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州中考科学分析
湖州市2011年高中段招生考试科学学科试卷分析 根据湖州市2011年高中段招生考试科学学科网评相关数据及报表统计结果;在广泛听取阅卷教师意见及综合阅卷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的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今年学业考试的命题意图和思路;对今年湖州市科学试卷的命题思路和试卷特点作一说明,同时将学生答题时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得分情况做简要分析和统计,并提出科学学科的教学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与试卷结构 湖州市2011年高中段招生考试科学学科的命题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1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相关要求为指导,从促进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和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高度,以《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作为考试命题和学业评价的依据,认真落实《关于调整初中部分学科教学内容及要求的意见》(浙教办教研〔2010〕160号)的要求,不断改进命题技术,在将试卷难度系数控制在0.75左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更好地在初中阶段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是以《科学课程标准》和相应的省编《科学》教材为依据。命题坚持学业考试的基本理念,即有利于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动课程改革;有利于教育的整体提高,均衡发展。试题对《考试说明》中规定命题指导思想有较好的体现,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初中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的题型为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分析计算题四种,试卷满分值为150分。 二、试卷特点 湖州市2011年高中段招生考试科学学科的试卷整卷形式新颖,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阅读量适 中,具有较好的难度和梯度配置。试题表达科学、清晰,问题指向明确,便于学生阅读和答题。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初中课程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思想。纵观全卷,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立足基础,回归教材,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试卷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对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考查。如第7、12、18、19、20、23、26、29、37等。试题有一定的覆盖面,遵循《浙江省年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细则》的要求和初中《科学》教材,选取重点知识加以考查,试题有一定的代表性,符合考生实际,考试结果比较准确、有效,达到了学业考试的目的,能成为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志。 注重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如第12、20、24、31、33、35、38题等。呈现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基本实验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检查平时教材中必做实验的落实程度,对课堂教学的走向明确了方向,也是对那些平时还停留在黑板上“画实验”现象的“警告”。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明显看出有许多学生是没有动力做过相关的实验的,至少不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只是硬背了实验结果。如第12、20、24、31、33、35、38题等。 2.试题注重学科的综合,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 加强对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能力的考核,试卷有较多的试题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背景,让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例如第14、16、20、25、27、28、31、35、38题等。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科学原理的应用、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应用。四季交替、学生科技小发明――“验磁器”、铁轨的“化学焊接法”桑基鱼塘等新型生态农业中的物质与能量利用、电动汽车等。有助于促进教师从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坚持依标施教,注重“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改变传统的以“本”为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试题比较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许多试题能较好的把理、化、生及科学探究等事合在一起,要求考生用去综合分析,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很有效的。如第16、20、32、34、35、37题等。 3.关注热点,体验生活 试题较好地关注社会热点、科技前沿,让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关注民生、了解科学推动科技发展。 例如第2、5、7、23、35、36、37、38题等。 4.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人文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的考查,是对传统考试中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方面考查的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试卷中有较多试题与学生的自身发展相结合,促进科学精神的培养。