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化学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一) 一、(共5小题,满分0分)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 ,② 。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 , ,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 。 3.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1)下列物质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①煤;②氢气;③石油;④ 第39页(共39页) 天然气。其中最清洁的燃料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下列反应放出热量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3)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将炭做成空心的有利于充分燃烧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4)利用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煤燃烧时排放出NO2和 ,这些气体会导致形成酸雨。下列做法能预防酸雨的是 。 A.推广使用脱硫煤 B.用天然气来替代煤 C.使含硫煤充分燃烧 (5)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Ⅰ所示。合成气中的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Ⅱ所示。 第39页(共39页) “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字母)。 A.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纸巾 B.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C.逐步淘汰白炽灯 D.草稿纸双面使用 4.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 ; 第39页(共39页)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 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59.0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 5.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二、选择题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第39页(共39页)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④⑤ D.②⑤ 7.现有的是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8.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0.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第39页(共39页)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11.(2分)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核能 B.天然气 C.可燃冰 D.风能 12.(2分)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13.(2分)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某些场所常贴有下列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 A. B. 第39页(共39页) C. D. 14.(2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已知:3Mg+N2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5.(2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氢气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16.(2分)下列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泼灭 B.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 C.桌面上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D.图书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7.(2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第39页(共39页) 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D.林区发生火灾,砍倒附近树木开辟隔离带 18.(2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因山脊的一棵云南松被雷击起火而引发森林火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云南松为可燃物 B.雷击使温度达到云南松的着火点 C.开辟隔离带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可以喷洒干粉(NaHCO3)进行灭火 19.(2分)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2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气灶的火焰出现橙色或黄色时,可调小炉具进风口 B.化学反应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放出热量 C.从石油中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野炊时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二、填空题(共16分) 21.(4分)冬季常用煤炉生火取暖,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 (1)常用的煤为“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 ; 第39页(共39页) (2)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 ;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 (4)燃煤时要开窗保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 。 22.(6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反应放出的 ;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 等物质污染空气。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的是 。压缩天然气也可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 23.(6分)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我国“西气东输”的物质,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 (1)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 ; (2)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题(共14分) 24.(8分)小明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他进行了如图实验: 第39页(共39页) (1)按A装置进行实验,其中不能燃烧的是 (填序号)。 ①铜片上的红磷 ②铜片上的白磷 ③水中的白磷 (2)将B和C相连,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 。 (3)由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 和 。 (4)D中玻璃容器中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运动情况是 ,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 25.(6分)H2、O2、CO2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请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a ,b 。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第39页(共39页)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B、E来制取气体,试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四、计算题(10分) 26.(10分)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的值是 ;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吨,则理论上最大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第39页(共39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一)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共5小题,满分0分)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 A. B. C. D.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解答】解: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 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 第39页(共39页)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由以上分析可知,A选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 故选:A。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 隔离可燃物 ,②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 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 , 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 盖上锅盖 。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 【解答】解:(1)关闭液化气的阀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浇水的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 (2)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1分),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 故填:(1)①隔离可燃物;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第39页(共39页) (2)水的密度比油大下沉;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降低温度可以灭火的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3.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全社会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1)下列物质都可以用来作为燃料:①煤;②氢气;③石油;④天然气。其中最清洁的燃料是 ② (填序号,下同),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①③④ 。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下列反应放出热量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 A.氧化钙与水反应 B.镁与盐酸反应 C.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3)目前大多数烧烤店都使用空心炭作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 B.将炭做成空心的有利于充分燃烧 C.向空心炭扇风能使其着火点降低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 (4)利用化石燃料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如煤燃烧时排放出NO2和 SO2 ,这些气体会导致形成酸雨。