an. ②形如 an= 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倒数法求通项. (7)求通项公式,也可以由数列的前几项进行归纳猜想,再利用数学归纳法进 行证明. 11.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 【知识点的知识】 证明与数列求和有关的不等式基本方法: (1)直接将数列求和后放缩; (2)先将通项放缩后求和; (3)先将通项放缩后求和再放缩; (4)尝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常用的放缩方法有: , , , = [ ] ﹣ = < < = ﹣ (n≥2), < = ( )(n≥2), , 2( )= < = < =2( ). …+ ≥ …+ = = < . 【解题方法点拨】 证明数列型不等式,因其思维跨度大、构造性强,需要有较高的放缩技巧而 充满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全面而综合地考查学生的潜能与后继学习能力,因而成 为高考压轴题及各级各类竞赛试题命题的极好素材.这类问题的求解策略往往 是:通过多角度观察所给数列通项的结构,深入剖析其特征,抓住其规律进行恰 当地放缩;其放缩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添加或舍去一些项,如: >|a|; >n; (2)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3)利用基本不等式; < ; (4)二项式放缩; (5)利用常用结论; (6)利用函数单调性. (7)常见模型: ①等差模型;②等比模型;③错位相减模型;④裂项相消模型;⑤二项式定理模 型;⑥基本不等式模型. 【典型例题分析】 题型一:等比模型 典例 1:对于任意的 n ∈ N*,数列{an}满足 =n+1. (Ⅰ)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Ⅱ)求证:对于 n≥2, . 解答:(Ⅰ)由 ①, 当 n≥2 时,得 ②, ①﹣②得 . ∴ . 又 ,得 a1=7 不适合上式. 综上得 ; (Ⅱ)证明:当 n≥2 时, . ∴ = . ∴当 n≥2 时, . 题型二:裂项相消模型 典例 2: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Sn 为其前 n 项和,对于任意 n ∈ N*,总有 an, Sn,an2 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 ,数列{bn}的前 n 项和为 Tn,求证: . 分析:(1)根据 an=Sn﹣Sn﹣1,整理得 an﹣an﹣1=1(n≥2)进而可判断出数列{an} 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得答案. (2)由(1)知 ,因为 ,所以 ,从而 得证. 解答:(1)由已知:对于 n ∈ N*,总有 2Sn=an+an2①成立 ∴ (n≥2)② ①﹣②得 2an=an+an2﹣an﹣1﹣an﹣12,∴an+an﹣1=(an+an﹣1)(an﹣an﹣1) ∵an,an﹣1 均为正数,∴an﹣an﹣1=1(n≥2)∴数列{an}是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又 n=1 时,2S1=a1+a12,解得 a1=1,∴an=n.(n ∈ N*) (2)解:由(1)可知 ∵ ∴ 【解题方法点拨】 (1)放缩的方向要一致. (2)放与缩要适度. (3)很多时候只对数列的一部分进行放缩法,保留一些项不变(多为前几项或 后几项). (4)用放缩法证明极其简单,然而,用放缩法证不等式,技巧性极强,稍有不 慎,则会出现放缩失当的现象.所以对放缩法,只需要了解,不宜深入. 12.向量的模 【知识点的知识】 1、向量的模: 的大小,也就是 的长度(或称模),记作| |. 2、零向量:长度为零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 ,零向量的长度为 0,方向不确 定. 3、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与 共线的单位向 量是 ). 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叫相等向量,相等向量有传递性. 1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的一般定理为①( ± )2= 2±2 • + 2.②( ﹣ ) ( + )= 2﹣ 2.③ •( • )≠( • )•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运算法则和 数的运算法则有些是相同的,有些不一样. 【例题解析】 例:由代数式的乘法法则类比推导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 ①“mn=nm”类比得到“ ” ②“(m+n)t=mt+nt”类比得到“( )• = ”; ③“t≠0,mt=nt ⇒ m=n”类比得到“ ⇒ ”; ④“|m•n|=|m|•|n|”类比得到“| |=| |•| |”; ⑤“(m•n)t=m(n•t)”类比得到“( )• = ”; ⑥“ ”类比得到 . 以上的式子中,类比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① ② . 解:∵向量的数量积满足交换律, ∴“mn=nm”类比得到“ ”, 即①正确;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分配律, ∴“(m+n)t=mt+nt”类比得到“( )• = ”, 即②正确; ∵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元律, ∴“t≠0,mt=nt ⇒ m=n”不能类比得到“ ⇒ ”, 即③错误; ∵| |≠| |•| |, ∴“|m•n|=|m|•|n|”不能类比得到“| |=| |•| |”; 即④错误; ∵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 ∴“(m•n)t=m(n•t)”不能类比得到“( )• = ”, 即⑤错误; ∵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元律, ∴ ”不能类比得到 , 即⑥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 向量的数量积满足交换律,由“mn=nm”类比得到“ ”;向量的数量 积满足分配律,故“(m+n)t=mt+nt”类比得到“( )• = ”;向量 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元律,故“t≠0,mt=nt ⇒ m=n”不能类比得到“ ⇒ ” ; | | ≠ | |•| | , 故 “|m•n|=|m|•|n|” 不 能 类 比 得 到 “| |=| |•| |”;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故“(m•n)t=m(n•t)”不能 类比得到“( )• = ”;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元律,故 ”不能 类比得到 . 