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帝国主义的原则开放通商口岸、租界 和建立海关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朝贡体系的制度框架,为条约通商贸易的确 立提供了条件。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要求 B.英国拥有了条约体系中的霸权 C.列强对朝贡体系的不满情绪 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 各地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条约贸易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下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故选 A。在确立的条约通商贸易体系中,英国并 未拥有条约体系中的霸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国要求修约即可看出,排除 B; 列强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并不是朝贡关系,且列强是对闭关锁国政策不满,而不是 朝贡体系,排除 C;条约通商贸易体系确立时,近代民族工业还未产生,排除 D。 【答案】A 2.1858 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 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 字样。这一规定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解析】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骄傲自大,希望西方国 家对中国使用传统的中国礼节,题干中规定以后中美交往中采用平行之礼,公文往 来使用“照会”,这些属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的礼仪,反映清政府必须改变以往的外 交态度并接受近代外交规则,所以 B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是指一 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 权的权利,题干没有涉及到领事裁判权,A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858 年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侵略压迫之中,中美之间不可能平等交往,排除。题干中的规 定并非无理请求,而是要求两国在外交辞令上平等交往,因此不能说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化程度,C 项错误。 【答案】B 3.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 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 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B.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文化政策的变化。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通过反对孔孟 儒教来达到反对封建统治的目的,运动后期又重新确立对孔孟儒教的尊崇来加强自 身政权建设,可见思想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太平天国革命初期通过拜上帝教笼络 民众,但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原有理论不符合农民政权建设的需要,而孔孟儒家 文化在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更适合于对农民阶级的领导,故 B 正确。战局出现逆转主要是军事指挥的原因,不是指导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与题 意不符,故 A 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其前期通过宣传拜上帝教成 功发动农民参与,传统士绅的意见对其影响有限,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太 平天国并未寻求西方势力的支持,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 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芝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 然”。此规定 A.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B.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C.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圣库制度,显然没有消灭私有制,并不是 农民所想要的结果,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C 正确;该制度违背历史潮流,A 错 误;B 与材料主旨相反;D 公平公正说法绝对。 【答案】C 5.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在此,即“天国京师”之意, 谓之“金陵小天堂”。1864 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这 一时期南京名称的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洪秀全拥兵自重试图建立小朝廷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斗争失败 C.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引起清廷反扑 D.江宁府更能体现南京的地域特色 【解析】“金陵小天堂”。1864 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天京”改回“江宁府”说明太平 天国仍然按照旧式封建王朝的模式构建政权,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B 正确;A、 B、D 均属于现象,不是实质。 【答案】B 6.与鸦片战争相比,甲午战争发生时,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列强侵华的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甲午战争后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 中,能够突出反映这一新变化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 C.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D.通商口岸开放至长江上游 【解析】甲午战争发生时西方列强们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也 有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了资本输出为主,而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能够体现资本输出的 只有“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 C 正确;其他均不属于新变化,排除。 【答案】C 7.《甲午中日战争纪要》是 1935 年由民国政府编写的第一部甲午战争官修著作, 书中所附精细作战地图来源于日军 1904~1905 年编写的《日清战史》。其实, 彼时北洋海军有自己的专业测绘人员,也有绘制精美的军事地图,但流传极少, 且在战后总结时未见运用,更未公开印刷出版。所以此书编辑时作者只能将日 图翻为中文,并以中国为视角,整理史料和地图,而那时中国东北已经沦丧于 日本之手,第二次中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据此可以说明 ①北洋海军全方位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②甲午海战胜败之原因可以从两国战后总结中窥探一二 ③民国政府编写此书蕴含着“籍资研究,用以警惕”之意 ④日本编写《日清战史》直接目的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北洋海军并不是全面学习西方,只是器物层面学习,故①错误;材料 明显可以从中日两个角度分析甲午中日战败的原因,故②正确;1935 年民国编纂 甲午战史的目的明显是警示作用,防止日本再度入侵,故③正确;1904~1905 年 编写的《日清战史》离第二次侵华战争较远,不符合事实,故④错误。本题选择 C 项正确。 【答案】C 8.担任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 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 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 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北伐战争 C.五四爱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解析】虎门销烟发生在 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故 A 项错误;北伐 战争发生在 1924—1927 年,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 题目中“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可以得知,《辛 丑条约》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升为外交部,位列六部之上,故此为 1901 年八国 联军侵华时,根据“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得知是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 洋”,故 D 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发生于 1919 年,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 失败,与题目中“开始有外交接触”不符,故 C 项错误。 【答案】D 9.20 世纪初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庚子年的某一天,李中堂(李鸿章)请 八国公使参加烛光晚宴,其中有一道名菜——蒸熊掌。八国公使见了美味却还 要故作矜持。宾主一落座,李中堂正要说话,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全被吹灭, 黑暗中传出一声惨叫。过了一会儿,蜡烛重新点燃,只见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 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把明晃晃的刀叉。该笑话讽刺了 A.西方列强共同宰割中国,日本贪欲最强烈 B.李鸿章代表满清政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西方列强在文明友好的幌子下瓜分中国 D.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 【解析】依据材料中 20 世纪初,“八国公使”“庚子年”可知是 1900 年八国联军 侵华的事实,“日本公使趴在桌子上人事不醒,他的右手抓着熊掌,手背上插着七 把明晃晃的刀叉”讽刺日本在列强瓜分中国中贪欲最强,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 明李鸿章出卖国家主权的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西方列强的文明友 好行为,故 C 项错误;大清帝国已经沦为任人宰割的“熊掌”指的是《辛丑条约》, 不符合材料时间,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0.《辛丑条约》“修订商约”交涉中,清廷代表针对仅对方有权提出修约得规定, 提出“既有商议二字,便是彼此可以商改。”这说明清政府 A.拒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 B.应对条约关系有了新认识 C.反对接受现有的条约关系 D.试图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 【解析】传统条约中清政府都是被迫接受,材料中“既有商议二字,便是彼此可 以商改。”说明清政府对于条约关系有了新的认识,B 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没有拒 绝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A 错误;清政府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反对接受现有的条 约关系,C 错误;材料中是商定,不是试图逐步修改不平等条约,D 错误。 【答案】B 1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革命派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立宪派旨 在力争改造清王朝,使之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是君主 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两种模式,请愿斗争和武装起义两种方式的选择之争。这 反映了 A.两派主张分别代表各自阶级的政治要求 B.两派的斗争目标有了同质化的要求 C.清廷向西方学习的紧迫程度进一步深化 D.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客观认识 【解析】当时的立宪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A 错误;立宪派和共 和派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二者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故 B 正确;材料反 映的是立宪派和共和派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强调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排除 C;材 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认识,排除 D。 