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3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与该思想可能源出一派的主张是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C.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D. 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答案】C 【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君主集权的重要性,是法家思想,但“圣人”一词容易使学生误读为儒家。选项A提倡“德治”,为儒家,故A项错误;选项B“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排除儒家,又主张“绝巧弃利”排除法家和墨家,推断应该是道家主张,故B项错误;选项D主张“举贤”,可能是法家或墨家;选项C主张“少爱立威,明法尊上”是典型的法家主张,故选C选项。 - 28 - / 28 2.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A. 民贵君轻说 B. 人性本善说 C. 先义后利说 D. 浩然之气说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朱元璋建明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被删掉的部分应该是不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内容。A符合题意,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CD都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而不涉及君臣关系。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点评:因果类型常出现的干扰项设置主要是“不同时期的因果混淆”、“因果倒置”等手段,解题要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判断因果关系。题目中根本原因、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直接原因有何办法区别?根本原因具有必然、内在、深层的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又能制约相关其他诸多原因。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就是导火线。 3. - 28 - / 28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霾”成为现代城市的一大顽疾。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自然规律 【答案】C 【解析】根据“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在中国古代“霾”不仅仅是自然灾难的象征,而是给世人的警示,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材料不是在强调皇帝权力来源的权威性,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他实际上是在劝解皇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根据“‘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可知他将“天”与“人事”结合,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根据“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可知,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提出这一理论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这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可知,“霾”不是自然规律,而是与“人事”相结合,故D项错误。 4. - 28 - / 28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强调社会责任感 B. 提倡知行合一 C. 构建新儒学体系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批判继承儒学。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符合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是二者的相同点,A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5. 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A. 世界本源之争 - 28 - / 28 B. 求理途径之争 C. 理的内涵之争 D. 理气关系之争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龄、陆九渊主张求理的途径是发明本心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朱熹则是客观唯心主义,即存在求理途径的争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界本源均是理,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分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理的内涵也是一致的,不是分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理气关系是朱熹的,不是双方的分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倡导,认识“天理”的过程,是对世间万物的参悟,来达到目的 求理于万物是个由外及内的过程,陆王心学倡导,认识“天理”的过程,应该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求理于本心是个由内及外的过程。 6. 明代画家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他的画,用笔放纵,设墨酣畅。他甚至把水墨倒在纸上,随着散化之形而作勾勒。这表明徐渭深受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理”、“欲”统一 D.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28 - / 28 【答案】D 【解析】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不符合“徐渭主张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徐渭反对“束缚、戕害自然人性”,故B项错误;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与材料“人不应以外在的种种规制来束缚”、“自然人性”观点一致,故D项正确;没有说明天理是需向外探求,还是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泛泛而谈,故C项错误。 7.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明清两朝……构成了人类历史上行政管理井然有序、社会生活安宁稳定的一个伟大范例。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被称为‘新儒学’的新的儒家玄学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据此判断,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儒学 A. 稳定了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 B. 带有浓厚的玄学色彩 C. 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 D. 导致思想领域的倒退 【答案】A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作者认为这种新儒学在思想领域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可以维护封建统治,所以作者认为,明清两朝特别井然有序、安宁稳定,故A项正确;这种思想应当是宋明理学,有一些对哲学的思考,故B项错误;这种思想被统治者重视后,应用到全国,不是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拥护,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没有导致思想领域的倒退,故D项错误。 难度:较难 8.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各项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楚辞 ②汉赋 ③《清明上河图》 ④杂剧 ⑤小说 A. ②③④⑤ B. 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②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①、②反映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精神生活,不符合题意,③、④、⑤三种艺术反映了宋代以后城市市民生活的现实,故答案选D选项。 9. - 28 - / 28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显示了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说明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表明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故B项错误;这也不是清政府对文化控制的放宽,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扩大,使戏曲出现了为市民服务的变化,故D项正确。 难度:较难 10.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 设议会、开国会 【答案】A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A项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未涉及经济改革;C、D项已涉及到了种子和种植方法,与材料不符;故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1.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 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 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C. 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D. 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这在当时相对封建政治而言明显具有反叛精神,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康有为的思想不符。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 - 28 - / 28 “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上述言论应出自谁的著作 A. 魏源 B. 张之洞 C. 郑观应 D. 康有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而农政商务亦日增,新法日为推广。市无游民,廛皆食力。如是则士得教而民有养。甚至疲癃残疾贫老孤婴,亦皆有院以周恤之,无一夫不得其所。此教养有道,而英法德美诸邦勃然隆盛也。”这反映重视发展工商业的观点,结合所学,是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的观点。故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早期维新派 13.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C - 28 - / 28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这个时期(明清),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因此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表现 14. 《海国图志》中谈到:“立君而继嗣不贤,或至暴虐,国亦终乱,将何以善后?于是,乾隆五十四年春(1789)各省衿耆会议于费治弥亚,共推华盛顿为首,身后公举贤者更代,不世及,不及任。”表明作者认为美国民主选举总统的目的是 A. 防止国家出现混乱 B. 克服元首世袭的弊端 C. 解决权力交接问题 D. 顺应社会精英的要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目中说的是立君的问题,美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方法是共推,以后“不世及,不及任”,这是在说继任的问题,故A项错误,这样能够真正作到举贤良,同时克服世袭的弊端,故B项正确;这种作法是对权力交接的改良,不是解决,故C项错误;这种作法是民主选举,不是顺应社会精英的要求,故D项错误。 难度:较难 15. - 28 - / 28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答案】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名师点睛】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分析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三民主义的前提。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主义思想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 16. - 28 - / 28 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上 A. 批判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 反对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家的理念 C. 指出资产阶级宣传西方启蒙思想的缺陷 D. 否定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文字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学说“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并未广泛融入中国大地,缺乏坚实的农村基础,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宣传西方思想的局限性,故答案选C,A项不符合题意,B D两项表述错误。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表现 17.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 启蒙了国民觉悟 C. 反对民主革命 D. 主张救亡图存 【答案】B - 28 - / 28 【解析】材料中“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这里区分了国家和政府两个概念,“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致,故此题应选B项。A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D选项不是材料主要的含义。 18. 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 鼓吹共和制,公开反对君主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 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徐继畲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作者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徐继畲作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政治政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排除A、D两项;《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由此排除C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徐继畲 - 28 - / 28 19.