【考点分析】 本知识点应该所有考生都要掌握,这个知识点和三角函数联系比较多,也 是一个常考点,题目相对来说也不难,所以是拿分的考点,希望大家都掌握. 14.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 【知识点的知识】 1、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2、复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 15.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知识点的知识】 1、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 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用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其发生的概 率,但确定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常常需要人工做大量的重复试验,既费时又费力, 并且有时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模拟方法来估计某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 率. 2、定义:向平面上有限区域(集合)G 内随机地投掷点 M,若点 M 落在子区域 G1 ⊊ G 的概率与 G1 的面积成正比,而与 G 的形状、位置无关,即 P(点 M 落在 G1)= ,则称这种模型为几何概型. 说明:几何概型中的 G 也可以是空间中或直线上的有限区域,相应的概率是体 积之比或长度之比. 【解题方法点拨】 1、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 几何概型 古典概型 类 型 比 较 区 别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 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只有有限个,每次试 验只出现其中的一个结果 联 系 每个基本事件(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2、求解几何概型的步骤: (1)适当选择观察角度(一定要注意观察角度的等可能性); (2)把基本事件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区域; (3)把随机事件 A 转化为与之对应的区域; (4)利用概率公式计算. 3、如果事件 A 对应的区域不易处理,可以用其对立事件逆向求解.同时要注意 判断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这需要严谨的思维,切忌想当然,需要从问题的实际 背景去判断. 16.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知识点的知识】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 数学期望:一般地,若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为 x1 x2 … xn … P p1 p2 … pn … 则称 Eξ=x1p1+x2p2+…+xnpn+…为ξ的数学期望,简称期望. 数学期望的意义:数学期望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 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平均数与均值:一般地,在有限取值离散型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布中,令 p1=p2=…=pn,则有 p1=p2=…=pn= ,Eξ=(x1+x2+…+xn)× ,所以ξ的数学期望又称 为平均数、均值. 期望的一个性质:若η=aξ+b,则 E(aξ+b)=aEξ+b.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方差: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ξ,如果它所有可能取的值是 x1,x2,…,xn,…,且 取这些值的概率分别是 p1,p2,…,pn…,那么, 称 为随机变量ξ的均方差,简称为方差,式中的 Eξ 是随机变量ξ的期望. 标准差:Dξ的算术平方根 叫做随机变量ξ的标准差,记作 . 方差的性质: . 方差的意义: (1)随机变量 的方差的定义与一组数据的方差的定义式是相同的; (2)随机变量 的方差、标准差也是随机变量 的特征数,它们都反映了随机变 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3)标准差与随机变量本身有相同的单位,所以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更广泛. 17.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 【知识点的知识】 1、排列组合问题的一些解题技巧: ①特殊元素优先安排; ②合理分类与准确分步; ③排列、组合混合问题先选后排; ④相邻问题捆绑处理; ⑤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 ⑥定序问题除法处理; ⑦分排问题直排处理; ⑧“小集团”排列问题先整体后局部; ⑨构造模型; ⑩正难则反、等价转化. 对于无限制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按元素的性质分类, 二是按时间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步.对于有限制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通常从以下 三个途径考虑: ①以元素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②以位置为主考虑,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③先不考虑限制条件,计算出排列或组合数,再减去不符合要求的排列或组合数. 2、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题方法: (1)直接法; (2)排除法; (3)捆绑法:在特定要求的条件下,将几个相关元素当作一个元素来考虑,待 整体排好之后再考虑它们“局部”的排列.