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联考评估卷语文试题 八 Word版含解析
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联考评估卷(八)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城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到20世纪末结束,生物科技有了飞速的发展。伴随着许多生物医学研究重大成果而来的是,人体的指纹、虹膜、面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的获取、采集、存储和应用越发便利和普及。但如果生物信息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中处置不当或存在漏洞,便会给个人信息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例如指纹、虹膜和面部识别,依据的是个体独特的生物特征,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计算机都会被转换为0和1的数码储存在数据库中。这些被视为唯一性的生物特征数据进入网络后被盗取的几率大大增加,带来的风险要比信用卡盗刷严重得多。这或许是生物认证方式最大的安全隐患。 对个人生物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等问题也存在于刑事鉴识中。2018年4月,美国调查人员在对网上基因数据进行筛选后,逮捕了一名逍遥法外数十年之久的“金州杀手”。然而,这次逮捕行动不只引发了数字时代基因数据贮存、泄密和使用的激烈争论,争议后又聚焦于商业基因网站(基因库)如何保证个人DNA隐私不受侵犯。 生物信息安全牵涉多个方面,是一个庞大的领城,个人生物信息保护正是这个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个人生物信息的法律保护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作为具有人格权属性的私权,尚未明确纳入私法保护范围;二是针对个人生物信息在刑事侦察、治安管理、人口治理、医疗卫生等领城的非商业应用,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权利,特别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保护边界等急需明确;三是针对个人生物信息的商业应用和相关产业侵权风险及不正当竞争,目前缺乏相应的特殊规制,法律救济、行政处罚也无法律依据。 - 23 - 对此,可以立法进一步规范相关内容,诸如虹膜和面部识别的技术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包括授权和使用者的等级,都需要在立法中详细规定。然而,立法只是一个大的保障,立法后如何执法,可能存在哪些法规漏洞,都关系到个人生物信息安全的保障。现在的技术和法律还很难完全保护个人的生物信息泄漏,因此,需要在个人生物信息的保护上不断进行技术的升级改造、法律的补充完善。 就技术层面而言,在进行个体识别和确认其他个人信息时,不只是使用个人生物信息,也要结合使用其他方式。由于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个体识别技术现阶段还不太成熟,个体信息极易被盗用,所以该技术现在还不宜在网上广泛使用,但可以在不联网的区城进行局城或区城使用,如门禁保险箱和银行保险库等,并且应当辅以身份证等个人证件的识别,这样既可以防止因错误识别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可以防止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在使用和保管的过程中被盗和泄漏。 (摘编自张田勘《个人生物信息保护,立法和技术都需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体生物信息的获取、使用、存储日益便捷。 B. 生物数据被计算机转换成0和1进行存储后,入网被盜的风险会增加。 C. 个人生物信息的法律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责、法的范围界定。 D. 人脸识别配合身份证识别是从技术层面降低信息泄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述的,其论证逻辑完整清晰。 B. 文章指出保护生物信息应从立法和技术两方面人手,并论证了其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 文章列举“金州杀手”的案件争议,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物信息安全领域大,牵涉多。 D. 文章在论证生物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时,多用事实论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法保护个人生物信息固然重要,但加强执法和提升相关技术也不应忽视。 B. 生物信息安全领域庞大,保障个人生物信息安全有助于保证国家信息安全。 C. 生物个体识别技术尚不成熟,要在网上广泛使用须改变个体信息存储方式。 D.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作为辅助措施的身份证等个人证件识别将退出历史。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个人生物信息的法律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责.法的范围界定”概括不全。根据原文第四自然段“个人生物信息的法律保护面临着三个问题”等相关信息可知,三个问题难分主次,不能概括出所谓“主要问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B项,“并论证了其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文章并未对立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保障个人生物信息安全有助于保证国家信息安全”表述错误。根据原文“生物信息在收集使用和保护中处置不当或存在漏洞,便会给个人信息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可知,生物信息泄露可能会对个人或国家带来威胁,但保障个人生物信息对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是否有必然联系文章并未论述。 C项,“要在网上广泛使用须改变个体信息存储方式”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中对此的表述是:“由于以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个体识别技术现阶段还不太成熟,个体信息极易被盗用,所以该技术现在还不宜在网上广泛使用,但可以在不联网的区城进行局城或区城使用,如门禁保险箱和银行保险库等,并且应当辅以身份证等个人证件的识别”。