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三 题型七 文字比较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三 题型七 文字比较类

题型七 文字比较类 ‎1.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新课标II)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第一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 ‎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 ‎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9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2.(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 比较中英两国改革的内容或结果,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3.(2019·四川广元三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 晚清政治改革 ‎ 英国议会改革 ‎ ‎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 ‎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12分。要求: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4(2019届广东省佛山一中高三段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份历史高考题选)‎ 概括说明上述两份试题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史论结合)‎ ‎5.(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题·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 ‎ 观点I ‎ 观点Ⅱ ‎ 七七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 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正面战场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台湾得以光复。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整个抗战时期正面战场既有辉煌,又有惨败,敌后战场在整个战争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 抗日战争的胜利雪洗了民族耻辱,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再次振兴,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等 ‎ 围绕材料中一处或一处以上有关抗日战争的不同表述,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2019·广东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题·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不同学者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 第二章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 第三章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 第四章 西方的衰落:权力、文化和本土化 ‎ 第五章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的文明 ‎ 第三部分 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 第六章 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 ‎ 第七章 核心国家、同心圆和文明秩序 ‎ 第四部分 文明的冲突 ‎ 第八章 西方和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 第九章 多文明的全球政治 ‎ 第十章 从过渡战争到断层线战争 ‎ 第十一章 断层线战争的动力 ‎ 第五部分 文明的未来 ‎ 第十二章 西方、各种文明和全球文明 ‎ 上述两表为冷战前后世界格局的不同认知。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明确,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 ‎7.(2019·河南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段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 表3 ‎ 项目 ‎ ‎《1787年宪法》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参与制订者 ‎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留学日本和有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有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 35岁以下的有30人。 ‎ 续表 ‎ 时间 ‎ ‎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 主要内容 ‎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走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斌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视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 制度 ‎ 总统制 ‎ 责任内阁制 ‎ 实施 ‎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 运行特点 ‎ 浓厚的法治色彩 ‎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 表3为美国《1787 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8.(2019·山东德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 国家 ‎ 事件 ‎ 英国 ‎ ‎1688年,光荣革命 ‎ ‎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 ‎1701年,《王位继承法》 ‎ ‎1721年,沃渡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 ‎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760~1830年,工业革命 ‎ ‎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 ‎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 ‎ 法国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 ‎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 ‎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 ‎1815年,渡旁王朝复辟。 ‎ ‎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 ‎ ‎1848年,第二共和国建立 ‎ ‎1852年,第二帝国成立 ‎ ‎1870年,第三共和国成立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美国 ‎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 ‎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草拟新宪法 ‎ ‎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 ‎ ‎1810年,明确了最高法院有权宣告州的立法违宪 ‎ ‎18 61—1865,南北战争 ‎ ‎1865、1868年,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至上1900,美国工业生产能力位列世界第一 ‎ 德国 ‎ ‎19世纪30年代,德意志开始工业革命 ‎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 ‎ ‎1866年,对奥地利战争 ‎ ‎1870年,对法战争 ‎ ‎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 ‎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值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 上表为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9.(2019·广西桂林二模·41)(12分) ‎ 材料一 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美国政治生活中,布什家庭影响颇大,其家庭从政至少可追溯四代。布什的曾祖父塞缪尔·P·布什是钢铁石油大亨,曾担任过全美招商协会的会长、胡佛总统的顾问。第一个在政坛站稳脚跟的是布什的爷爷普雷斯科特·布什,他先经商后从政,当联邦参议员多年,结识了艾森豪威尔总统,为后辈从政打下了基础。普雷斯科特之子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先后担任过国会议员、驻联合国大使、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等要职,在里根政府时期连任两届副总统,1989年当上美国总统。时至今日,他的两个儿子又成为美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长子乔治·沃克·布什的发展轨迹与父亲十分相像。他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石油业发展,后来担任德克萨斯州州长,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二儿子杰布·布什连任两届佛罗里达州州长。布什家族的下一代也热衷拓展家族政治版图,老布什的长孙乔治·普雷斯科特·布什是家族的政治传人,被称为“布什总统三世”。 ‎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10.