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教案
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考纲要求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课标提示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考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 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 考点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③印度 ④国与国 ⑤印度支那 ⑥“求同存异” 考点二 ①发展中国家 ②国际地位 ③26 ④共同要求 ⑤尼克松 ⑥《联合公报》 ⑦中美关系 ⑧田中角荣 考点三 ①霸权主义 ②世界和平 ③联合国 ④九 ⑤“上海共识” ⑥2001 [巧学妙用] 思维导图——“一边倒”外交方针 图示解史——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成就 漫画解史——美国的阻挠 构图解史——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图示解史——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 构图解史——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 考法1 万隆会议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考题1】 (2017·山东济宁模拟)美国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认为,“万隆时代,对毛泽东在中国之外的形象,是个丰收的时代,因为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在这个时代,毛泽东脚踏两只船”。“脚踏两只船”是指( ) A.既坚持“一边倒”的方针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既同苏联友好又在同美国密切接触 C.既同社会主义国家又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既参加五大国会议也参加亚非会议 答案 C 『』 1949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加上“无数第三世界国家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与材料中“脚踏两只船”的外交成就相符。五大国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与材料中“和他的政府建立了关系”不符,D项错误。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有所体现。 考法2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考题2】 (2017·广东潮州调研)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初期 C.70年代初期 D.80年代末期 答案 C 『』 根据材料“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拒绝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开始奉行不结盟的新型外交政策,与材料意思不符。 『』 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1)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20世纪70年代,伴随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互换,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先后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 (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 考法3 曲折前进中的中美关系 史料一 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史料二 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 (1)史料一反映了从抗战时期到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变化。根据史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变化原因。 提示 政策:由援助中国抗日到扶蒋反共。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 (2)史料二阐述了美国60年代到70年代对华政策的转变。依据史料二分析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提示 变化: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 史料一信息“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是因为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援,“一个援助计划”实质是指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史料二中第一段说明尼克松坚持对中国的敌对政策;第二段说明尼克松对中国的关系具有明显趋向缓和的迹象。 『』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考法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开拓与发展 史料 『』 史料呈现了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事件,说明我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也体现了我国外交的开放性。有人认为,中国领导人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不断融入世界的过程。结合上图与所学知识探讨并论证你对上述观点的判断。(要求:表述明确、完整,史论结合,述评结合) 提示 (1)有道理。 (2)史实要点:建国后,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50年代初,大力发展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并走向国际舞台;70年代初,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外交出现突破;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同时推进区域合作,如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加入WTO等等,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 “运用图文材料,创设情境”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见方式。图片类史料题往往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方面多角度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特别要重视对历史图片的阅读思考,寻找、探究历史图片所反映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如本题史料的四幅图片,从表面看,是新中国外交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不断探索和调整,这是中国不断对外开放和融入世界的过程。 『』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国家结盟。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 (3)实行无敌国外交 :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4)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5)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1.(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解析 结合所学史实,A、B、C项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材料中“一切丧权辱国条约”体现国民政府对国家利益的出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课标全国Ⅰ,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解析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这一时期,中国在毛泽东主席“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发展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形成建国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外交形势的变化也推动了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的变化,故选B。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方位外交” 出现在新时期,排除C;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排除D。 答案 B 3.(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解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故A项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军撤出越南的时间,故排除D项。 答案 A 4.(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解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逐渐高涨,更多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此时国际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独立,迫切需要更多力量来支持他们,因此,他们希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此来牵制美苏两国,故选D项;题干说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排除A项;B项是1979年;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5.(2016·天津文综,11)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 中国政府投弃权票主要是反对动用军事手段来干预解决地区争端,故A项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安理会的决议,是实行自己的正当权力,故B项错误;“联合国的军事行动”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且题干与“联合国大会”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河南漯河考前检测)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泽东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泽东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 A.