可见,并未涉及“改变个体信息存储方式”。 D项,“作为辅助措施的身份证等个人证件识别将退出舞台”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可知,使用生物信息的同时还应辅以其它方式。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 23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国家频繁出台利好新能源汽车政策,各地方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也逐步加大,截至2018年6月20日,全国共有上海、深圳、重庆等15省市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奖励政策。 在如此大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情况下,电动汽车的产销量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18年1-5月,汽车产销均呈增长趋势。5月,汽车生产234.44万辆,同比增长12.84%;销售228.77万辆,同比增长9.61%,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5.6%和125.6% 就在这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一个致命的问题却悄然浮现。一些为蹭热度、蹭补贴进入这个领域的电池厂商生产出来的电池远远达不到新补贴政策要求,由于产品不合格,生产的大量电池只好报废。福建猛狮科技总经理王少平表示,“国内锂动力电池正在向高品质、有产能的企业集中,大者恒大的趋势开始越来越明显。”而随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摘编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内忧外患”》,上海有色网2018年6月21日)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前10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就有7席,占据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全球电池市场所占的份额将达七成以上;目前我国电池生产企业已超过了200家,是全球拥有锂电池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然而这一串数字,并没有让业内人士觉得骄傲。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周震说:“从行业角度来看,美国有比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目前仍然引领锂电池原始创新、核心材料研发;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生产规范严格,能够最先制造出新的成品电池;我国和韩国作为第二梯队,后续跟进。”据了解,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都已实现了国产化,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 (摘编自《一层隔膜两重天:国产锂电池尚需拨云见日》,(科技日报》2018年6月22日) 材料三: - 23 - 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日前宣布,该国部分企业及学术机构将在未来5年内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车全固态锂电池,并力争早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亿日元,丰田、松下等23家汽车、电池和材料企业以及京都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 此前,法国雷诺汽车业务负责人诺曼德表示,全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 相比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全固态电池将体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首先,相同能量下,全固态电池更薄且体积更小,从而方便应用在新型小尺寸智能电子设备,实现终端产品的小微型化。其次,全固态电池轻便,能量密度高。综合考虑到以上两大因素,全固态电池相比于一般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到目前为止,许多实验室中,都已经可以小规模批量试制出能量密度为300-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从能量密度的数据上看,全固态电池带给人们的直观体会是我们的手机等电子产品从“一天一充”升级到“两天一充”。 摘编自《日本为何对全固态锂电池情有独钟?》,OF week 电网2018年06月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2018年5月份的汽车产销量为例,通过列数据、作比较可以看出,在汽车整体产销增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 B. 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升温,加大了对为蹭热度、蹭补贴而进入该市场的电池厂商的淘汰力度,锂电池行业内的企业分化开始进一步加剧。 C. 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不仅制约了国产锂电池的进一步升级,也造成国产锂电池企业无法“走出去”。 D. 中国动力电池在市场份额和企业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虽然规模够大,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利好政策,推进了地方补贴、奖励政策的出台,为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而相应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跟进迫在眉睫。 B. 全固态锂电池在成本、密度和热稳定性方面都较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有巨大优势,它是新能源汽车工业的新希望,也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 C. 