试题选取了现代科技知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渗透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社会责任感等的教育内容。体现以人为本,试题生活化,试卷图文并茂,题型多样,语言有亲和力。如3、6、8、15、22、28、31、32、33、38等。分析计算题的题型变化,增加了选择、填空、简答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后进学生的得分点,明显减少了以往计算题空白的数量,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可以更客观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有利于原来对计算题有“畏惧”心理的学生大胆地去尝试,以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 5.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自然现象出发,设置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着重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结果、获得实验结论的能力。如试卷中涉及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试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根据具体情境表述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处理信息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能力,根据有效信息推断结论和作出评价的能力。考查运用文字、图表、模型等多种工具解释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着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提高科学素养的理念。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与交流,理解科学本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突出平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试卷中的实验题的设计与编制在注重考查考生掌握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数据分析及读图(第11、24、30、31、32、33、34题)的同时,更注重实验能力的考查,实验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等同时突出了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强调描述的规范性。例如第11、24、30、31、32、33、34题) 6.关注科学素养测试,体现PISA思想 PISA 的测试考察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参与社会所需的理解、应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科学能力是使用科学知识的能力、辨认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科学观点的能力。PISA 的测试内容紧扣生活实际,强调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试卷中有较多试题对于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1)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2)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理解;(3)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进行考查。例如第11、16、32等。 综上所述,今年我市科学试题情境新颖、寓意深远,较好地体现综合性、创新性和教育性,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凸现了“以生活为境,以教材为纲,以学生为本”的特征,这将对今后我市的科学教学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市科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考试成绩 统计参加考试的全部学生,平均分为114.27,难度值为0.76 四、命题意图、答题情况及难度值 第1题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 二氧化碳 B. 稀有气体 C.氮气 D. 氧气 命题意图: 考查空气的主要成分。 难度值:0.73 北 南 太阳光 赤道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第2题图 第2题 2.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情形如图所示,此时湖州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命题意图:考查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80 第3题 3.健康人排出的尿液中一般不会有 A.水 B.尿素 C.葡萄糖 D.无机盐 命题意图:考查人体新陈代谢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89 第4题 4.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命题意图:考查宇宙层次结构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90 第5题 5.对于因病死亡的鸡、鸭、鹅、猪等家禽和家畜,正确的处理办法是 A.腌制后卖给他人 B.留作食用 C.深埋或彻底焚烧 D.制成饲料 命题意图: 考查用食品安全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难度值:0.95 第6题 6.给病人输液时,常用橡皮带扎紧病人的前臂,发现手上的“青筋”隆起。这些“青筋”是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与动脉 命题意图:考查血管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81 第7题 7.许多人喜欢染发,经调查染发剂中常含有对苯二胺(化学式为C6H8N2),它有致癌作用,建议不要轻易染发。下列有关对苯二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三种元素组成 B.氢元素所占质量分数最小 C.属于有机物 D.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1 命题意图: 以染发为背景材料,考查元素、元素质量分数、有机物等知识。 难度值:0.81 第8题 第8题图 O2 分子 a b c 中子 质子 8.