(2019·湖南益阳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 甲种: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 乙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 ‎  ‎ 绪论(第一、二章略) ‎ ‎  ‎ 导论(一、二、三、四略) ‎ 第一编 ‎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 第一章 ‎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 第三章 ‎ 鸦片战争 ‎ 第一节 ‎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 第四章 ‎ 鸦片战争以后 ‎ 第二节 ‎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 第五章 ‎ 太平天国的兴起 ‎ ‎  ‎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 第六章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 第七章 ‎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 ‎  ‎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 第八章 ‎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 第三节 ‎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 第二编 ‎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 ‎  ‎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 第九章 ‎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 ‎  ‎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 第十章 ‎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 ‎  ‎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 第十一章 ‎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 第四节 ‎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 第十二章 ‎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 ‎  ‎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第十三章 ‎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 ‎  ‎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 ‎  ‎ ‎  ‎ ‎  ‎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分析 ‎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12分)‎ ‎11.(2019·河南洛阳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12分)‎ ‎12.(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模拟考试·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 材料二 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 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以律法的责任。它不套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两条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题型七 文字比较类 ‎1.‎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的历史观为指导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和观点,他们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不同的时代,研究历史的方式方法和历史观必然不一样,分析回答时一定要紧扣时代特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归纳概括。目录A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动荡时期的一大特色;目录B是社会和平时期的产物,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切不可以偏概全。‎ ‎【答案】‎ 示例:‎ 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A编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国,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B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2.(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全国卷41题 ‎【解析】示例1:根据材料关键词“1898年戊戌变法:准许官民上书言事…‎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并结合所学揭示中英改革的内容不同,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三个角度揭示改革内容不同的原因。 ‎ 示例2:根据材料关键词“晚清政治改革”、“英国议会改革”并结合所学揭示中英改革的结果不同。结合所学从中英两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三个角度的外部社会环境和改革者自身、改革的措施等内部因素揭示改革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评分说明: ‎ 不同: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4分) ‎ 原因:观点正确;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分析合理充分。(8分) ‎ 示例1: ‎ 内容:中国政治改革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英国议会改革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2分) ‎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分) ‎ 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4分) ‎ 示例2: ‎ 结果:中国政治改革失败,英国议会改革成功。(4分) ‎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4分) ‎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4分)‎ ‎3.‎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国卷41题 ‎【解析】材料展示清末社会改革和19中后期英国民主政治改革,可从改革目的、改革成果及改革的各项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示例1为例,清末改革不论是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都体现出新兴阶级的政治需求,可从主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客观(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方面来分析原因;而英国改革是在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故其主要内容围绕着扩大民主范围的问题,可从经济(工业革命)、阶级(工人阶级)以及思想(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4 分) ‎ 分析原因:从多角度分析合理充分。(8 分) ‎ 示例1:内容: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2分) ‎ 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2分) ‎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 分)英国工作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民众民主意识增强。(4 分) ‎ 示例2:结果:中国政治改革结果失败,英国议会改革结果成功。(4 分) ‎ 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最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4 分) ‎ 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 4 分)‎ ‎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对图片有效信息进行比较、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首先,明确答题要求——概括两份试题在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其次,阅读材料,找准答题角度是关键——一个是1978年的高考题,一个是2019年的高考题,时代背景不同。‎ 最后,分析原因——要站在1978年和2019年两次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来分析。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中国教育战线的实际两个大的角度分别概括。‎ ‎【参考答案】不同:1978年试题注重革命史的考查,题目简单,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2019年试题注重文明史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2分)‎ 原因:从高考所处的时代角度分析。1978 年文革刚结束,阶级斗争思想仍然较浓,国际上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冲突仍然明显,因此高考题目仍注重考查革命史;文革对教育破坏严重,学生知识水平低,高考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2019 年高考时,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高考注重考查文明史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对人才的要求提高,高考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难度较大。