下列做法能预防酸雨的是 AB 。 A.推广使用脱硫煤 B.用天然气来替代煤 C.使含硫煤充分燃烧 第39页(共39页) (5)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其过程如图Ⅰ所示。合成气中的物质A和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了物质C和D,其微观过程如图Ⅱ所示。 “气化炉”中主要发生了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3H2H2O+CH4 ; (6)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 (填字母)。 A.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纸巾 B.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C.逐步淘汰白炽灯 D.草稿纸双面使用 【分析】(1)根据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中的温度变化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 (4)根据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酸雨的措施来分析; (5)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6)根据“低碳”的含义来分析。 【解答】 第39页(共39页) 解:(1)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烟尘以及有害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所以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氢气可以由分解水获取,属于可再生能源,而煤、石油、天然气均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②;①③④; (2)A.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符合题意; B.镁与盐酸反应会放热,符合题意; C.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高温加热,需要吸收热量,不合题意; 故选:AB; (3)A.空心炭具有可燃性,选项说法正确; B.将炭做成空心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有利于充分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C.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不会随意降低,选项说法错误; D.空心炭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要注意通风,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煤燃烧时排放出NO2和SO2,这些气体会导致形成酸雨。故填:SO2; A.推广使用脱硫煤会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以预防酸雨; B.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用天然气来替代煤可以预防酸雨; C.使含硫煤充分燃烧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不能预防酸雨。 故选:AB; (5)气化炉中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A、B、C、D四种物质分别是一氧化碳、氢气、水和甲烷,其化学方程式为:CO+3H2H2O+CH4;故填:化学;CO+3H2H2O+CH4; (6)A.使用一次性木筷和纸巾需要大量砍伐树木,浪费资源,不符合“低碳”理念; 第39页(共39页) B.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 C.逐步淘汰白炽灯,使用节能的灯具,可以节约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理念; D.草稿纸双面使用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树木的砍伐,符合“低碳”理念; 故填:A。 【点评】本题考查了能源的分类、低碳理念、酸雨的成因与防治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考查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 二氧化碳 ;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 甲烷 ;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 氮气 ;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 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第39页(共39页) 反应后 158.4g 359.0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甲烷、氮气 。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进行分析, (2)根据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的性质分析, (3)根据ABCDEF各个步骤的作用和氮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各装置增加的质量求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解:(1)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而本题混合气通过澄清石灰水没有现象,所以混合气中没有二氧化碳,故答案为:二氧化碳, (2)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色,说明点燃后生成了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原混合气中含有氢元素,故答案为:甲烷, (3)根据(2)的推断,可知混合气中含有甲烷,假如也有一氧化碳,经过点燃后,甲烷和一氧化碳都转化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而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可以吸收水,最后只剩氮气了,故答案为:氮气, (4)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生成了水1.8克,二氧化碳2.2克, H:×1.8=0.2克 C:×2.2=0.6克 碳氢原子个数比=:=1:4 所以该气体为甲烷。 可以确定经过点燃的是甲烷,故答案为:甲烷、氮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装置中的现象推导混合气组成的方法,对混合气的检验要选用适当的试剂。 第39页(共39页) 5.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③④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②④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乙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考虑: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 (2)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3)根据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来考虑。 【解答】解:(1)甲图中的红磷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白磷达到了着火点再与空气接触就符合了燃烧的条件能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第39页(共39页) (2)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的变量是:是否解触空气,有空气燃烧的,有不同空气不燃烧的,其它各量均相同;所以③④正确;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的变量是:温度,有冷水,有热水,有热水的必须能够燃烧,其它变量均相同,所以②④符合这一说法。 (3)图乙是在水下完成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不会对空气进行污染。 故答案为:(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下白磷不燃烧; (2)③④;②④。 (3)乙 【点评】要掌握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物、温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知道控制变量的实验的设计方法,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二、选择题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不但生成其他物质,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③燃料作为重要的能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 ④可燃物在任何条件下燃烧都会发生爆炸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A.①③ B.②③ C.④⑤ D.②⑤ 【分析】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燃烧一定放热量,缓慢氧化和金属与酸的反应也放出热量,给物质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解答】解:①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说法正确; ②人类利用的能量大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但不是全部,如太阳能。错误; 第39页(共39页) ③能源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资源,作为重要的能源,燃料对人类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正确; ④可燃物不一定会发生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才有可能爆炸,错误; ⑤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一定都放热,也有吸收热量的,如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就是吸收热量。 故选:A。 【点评】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可通过反例说明结论的错误,这种方法往往要比分析论证更快捷. 7.现有的是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分析】从可燃性物质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引起爆炸去分析. 【解答】解:①石油气是可燃性气体,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②面粉尘是可燃性物质,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 ③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没有发生爆炸危险; ④天然气是可燃性气体,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 ⑤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可燃性物质和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引起爆炸. 8.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第39页(共39页) 【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可燃物燃烧; C.迅速打开所有门窗,会造成空气流通,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不正确; B.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不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不正确; 故选:B。 第39页(共39页)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着火点的定义,灭火的原理及促使可燃物着火燃烧的方法,题型简单,基础性强,适合学生巩固训练。 10.