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3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六校2020-2021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六校联考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 神经递质、氧、脂肪、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糖原、CO2、Na+ C. 胰液、Ca2+、尿素、葡萄糖 D. 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中约 90%为水,其余 10%分别是无机盐(约 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 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详解】A、神经递质、氧、脂肪、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 正确; B、糖原在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B 错误; C、胰液产生于脊椎动物的胰腺中,是胰腺分泌的经胰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的消化液,在血浆 中不存在,脂肪在血浆中不存在,C 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血浆中含有 Na+、肾上腺素、呼吸酶等物质 C. 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会导致组织水肿 D. 剧烈运动时,血浆 pH 仍保持相对稳定与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 正确; B、呼吸酶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 C、过敏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吸水,导致组织水肿,C 正确; D、剧烈运动时,血浆 pH 仍保持相对稳定与缓冲物质 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3.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B. ①④都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⑤为养料和氧气 D. ⑦可表述为体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中的所有液体构成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又称为内环境,内环境主要包含三部分: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 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体液可以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 错误; B、图中的④经过需要排除废物,可能是泌尿系统,B 错误; C、细胞不能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物质,都是从内环境中获取所需要的养料和氧气,C 正 确; D、体细胞可与外界环境是通过内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D 错误; 故选 C。 4.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 B.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不存在酶 C. 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 D.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 pH 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A 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 生的,但可以在细胞内和内环境中发挥作用,B 错误;内环境中含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等 物质,C 正确;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 pH 保持相对稳定,D 错误。 5. 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 O2 浓度低于①处,而 CO2 的浓度相反 B. 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 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低于①处 D. 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 H2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 pH 基本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 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 换的媒介。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 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 O2 浓度高于①处,而 CO2 的浓度相反,A 错误;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血浆中应该富含营养,而尿素是经过组织细胞代谢之后 产生的,故⑤处血浆中尿素的浓度低于①处,C 正确; D、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 NaHCO3 与之发生作用,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 多于的水分随尿液排出,从而使 pH 基本稳定,D 错误。 故选 C。 6.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一个反射弧中至少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种神经元 B. 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冷觉 C. 感受器包括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 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感受刺激。 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进 行分析综合)、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和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的,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和突触后膜。突触有两种类型,即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即兴奋 型和抑制型。 【详解】A、膝跳反射中,反射弧只含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神经元,A 错误; B、大脑皮层产生冷觉,B 错误; C、感受器是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C 错误; D、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7. 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 蝎毒能破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据图回答,如果分别使用有机磷 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 使用有机磷,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 B. 使用有机磷,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保持静息电位 C. 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 D. 使用蝎毒,在a 点给予刺激,c 点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有机磷能使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酶活性受抑制,即使神经递质作用的 时间更长,进而使下一个细胞持续兴奋;而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动作电位的 产生,故使下一个细胞保持静息电位。 【详解】使用有机磷,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 正确;使用有机 磷,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会产生动作电位,B 错误;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b 点不能 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C 错误;使用蝎毒,在 a 点给予刺激,c 点不能产生动作电位,D 错误。 8. 如图表示 4 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①②③分别是 3 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神经元④只 接受②和③的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 4 个神经元之间构成 3 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 B. 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C. 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 D. 信号只能由②→④而不能由④→②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 膜上的相应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结构称为突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 突触前膜为轴突的末梢的膜,突触后膜可以是胞体、轴突、树突的膜。 【详解】A、图中 4 个神经元之间构成 3 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有③轴突-树突型、②轴突- 胞体型、①轴突-轴突型,A 正确; B、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无法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B 正 确; C、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①使②兴奋或抑制,②再使④兴奋或抑制,因此不会导致④ 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C 错误; D、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信号只能由②→④而不能由④→②的原因是神经递 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D 正确。 故选 C。 9.