(10分)[来源:1ZXXK]‎ ‎【思维拓展 ‎】“文革”期间,整个教育的重心降到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重心却不切实际地上升为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成为发展最快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限制劳动人民子弟接受教育而遭到批判和取消,原有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半农半读技术学校等大多变为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许多小学附设初中班,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反而削弱了小学教育。由于将农村中小学的公办教师转为民办,下放原籍并转为农业户口,不拿工资,改记工分,极大地涣散了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降低了教育质量。据统计,全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职工所占的比例,由1965年的52.6%上升到1978年的73.4%。将办学权直接下放到大队或生产队一级,而且经费大多自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支出反而减少,这是很荒诞的。教育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66年为6.36%,1970年最低,为4.24%。从1972年起,国家财政预算中将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加强管理,这一比例有所回升,1976年达到6.29%,与1965年的6.24%相当。(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5.‎ ‎【考点】抗日战争;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可选定任意一个时间,结合抗战的史实说明选定这一时间的原因和意义。注意表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角度多样化。‎ ‎【答案】【示例】 ‎ 论题: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八事变。(2分) ‎ 阐述: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2分)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2分)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2分)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亦从此开始,但不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2分)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2分)(“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6.‎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发展的认识,首先,仔细阅读和观察这两本书的结构可知,其对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的认识及其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然后从作者所持的历史观、国别等角度阐述原因。‎ ‎【答案】示例一: ‎ 论题:二者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主要因素不同。前者认为当今世界秩序的构建要立足于不同文明间的包容、并存和发展,后者将国际格局的变迁归结为大国或较大中心势力的力量对比的变化。(2分) ‎ 阐述:①从观察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前者以文明史观来观察冷战前后的世界局势,后者则以整体史观(或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②文明势力的主体不同:前者强调多文明的时代,看重西方文明的普世性,近代化的引领作用,把西方化视为现代化,是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后者强调20世纪初美苏之间意识形志与社会制度的对立。突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③变动中的文明力量的对比观察:前者敏锐发现了西方文明的衰落,而后者却把进步文明与野蛮文明的斗争表现出来。④文明的秩序与冲突:前者强调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国家利益。后者解释了美苏以外,第三世界崛起。⑤文明的未来与前景:前者从全球化视角看西方文明外各种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后者则是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8分) ‎ 结论:立场角度不同,观察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有差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复杂性,近代化程度不同,历史走向也有差异。不同的认知观反映出不同学者观察历史视角的差异。(2分) ‎ 示例二: ‎ 论题:?前者“现代化与西方化”“西方的衰落”“西方和非西方”等目录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后者的插图强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并重点介绍了反法西斯战争,冷战争霸体现出其是以革命史观为视角来观察历史的。(2分) ‎ 阐述:①从著作人国别身份角度分析。前者的作者为美国学者,后者的作者来自于现代中国。②前者观察视角明显是基于近代以来西方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和影响而形成的,后者立足于西方之间的分裂与对立。③前者是西方中心论。后者观察视角明显摆脱了西方中心论。④前者是全球化与文明史,后者以革命史观来看待20世纪以来世界局势的发展。⑤前者发现了西方的衰落。后者注重多极化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国的角逐。(8分) ‎ 结论:观察历史的视角不同,凸显文明发展趋势的差异。观察历史视角差异反映出社会政治环境对人们认识的影响。(2分)(示例只作解题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7.‎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辛亥革命;全国卷41题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临时约法》和1787年宪法的比较,首先结合材料找出两者的主要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定参与者的成分、制定的时间、主要内容及运行的结果方面,从而确定主题,可以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两者的差异,第二步要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1:《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的关系。(2分) ‎ 论证:《临时约法》在制订形式、主要内容、主要制度等方面,明显借鉴了1787年宪法的部分做法,并得以实施;但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极大,时代相距久远,导致两者的命运迥异。(10 分) ‎ 示例2:《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差异分析。(2分) ‎ 论证:制订参与者,前者更为多元化,历时较久;后者以革命派和欧美化的留学生为主,制订仓促;前者在妥协中得以制订,后者因人定法;前者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时代条件,因此能够持久;后者因自然经济、社会性质、社会环境不同,而未实施且很快被破坏。(10分) ‎ 示例3:1787年宪法与《临时约法》运行特点成因谈。(2分) ‎ 论证:前者是移民国家,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后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基础薄弱。前者己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封建传统,后者封建统治根深蒂固。前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后者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劣势。前者分权明确,后者机制不明,因人定法。(10分)‎ ‎8.‎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问题的设问“围绕四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即观点与论述必须同时呈现四国的特点,可以得出:多样性;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性,民族特色性、渐进性等。‎ ‎【答案】示例一: ‎ 论题:英法美德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2分) ‎ 阐述: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是具体制度各不相同。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德国则是君主立宪制度。即使都是君主立宪制度,英德也有不同:英国的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德国则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这种不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四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例如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德国较低。