日本作为电池材料制造大国,能够最先生产出新的成品电池,走在动力电池制造的前列,这可能得益于日本的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研究这一特点。 D. 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新能源汽车为电池产业带来市场,优质的动力电池则是前者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 - 6.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想要有所突破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答案】4. C 5. D 6. ①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②提升国产动力电池的研发设计能力,掌握核心技术。③加大对动力电池研究的资金投入。④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增强研发设计能力,使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落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作为电池四大核心材料之一的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说法错误,由材料二第二节“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可知,并非“隔膜不能实现国产化”。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说法错误,“三则材料都提及了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之间的关联”一句错,材料二没有提到两者的关联。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 23 - 由材料一可知,锂电池的产品大多不合格,很多厂商为了蹭国家的补贴,因此,应该从提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努力;由材料二可知,“唯独隔膜仍是短板。核心专利缺乏,隔膜等关键材料不给力,不仅成了国产锂电池难以承受之痛,也拖了国产锂电池企业‘走出去’的后腿”,应该从掌握核心技术的角度努力;由材料三可知,日本新能源投入大量资金,我国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材料三提到“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15家学术机构将共同参与研究,计划到2022年全面掌握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我国也应该从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的角度考虑,增强研发设计能力。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罐棉籽油 非 鱼 ①地坑院的日子让大妞憋屈,加上又是女娃,不受全家人待见,于是,童年时期的她就在外奶家长成了没王的蜂。观头村把姥姥叫外奶,姥爷叫外爷。但对大妞来说,自家的爷没见过,自家的奶是哥的,跟她没关系,只有外爷外奶才是她的。 ②从观头村到外奶家,四五里的路,走着玩着就到了。外奶住在前嘴子,外爷在沟里给生产队放羊和牛,大妞就在院里、河里、树上幸福地自由生长,把自己长得泼泼实实,天天风一样在山坡上、山沟里刮过来刮过去。那时候,外爷每天回来,兜里总会装满各种瓜果,吃不完,就晒成果干,藏在一只瓦瓮里,时不时给大妞抓一把。 ③大妞在前嘴子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六岁那年的年底,生产队要分油。外奶病了,在炕上躺着,大妞听见村里喇叭吆喝分油,就跟外奶说:“我去。”那一年,棉花丰收了,一人能分二斤油。这些油,除了过年用,还要计划着把下一年过完,平时基本不用油炒菜,偶尔用一次,也只是在筷子头上包块布,在油罐里蘸一下,往锅底快速擦一下,看得见一层光亮就行。 ④油罐在案板靠墙的地方放着,黑瓷的,两边耳上系着麻绳,年月久了,绳子变得乌黑油亮,一年到了头,罐里只剩下一层陈油底。外奶说:“小心着点,别跑,别绊倒,别摔了,别洒了。”大妞拎着油罐出了窑:“知道啦。” - 23 - ⑤油坊在场院里,场院离前嘴子还有两道沟。大妞记得外奶的话,拎着油罐从山坡下去,下到沟底,再上到坡上,再翻一道小沟,就到了。领油的人很多,看见大妞,就逗她玩:“大妞,分了油,你奶给你吃烙馍还是炒鸡蛋?”大妞说:“都不是,我奶说给我烙馍加鸡蛋。”她瞪大眼睛的样子,惹得村里人大笑起来。 ⑥油打在油罐里,顿时变得重起来。大妞小心地拎着油罐,两只手轮换着提,在山坡上走得小心翼翼,身边跑过的野兔她顾不上看,端起身子的小松鼠她也不敢逮,油汪汪的烙馍、黄灿灿的炒鸡蛋,比它们更重要。翻过了那道小沟,慢慢地下了山坡,穿过小河,爬上前嘴子的那道坡就到家了。大妞的两只小手因为冷风吹,因为油绳勒,变得通红通红,她感觉不到疼,就是有点麻。她把小嘴紧紧地闭着,慢慢地爬着坡。快到了,她已经能看见窑门上的风眼了,风眼黑黢黢的,这会儿没有烟冒出来,大妞知道,外奶开始烙馍炒鸡蛋才能有烟呢。 ⑦手实在太麻了,两只手都麻。大妞喊爷来接她,没人应,估计外爷还没回来,外奶在炕上躺着,也听不见。把油罐放下吧,哪有平展地方?路边那棵石榴树底下平,能放下油罐。大妞把油罐慢慢地放下来,往石榴树底下搁。好像不平,有石头子,把石头子踢走,还是不平。这个小小的女孩,萌发了一个极聪明的念头:靠在树上就不会倒了。油罐被大妞斜着靠在落光了叶子的石榴树上。油,清亮亮的棉籽油,顺着树干流了出来,等大妞发现的时候,她慌了,急忙用手去堵罐口,去抹树干上的油。结果,油罐被她的棉袄袖子挂倒了。黑瓷的油罐顺溜地沿着山坡自己跑了,那些清亮亮的棉籽油,也沿着山坡跑,没跑多远,就全渗进了土里。大妞跟着油罐跑,等到她撵上油罐的时候,就只剩下那截被浸湿的麻绳,上面连着一只小巧的黑色耳朵,油罐已经碎成了片。 ⑧她不知所措,没哭,也没叫,愣了半天,拎着那截麻绳和那只耳朵,回家了。外爷和外奶没有骂大妞,因为她把麻绳扔在窑门口就跑回观头村自己家了。娘和父亲看见她袄袖上、前襟上的油,揍了一顿,才去问清楚情况。 ⑨后来,大妞听说,父亲第二天从自家油罐里给外奶倒了一半油送去了,外爷说:“没油就不活了?不兴打娃。”一直到过年,大妞没敢再去外奶家,老老实实待在自己家,娘说“把你的油省下,你别吃了。”大妞小声地犟嘴:“咱家都没炒鸡蛋,没烙馍。”她的头上,又挨了一下。 ⑩过罢了年,大妞又去了前嘴子。外爷没提油罐的事,外奶也没提,就好像他们家油罐一直好好地安放在大案板角上,装了满满一罐的棉籽油。吃后晌饭时,外奶说:“今儿烙馍炒鸡蛋,去年都许了咱大妞的。”窑门风眼上的烟还没有散去,桌子上的烙馍炒鸡蛋,正泛着微微的油光。大妞想哭,但口水比泪珠更早地流了下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3 - 小说的标题“一罐棉籽油”是行文线索,文章围绕它设计了大妞帮外奶去提油、路上打碎油罐、做烙馍炒鸡蛋等情节。 B. 大妞的外爷、外奶十分疼爱她,也常给她好吃的,所以她喜欢待在外爷、外奶家,也在那里养成了活泼、爱玩的性格。 C. 