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 V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髄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 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 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 区为书写中枢,V 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 区为运 动性语言中枢,H 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 W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 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A 错误; B、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 写、读、说,B 正确; C、一般来说,位于脊髄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如成人的排便、排尿中枢 在脊髓,但受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调控,C 正确;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 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D 正确。 故选 A。 10. 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调节,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口服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胰腺也可分泌促胰液素 D. 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系统对激素 分泌的控制,主要通过植物性神经控制着内分泌腺的活动。如下丘脑通过植物性神经直接或 间接控制各种腺体。(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甲状腺激素 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②性激素水平的高低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对动物性行为的控制。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但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因此给 小鼠饲喂胰岛素不能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 错误; B、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 错误; C、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 激素会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功能,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1. 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 多日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在缺氧环境中更容易窒息死亡 B. 神经兴奋性降低 C. 代谢变慢,经常食欲不振 D. 比正常对照鼠怕冷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 统的兴奋性。据此答题。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氧气的消耗,因此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A 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神经兴奋性升高, B 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进食量明显增加,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连续多日注射甲状腺激素后,机体产热增加, D 错误; 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重点考查甲状腺激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 激素的功能,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 临床上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反映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A. 微量高效 B. 通过体液运输 C. 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D. 直接参与细胞内生命活动 【答案】B 【解析】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抽取 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B 正确,A、C、D 均错误。 13. 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血糖的来源、去向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 C.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D. 肾上腺分泌的某种激素能促进②的部分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 氧化分解为 CO2、H2O 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 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 糖来源;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 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 糖,A 错误; B、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 过程,血糖含量上升,B 错误; C、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 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 ⑦),C 错误; D、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能促进②的部分过程,即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含量上升,D 正 确。 故选 D。 【点睛】 14. 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 的模型,图中甲、乙表示细胞, A、B 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 A 表示神经递质 B. 若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A 与 B 结合后,乙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 A 分泌增加的原因 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C. 若上图 A 表示甲状腺激素,则乙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细胞 D. 若图中 A 与 B 结合后,促使乙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 X,且 X 使 A 的生成量增加,这种 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细胞甲产生的物质 A 能够通过细胞外液的运输,到达细胞乙,与细胞乙上的相 应受体蛋白 B 结合,从而传递相应信息。 2、生物体中的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详解】A、若上图表示反射弧中某部分,则 A 表示神经递质,A 正确; B、若上图表示水盐调节过程,A 是抗利尿激素,B 是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当 A 与 B 结合,乙 (肾小管、结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引起 A 分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内环境渗透压升高,B 正确; C、若上图 A 表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引起反 馈调节,则乙可能是下丘脑或垂体细胞,C 正确; D、若图中 A 与 B 结合后,促使乙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 X,且 X 使 A 的生成量增加,这种 调节方式属于正反馈调节,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15. 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 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 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 CO2 含量偏高 B. 体温维持在 38℃ 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 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体温恒定机理: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 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无法排出,含量偏高,A 正确; B、体温维持在 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体温升高的过程中,可能是 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 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说明组织液的渗 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C 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可使患者尿量增加,D 正确。 故选 B。 16. 如图甲是 H7N9 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示意图,图乙为人体免疫系统 清除该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在胸腺中成熟的 B 淋巴细胞 B. 经过图甲中的①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 C. 图乙中细胞④为 B 细胞,其与细胞⑤、⑥都能接受抗原刺激 D. 有细胞⑥参与的免疫过程一定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 图甲:图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 T 细胞,③表示 T 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该过程表示细胞免疫 的感应阶段。 图乙中:细胞④表示 B 细胞,细胞⑤表示浆细胞,细胞⑥表示吞噬细胞,该过程表示体液免 疫的效应阶段。 【详解】A、图中②是 T 细胞,A 错误; B、经过甲图中的吞噬细胞中溶酶体的处理,可以暴露病原体的抗原,B 正确; C、图乙中细胞④为 B 细胞,细胞⑤表示浆细胞,细胞⑥表示吞噬细胞,其中浆细胞不能接受 抗原刺激,C 错误; D、⑥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17. 如图为某人被狗咬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 B. 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C. 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 D. 