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 试题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卷共 4 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 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 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 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 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 “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 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 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才比判。由此可 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 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 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 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 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 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 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 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 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 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 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材料二: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 “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即作为审 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一)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一声音关系是固定 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 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 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 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与之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 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 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 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 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 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 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 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 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 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 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 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 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 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 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 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1.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 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 术创作的一部分。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 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 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它会影响接 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 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 功。 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 固有方式和特征。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 的一项是(3 分) A.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风纨扇图》) B.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 ‥ ‥ ‥ ‥ ‥ ‥ 密 ‥ ‥ ‥ ‥ ‥ ‥ ‥ 封 ‥ ‥ ‥ ‥ ‥ ‥ ‥ 线 ‥ ‥ ‥ ‥ ‥ ‥ ‥ 内 ‥ ‥ ‥ ‥ ‥ ‥ ‥ 不 ‥ ‥ ‥ ‥ ‥ ‥ ‥ 要 ‥ ‥ ‥ ‥ ‥ ‥ ‥ 答 ‥ 第 2 页 (共 5 页) 试题卷 C.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 D.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4.材料二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味”四个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四个术语 的理解。(4 分)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观点的 合理性。(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 像蝉翼,清澈 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 眼睛里流出一种 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 从她嘴角露出 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 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 刚好与她的目光 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儿?”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 肖锦云的脑子 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 这已经是第三 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 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 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 树枝上落满了白 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一样自顾自地吃起 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边境线上。我们结 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 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裹下了车。 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 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 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内心无法言说的痛 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数人能够回到温馨 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塑造了 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4 分)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陈德,字至善,濠人。世农家,有勇力。从太祖于定远,以万夫长从战皆有功,为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取 宁、徽、衢、婺诸城,擢元帅。李伯升寇长兴,德往援,击走之。从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水寨姚平章。太 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从平武昌。大败张士诚兵于旧馆,擢.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吴平,进佥大 都督府事。从大将军北取中原,克元汴梁。立河南行都督府,以德署府事,讨平群盗。征山西,破泽州磨盘寨, 获参政喻仁,遂会大军克平阳、太原、大同。渡河取奉元、凤翔,至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遁,追擒之。徐达围 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又大破扩廓于古城,降其卒八万。 