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a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命题意图:考查物质的结构层次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82 第9题 9.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命题意图:考查碳、氧、氮、水的循环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91 第10题 10.下列器具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用体温计来测沸水温度 B.用电能表来测消耗的电能 C.用测电笔来辨别火线和零线 D.用显微镜观来察洋葱表皮细胞 命题意图:考查常用实验器具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96 第11题 11.科研人员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①将香菇菌种经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两份相同的培养基中;②把接种后的培养基分别放在两个箱子中,在其中的一个箱子中央放入磁铁,另一个不放磁铁作为对照组;③每天观察测量并记录菌丝的长度。该实验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A.磁场对培养基是否有影响 B.培养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 C.磁场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 D.光照对香菇生长是否有影响 命题意图:以实验为线索,考查基于阅读材料后利用变量控制相关知识,提出恰当问题的能力。 难度值:0.96 第12题 12.下列民谚俗语与对应的科学知识不吻合的是 A.小小秤砣压千斤——杠杆原理 B.镜中花,水中月——光的折射 C.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运动 D.磨刀不误砍柴工——增大压强 命题意图: 以民谚俗语为背景,考查杠杆、压强、分子运动、反射和折射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79 第13题 A V 二氧化锡 传感器 R 13.二氧化锡传感器能用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检 测,它的原理是其中的电阻随一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将二氧化锡传感器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则当二氧化锡传感器所处空间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大时,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发生变 化,其中正确的是 A.U变大,I变大 B.U变小,I变小 C.U变小,I变大 D.U变大,I变小 命题意图:考查结合串联电路特点,利用欧姆定律结合电阻的变化分析电路中有关量的能力。 难度值:0.52 第14题 14.早春播种以后,常用“地膜覆盖”的方法促进早出苗,其主要原因是 A.种子萌发需要避光 B.防止风沙 C.保湿、保温有利种子萌发 D.防止鸟类取食种子 命题意图:以种子萌发为线索,考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8:20 20 40 60 80 100 速度/ 千米/时 8:22 8:24 8:26 8:28 8:30 时间 0 难度值:0.95 第15题 15.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时间——速度图像,对此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A.紧急刹车发生在8:27 B.在8:23~8: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千米/时 D.在8:20~8: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 命题意图:考查结合图像利用运动的有关知识分析有关问题的能力。 难度值:0.88 平均水位(厘米)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月份 第16题 16. 如图为某湖泊近一百年来每个月的平均水位变化图。在长期的变化中,能终年生存于此湖泊的鱼最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A.需水较深的湖泊 B.具能快速游动的流线型身体 C.在浅水的下层泥泞中仍能存活 D.在环境恶劣时具改变性别的能力 命题意图:考查生物的适应性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83 第17题 V1 V2 R1 R2 V1 R1 R2 V2 A V R1 R2 V R2 R1 A2 A1 A B C D 第17题图 17.为了比较电阻R1和R2的大小,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其中不可行的是 命题意图:考查电路设计、电路中相关物理量间关系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64 第18题 18.下列表中各组物质不能按照图中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完成)转化的是 选项 物质 X Z Y A B C D X Na2SO4 BaCl2 Cu CaO Y NaCl Ba(NO3)2 CuO CaCl2 Z NaNO3 BaCO3 CuSO4 CaCO3 第18题图 命题意图:考查无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43 第19题 19.事物的发生与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方向——个体由小到大 B.植物体内水分的输送方向——根→茎→叶 C.人体心脏内的血液流动方向——由心房流向心室 D.物体间热量传递的方向——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命题意图:考查生物进化、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输送、心脏内血流方向、热传递的相关知识。 难度值:0.72 第20题 20.下列实验现象(上图)与其相关原理应用(下图)不相对应的一组是 导流板 第20题图 A C D B 命题意图:考查物理原理或规律与应用技术的有关知识。 难度值:0.68 第21—23题: 21.我市某学校科学实验考查“粗盐提纯”操作。请回答此实验操作相关问题: (1)粗盐提纯的过程是 ▲ 、过滤 、蒸发。 (2)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为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和 ▲ 。 命题意图: 考查实验操作中粗盐提纯的过程和相关实验器材。 第22题图 答题情况:常见错误:错别字:熔解,学生对专有名词的掌握仅停留在识记的层面,未达到理解层面。