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能直接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狂犬病病毒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 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 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清理伤口不包扎,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厌氧菌等感染的机会,A 正确; B、狂犬病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注射狂犬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B 正确; C、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C 正确; D、狂犬免疫球蛋白即抗体,不能直接消灭病毒,D 错误。 故选 D。 18. 完整的免疫系统是进行免疫调节的基础,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人体重要免疫器官有胸腺、淋巴结、垂体、扁桃体等 B. 在骨髓中成熟的淋巴细胞有 B 细胞和吞噬细胞 C.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酶体 D. 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 集中分布的场所,兔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 B 细胞和 T 细胞,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B 细胞在骨髓成熟,T 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 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防御功能、清除功能、监控功能。 【详解】A、垂体不属于免疫器官,A 错误; B、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 错误; C、溶酶体不是免疫活性物质,C 错误; D、免疫防御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D 正确。 故选 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能理清免疫系统的组成,重点要识记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 19. 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瓜子”。在上述两种植 物开花期间,遇到接连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传粉,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 素。下列对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 B. 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 C. 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 D. 番茄形成有子果实,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利用这一作用在生产上可用于培育无籽果实。 【详解】种植向日葵是为了收获种子,种植番茄是为了收获果实,在两种植物开花期间,遇 到了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植物的授粉,及时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获得无籽番茄, 产量可以不受影响,但由于没有授粉,无法获得向日葵的种子,产量会下降。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考查对生长素作用的理解。 20.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由相应的腺体分泌并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 B. 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生长素浓度大于生根的最适浓度时,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效果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 D. 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迅速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 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 植物。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老细胞则比较迟钝;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也 不一样。 【详解】A、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A 项错误; B、植物向光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B 项错误; C、在最适的生长素浓度下,促进插条生根的效果最好,大于最适浓度以后,虽然依然有促进 效果,但效果逐渐在减弱,C 项正确; D、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更容易生根成活的原因主要是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生根, D 项错误。 21.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可诱导产生无子果实,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B. 重力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向 C. 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主要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及生理作用: 【详解】A、生长素可促进果实发育,诱导无子果实产生,脱落酸能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 生长,A 正确; B、重力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方向,B 错误; C、同一植株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 错误; D、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缩短其休眠时间,D 错误; 故选 A。 【点睛】结合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分析选项。 22.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会消耗 ATP B. 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中 2,4-D 具有两重性 C. 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抑制作用就越强 D. 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答案】A 【解析】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 正确;2,4-D 不是植物 激素,是植物激素类似物,B 错误;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就越强, C 错误;脱落酸和赤霉素在促进茎的生长上表现为拮抗关系,D 错误。 23.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与衰败相关,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时插花衰败。下图为细胞分裂素和 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主要是含水量的变化 B. 蔗糖组从第 5 天开始瓶插鲜花的鲜重下降 C. 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D. 第 7 天瓶插鲜花脱落酸含量最高的是清水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蔗糖组、细胞分裂素组和蔗糖+细胞分裂素组与清水组的对比,鲜重累积增加率降低的趋势延 后,且蔗糖+细胞分裂素组的鲜重累积增加率最高,所以蔗糖和细胞分裂素都有延缓衰败的作 用,同时添加蔗糖和细胞分裂素更利于插花保鲜。 【详解】A、瓶插鲜花吸收水分,鲜重增加,因此瓶插鲜花鲜重的变化主要是含水量的变化, A 正确; B、蔗糖组从第 5 天开始瓶插鲜花的鲜重累积增加率下降,但鲜重仍在增加,B 错误; C、蔗糖和细胞分裂素同时添加时鲜重累积增加率最高,更利于插花保鲜,C 正确; D、脱落酸促进叶片的衰老和脱落,第 7 天时清水组的瓶插鲜花鲜重累积增加率最低,说明该 组瓶插鲜花衰败最严重,进而可推测该组瓶插鲜花的脱落酸含量最高,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根据题干和题图进行分析细胞分裂素和蔗糖对插花鲜重的影响便可解答本题。 24. 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溶液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KT)溶液探 究二者对棉花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 棉花的主根和侧根对 NAA 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 B. NAA 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 KT 能增强根的顶端优势 C. NAA 能抑制主根生长,KT 能促进主根生长,且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 D. 一定浓度的 KT 对 NAA 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天然的植物激素和人工合成的类似化学物质合称为植物生长物质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类 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激素的替代物,在生产上获得了很多应用。NAA 和 KT 都是一种激素类似物。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甲组对照相比,乙组经 NAA 处理,棉花的主根长度减小, 侧根数目增多,因此主根和侧根的对 NAA 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A 正确; B、NAA 处理能减小主根长度,增加侧根的数目,能一定程度地消除根的顶端优势,而 KT 处 理(丙组)能增加主根长度,减少侧根的数目,增强根的顶端优势,B 正确; C、从乙、丙两组实验可知,NAA 能抑制主根生长,KT 能促进主根生长,但图中无法得知浓 度越高效果越明显,C 错误; D、甲乙相比,可知 NAA 促进侧根数目的增多,再与丁组相比,可知加了 KT 以后 NAA 的促 进作用更大,因此一定浓度的 KT 对 NAA 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D 正确。 故选 C。 25. 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利等植物激素可以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B.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其调节作用都具有两重性 C. 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 D. 缺氧条件不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 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 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 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 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 能合成乙烯。 