【答案】B 12.1907 年 8 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 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 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 革命派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解析】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 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 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 A 项和 D 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内容,并 不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 B 项错误。 【答案】C 1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 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下列与加着重号处所述一一 对应的是 A.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B.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D.北洋政府、广东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解析】“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主要指的是清政府的统治;“军阀官僚的统治” 主要针对的是北洋政府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主要指的是南 京国民政府。由此顺序可以得出本题选择 A 选项。 【答案】A 14.1913 年 10 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 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 “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 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解析】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宣誓遵守宪法,在宪法未公布施行以 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目的是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总统要把宪法作为 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宪法,故 B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会要求总统就 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目的是维护宪法的权威,并非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维护 北洋政府的统治,A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 宣誓典礼无法体现总统选举的合法性,排除 D。 【答案】B 1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 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 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解析】材料中的“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反对外来干 涉的民族意识;“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增 强,因此 D 项的表述最全面,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说法片面,不是对材料信 息的完整概括,排除 A、B、C 项。 【答案】D 16.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到:“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 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 关,而且绝非排外。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 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文中所提的运动 A.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民国初期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该运动“仅是针对 日本人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美国对此置身事外,可得,该运动是针对北 洋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激起了五四运动,而导火 线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 项正确;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的运动是护国运动或新文化运动,但均不针对日本人,A 项不符题意;提出了“打 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的是国民革命,但主要是针对北洋政府,并非仅针对日本人, C 项不符题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但题干是民国初 期,即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时间不符,D 项错误。 【答案】B 17.1917 年至 1919 年,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 几。1919 年以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 400 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 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 A.一战暴露资本主义侵略争霸本质 B.工人阶级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C.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后,各地出版的刊物数量猛增,并且介绍新思潮 的刊物数量增多,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说明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故 C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的剧增,反映的是时 局变动对思想变化的影响,与一战无关,故 A 错误;B 不是五四运动后介绍新思潮 的刊物数量的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新文化运动 1915 年已经开始,并不是五四 运动后介绍新思潮的刊物数量增多的最主要原因,故 D 错误。 【答案】C 18.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 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 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 要是因为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解析】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梁漱溟 反对“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行为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两者都是爱国 行为,一个是激情似的,一个是理智性的,但均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故 A 项正确。运动爆发的群众基础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梁漱溟的行为无关。故 B、C 两 项错误。启蒙思想范围太大,应该具体到理性思想;中国人的说法不准,毕竟还是 存在着一批像梁漱溟这样的理性爱国者;1915 年新文化运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 已经接受了启蒙思想,这样来说也就不存在 1919 年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的说 法了。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9.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斗争实践,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某次会 议上通过《xx 会议宣言》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 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前途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宣言最早可能 发布于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解析】根据“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 变”表明革命分两步走,先打倒列强除军阀,可推出最早应为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 领,故 B 正确;中共一大确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最高纲领,没有 涉及“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排除 A; 遵义会议主要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权,没 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 C;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 为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涉及革命分两步走,排除 D。 【答案】B 20.在一次会议上,孙中山指出,国民党主张的民权,应该是“于间接民权之外, 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这次会议 A.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B.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C.通过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 D.唤醒了国民参政议政的热情 【解析】1924 年 1 月在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 指出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一大标 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故 B 正确;中国民主革命在鸦片战争后即已开始,A 错误;中共二大通过了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 C;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 即已涉及民权、选举等,D 表述不准确,排除。 【答案】B 21.自 1930 年底开始,中共中央先后把 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 个苏区。派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数都是从莫斯科回来的干部 和留苏学生。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以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 B.依然坚持国民革命运动的路线 C.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 D.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达成共识 【解析】中共中央先后把 60%的党务人才、城市工人骨干派遣到各个苏区,派 往各苏区去负责的主要领导干部,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 料说明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故 C 正确;材料反映中共中央重视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无法体现“工人运动带动苏区的革命”,排除 A;国民革命 运动是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重 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开展和国民党的斗争,故 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共 中央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否达成共识,排除 D。 【答案】C 22.在毛泽东同志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 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是 A.“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B.