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 命题人:都 瑶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6)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答题卡不要折叠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 1.据大臣汲黯(?——前 112 年。西汉)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却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度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的外衣 C.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D.“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2.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反 映出当时的儒家学说( ) A. 主张强化君权 B. 融合各家思想 C. 丧失主导地位 D. 社会影响有限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明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中国古代文化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流 C. 道家的出世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 少数民族南迁后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4. 《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曰齐家严肃;二曰治事详密;三曰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5. 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6.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 A.表明对仁德政治的向往 B.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色彩 C.认为臣子弑君主无罪过 D.主张废除君主制还政贤人 7.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 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8. 顾炎武说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从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 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 A. 小说的盛行催生拜金主义理想 B. 小说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观念变化 C. 士人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 D. 三教合流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9.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享乐主义观念盛行 B. 市民阶层壮大推动文艺的商品化趋势 C. 社会动荡促使士人阶层审美观念转变 D. 文学体裁变化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10.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11. 宋代的社会风水师认为:“水代表财富,客厅摆设山水画时,就必须注意画中水流的 方向不可以朝门口、屋外,而水流的方向最好是主卧房、屋内。”这反映了宋代( ) A.新兴资产阶级开拓进取 B.文人追求道德情操和人格 C.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修养 D.社会文化和生活的价值导向 12.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 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 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出( ) A.唐代传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B.话本是宋代小说的主要形式 C.元朝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D.京剧艺术进入第一个繁盛期 13.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 100 回,前 23 回描写前世姻缘,23 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因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 A.婚姻自主观念日渐流行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C.爱情至上观念日渐流行 D.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14.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 ) A.不断地认识自我 B.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肯定美德的作用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15. “教皇、主教、神甫、修士被杜撰为神圣阶层,王公、贵族、工匠、农民被称为世俗阶层,这纯粹是谎言和虚假的编造……实际上,所有的基督徒都是属灵阶层,除职业外,并无区别。”作者意在( ) A. 鼓励个人奋斗和追求财富 B. 反对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 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D. 强调世俗君主权力和权威 16. 18世纪末,某英国学者提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者表明( ) A. 社会平等成为启蒙运动的重点 B. 工业革命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 启蒙运动推动了女权运动发展 D. 女权运动推动英国政体逐步完善 17.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10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18.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它了。原来比较简单的力学依然保持为一级近似,因为它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在新力学中还能够发现旧力学。”其观点可用于说明( ) A.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被彻底否定 B. 经典力学对相对论提出奠定基础 C. 相对论成为物理学的主导理论 D. 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的改造和发展 19. 有研究者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充满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技术发展历史给我们最初的印象也很新奇:大量具有革命性的发明完全改变了技术面貌。但是我们更细致地加以观察,便会觉得重要的不在新奇而在技术革新的连续性。应该记住,18世纪的许多技术并非新起点,而是中世纪技术发展的完善。”上述材料(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继承性 B. 工业革命推动旧技术的创新 C. 技术革命根源于历史的积累 D. 技术革新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20. 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牛顿》,常常被人们理解为:牛顿像神一样在制定宇宙规律。他却讽刺道:牛顿专注于科学研究、探索,却不知道自己其实跟动物一样。者表达了他对( ) A. 人文主义的肯定 B. 理性主义的批判 C. 浪漫主义的否定 D. 现实主义的渴望 21. “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与这种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A. 《人间喜剧》 B. 《悲惨世界》 C. 《日出印象》 D. 《坐在椅子上的女人》 22. 1864年,李鸿章提出:“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而才亦可集。”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 变革选官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B.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救亡图存 B. 改革教育制度培养实用人才 D. 与外国进行商战以维护经济权益 23. 1897年,湖南的《湘学报》创刊,该刊更多地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对西方富国强兵的实学的兴趣,远远大于对康梁改制说的兴趣,这表明当时湖南地区( ) A. 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滞后 B. 维新派力量比较小 C. 民主思想并非社会共识 D. 知识分子视野开阔 24. 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 ) A. 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 B. 将四人的思想主张作为自身的指导思想 C. 借助传统文化减少革命思想的传播阻力 D. 利用报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思想和革命主张 25.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 全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B. 试图维护中国旧文化的主体地位 C. 肯定传统文化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D. 主张渐进式以避免社会动荡 26.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这表明新文化运动初期( ) A. 推崇改良反对暴力革命 B. 思想宣传带有中西结合特征 C. 重视思想宣传开启民智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政治 27.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28.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即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争论,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这些争论( ) A. 阻碍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了近代中国政局动荡不安 C.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 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潮流 29. 从1950年至195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时,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些做法( ) A. 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制 B. 配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C. 加强了中苏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 D. 促进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 30. 1960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B.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C.凸显了“科学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大题2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1.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 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7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3分) 31.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特别是在义和国运动失败之后,排外主义的传统民族思想影响式微,而以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为基调的近代民族主义则逐渐流行,成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资源。 ——摘自张鸿石《论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06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1912年)“国家之本, 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治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自《毛泽东祭黄帝陵祭文》1937年4月5日清明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4分)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校区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参考答案 历史试卷 命题人:都瑶 BDACC ABBBD DCDAB CCDAB DADDC CDDBC 31. (1)君权观:通过神化皇权来加强君主权威;通过灾异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来劝诫君主行德政。(4分) 特点:把儒家思想神学化、宗教化;融合儒、道、阴阳家思想;君权与神权相结合(3分) (2)君主观:主张君主要以国家利益至上;独揽大权,厉行专制;坚持实用主义道德准则,不受法律和道德制约;(6分) 进步性: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割据与神权政治阻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萌芽,资阶力量弱;这种主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国家学说),有利于借助王权专制消除割据,对抗教会,实现统一建立民族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6分) (3)认识:一定时期的君主观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应将其放置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全面客观分析(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2. (1)原因: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宣传;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4点8分) (2)历程:排满兴汉→五族共和→中华民族。(6分) (3)作用:促进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归纳为西方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经验的不断积累;根据材料一“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归纳为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和中国古代民族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知识分子的宣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等角度归纳。 (2)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二“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归纳为排满兴汉,根据材料二“ 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归纳为五族共和,根据材料二“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归纳为中华民族;第二小问核心,根据材料二“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归纳为民族融合,根据材料二“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归纳为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华民族、根据材料二“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根据材料三“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归纳为促进国共合作,根据材料三“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归纳为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各种力量,根据材料三“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归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三“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