【详解】A、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A 错误; B、生长素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他激素不具有两重性,B 错误; C、探索 2,4-D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先做预实验,以免资源浪费,C 正确; D、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故缺氧条件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26. 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 20,死亡个体数为 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 10% B. 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 1:1,则出生率越高 C. 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 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年出率为 20÷100=20%,A 错误;由于该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所以当雌雄比例 为 1:1 时,出生率最高,B 正确;当动物的性成熟推迟时,出生率会变低,C 错误;对于三 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稳定型次之,衰退型最低,D 错误。 27.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 4km2 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 50 只刺 猬,第二次捕获 40 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 5 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到刺猬的生命活动 B. 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 400 只/km2 【答案】D 【解析】 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 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 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B 正确;标记符号过分醒目会破坏刺猬的保护色,可能会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C 正确; 4km2 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 只,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 400÷4=100 只/km2,D 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 D 选项中种群密度, 必需除以面积。 28. 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B. A 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 B 点少 C. 种群密度低于 A 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D. 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正相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生物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而个体体长减少,A 和 B 点总 生物量相同,但 A 点的个体比 B 点的大,个体的平均生物量比 B 点多; 2、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在一定种群密度中(0A 段)呈负相关; 3、种群密度高于 A 点时,数量达到最大值,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体长与种群密度成反比,所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 笠螺体长逐渐减小,A 正确;因为 B 点种群密度比 A 点大,而生物量相当,所以 A 点个体平 均生物量比 B 点多,B 错误;种群密度低于 A 点时,还没有达到 K 值,A 点后,达到 K 值, 所以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C 错误;笠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既和体长有关,也和种群密度有关, 在一定种群密度中(0A 段),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 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 A。 29.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防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该草原田鼠种群数 量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 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田鼠种群的 K 值 B.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通常要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估算数值会偏小 D.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增长模型应为 Nt=N0λt,λ为 1.015 【答案】D 【解析】 【分析】 1、J 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 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 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 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 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 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 K 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自然环境中增加田鼠的天敌数量会使田鼠种群的 K 值降低,A 错误; B.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进行比较,B 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容易脱落会使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 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值偏大,C 错误; D.由题干信息“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 增长,因此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其中λ为 1+0.015=1.015,D 正确。 故选 D。 30. 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 1 为利用血球计数板 (1mm×1mm×0.1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 6 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 100 倍后的统计 结果。图 2 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第 6 天(图 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 5×108 个/mL B. 该实验有对照实验 C.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 图 2 中 de 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 的改变等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 素的影响;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 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16 格×25 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100 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 ×400×稀释倍数×104。 【详解】A、实验第 6 天(图 1)培养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数为 20,共包括 16 个小格,每个 小格酵母菌数为 1.25,稀释倍数为 100,故酵母菌的数量约为 1.25×400×104×100=5×108 个 /mL,A 正确; B、该实验构成自身前后对照,故该实验有对照实验,B 正确; 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 差,C 错误; D、图 2 中 de 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 的改变等有关,D 正确。 故选 C。 二、多选题 31. 如图,甲表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在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①②③表 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②→③→②→①→②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C. 图①a 和图②a 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此时仍有离子进出 D. 若刺激 a、b 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点,图示电流计的指针均偏转两次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电流计的两电极位于神经纤维的膜外侧,在右电极的右侧给一个强刺激可以引起 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纤维未兴奋时(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 奋后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详解】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取决于局部电流的方向,本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未接受刺激 时,膜外都为正电位,因此如图②,当电流表的一个电极受到刺激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未 兴 奋 处 为 正 电 位 , 因 此 b 右 侧 给 予 一 个 刺 激 , b 、 a 处 会 先 后 兴 奋 , 依 次 为 ②→①→②→③→②,A 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离不开膜内外 Na+、K+分布不平衡的浓度梯度差,而 Na+、K+ 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B 正确; C、图①a 和图②a 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此时仍有离子进出,C 正确; D、若刺激 a、b 之间的中点,图示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D 错误。 