对“溶解、熔化”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2)a.分液漏斗、玻璃漏斗、尖嘴漏斗b.漏字出现错别字;原因是a.学生对实验室常见的几种漏斗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理解不统一。b.漏字记忆不到位。 22.元宵佳节,湖城许多人燃放孔明灯(如图)祈福。 (1)孔明灯上升时,灯罩内的气体密度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灯罩外的空气密度。 (2)孔明灯内火焰温度高达300℃以上,燃烧时一旦飘落到加油站、森林、居民区等地,易使可燃物温度达到 ▲ 而引发火灾,因此我市现已禁止燃放孔明灯。 命题意图: 考查物体浮沉条件及可燃物燃烧条件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着火点写成燃烧点、可燃点、热火点等,原因是对专有名词掌握不全面,对着火点的含义不理解。 23.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近海发生9级地震,引起福岛核电站部分机组相继爆炸。经专家判断,爆炸是由于氢气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引起。 (1)当前核电站获得核能的途径是 ▲ (选填“轻核聚变”或“重核裂变”)。 (2)请写出该电站发生爆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日本多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 草鱼 青蛙 蛇 牛 羊 A B C 第24题图 A.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日本处于两大板块的交界处 命题意图: 考查获得核能的途径利用、氢气燃烧、板块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 (1)a.轻核聚变b.重核聚变;原因是:a.课本知识未掌握b.对核反应的两种形式未能真正理解,重核与轻核、裂变与聚变的区别未掌握。(2)未配平、反应条件错误、H2O写成H2O2。方程式书写不严谨。 第21—23题难度值:0.80 第24—26题 24.如图是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图示。例如,A类动物是以卵生为分类依据进行归类的。 (1)蛇属于五类脊椎动物中的 ▲ 类动物。 (2)图中C类动物是以 ▲ (选填“终生用肺呼吸”或“胎生、 哺乳”)为分类依据进行归类。 命题意图: 考查动物分类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第一空:写两栖类、哺乳类较多;少数会写卵生、卵胎生。爬行两字皆有错别字。第二空:正确率较高,“乳”偶有错别字或不填写。 第25题图 N N S S 25.如图为某中学生发明的验磁器,其制作方法是将小磁针穿过泡沫塑料,调整泡沫塑料的体积与位置使小磁针水平悬浮在水中。 (1)小磁针和泡沫塑料悬浮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它们所受的重力。 (2)把该验磁器放入到磁场中,能指示 ▲ (选填“仅水平方向”或“任意方向”)的磁场方向。 命题意图: 以验磁器为材料,考查二力平衡及磁场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第一空:错误率较高:小于、大于皆比较多。第二空:错误率更高,二选一但较多选择了 “仅水平方向”。 26.往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中加入1克熟石灰,充分搅拌,底部仍留有较多熟石灰。实验后同学们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一:烧杯中形成的溶液为室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 结论二:在室温下,熟石灰的溶解度小于1克; (1)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 。 (2)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中,能观察到 ▲ 。 命题意图: 以实验现象为背景材料,考查溶解度及指示剂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第一空:(1)学生答题方式很多:将结论抄写下来;只写一或二;还有写方案一和二的。能答完整的不多,但因为只写其中一个结论就给分,得1分的率还是比较高的。第二空:得分率比较高,但也存在表达不规范以及表达错误的现象如:只写“红”;无色酚酞变蓝色或不变色;氢氧化钙、熟石灰变红色;溶液由白色变成红色;有气泡生成且溶液变红色;溶液变红色且氢氧化钙继续溶解;学生存在的问题:①概念不清;②审题不仔细;③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放在一个新的情境中看不懂,知识不能迁移也不能学以致用。 第24—26题难度值:0.69 第27—29题 27.今年杭宁高铁湖州段正在建设中,工程技术人员点燃铝热剂(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利用铝热剂燃烧释放大量的热来焊接铁轨。 (1)高温可以使铁轨接口处的铁 ▲ (选填“熔化”或“汽化”),冷却后达到焊接的目的。 点燃 (2)点燃铝热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Fe2O3 Al2O3+2Fe,某同学回忆起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时,氢气是还原剂,他推理得出上述反应中还原剂是 ▲ (选填“Al”或“Fe2O3”);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价。 命题意图: 以高铁建造中铁轨焊接为背景材料,考查物态变化;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为模型考查还原剂及化合价判断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第1空,“熔化”写成“溶化”;第2空,答成“ Fe2O3”;第3空,“+3”答成“3”。 错误原因:专用名词书写不规范;氧化剂、还原剂概念记忆和理解不够;化合价表达的意义不明确,与数学概念混淆。 第28题图 28.魔术师表演了魔术——“神奇的戒指”,魔术的奥秘是:双手拉长 穿过戒指的橡皮筋,低处的手中留下一段橡皮筋;保持双手位置 不变,低处的手慢慢地放出这一段橡皮筋,橡皮筋在收缩过程中, 戒指就从低处慢慢上升,给观众留下了戒指会自动上升的假象(如 图)。该魔术表演中:用力拉长橡皮筋表明力能使物体发生 ▲ ; 戒指在橡皮筋上不会下滑是因为受到了 ▲ 力的作用。 命题意图: 以魔术为背景材料,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典型错误:第1空,错答中“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较多;第2空,“阻力”、“磨擦”、“平衡力”较多。错误原因:不能将题目情景与书本知识建立有效联系;物理概念模糊,将“摩擦力”和“阻力”等同,同时存在书写不规范现象。 29.曲线图能更直观地反映某些科学规律。 (1)如图若反映人体的酶的催化效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酶的催化效率),则曲线中最高点所对应的温度为 ▲ ℃左右。 第29题图 (2)此曲线图还能大致反映 ▲ A.