它主要用于解决“元素相邻问题”; (4)插空法:先把一般元素排列好,然后把待定元素插排在它们之间或两端的 空档中,此法主要解决“元素不相邻问题”; (5)占位法:从元素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元素应优先排列,然后再 排其他一般元素;从位置的特殊性上讲,对问题中的特殊位置应优先考虑,然后 再排其他剩余位置.即采用“先特殊后一般”的解题原则; (6)调序法:当某些元素次序一定时,可用此法; (7)平均法:若把 kn 个不同元素平均分成 k 组,每组 n 个,共有 ; (8)隔板法:常用于解正整数解组数的问题; (9)定位问题: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k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规定某 r 个元 素都包含在内,并且都排在某 r 个指定位置则有 ; (10)指定元素排列组合问题: ①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k 个不同的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 r 个元 素都包含在内.先 C 后 A 策略,排列 ;组合 ; ②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k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某 r 个元素 都不包含在内.先 C 后 A 策略,排列 ;组合 ; ③从 n 个不同元素中每次取出 k 个不同元素作排列(或组合),规定每个排列(或 组合)都只包含某 r 个元素中的 s 个元素.先 C 后 A 策略,排列 ;组 合 . 18.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知识点的知识】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 (1)求特征项:先求通项公式,再求满足条件的 r; (2)求二项式系数及项的系数的问题: ①二次项系数:每项中的组合数 ②项的系数:除去变量以外的部分 (3)证明组合恒等式问题:熟记组合数的各个性质; (4)整除、余数的问题:通常把底数适当地拆成两项之和或之差,再按二项式 定理展开推得所求结论; (5)近似计算的问题:一般地,当 a 较小时,(1+a)n≈1+na *记清二项展开式的特点,熟记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是正确应用二项式定理的 关键. 19.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 【知识点的知识】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遵循“三看”原则 (1)一看“角”,这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看角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把角进行合 理的拆分,从而正确使用公式. (2)二看“函数名称”,看函数名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使用的公式,常见的 有“切化弦”; (3)三看“结构特征”,分析结构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变形的方向,常见的 有“遇到分式要通分”等. 20.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其求法 【知识点的认识】 周期性 ①一般地,对于函数 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常数 T,使得当 x 取定义域内的 每一个值时,都有 f(x+T)=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 T 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对于一个周期函数 f(x),如果在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 这个最小正数就叫做 f(x)的最小正周期. ③函数 y=Asin(ωx+φ),x ∈ R 及函数 y=Acos(ωx+φ);x ∈ R(其中 A、ω、φ为常 数,且 A≠0,ω>0)的周期 T= . 【解题方法点拨】 1.一点提醒 求函数 y=Asin(ωx+φ)的单调区间时,应注意ω的符号,只有当ω>0 时,才能 把ωx+φ看作一个整体,代入 y=sin t 的相应单调区间求解,否则将出现错误. 2.两类点 y=sin x,x ∈ [0,2π],y=cos x,x ∈ [0,2π]的五点是:零点和极值点(最值点). 3.求周期的三种方法 ①利用周期函数的定义.f(x+T)=f(x) ②利用公式:y=Asin(ωx+φ)和 y=Acos(ωx+φ)的最小正周期为 ,y=tan (ωx+φ)的最小正周期为 . ③利用图象.图象重复的 x 的长度. 21.正弦函数的单调性 【知识点的知识】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规律方法 1.求含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及周期时,通常要画出图象,结合图象判 定. 2.求形如 y=Asin(ωx+φ)或 y=Acos(ωx+φ)(其中,ω>0)的单调区间时,要 视“ωx+φ”为一个整体,通过解不等式求解.但如果ω<0,那么一定先借助诱导 公式将ω化为正数,防止把单调性弄错.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 【知识点的知识】 1、几何中的长度计算: (1)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求解: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 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解: ①解三角形; ②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③实现边角之间的转化.