故选 BC。 【点睛】 32. 下面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饮水过少时,激素 d 作用的靶器官是肾脏 B. a→b→c→d→e 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肝脏 C. 人的手被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 a→b→e 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 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 c 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答案】BD 【解析】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 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连接神经调节受刺激的器官,效应 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 【详解】A、饮水过少时,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中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A 正确; B、a→b→e 是反射弧,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肝脏等,B 错误; C、人的手被扎时,其调节过程是通过 a→b→e 来实现的,属于神经调节,感受器和效应器都 是手,C 正确; D、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不属于内分泌腺,D 错误。 故选 BD。 33. 有甲、乙、丙、丁四种信息分子,它们运输到靶细胞后,检测发现:甲与受体结合后,肝 脏细胞加速合成多糖;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丙生成后,与靶细胞 受体结合后,人体浆细胞的数量增加、抗体数量增多;丁与靶细胞结合后,人体尿量减少, 维持了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B. 乙的合成和分泌都离不开高尔基体 C. 生成丙的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D. 丁的效应可能是促进了肾小球细胞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甲与受体结合后,肝脏加速合成多糖,说明甲是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 白质,而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还原糖,A 错误; B、乙与受体结合后,靶细胞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说明乙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高 尔基体无必然的联系,B 错误; C、丙生成后,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人体浆细胞的数量增加、抗体数量增多,说明丙是淋巴 因子,生成丙的细胞(辅助性 T 淋巴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C 正确; D、丁与靶细胞结合后,人体尿量减少,维持了人体血浆渗透压的稳定,说明丁是抗利尿激素, 丁引起的反应是促进了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D 错误。 故选 ABD。 3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 长区,从而造成背光侧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B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科 学 家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及分析 达 尔 文 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 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 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 曲。 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 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詹 森 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 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 曲。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 片。 拜 尔 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 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 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 温 特 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 芽鞘切面的某一侧。 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 面的某一侧。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 输,促进下部生长。 郭 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详解】A、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 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对于刺激没有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物 质,后来由郭葛等人证明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 错误; 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的切面上放一个琼脂片,再将切下的尖端放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射, 植物弯向光源生长,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B 正确; C、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并将尖端放回切面的一侧,在黑暗中生长一段时间,发现胚芽鞘弯向 放尖端的对侧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并没有命名这种刺激 是生长素,C 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 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D 正确。 故选 BD。 35. 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放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 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B. 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 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 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 170 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面粉中,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拟谷盗在竞争中获胜,50 天达 到种群最大值,呈 S 型增长,锯谷盗在竞争中失败,但是开始时竞争较弱,种群使先增大后 减少的;②捣碎的麦粒中,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先是锯谷盗占优势,后是拟谷盗占优势,没 有任何一方在竞争中被淘汰。 【详解】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A 错误; B、两幅图显示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B 正确; C、生物性状由遗传物质决定,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C 正 确;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 170 时,种群增长率为 0,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 正确。 故选 BCD。 【点睛】 三、非选择题 36. 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A~E 表示其组成,甲、乙是置于神经纤维 B、D 上记录电位变化 的电位计。请回答: (1)该反射弧中 C 为________,E 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射弧中共有______个神经元,与_______反射(填“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 神经元数量相同。 (3)刺激 a 点能引起 A 的收缩,该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在________ (填“a”“b”“a 或 b”)点给予足够强度刺激时,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 随后在 A 中的神经-肌肉接点(突触)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上 述信号变化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3). 3 (4). 缩手 (5). 不属 于 (6). b (7).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 神经递质 【解析】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 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 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 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是神 经系统的形式。 【详解】(1)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A 是肌肉,是 这里的效应器,C 是神经中枢。D 所在的神经元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元。E 是感受器,接 受刺激,产生兴奋。 (2)该反射弧中有 3 个神经元,膝跳反射含 2 个神经元,缩手反射含 3 个神经元。 (3)a 为传出神经元,刺激 a 点,引起 A 的收缩,不属于反射。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双向 传导, 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在 b 点给予适宜的刺激,两个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 化。而在 a 点刺激,只能引起甲电表发生偏转。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在 A 中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引起上述变化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即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37. 