实现中苏建交 B.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C.共同抗美援朝 D.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国政府“一边倒”,就是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致处于孤立地位,与材料中“1950年1月2日”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2.(2016·云南检测)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 B 3.(2017·山东泰安模拟)1955年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去殖民化 B.政治中立 C.经济独立 D.区域集团化 解析 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反对殖民主义,根据材料中“人权自主权”“附属国问题”得出,故A项正确;政治中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经济独立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虽然推动经济合作,但是尚未形成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7·湖南永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A项是日内瓦会议的影响,B项时间要早于亚非拉各国独立,C项错在“欧美”,排除。 答案 D 5.(2017·安徽皖北协作区模拟)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把外交立足点转向两个中间地带:亚非拉美是第一个,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我国外交发生这一转向的原因是( ) A.亚非拉美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 B.西欧和日本开始挑战美国地位 C.国际力量出现分化,中苏关系恶化 D.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日欧形成鼎足 解析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亚非拉尚未实现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西欧和日本挑战美国的地位,只能说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其他北美加拿大、大洋洲的关系不体现,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外交策略发生变化,由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转向两个中间地带,反映出中苏关系的变化和这两个中间地带所代表的新国际力量的崛起,故C项正确;促使中苏关系的改变是国家利益的冲突,不单单是苏联经济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7·河北沧州模拟)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 A.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B.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 C.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答案 C 7.(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已成为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它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下列史实符合这种思想的有( )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②《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君子和而不同”用在外交上是指社会制度不同,也可以进行交往。中国和苏联社会制度相同,与题意不符,故①错误;中国与美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中美邦交正常化了,故②正确;“一国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符合题意,故③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针对印度提出,中国与印度社会制度不同,符合题意,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8.(2017·新疆模拟)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一年之内,中美外交从不可调和的冲突状态进入了总统使节去北京为总统访华筹备的阶段,其间双方避开了20年来的敌对宣传,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这里“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是指( ) A.维护亚太地区平衡 B.遏制日本和西欧崛起 C.共同应对苏联威胁 D.联合推进多极化趋势 解析 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中美政治对话是缓和亚太地区而非平衡,与材料中“最重大的战略目标”不符,故A项错误;日本和西欧是美国盟友,与“遏制”不符,故B项错误;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70年代两极格局特征是苏攻美守,中美外交离不开两极格局,材料中中美“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表明是应对苏联威胁,故C项正确;美国作为两极格局下的一极不可能主动推进多极化,与材料中“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7·重庆模拟)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 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解析 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广东汕头调研)20世纪70年代中美外交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但进入80年代,双方签订经贸协定,互办贸易展览会,经贸关系日益密切。这主要取决于我国( ) A.经济体制的改革 B.外交政策的调整 C.全面进行拨乱反正 D.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 D 11.(2016·河南郑州质检)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解析 题干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中国积极参与不同层面的合作活动,故A项正确。 答案 A 12.(2016·黑龙江大庆模拟)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解析 材料中“中俄”“中美”以及中国与欧盟分别建立各种“伙伴关系”,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关系的突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湖北黄冈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进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他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3分) 答案 (1)同:和平友好;互相尊重;敦睦邻邦;以政治目的为主;反对霸权。(三点即可) 异:明朝时倡导“王道”(居高临下,以德服人),怀柔远人,厚往薄来;新中国初期倡导平等、互惠互利。 原因:明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传统的朝贡体制、观念。新中国初期恢复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消除周边国家对红色中国的恐惧。 (2)相通:以和平外交为核心;倡导互惠共赢;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意义: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在发展问题上的重要共识,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各国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及在合作共赢基础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并为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与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认识;坚持走和平外交之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 14.(2017·广东肇庆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的外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分四个小组分别查阅下列资料。 第一组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二组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外交 第三组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组 2015年9月22~25日,习近平访美的巨大成就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代的到来 综合四个小组查阅的资料,可以提取外交发展的多种认识。提取其中一种认识,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2分)(说明:要求认识准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示例1 认识: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说明:鸦片战争前,世界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而清王朝却闭关自守,继续坚持封建专制统治,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晚清政府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被迫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积极主动走向世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如美国等国的关系,加入WTO等。从晚清政府和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来看,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前提,外交是综合国力的延伸。 示例2 认识:从屈辱外交到独立自主。 说明:鸦片战争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等,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可见中国外交经历了近代晚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再到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 单元提升课(四) 视角1 历史趋势——社会主义的演变 【知识点拨】 社会主义理论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理想变现实的历程。