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过关检测 人民版

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乐山高三考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爱国统一战线聚人心   B.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 C.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 D.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 解析:选D。据材料“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可知,中共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进入新政府,体现了中共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D项正确。‎ ‎2.(2018·邵阳高三大联考)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我国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而此时邓小平的强调推进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3.(2018·枣庄模拟)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解析:选C。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而不是外交问题,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是1997年香港回归,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对台湾不同时期的政策,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故D项错误。‎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C.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D.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 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故A项错误;五四宪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6‎ 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新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C项错误;基层民主政治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5.(2018·衡阳高三联考)‎2008年2月7日的《新德意志报》载文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而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当代中国民主的特殊性表现为(  )‎ A.是大国独有的特殊民主 ‎ B.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基 C.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型 D.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发展 解析:选B。根据题目中“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它符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特点,是中国长期探索的产物,故B项正确。‎ ‎6.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选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因此才有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台湾并没有接受“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 ‎7.(2018·茂名高三测试)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 B.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 C.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 ‎ D.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 解析:选B。通过“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可知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国家利益,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国外交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中国根据时代发展逐步调整自己的政策,故B项正确;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故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故D项错误。‎ 6‎ ‎8.(2018·黄山高三质检)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C.万隆亚非会议成功 ‎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发展,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故A项正确;‎ ‎9.(2018·太原高三考试)1964年与中国建交时,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这说明(  )‎ A.中国是实力超强的大国 B.中法两国开展务实外交 C.戴高乐向往中国文明 D.中法两国消除了分歧 解析:选B。1964年中国还不是实力超强的大国,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法国和中国建交中戴高乐的话实际上是认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需要中国对亚洲及世界事务进行一定的参与和解决,故B项正确;戴高乐向往中国文明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中法两国分歧是否消除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8·合肥高三质检)如图是《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部分目录摘编,其中第二处应该是(  )‎ ‎ ‎ A.和平共处 B.分道扬镳 C.扬眉吐气 D.乒乓外交 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正确;“分道扬镳”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故B项错误;“扬眉吐气”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乒乓外交”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故D项错误。‎ ‎11.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对新中国的外交干涉 ‎ B.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美中两国间无任何的共同利益 ‎ D.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解析:选D。美国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是造成中美之间关系紧张对峙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12.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邓小平的话反映了(  )‎ 6‎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 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 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 ‎ 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 解析: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是在1954年,与题目中“1982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世贸组织的建立是在1995年,与题中“1982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并没有强调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故C项错误;题目中邓小平认为“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所谓南南合作,即是强调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等。‎ ‎——摘自李学俊《齐国革命与中国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1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5分)‎ 解析 (1)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得出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减少刑罚;据材料一“民,则无恒产,‎ 6‎ 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得出必须要让人民“有恒产”;据材料一“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得出要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且要确定经界。(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得出强调法治,法律至上,限制政府的权力,保证公民的人权,主权在民;据材料二“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得出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就是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注重保护国家利益,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第二小问共同点,结合材料一、二得出共同点都是对权力进行限制,防止暴政。第三小问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仁政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是人治;近代宪政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强调的是法治。(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得出中共是通过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 答案 (1)实施:政治上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 ‎(2)特点: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限制资本滥用权力,保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 共同点:仁政和宪政都是要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防止暴政的产生。‎ 本质区别:“仁政”强调以君王为主体,注重伦理道德,是“人治”的体现;宪政强调主权在民,注重法律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3)说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14.(2018·威海文登高三质检)下面都是中国加入的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的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 注:②AIIB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亚投行;④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⑦是“中国—东盟中心”的标志。‎ 试选取三个图案标志,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解析 首先要明确材料所示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的标志。①是世贸组织,②是亚投行,③是上海合作组织,④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⑥是中国维和的标志,⑦是“中国—东盟中心”的标志,⑧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根据所示国际性或地区性组织进行归类。可以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或中国积极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或中国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来分析。‎ 答案 ‎ 6‎ ‎ 示例一:③⑥⑧。‎ 主题: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建树(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论述:③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⑥是中国维和的标志,说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⑧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示例二:②⑦⑧。‎ 主题:中国积极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论述:②是“亚投行”的标志,说明中国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亚洲区域建设的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⑦是“中国—东盟中心”的标志,新型的中国—东盟关系是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富裕;⑧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 示例三:①②⑧。‎ 主题:中国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论述:①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或中国致力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②是“亚投行”的标志,说明中国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促进亚洲区域集团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⑧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示例四:④⑤⑥。‎ 主题: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国际活动。‎ 论述:④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志,说明中国致力于改善各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和人道主义援助;⑤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说明中国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⑥是中国维和的标志,说明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注意“主题”与“论述”要一一对应,即“论述”是为“主题”服务的,而且要突出中国的作用,这样才能与材料的主旨相一致。答案尽管不是唯一的,但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做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