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不同,例如德国的容克地主力量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各国的历史传统不同,英国很早就有限制王权的传统,德国则保留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这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政治制度,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10分) ‎ 示例二: ‎ 论题:法律在英法美德民主制度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2分) ‎ 阐述: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则发展了君主立宪制。 ‎ 法国通过大革命暴力推翻封建统治,颁布《人权宣言》,随后又经历了激烈的国内政治斗争,于1875年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颁布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后又不断通过宪法修正案巩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帝国,颁布了《18 7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总之,英法美德国情不同,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不同,但法律都在其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中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10分) ‎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若从四国民主制度的统一性、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制度创新等角度拟定论题加以阐述并言之有理亦可)‎ ‎9.‎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全国卷41题;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一二的比较中提取中西方姓氏的差异,并能结合知识点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一我们发现中国的姓氏注重排字论辈,而西方比较自由,可以从中国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方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先名后姓,而我们中国很显然是先姓后名,可以从宗法制的影响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来进行说明。‎ ‎【答案】评卷说明:在下列提供的示例中,任选其中之一示例参考,但评分必须分两个层次给分,一是信息部分4分,二是说明部分8分。 ‎ 示例一(12分):信息:(姓与名顺序的差异)。汉民族先姓后名,“重姓轻名”(2分);西方国家先名后姓,“重名轻姓”(2分)。 ‎ 说明:中国深受宗法制的影响,姓氏是维系血缘的隐形纽带,个人是宗族和家庭的从属,重视宗族利益(4分);而西方国家深受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自由、平等)的影响,突出个人的地位(4分)。 ‎ 示例二(12分):信息:(家族内部不同代际之间名字的差异)。中国排字论辈,代际分明(2分);而西方国家代际之间有重名现象,代际差别不大(2分)。 ‎ 说明: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宗法制度影响,名字象征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因此要体现“贵贱有序,等级分明”观念(4分)。西方国家深受受西方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名字只是一种个体的符号,因此彰显自由、平等的观念。(4分)‎ ‎10.‎ ‎【考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全国卷41题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由所给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甲种教科书侧重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侧重阶级斗争,乙种教科书侧重于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即近代化的角度,也可以从书的编写体例的角度思考回答,即从纵横经纬的角度考虑;第二小问说明,从两种教科书主要内容涉及了什么,如何对这一教科书进行评价和认识的角度回答。‎ ‎【答案】示例一:甲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2分)甲种教科书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着力介绍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革命两大方面的史实,突出了革命性和阶级斗争,较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4分) ‎ 乙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2分)乙种教科书着重介绍了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初步行为,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引导人们更好地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对现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4分) ‎ 示例二:甲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是以时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2分)四次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等史实集中撰写,波澜壮阔,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凸显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4分) ‎ 乙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也是以时序为经,但以相似事件归类为纬。(2分)教科书能依照时间顺序,统治阶级中的先进思想、洋务派的活动、政府的行动等归为一类,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近代洋务企业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归为一类,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从而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我国现代化蹒跚的脚印与走向,对现实提供了历史的理性参考。(4分)‎ ‎11.‎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现代化史观;唯物史观和革命史观;全国卷41题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中“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信息说明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改革开放后依据材料中“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信息说明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第二小问原因,从史学评价的史观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前,从革命史观评级,受阶级斗争影响,改革开放后,使用现代化史观评价,比较客观。‎ ‎【答案】不同: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主流观点既揭示了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阶级本质,又充分肯定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4分) ‎ 原因: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分) ‎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摆脱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解放了思想,运用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4分)‎ ‎12.‎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罗马法;法制建设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根据材料可提炼出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而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两者在内容上是不同的;结合所学可知两者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性质、作用等均有不同,从中再选出一条不同即可。其次进行说明,结合所学,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选取的两条不同进行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简要总结,进行升华。‎ ‎【答案】示例: ‎ 信息一:内容不同。 ‎ 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1分) ‎ 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1分) ‎ 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2分) ‎ 西塞罗时期,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思想体现自然法观念。(2分) ‎ 信息二:效果不同。 ‎ 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2分)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1分)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2分);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1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