大妞出门去打油时,外奶的连声叮嘱表现了她对大妞的爱,四个“别”也体现了外奶对油的重视,说明当时物资匮乏。 D. 大妞打碎了油罐不敢再去外爷、外奶家,直到父亲从自家油罐里倒了油给他们,她才敢去,因为她知道油的稀缺、珍贵。 8. 小说第⑥段描写生动细腻,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丰富意蕴。 【答案】7. D 8. (1)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大妞的小心谨慎,表明她对油的重视;(2)以爱玩的大妞不看路边的小动物和手被勒红时的表现,表现大妞的懂事;(3)对大妞拎油罐回家时表现的描写,为下文写油罐被打碎、大妞跑回家等情节做铺垫。 9. (1)写出大妞对外奶为自己做烙馍炒鸡蛋的感动和对食物的渴望;(2)外奶不因大妞犯错而不兑现之前的话,体现了外奶的慈爱和宽容;(3)既传达出生活的辛酸,又表现了温情的可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D项,“直到父亲从自家油罐里倒了油给他们,她才敢去”分析错误,从小说内容来看,父亲送了油,大妞也没敢去外爷、外奶家,直到年后才去。 故选D。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第⑥段描写生动细腻,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然后仔细阅读所要分析作用的内容,明确其内容,从文章内容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刻画、情节发展、环境交代等方面分析其作用。作答本题,要从小说的形象刻画、情节发展角度进行分析。仔细阅读第⑥段,本段写大妞领了棉籽油回家路上情景。大妞拎油罐回家时,小心翼翼,不看小动物,累了也坚持,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吃到烙馍炒鸡蛋,另一方面是因为出门前外奶的叮嘱,说明她知道油的珍贵,也说明她很懂事。而联系上下文分析可知,第⑥段的情节为下文写大妞因为手麻而放下油罐导致油罐破碎,因知道油珍贵,在油罐被打碎后吓得跑回家,不敢去外奶家等情节做了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重要句子意蕴能力。探究句子意蕴,首先要明确句子内容,然后抓住句子中重点词,结合上下理解句子含义。如果句子在文章结尾,那它就带有结尾的属性: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所以考虑的时候还是要考虑文章主旨。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丰富意蕴。题干已经指出句子在小说的结尾,所以答题时要考虑其在文章主旨表达上的作用。画线句“大妞想哭,但口水比泪珠更早地流了下来”写的是大妞在看到外奶做的烙馍炒鸡蛋后的反应,“口水”突出的是大妞对食物的渴望,“泪珠”突出的是大妞的感动。而烙馍炒鸡蛋中蕴含着外奶的爱,外奶并不因大妞犯错而不兑现之前说的话,突出了温情的可贵;再结合小说的环境背景分析,大妞的泪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生活的辛酸。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 23 -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1. 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 “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恒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 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 - 23 - D. 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2)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杨震)常年客居在湖城,几十年不答应州郡的礼聘(以礼征召)。很多人说他年纪大了,(应该出去做官了),然而杨震不出仕的意志却更加坚定。 (2)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能因而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杨震)四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的意思是: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其中,“子孙”、“旧长者”、“ 震”都做句子主语,此处应断开,排除BD;“震不肯”句子成分俱全,此处应断开,排除C。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错,“转”指官职的转换,不一定是升迁。故选B。 【1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表述错误,原文有“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意思是:他的父亲扬宝,熟习《欧阳尚书》。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可见,他的父亲并未做官。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晚暮”,年纪大了;“愈”,更加;“笃”, 坚定。第二句中,“闻”,听说;“辟”, 征召;“举”, 举荐。 【点睛】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是弘农华阴人。他的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时因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任丞相-职,并被封为平安侯。他的父亲扬宝,熟习《欧阳尚书》。哀、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业。居摄二年,杨宝与两龚、蒋诩一起被朝廷征召,他于是逃避隐匿,不知去向。光武帝认为杨宝的节操很高尚。建武年间,特地派官家车辆征召他入朝做官,但他因年老有病,未及成行,老死家中。 杨震少年时代就喜欢学习,曾向太常卿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当时的儒生因此说他是“关西孔子杨伯起。”平常客居在湖城,几十年都不回复州郡的隆重礼聘,人们都说他错过大好年华,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后来有冠雀衔三只小黄鱼,飞到讲堂前,人们拿上鱼对他说:“蛇鳣是卿大夫的官服的象征。数目为三的,是三台的规定。先生从此要高升了”杨震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做官。 