洪武三年,封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从颍川侯傅友德伐蜀,分道入绵州,破龙德,大 败吴友仁之众,乘胜拔汉州。向大亨、戴寿等走成都,追败之,遂与友德围成都。蜀平,赐白金彩币,复还汴。 五年为左副将军,与冯胜征漠北..,破敌于别笃山,俘斩万计。克甘肃,取亦集乃路,留兵扼关而还。明年复总 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 凡三战三捷七年练兵北平。十年还凤阳。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 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诏书言其征西时有过被镌责,遂与惟庸通谋。爵除。 (《明史·陈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 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B.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 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C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 /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D. 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 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擢,提拔、选拔,义同拔、升、加、加封等,古代用于提升官职。 B. 世券,又称铁券。始于明代,使其世代终身享有免除罪责的特权凭证。 C. 漠北,又称岭北,指中国北方沙漠、戈壁以北的广大地区,蒙古族活动区域。 D. 谥,即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 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陈德出身农家,勇力过人。陈德跟随太祖征定远,因功擢帐前都先锋,同诸将夺取多座城池,擢升为元帅。 B. 陈德随军南征,屡建奇功。陈德随军援救南昌,大战鄱阳湖,平定武昌、吴地,晋升为佥大都督府事。 C. 陈德北伐元朝,屡战屡胜。陈德先后随冯胜、傅友德征讨,三战三捷,对元朝及北元打击作出了贡献。 D. 陈德战绩显著,多次受赏。陈德在江武三年,被封临江侯。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 死后追封为杞国公。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祖舟胶浅,德力战,身被九矢,不退。(4分)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良臣恃其兄思道为外援,间使往来,德悉擒获,庆阳遂下。(4分) 14.陈德为什么最后被削除了爵位?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①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 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 实。 (2)《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 子》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_______之 声__________。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 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实现中西医并重,需要加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改革强调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系统性、 集成式改革,以“___________”带动“万马奔腾”,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 度。 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 ____________,提升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 瑰宝重焕光彩。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质疑 不绝于耳 一马当先 融合 B.置疑 不绝于耳 首当其冲 融汇 C.质疑 不绝如缕 一马当先 融合 D.置疑 不绝如缕 首当其冲 融汇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 B.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 C.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 D.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B.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C.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 让中医药这块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D.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体系, 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21.请在下面文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6 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 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分) 2019 年 4 月 21 至 28 日,国际乒联第 55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 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 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 5 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 马龙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 50 多年来首 ‥ ‥ ‥ ‥ ‥ ‥ ‥ 密 ‥ ‥ ‥ ‥ ‥ ‥ ‥ 封 ‥ ‥ ‥ ‥ ‥ ‥ ‥ 线 ‥ ‥ ‥ ‥ ‥ ‥ ‥ 内 ‥ ‥ ‥ ‥ ‥ ‥ ‥ 不 ‥ ‥ ‥ ‥ ‥ ‥ ‥ 要 ‥ ‥ ‥ ‥ ‥ ‥ ‥ 答 ‥ 第 4 页 (共 5 页) 试题卷 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四、写作(本题共 1 小题,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96 年春天,延寿乡官亨村胡运海在老屋发现一张毛边纸借据。借据上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 佰零伍担,牲猪叄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是叶祖令,时间为 1934 年。胡 四德是他的爷爷。当年,红军长征路过官亨村,爷爷曾带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到各家各户筹 集粮食。“革命胜利了,我们会兑换借据的。”叶祖令曾经这样承诺。当年,红军走过的村庄,敌人就会来搜 查。为什么老百姓要冒着死的风险保存这些“红军信物”?因为他们保存的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据,而是革命胜 利的信念!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选用新鲜、切题的 论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 高二年级 语文 试题卷答案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本卷共 2 页 1.D(3分)(D项,“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 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法错误。“不仅仅是……而且是”错,结合材料一第三段“理解不可 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分析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D。) 2.B((3分)A项,“‘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的,所以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说法错误。“由于……所以……”的因果关系不成立,“接受者对文 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这是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接 受者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艺术作品就越成功”说法错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 的本义越远,就越具有创造性”是对“理解”和“创造性”的错误理解,原文并没有证明二者的正比例关系。 D项,“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叹”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 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说法错误。“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原文为“它 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故选 B。) 3.C(3分)(A项,这幅画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萧瑟秋风中手拿团扇心情惘怅的女子的情态,并通过题诗, 隐喻式地抒发了他对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感慨。