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 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 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分析】根据各装置的作用进行分析,①装置可以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碱石灰能吸收水分和酸性气体,浓硫酸是用来吸收水分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来吸收二氧化碳。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排除了CO2;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装置④增重2.2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根据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计算出碳、氢元素的质量比,进而可以确定气体X的组成。 【解答】解:A、气体X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变化,说明一定不含二氧化碳,分析正确; B、该气体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装置③增重1.8 g,说明生成了1.8g水,1.8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1.8g××100%=0.2g;装置④增重2.2 第39页(共39页) g,说明生成了2.2g二氧化碳,碳元素的质量为2.2g××100%=0.6g,气体X中C:H=0.6g:0.2g=3:1;CH4中C:H=12:4=3:1;故X的组成可能是①只有甲烷,②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③可能同时含有甲烷、氢气和一氧化碳(本情况违背题干“一种或者两种的前提”,排除。通过以上分析,此项错误,符合题意; C、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D、通过以上分析,此项分析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气体燃烧产生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说明该气体中既含有氢元素,也含有碳元素。但我们在确定气体的组成时,还要根据碳氢的质量比来确定混合气体的组成。 11.(2分)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核能 B.天然气 C.可燃冰 D.风能 【分析】可以根据正在开发或利用的新能源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石油、煤、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可燃冰等属于新能源。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掌握能源的分类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2分)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第39页(共39页)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隔绝氧气,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质而使资料损坏,图书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2分)为防止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某些场所常贴有下列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带火种”的是( ) A. B. C. D.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错误。 第39页(共39页)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带火种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4.(2分)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已知:3Mg+N2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分析】A、根据燃烧若利用不当会造成火灾,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3Mg+N2Mg3N2,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燃烧若利用不当会造成火灾,不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如太阳能、核能、其它的化学反应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不一定能燃烧,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3Mg+N2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第39页(共39页)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氢气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C、汽油属于易燃物,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气的密度一般比空气的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应检验氢气的纯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B、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故选项说法正确。 C、汽油属于易燃物,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故选项说法正确。 D、燃气的密度一般比空气的小,可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 第39页(共39页)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防止爆炸的措施、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2分)下列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电器着火﹣﹣用水泼灭 B.身上着火﹣﹣就地打滚压灭 C.桌面上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D.图书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氧气三者缺一不可,可以判断出只要去除其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A、用水来浇灭电器着火,容易触电,故灭火方法不合理; B、身上着火可就地打滚,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不具备燃烧的条件而灭火,故灭火方法合理; C、桌面上酒精燃烧,可用湿抹扑盖,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不具备燃烧的条件而灭火,故灭火方法合理; D、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资料室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灭火方法合理;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要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找出灭火的方法。 17.(2分)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通风 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C.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第39页(共39页) D.林区发生火灾,砍倒附近树木开辟隔离带 【分析】A、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 B、燃烧与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氢气不含有碳元素,能够燃烧,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不能燃烧; C、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D、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解:A、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叙述错误; B、燃烧与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氢气不含有碳元素,能够燃烧,碳酸钙中含有碳元素,不能燃烧,故叙述错误; C、可燃物在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必须和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故叙述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的目的是使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故叙述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2分)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因山脊的一棵云南松被雷击起火而引发森林火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云南松为可燃物 B.雷击使温度达到云南松的着火点 C.开辟隔离带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可以喷洒干粉(NaHCO3)进行灭火 第39页(共39页)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来分析,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云南松为可燃物,故正确; B.雷击使温度达到云南松的着火点,故正确; C.开辟隔离带是通过隔离可燃物灭火,故错误; D.碳酸氢钠受热会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2分)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 )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将煤粉碎或做成蜂窝煤,能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气灶的火焰出现橙色或黄色时,可调小炉具进风口 B.化学反应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放出热量 第39页(共39页) C.从石油中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野炊时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分析】A.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来分析; C.根据石油分馏的原理以及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D.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燃气灶的火焰出现橙色或黄色时,这是因为燃气不充分燃烧,氧气不足造成的,所以可调大炉具进风口,选项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伴随着热量变化,可能吸收热量,有可能放出热量,选项说法错误; C.从石油中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物质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D.野炊时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进燃烧的方法、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物质变化的判断,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共16分) 21.(4分)冬季常用煤炉生火取暖,试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 (1)常用的煤为“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 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2)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 木材的着火点较低易于燃烧,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 ; 第39页(共39页)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 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 ; (4)燃煤时要开窗保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 增氧气的量,促进煤充分燃烧,防止生成一氧化碳 。 