大将军邓骘听到他有才能就举荐他,推举他为杰出人才,屡次升迁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上任时,途径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秀才昌邑令王密拜见他,在夜里揣着十斤金赠给他。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深更半夜没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退出客舍。后来他转任涿郡太守。生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人请托。杨震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出门步行,亲戚朋友和长辈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他不答应,说:“让后世称道他们是清白官吏的子孙,把清名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 23 - 元初四年,朝廷征召他为太仆,升为太常。在此之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杨震举荐了明经的名士陈留人杨伦等,使儒学得以彰显承传,众多的儒生都称道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五、七律尤佳,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的故乡江南。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 B. 颔联晚眺远景,点明了登楼时间和环境氛围。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 C. 尾联“莫问”二字,并非劝诚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D. 诗人直抒胸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15. 作者登上高楼,为什么产生“万里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4. D 15. (1)眼前处境之愁(思乡之愁)。诗人远离家乡,一旦登高,看到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2)颔联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人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 (3)物是人非、王朝衰败之愁。秦苑汉宫的荒芜,展现着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D项,“诗人直抒胸臆”理解错误,诗歌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非直抒胸臆。 - 23 -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注释②分析,诗中首联的“汀洲”,意为水边之地汀和水中之地,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颈联写晚眺近景,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赏析: - 23 -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们常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来形容一个人临危受命,勇挑重担。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归乡途中舟行水面、风吹衣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还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3)苏轼在《赤壁賦》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答案】 (1). 受任于败军之际 (2). 奉命于危难之间 (3). 舟遥遥以轻飏 (4). 风飘飘而吹衣 (5). 挟飞仙以遨游 (6). 抱明月而长终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 23 - 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写法。如“奉”“飏”“遨”“终”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 。70年披荆斩棘,70年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新征程上,不管乱云飞渡、 ,(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 。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创新创造活力。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有干劲、有奔头。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要如期完成,还得咬定目标使劲干。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贡献。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华诞 风雨同舟 风起云涌 轻装简从 B. 华诞 风雨兼程 风吹浪打 轻装上阵 C. 诞辰 风雨同舟 风吹浪打 轻装简从 D. 诞辰 风雨兼程 风起云涌 轻装上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使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 B. 纵使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C. - 23 -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 D.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 B. 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 C. 人民都要紧紧依靠我们 D. 人民只要紧紧依靠我们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含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诞辰,诞生的时辰,即出生的时间,多用于所尊敬的人。诞辰主要用来形容已经去世的人,诞辰一般在数字前面。