“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据材料“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现象,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也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的武 装斗争,故 A 项正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红军长征,不符 合题意,故 B 项错误;“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也反映了红军长征,故 C 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3.1945 年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有学者 指出这个通常被称为“双十协定”的文件并不具有“协定”的性质,其实称 “会谈纪要”更为准确,这是因为 A.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 B.国共实力悬殊地位不平等 C.美苏暗中支持国民党 D.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 【解析】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战后和平,构建联合民主政 府,作出了一些让步,因而不能说明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故 A 项错误;重庆谈 判时国共实力存在一定悬殊,但这并不是“双十协定”称“会谈纪要”的原因,故 B 项 错误;美苏对重庆谈判双方均持支持态度,故 C 项错误;在“双十协定”中对核心问 题解放区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不能称之为协定,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4.1947 年,中共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变为“没收地 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抗战胜利后,不再需要与地主合作 B.广大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C.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解析】中共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其变化依据是中国国情的变化, 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47 年,解放战争已经开始,中国社 会的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因此才调整了政策,本题选择 D 项。A 项错误,抗日 战争之后还有解放战争需要与地主合作;B 项错误,这并不是最关键的,之前的农 民也很迫切希望获得土地;C 项错误,这并不能为解放战争提供可靠保证。 【答案】D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 (1901 年到 1920 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上 升的转机。……从这时候起(注:指 1920 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 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在这以前,中国社会 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 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 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己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9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 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9 分) 【答案】 (1)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中 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成果:维新变法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 千年的君主专制;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中 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是指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结合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影 响概括即可,如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2)本小问的成果,依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中国人民在扭转“沉 沦”方面的结果需要结合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国 民大革命的影响回答,如维新变法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 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取得初步 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是一个比较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 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 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 应加入国民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 年 6 月)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 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 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 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 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 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三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 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 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 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 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 斯侵略者。整个 1938 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形成的原因,并 分析国民革命的影响。(9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并回答从两次国共合 作的史实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9 分) 【解析】 (1)原因:根据“1923 年 6 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 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得出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 努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根据“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 的前提下”得出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根据所学可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 原因还有孙中山领导一系列革命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等。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 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分析积极影响,从最终结果失败,没有彻底挽救中华民族危机 分析其局限性。 (2)原因:根据“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 调起来”得出国际社会的援助(苏联、英美);根据“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 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根据“中 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得出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斗则两伤,海峡两岸炎 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 (1)原因: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 民党有革命性,领导一系列革命失败;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列强侵略,民族 危机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影响: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最终结 果失败,没有彻底挽救中华民族危机。 (2)原因:国际社会的援助(苏联、英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 合作);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认识:国共两党对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 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 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 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 身“西方化”。中国花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 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 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阅读材料,根据“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可以提炼出观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 化的前提和保障。然后结合我国近代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等方面论述。也可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论述史实准确即可。 【答案】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 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单靠学习西方科技是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 阐述:19 世纪 60 年代,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口号,利 用西方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和民用工业,建成了三支海军,还创办了新 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中国半 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再如:20 世纪初,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民族资产阶级 倡导“实业救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始终没能发展壮 大,也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 示例二: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 阐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 辱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 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示例三: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单靠实现现代化也无法救中国。 阐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不断地追求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民主政 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例如: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 口号的洋务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实行民主共和政体为目标 的辛亥革命,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等。但由于没能贏得国家独立 和民族解放,这些努力都没有达到救国的目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