包括:a、已知三边,求三个角;b、已知两边和夹角, 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2、与面积有关的问题: (1)三角形常用面积公式 ①S= a•ha(ha 表示边 a 上的高); ②S= absinC= acsinB= bcsinA. ③S= r(a+b+c)(r 为内切圆半径). (2)面积问题的解法: ①公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等特殊图形,可用相应面积公式解决. ②割补法:若是求一般多边形的面积,可采用作辅助线的办法,通过分割或补形 把不是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分割成不重叠的几个三角形,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 解. 3、几何计算最值问题: (1)常见的求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 y 来表示 x,再由 x 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 式,得出 y 的取值范围;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⑦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2)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在三角形内角范围内的变化情况: ①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 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且 0≤sinα≤1;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且 0≤cosα≤1; 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tanα>0. ②当角度在 90°~180°间变化时, 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且 0≤sinα≤1; 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且﹣1≤cosα≤0; 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tanα<0. 23.椭圆的简单性质 【知识点的认识】 1.椭圆的范围 2.椭圆的对称性 3.椭圆的顶点 顶点:椭圆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顶点坐标(如上图):A1(﹣a,0),A2(a,0),B1(0,﹣b),B2(0,b) 其中,线段 A1A2,B1B2 分别为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 2a 和 2b, a 和 b 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4.椭圆的离心率 ①离心率: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 叫做椭圆的离心率,用 e 表示,即:e= , 且 0<e<1. ②离心率的意义: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如下面两个椭圆的扁平程度不一样: e 越大越接近 1,椭圆越扁平,相反,e 越小越接近 0,椭圆越圆.当且仅当 a=b 时,c=0,椭圆变为圆,方程为 x2+y2=a2. 5.椭圆中的关系:a2=b2+c2. 24.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 v. 25.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 v. 26.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 【知识点的认识】 1.三视图:观测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包括: (1)主视图:物体前后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反映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2)左视图:物体左右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俯视图:物体上下方向投影所得到的投影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2.三视图的画图规则: (1)高平齐:主视图和左视图的高保持平齐; (2)长对正:主视图和俯视图的长相对应; (3)宽相等:俯视图和左视图的宽度相等. 3.常见空间几何体表面积、体积公式 (1)表面积公式: (2)体积公式: 【解题思路点拨】 1.解题步骤: (1)由三视图定对应几何体形状(柱、锥、球) (2)选对应公式 (3)定公式中的基本量(一般看俯视图定底面积,看主、左视图定高) (4)代公式计算 2.求面积、体积常用思想方法: (1)截面法:尤其是关于旋转体及与旋转体有关的组合体问题,常用轴截面进 行分析求解; (2)割补法: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或几何体的体积时常用割补法; (3)等体积转化:充分利用三棱锥的任意一个面都可以作为底面的特点,灵活 求解三棱锥的体积; (4)还台为锥的思想:这是处理台体时常用的思想方法. 【命题方向】三视图是新课标新增内容之一,是新课程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解 答此类问题,必须熟练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弄清视图之间的数量关系:正视图、 俯视图之间长相等,左视图、俯视图之间宽相等,正视图、左视图之间高相等(正 俯长对正,正左高平齐,左俯宽相等),要善于将三视图还原成空间几何体,熟 记各类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正确选用,准确计算. 例:某几何体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8﹣2π B.8﹣π C.8﹣ D.8﹣ 分析:几何体是正方体切去两个 圆柱,根据三视图判断正方体的棱长及切去的 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把数据代入正方体与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 解答:由三视图知:几何体是正方体切去两个 圆柱, 正方体的棱长为 2,切去的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1,高为 2, ∴几何体的体积 V=23﹣2× ×π×12×2=8﹣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三视图求几何体的体积,根据三视图判断几何体的形状及数 据所对应的几何量是解题的关键. 27.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知识点的知识】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 行. 用符号表示为:若 a ⊄ α,b ⊂ α,a∥b,则 a∥α.