B项,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 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C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 景与趣。D项,诗中通过对画眉鸟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 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A、 B、D项诗句中都含“理趣”。故选 C。) 4.(4分)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 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 兴叹: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6分)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②文学作品的价值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③读者的“前理解”(心理文化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 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④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 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 6.A(3分)(A项,“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错误,结合小说的情节可知,肖锦云 抱着丈夫的骨灰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肖锦云的内心是悲伤的,却并非无助茫 然。故选 A。) 7.D(3分)(D项,“全知视角的叙述”错误,所谓“全知视角”是指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 的上帝,洞察一切,简言之即叙述者所知大于作品中人物所知;而就本文可知,文中虽然是采用第三人称,但 完全是从肖锦云的视角来写,写肖锦云的所知、所见,所以应该是有限视角。故选 D。) 8.(4分)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2分);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遭受重 大变故,以及充塞心中的悲痛。(2分) 9.(6分) 参考答案一: ① 缉毒警察。② 情节安排:以“警察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2分)③人物塑造:肖锦云、年轻夫 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2分)④主题表达: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缉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 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2分) 参考答案二: ① 肖锦云。② 情节安排: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2分)③人物塑造:小说用大 量笔墨从正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形象。(2分)④主题表达: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隐忍坚强的肖锦云, 表达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2 分) 10、(3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是指第二年再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 岔山打败敌人,“败”是陈德打败敌人,所以“败敌”不能分开,应在“败”前断开,排除 BD两项。“斩首 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中“同佥”是官职名,“忻都”是人名,二者是同意复指,是一个人,故二 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C项。原文标点为“明年复总兵出朔方,败敌三岔山,擒其副枢失剌罕等七十余人。其 秋,再出战于答剌海口,斩首六百级,获其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凡三战三捷”。故选 A。 11、(3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说法错误,中国古代“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代。据史料载, 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这是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 证。“丹书铁券”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 右藏内府,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也叫免死券。 12、(3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 C项,陈德洪武四年随傅友德讨伐蜀地,洪武五年随冯胜征漠北。 13、(8分)【参考答案】 (1)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不退却。 (2)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 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 字进行翻译。(1)胶浅,搁浅;被,受;矢,箭;退,退却。 (2)徐达围张良臣于庆阳,状语后置句;恃,依仗;间,暗中;使,派使者;下,攻下。 14、(3分)【答案】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 与胡惟庸勾结合谋。所以爵位被削除。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一段,“追坐”、“被镌责”、“通谋”几个词理解透彻,就能明 白“爵位”被削除的原因。 【参考译文】 陈德,字至善,濠州人。世代务农,勇敢有力气。在定远跟从太祖,以万夫长随从作战都立有战功,晋升 为帐前都先锋。和诸将一同攻取宁、徽、衢、婺诸城,晋升为元帅。李伯升侵犯长兴,陈德前往救援,击败并 赶走他。随大军支援南昌,大战鄱阳湖,擒拿水寨姚平章。太祖的船搁浅,陈德奋力交战,自己身受九箭,毫 不退却。又从大军平武昌。在旧馆打败张士诚的部队,晋升为天策卫亲军指挥使。平定吴地后,晋升为佥大都 督府事。跟从大将军徐达北取中原,攻克元汴梁。建立河南行都督府,任命陈德为府事,讨伐平定群盗。征讨 山西,攻破泽州磨盘寨,俘虏参政喻仁,于是会同大军攻克平阳、太原、大同。渡黄河攻取奉元、凤翔,抵达 秦州。元守将吕国公逃跑了,被追赶擒拿。徐达在庆阳围困张良臣,张良臣依仗他哥哥张思道做外部援军,暗 中派使者往来其间,陈德(把使者)全部擒获,于是庆阳被攻下。又在古城打败扩廓,敌兵八万投降。 洪武三年(1370),赐封为临江侯,食禄一千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第二年,跟从颍川侯傅友德讨伐蜀 地,分道进入绵州,攻破龙德,大败吴友仁的部队,乘胜攻占了汉州。向大亨、戴寿等人逃到成都,陈德率兵 追击,与傅友德围攻成都。平定蜀地,被赐给白金彩币,再回到汴梁。五年担任左副将军,和冯胜征讨漠北, 在别笃山打败敌兵,共杀敌、俘虏数以万计。攻克甘肃,占领亦集乃路,留下部队扼守关口后回师。第二年再 次带兵出师朔方,在三岔山打败敌人,活捉副枢失剌罕等七十多人。这年秋天,再次出战答剌海口,杀敌六百 人,俘虏同佥忻都等五十四人。总共三战三捷。洪武七年在北平练兵。洪武十年回到凤阳。洪武十一年去世。 追封为杞国公,谥号定襄。 二十三年,追查陈德为胡惟庸朋党而获罪,诏书上说他征西时有过失受降级责罚,于是与胡惟庸勾结合谋。 爵位被削除。 15.C(3分)(“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 16.(6分)①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2 分) 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 世北伐成功的期待。(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7、(6分) (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8.A(3分) 19.C(3分) 20.C(3分) 21.(6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22、(5分)【答案】2019年 4月 21至 28日,第 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枚金牌, 马龙成为 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 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格式组织语言 即可。本则新闻共 4 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2019年 4月 21-28 日(时间),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对象+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 由“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等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 5枚金牌(结果);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马 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 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 23、作文(60分) 【写作提示】本题为一篇材料作文,首先要明确事情的来龙去脉,胡运海在老屋发现 1934年红 军写给爷爷的借据。其次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从红军角度看,为什么要写下借据?因为他们一 心为民,不占百姓便宜,更因为他们坚信革命必将胜利。从百姓角度思考,为什么冒死保存“红 军信物”?因为百姓也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坚定信念,无往不胜 ②心怀信念,勇于担当 ③信念铸就执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