【分析】(1)根据促进煤燃烧的方法分析回答; (2)根据木材着火点较低,易于燃烧分析; (3)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回答; (4)根据开窗保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能带来更多的氧气分析。 【解答】解:(1)常用的煤为“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了煤的燃烧; (2)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是由于木材的着火点较低易于燃烧,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 (3)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原因是: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 (4)燃煤时要开窗保持室内有良好的通风:增氧气的量,促进煤充分燃烧,防止生成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1)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木材的着火点较低易于燃烧,燃烧放出热量,煤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煤的着火点时,煤就燃烧起来; (3)增加空气量,从而使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促进煤的燃烧; (4)增氧气的量,促进煤充分燃烧,防止生成一氧化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促进可燃物燃烧等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从温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39页(共39页) 22.(6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与氧反应放出的 热量 ;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 一氧化碳 等物质污染空气。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的是 汽油(或柴油) 。压缩天然气也可用作汽车燃料,主要成分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3)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人们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之一是 太阳能 。 【分析】(1)根据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以及不充分燃烧的产物进行解答; (2)根据石油的分馏产物以及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来分析。 【解答】解:(1)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氧气不充足时,煤中的碳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物质而污染空气;故填:热量;一氧化碳; (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用作汽车燃料的产品之一是汽油和柴油;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填:汽油(或柴油);CH4+2O2CO2+2H2O; (3)人们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故填:太阳能(或其他合理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能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6分)A、B、C、D、E、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是我国“西气东输”的物质,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 (1)写出B物质的一种用途: 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 ; 第39页(共39页) (2)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3)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依据A是我国“西气东输”的物质,推出A,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推出F,A与B反应生成C和D,依据A具有可燃性,可推出B,D能生成F,推出D,从而推出C,C能生成E,E与D反应能生成F,推出E,带回框图验证。 (1)依据推出的B,写出其用途; (2)依据推出的A、B、C、D,写出①的化学方程式; (3)依据推出的E、D、F,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A是我国“西气东输”的物质,推出A为CH4,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推出F为CaCO3,CH4与B反应生成C和D,因为CH4具有可燃性,推出B为O2,D能生成CaCO3,推出D为CO2,从而推出C为H2O,H2O能生成E,E与CO2反应能生成CaCO3,推出E为Ca(OH)2,带回框图验证符合。 (1)推出B为氧气,则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故填:供给呼吸(或支持燃烧); (2)推出的A为CH4,B为O2,C为H2O,D为CO2,则①的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 (3)E为Ca(OH)2,D为CO2,F为CaCO3,则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故填: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利用转化图及反应原理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要求思维缜密,逻辑推理能力强。 第39页(共39页) 三、实验题(共14分) 24.(8分)小明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他进行了如图实验: (1)按A装置进行实验,其中不能燃烧的是 ①③ (填序号)。 ①铜片上的红磷 ②铜片上的白磷 ③水中的白磷 (2)将B和C相连,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可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 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 (3)由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 与氧气接触 和 温度达到着火点 。 (4)D中玻璃容器中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运动情况是 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至刻度4 ,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 【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第39页(共39页) 【解答】解:(1)①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白磷和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与氧气隔绝。 故填:①③。 (2)将B和C相连,B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可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故填:2H2O22H2O+O2↑;白磷燃烧,产生白烟。 (3)由以上实验分析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4)D中玻璃容器中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实验过程中,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导致活塞向右移动,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氧气消耗,压强减小,活塞向左移动,可观察到的运动情况是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至刻度4,由此现象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活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至刻度4;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5.(6分)H2、O2、CO2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气体,请根据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 第39页(共39页) (1)写出仪器a和b的名称:a 试管 ,b 铁架台 。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收集装置是 C或D 。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B、E来制取气体,试写出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H2SO4═ZnSO4+H2↑ 。 【分析】(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根据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来选择收集装置。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B、E来制取气体,B属于固液常温型,E是向下排空气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仪器a是试管;仪器②是铁架台。 (2)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制取气体,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大,能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收集装置是C或D。 (3)某同学在实验室用B、E来制取气体,B属于固液常温型,E是向下排空气法,可用于制取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制取气体,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故答案为: 第39页(共39页) (1)试管;铁架台; (2)A;C或D; (3)Zn+H2SO4═ZnSO4+H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10分) 26.(10分)在煤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制成供居民采暖用的“环保煤”,以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弱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环保煤”燃烧时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mSO2+O2nCa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m、n的值是 2、2 ; (2)若煤厂一次共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70吨,则理论上最大可吸收二氧化硫多少吨? 【分析】(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守恒可推出m、n的值; (2)依据题中反应方程式和数据计算出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 【解答】解:(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守恒,反应前Ca:2个,反应后Ca:n个,则n=2,所以反应后S:2个,因为反应前S:m个,因此m=2,故填:2;2; (2)设理论上最大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2CaO+2SO2+O2 2CaSO4 112 128 70t×80% x 第39页(共39页) = x=64t 答:理论上最大可吸收二氧化硫64吨。 【点评】此题是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主要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方程式来分析和解决化学计算中的有关问题,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第39页(共39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