如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华诞,称伟大的人物或机构诞生的日子的敬辞,多用于事或物的纪念日,华诞多用在数字后面,如中国海军喜迎60周年华诞。语境中指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况且该空格在数字的后面,应选“华诞”。 第二空: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风雨兼程,指不管遇到刮风下雨都夜以继日,以加倍速度赶路。语境上文有“披荆斩棘”,此处应选“风雨兼程”。 第三空:风吹浪打,比喻遇到险恶的情况或严峻的考验。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语境上文是“不管乱云飞渡”,此处应选“风吹浪打”。 第四空:轻装上阵,为了行动便利,只携带轻便的装备上战场。也比喻去除思想顾虑,轻松地投人到工作或学习中。轻装简从,指有地位的人出门时,行装简单,跟随的人不多。根据语境上文的“减税降费”,可知此处应选“轻装上阵”。 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连词“无论”与“如何”相搭配,表示在任何假设条件下,结论都不会改变。“纵使”,就是“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经常与“也”搭配。排除AB - 23 - 两项。根据语意的递进关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应在“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之前,同时,根据逻辑顺序,应先“维护世界和平”再“促进共同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都要”与前文的“不管”搭配,“只要”多与“就”相搭配,排除BD两项。根据语意,主语应该是“我们”(党和政府)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进伟大事业。排除C项。 故选A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划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__________?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____________。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只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________。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意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答案】 (1). ①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 (2). ②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3). ③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主要意思,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特点和内容特点,最后进行拟写。解答此类补写题,需注意横线处的上下文,努力从上下文中寻找出答案。第一道横线末尾标点是问号,可知此处应填问句;上下文讲的都是“大师”和“匠人”,可知此处应填的是关于大师和匠人区别的问句,比如“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呢”。第二道横线上文讲的是匠人的“高下之分”,要求填出其所在;下文是在举例说明这个所在。从所举之例不难知道这个“所在”是“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同样,第三道横线是讲判断大师的“高下”所在,从“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一句可知此处应填“有没有突破和创新”之类的句子。 21. 压缩下列语段,字数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飞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做准备,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答案】秋天来到了森林,树木的叶子颜色美丽,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松鼠忙着储备果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压缩语段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根据所给的文段确定一个中心内容,然后要注意给文段分层,最后是形成一个句子高度概括文段的内容。例如本题中中心是“秋天”,下面的语段分层是“秋天树木的叶子”“山果的成熟”“松鼠的忙碌”。找到中心和分好层次后,考生要注意把握中心和层意连接成一句通顺的话是关键。最后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3 -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要面包,更要水仙 穆罕默德曾劝导人们在拥有两块面包的时候,用其中一块去换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还要用精神上的满足。 去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见义勇为的争议。有的人竟然认为大学生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不值得这样做。可事情的问题就在于生命的价值是能用金钱去衡量的吗?大学生奋不顾身救人体现了他们作为学子舍我其谁、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而社会上一些对于大学生救人持反对的态度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看问题更物质化,我们所看到、所想到的只是面包。当今都市人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看待任何事物都只会用金钱的眼光去衡量。我们现在的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我们的精神素养却依旧停留在原地。我们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平衡。 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历史上人称“诗佛”的王维,朝上居要职,朝下则归于田野。