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 考点:新文化运动维新思想 - 28 - / 28 20. 右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演化 C. 儒家思想的发展 D. 传统科技的兴衰 【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兴起发展,秦朝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三国两晋南北朝受到佛道的冲击,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随着西学东渐展开,其地位下降,该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应该达到最高峰,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在明清时期应该达到最高峰,故C项错误;传统科技在时期应该,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答本题需要我们从图片中获取信息。我们要注意拐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拐点所代表的历史含义。其次注意时间上的发展历程,找出时代所赋予的内涵,综合来进行分析。 21. “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据此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 驱除鞑虏 B. 创立民国 C. 平均地权 - 28 - / 28 D. 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从“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可以看出,这是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是驱除鞑虏的体现,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在当时还没有实现;C选项是经济上的主张;D选项范围过大,不够具体。 22.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要对此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称其为党了。”毛泽东的这些言论最能说明毛泽东思想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共革命实践的产物 C.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好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办成的。这一言论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故选C项。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23. - 28 - / 28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的论述最有可能发表于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材料反映的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毛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A项正确;B项是抗日战争时期;C项是解放战争时期;D项建国后的。所以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井冈山的斗争》 24. 毛泽东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 - 28 - / 28 A. 土地革命路线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国共合作方针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B。A属于B,C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D属于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 25.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不断发展。下列各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④“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①②③④ - 28 - / 28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①是1927年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②是1938年提出;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时间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1957年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 26.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乘胜追击,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 期盼祖国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B. 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咎由自取 C. 文艺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分析能力。由材料““文革”中折磨致残的他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其实是指“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故选D。 - 28 - / 28 考点:现代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文化大革命 27.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东方红一号”发射 C. ④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 ⑤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我国中近程导弹成功是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是在1967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在1964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是在1970年,而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是在1965年,所以符合条件的是D选项。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建国之后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的具体时间,而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牢记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本题可以根据时间轴上面的分段进行一一分析,最后确定选项。 时期:秦山核电站建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28.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 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 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 28 - / 28 D. “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因此A项正确。“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程 29.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剧艺术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A、C两项错误,排除。D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B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戏曲艺术·京剧及其特征 - 28 - / 28 【名师点睛】关于京剧要注意把握京剧形成的的阶段。第一,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京剧初步形成。第二,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京剧正式形成。京剧由南方剧种(徽戏等)演变而来,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与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国粹”。 30.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错误,它不具具有权威整合能力,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评价 二、材料题(共2小题,合计40分) 31.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28 - / 28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也要从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可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的“时人”指谁?对待改革,材料二中的“一般人”与材料一中的“时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 28 - / 28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答案】(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 异:评价角度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时人”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材料二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因素: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及材料二“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可知,作者对洋务运动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都是持基本认同的态度,而持此观点的原因则都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国人对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抵触心理仍比较严重。不同点:虽然两则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评价的视角不同,材料一主要是从时人的态度来分析洋务运动的可行性,而材料二除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外,还兼顾到了“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这是导致两位作者观点有差异的原因。 - 28 - / 28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知“时人”是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根据材料“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可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推动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在政治方面的体现便是辛亥革命,其爆发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方面的体现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期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整体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了中体西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过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过程,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28 - / 28 材料一统治者需要理学、朱子学来维护自己政权统治,势必对原有的理学、朱子学有所取舍、有所改造。特别是随着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朱子及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勇于坚持士人气节的义理观,基本没有被实施实践的可能性。……而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这种经过改造和诠释的“贞节”“孝道”,就与宋代理学家们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距。 ——摘编自《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材料二晚清思想潮流与清代中期(乾嘉时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国外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的理学与宋代相比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晚清思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用。 【答案】(1)变化:统治阶级对理学进行了取舍、重新改造和诠释;理学制度化、极端化和反动化。 - 28 - / 28 原因: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皇权专制体制强化的产物);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理学的弊端日益显现。 (2)特征:逐渐呈现多派并存(多元化)、趋向整合。 时代背景:晚清时期内忧外患(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人民起义不断),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在不断加深;西方先进思想的不断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改变僵化保守的态度,开始向西方学习。 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解析】(1)从“势必对原有的理学、朱子学有所取舍、有所改造”得出统治阶级对理学进行了取舍、重新改造和诠释;从“某些部分被强调而形成制度化的诸如“贞节”“孝道”,则根据统治者的需求和爱好而经过了新的改造和诠释”可以得出理学制度化、极端化和反动化。原因:从“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体制的强化和官僚阶层奴庸化的加剧”可以得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皇权专制体制强化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明清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理学的弊端日益凸显。 (2)从“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得出特征是逐渐呈现多派并存(多元化)、趋向整合。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并存。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近代化的历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 28 - / 2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