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逐渐成为时代的先进思想;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政治斗争、暴力革命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 【考题例证1】 (2016·河南郑州调研)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说明巴黎公社( ) A.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 B.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C.可以作为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 D.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高度灵活”和“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可知巴黎公社创立了无产阶级民主形式,这为“无产阶级专政” 作了初步准备,故D项正确;巴黎公社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具备无产阶级性质,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其政权也不具备社会主义性质,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伟大尝试,并不能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故C项错误。 答案 D 视角2 探索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与外交的发展、完善 【知识点拨】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保证。在“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两岸关系得到新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促成中国外交重大突破;新时期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区域性组织的外交活动。 【考题例证2】 (2017·安徽合肥模拟)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解析 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54年宪法中,故A项错误;“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只能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践踏和破坏,但不能说彻底破坏,故B项错误;1956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标志着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3 主流思潮——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 【主题阐释】 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普遍追求,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就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 【考题例证3】 (2017·湖南衡阳模拟)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前四轮改革都与经济体制相关,当前的第五轮改革,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和重点任务。关于“突破口”的认识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C.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 D.局部服从整体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应以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和重点任务”可知,中国重视法律制度对发展经济的作用,故A项错误;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体现了材料中“突破口”体现的哲学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故C项错误;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没有局部和整体之分,故D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4 外交理念——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和平崛起 【知识点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渴望与诉求,“和”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中。我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经历了从“一边倒”“一条线”到“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和谐世界”“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和平外交理念也不断得到丰富、深化与发展。 【考题例证4】 2016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时指出:“弘扬‘上海精神’,……全面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材料中的“上海精神”( ) A.致力于营建睦邻友好 B.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 C.体现了新型国家关系 D.促进了亚洲各国友好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上海精神”致力于“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各领域合作发展” ,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与维护世界和平无关,故B项错误;“上海精神”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体现了新型国家关系,故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包括中、俄、哈、吉、塔、乌,不是纯粹的亚洲区域合作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 C 1.巴黎公社的性质 (巴黎公社)实行公职人员的民主选举,选举不受任何限制,是名副其实的普选制。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几乎都参加了投票……公社委员及其他公职人员除了接受群众监督之外,还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随时撤换。……公社设立专门机构对铁路运输和军事工业的生产实行国家的监督,颁布法令将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合作社经营,拟订了建立工人合作总社的计划。 ——刘祚昌《世界通史》 【解读】作者论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从政权产生来看,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是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从经济措施来看,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 2.俄国革命的爆发 俄国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发展不断壮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的无产阶级具有较强的革命性。1903年,建立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并经过革命的曲折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并且他们注意发动农民,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解读】作者论述了俄国革命爆发的主观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有很强的革命性;(2)组织基础: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3)思想基础: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4)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3.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俞可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解读】俞可平认为:(1)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2)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3)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 4.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基辛格对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政策调整的评论:中国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是由当时国际形势决定的;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5.对中国外交的认识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解读】作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外交呈现周期性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周期性变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周期性变化是内外因素联动的结果。 6.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认识 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只是没有美国的指手画脚。…… 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因此上合组织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截然不同国家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欧亚巨人》 【解读】作者认为:上合组织是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一种新选择;有利于削弱美国的霸权地位,分享全球化的成果;在地区中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地区国家的吸引力不断扩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