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实质是:对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只需在平面 内找到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平行,就可判定这条直线必和这个平面平行.即由线 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 28.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点的知识】 1、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应分三种情况: (1)直线与平面斜交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指此直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 所成的锐角; (2)直线和平面垂直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90°; (3)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时,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0°. 显然,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范围为[0, ]. 2、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斜交,它们所成的角的度量问题(空间问题)是通过斜 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度量问题(平面问题)来解决的.具体 的解题步骤与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类似,有如下的环节: (1)作﹣﹣作出斜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2)证﹣﹣论证所作(或找到的)角就是要求的角; (3)算﹣﹣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通常是解由垂线段、斜线段、斜线段的射影 所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求出角. (4)答﹣﹣回答求解问题. 在求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时,垂线段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可起到联系各 线段的纽带的作用.在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中体现等价转化和分类与整合 的数学思想. 3、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最小性: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用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来定义的,其中一条直线 就是斜线本身,另一条直线是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在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有 无数条,它们和斜线都组成相交的两条直线,为什么选中射影和斜线这两条相交 直线,用它们所成的锐角来定义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呢?原因是斜线和平面内经 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它是最小的角.对于已知的斜线来说这个角是唯 一确定的,它的大小反映了斜线关于平面的“倾斜程度”.根据线面所成的角的定 义,有结论: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内的直线所成的一切 角中最小的角. 29.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 【知识点的知识】 1、二面角的定义: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 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棱为 AB、面分别为α、β的二面角记作 二面角α﹣AB﹣β.有时为了方便,也可在α、β内(棱以外的半平面部分)分别 取点 P、Q,将这个二面角记作 P﹣AB﹣Q.如果棱记作 l,那么这个二面角记作 二面角α﹣l﹣β或 P﹣l﹣Q. 2、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二面角α﹣l﹣β的棱 l 上任取一点 O,以点 O 为垂足,在半平面α和β内分 别作垂直于棱 l 的射线 OA 和 OB,则射线 OA 和 OB 构成的∠AOB 叫做二面角的 平面角.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 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 ∠AOB 的大小与点 O 的位置无关,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棱 l 上的 点 O. 3、二面角的平面角求法: (1)定义; (2)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①定理内容: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 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 ②三垂线定理(逆定理)法:由二面角的一个面上的斜线(或它的射影)与二面 角的棱垂直,推得它位于二面角的另一的面上的射影(或斜线)也与二面角的棱 垂直,从而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 (3)找(作)公垂面法: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两个面的公垂面与棱垂 直,因此公垂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4)平移或延长(展)线(面)法; (5)射影公式; (6)化归为分别垂直于二面角的两个面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7)向量法:两平面所成的角的大小与分别垂直于这平面的两向量所成的角(或 补角)相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