它不像陶渊明那样完全归隐于田园之中,而是隐于朝,一边做官,一边隐居,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故而他所写的诗、所画的画被后人描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他的诗,他的画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认为武王未葬父而出兵,为臣子而弑君王,不仁不义,就发誓不吃周粟最后饿死在山上。他们以身殉仁的精神虽令人敬佩但却是不可取的,他们过分的在乎气节以至于丢掉了性命,连庄子也嘲笑他们这种行为不值得。 而自古以来因迷惑物欲而不施仁义最后身败名裂的人数不胜数。乾隆朝的和珅,家中膏田满野,家财万贯且又身居高位。原先的一代才子却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属吏献上来的珍宝堆满了仓库,精美的工艺品连巨大的豪宅都容不下。他拥有当时天子都未及的财富,只可惜他精神上却一贫如洗,爱慕虚荣,贪恋钱财。在乾隆死后仅三天,就被满门抄家,多年来积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 23 - 孟子曾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我并不强调要片面的追求精神或者物质,但我们在拥有了物质之后不可遗忘精神上的需求。正如先知所说的面包和水仙花都拥有的人才是完美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材料作文。这是一道暗含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特点是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的解剖,也需围绕材料发散引申。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材料语言是含蓄性的,而不是直白的,审题上有难度。两位古生存学家的话怎样概括?(物质的实用价值) 尤其是数学家的富有诗意的晢理句究竟象征什么?(物质的审美价值)恐怕一时弄不明白。好在出题人给出了提示语:“现实生活中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历来是人们争论的话题”,这就提示了写作应探讨的论题,降低了审题难度。辩论的话题是“保存火种的意义”,古人类生存学家认为保存火种的意义是取暖御寒、烧出鲜美的肉食,注重的是实用;数学家托姆认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注重的是审美。理清“温饱吃好”属于“物质”实用范畴;“灿烂火光”是“精神之美”的象征。另外要注意,两种观点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中“而托姆说”中的“而”就强调了写作的重心所在;两种观点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关系,而是“不仅要”“更要”的递进关系。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其中“综合”二字最为重要,它要求考生立意必须统观全局,高处着眼,不能囿于一词一句,不能断章取义。 立意: (1)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 (2)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 (3)要面包,更要水仙。 (4)生活留心皆是美 素材: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罗吧。他立在江边,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么“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带?是谁让他“消得人憔悴”?这个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样的风华绝代啊。怀王已死,郢都残破,他抱起石块,自沉汨罗。汨罗从此流进了中国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逦逦,在漫长的春秋中,清了又浊,浊了又清。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千年一瞬,刹那芳华,两千年后,我们已然明晓,在屈原心头凝聚的是对家国的无尽的思念,无边的忠愁。屈原决然放弃的是丰富的物质。若他像勒尚,郑袖,张仪那样趋炎附势,他完全可以过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2 - 23 -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颜回勤奋好学,被尊为“复圣”。我们已经明白,颜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并非他的物质生活有多么丰富,而是因为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养,流连于物质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3)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写出了《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后,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金钱所带来的客人给弄疯了,开枪自杀却成了他解脱的最好方法。诺贝尔曾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就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在金钱物质面前,坚持自己,拒绝诱惑,也许它们会使你得到更多。 (4)雨果说过:“脚不能达到的地方,眼睛可以达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达到的。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点题并提出观点:人在拥有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后还要用精神上的满足。文章举社会上对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持反对的态度的例子,说明现在的物质水平是提高了,但精神素养却依旧停留在原地,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平衡;文章举王维和商朝的伯夷、叔齐二人的例子,说明完美的人生需要物质与精神方面兼修;接下来文章又举了乾隆朝的和珅的例子,论证了因迷惑物欲而不施仁义,而最后身败名裂。文章结尾扣题:面包和水仙花都拥有的人才是完美的。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