下图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_________(填“相同”或“相 反”);临床上因为下丘脑损伤可导致 ADH 分泌不足,导致出现尿量增多的现象,则 ADH 是_____ 激素,其分泌不足导致尿量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在寒冷环境中,乙神经分泌细胞兴奋性提高,其分泌的激素 A 是________________, 激素 B 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下丘脑→激素 A→腺垂体→激素 B”过程调节着人体内性腺分泌性激素。某人 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功能受损,临床上可通过 给患者注射___________来进一步诊断病因。 【答案】 (1). 相同 (2). 抗利尿 (3). 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 (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 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特异性识别激素 B 的受体 (6). 腺垂体或性腺 (7). 激素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水平衡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 具体过程,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并能正确识图。在结合题意的基础上梳理相 关知识点,对各小题进行分析作答。 (1)人体内神经元兴奋时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根据信息可知 ADH 是抗利尿激素,其分泌不足会导致肾小管与集合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导致 尿液增多。 (2)人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 A)的量增加,此时分 泌的激素 B 是促甲状腺激素,其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特异 性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3)某人下丘脑功能正常,但性激素含量不足的原因可能是腺垂体或者是性腺功能受损;临 床上为进一步诊断病因可给患者注射激素 B,若性激素含量恢复正常,则说明性腺功能正常而 腺垂体功能受损。 38. 新冠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较 宽的刺突蛋白(S 蛋白),图 1 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图 2 为将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 接种到健康猴子体内后,抽取血清中的抗体进行测定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去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________。 (2)刺突蛋白(S 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_结合,该受体的本质是 ______________,新型冠状病毒从而入侵人体细胞,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这些宿主细胞能被 __________识别, (3)得到图 2 结果的实验中,实验组注射灭活的疫苗,对照组注射_____________。据图判 断疫苗组在接种后 42 天前产生抗体的细胞由______分化而来,在第 42 天两条曲线出现拐点 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ACE2 受体 (3). 糖蛋白 (4). 效应 T 细胞 (5). 等量 生理盐水 (6). B 细胞 (7). 两组猴子都再接种疫苗或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 抗原,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 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免疫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 T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 T 淋巴细 胞会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 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 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1)①从免疫学的角度去分析,侵入人体的新型冠状病毒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 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2)据图分析,刺突蛋白(S 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 ACE2 受体结合;细胞膜表面的受 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对于入侵机体细胞内的病毒,其寄生在宿主细胞内,而抗体不能进 入宿主细胞,这时要依靠细胞免疫,主要靠效应 T 细胞识别,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进而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3)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和等量原则,实验组注射灭活的疫苗,对照组作为空白对照也必须 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由 B 细胞分化而来;在第 42 天,疫苗组和 对照组体内均出现抗体,说明猴子体内发生了相应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推测出两组猴子可能 在第 42 天时,都再接种疫苗或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点睛】本题以“新冠肺炎”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目的是考查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结合题意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39. 生长素和乙烯对菠萝开花的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乙烯是植物气体激素,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对 菠萝而言,乙烯还具有促进开花的作用。乙烯利是________,具有和乙烯相同的生理作用。 (2)乙烯的生成作为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____的合成,这种调节称 为__________。 (3)Zn 在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时起重要作用。若土壤中 Zn 元素供应不足,蛋氨酸形成乙烯 速率将会____。 【答案】 (1). 促进果实成熟 (2). 植物体各个部位 (3). 植物生长调节剂 (4). 生 长素 (5). 反馈调节 (6). 下降 【解析】 【分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不是植物激素,由于植物细胞没有分解这类化合物 的酶,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效果稳定的特点。 【详解】(1)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利是人工 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的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2)据图分析,生长素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量的增多反而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这种调 节机制称负反馈调节。 (3)若土壤中 Zn 元素供应不足,会导致色氨酸合成酶量减少,从而使生长素合成减少,对 乙烯合成的促进作用减弱,最终使蛋氨酸形成乙烯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解题要点是识记乙烯的作用和对题干信息的提取。 40. 【资料一】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 株/m2)和 3 种杂草 (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 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 种群数量呈__型增长。 【资料二】螟蛉又名双带夜蛾,其幼虫又名稻青虫,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等禾本科农 作物为食,某水稻产区因爆发了稻青虫害而导致减产。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螟蛉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为调查稻田中稻青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要 ____________。 【答案】 (1). 福寿螺的密度 (2).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3). 大于 (4). S (5).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6). 样方法 (7). 随机取样 【解析】 【分析】 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样方法通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取样时常用的有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两种。 2、从坐标图中可知,随着福寿螺密度的增大,鸭舌草日均密度增长率下降,说明福寿螺与鸭 舌草是捕食关系,进而福寿螺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从图中可知,福寿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不变且大于零,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从图中 可知,水花生在高密度区的日均密度增长率较对照组很低说明福寿螺能使水花生减少,而福 寿螺日均增长速率大于 0,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在增加,所以水花生的日均密度增长率会越来越 低。因而其种群密度变化将呈 S 型增长。 【详解】【资料一】(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因变量是几种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 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日均增长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出生 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生存空间有限,因此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 【资料二】(1)决定螟蛉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2)稻青虫活动能力弱,为调查稻田中稻青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样方法法调查种群密度, 该方法的关键是要随机取样。 【点睛】本题考查样方法、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属于中档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