在“草→鹿→狼”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的一定时期内, 鹿的数量变化。 B.氯化钡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物质量的变化。 C.通电导体发热的功率随电流的变化。 命题意图: 考查人体中酶的催化作用及生态系统中某些结构的特点、无机物转化的特点及焦耳定律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结合图像进行分析的能力。 答题情况:典型错误:第1空,“36”、“38”较多,也有数据比较大的,比如“100”;第2空,对“C”选项选择错误的较多。错误原因:对人体体温记忆不够,也可能存在审题不仔细,没注意题中出现“人体温度”;对图表理解不到位。 第27—29题难度值:0.81 30.某同学看到装有薯片的包装袋总是鼓鼓的,里面充有气体。他作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袋内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实验方案: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已收集满该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获得证据:…… 得出结论:…… (1)他提出的问题是 ▲ 。 (2)其他同学一致认为该实验方案是不合理的,正确的实验方案是:将收集的该气体 ▲ ,观察现象。 命题意图: 以生活中的现象为背景,考查提出问题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常见错误第一空:①袋内是(有)什么?②袋内的空气是什么?③包装袋为什么是鼓鼓的?④包装袋是鼓鼓的,与什么有关?⑤袋内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⑥袋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第二空:①用带火星的木条②用燃着的木条③通入放有高低不同点燃的蜡烛的烧杯中④通入CaOH(溶液)中⑤通入生石灰中⑥通入石灰中⑦通入石水中⑧通入石火水中。错误原因分析:①没有审清题目的含意和答题要求,使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任意扩大了提问的范围,没有关注整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使提出的问题没有指向性,另外提问没有以问题的形式呈现。②CO2的检测是初中科学的重点知识,学生没有用澄清石灰水来回答,可以看出教学中教师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来落实,同时科学的专业术语学生没有重视,叙述不够严谨,掌握程度不够熟练。 难度值:0.78 第31—32题 31.同学们观察到建筑物的支柱一般都为圆柱和四棱柱,他们想了解支柱的最大承受压力与支柱的形状是否有关,为此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每人各选三张相同的白纸,按图a所示分别折成空心的四棱柱、圆柱、三棱柱(如图b),接合处用双面胶粘住; 图a 图b 第31题图 图c ②三位同学分别在四棱柱上放一硬质塑料板,然后: 甲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砝码,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砝码的总质量(如图c); 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钩码(每个钩码质量为50克),直到支柱被压塌,记录添加钩码的总质量; 丙同学往塑料板上不断添加细沙,直到支柱被压塌,用天平称出添加细沙的总质量并记录。 ③再分别用圆柱和三棱柱重复实验步骤②,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1)此实验中甲同学添加砝码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 (选填“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2)最能精确反映支柱承受最大压力的是 ▲ 同学所做的实验。 (3)下表为丙同学测得的实验数据: 支柱形状 四棱柱 圆柱 三棱柱 塑料板与细沙总质量/克 392 400 243 根据丙同学测得的数据,三个支柱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 ▲ 牛。 命题意图: 以生活中的现象激发探究欲,考查实验操作中如何减小误差,获得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答题情况:第二小题有部分学生填“甲”,可能没有仔细审题,由于思维定势而误认为用砝码必然能精确反映支柱所承受的最大压力。第三小题有大部分学生填错,有错填“400”,可能由于粗心,直接将表中的质量当成最大压力搬下来;有错填“4000”,这部分学生虽知道将质量换算成压力,但还是由于粗心未看清表中单位“克”,而直接当成千克进行计算。 32.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的四项论点中,论点 ▲ 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的理由是 ▲ 。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命题意图: 以材料为载体,通过阅读双方的论点,考查学生结合化石、生物结构、功能等知识分析鉴别相关问题的能力。 答题情况:第一小题正确率很高,只有个别多选,如“四、五”;也有错选“六”,可能学生本身对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区分不明确,也可能论点二中提到“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与论点六类似,这些学生分析能力欠缺而导致错选; 第二小题有部分学生错选“C”,可能审题不仔细,题干中是“有机会晒到阳光”,而错误的认为“晒不到”。 第31—32题难度值:0.79 第33题图 33.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 。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 。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 ▲ 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命题意图: 以教材中研究内容为材料,侧重考查变量控制、假设的提出、获得证据等能力。 答题情况:主要典型错误:第一空,多数学生填“控制变量”。第二空,学生主要错误回答“树皮环割对树木有影响”。第三空,填“叶、茎、枝条、土壤浸出液”。原因分析: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环节不熟悉,回答把握不住要点。课本上的相应知识点不熟,实验的目的不明确。 难度值:0.59 34.某同学将一节旧电池、5欧的定值电阻、开关和电压表连接成图甲所示电路,发现开关断开和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有明显的不同。他很好奇,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得知:干电池内部本身存在电阻,其情况相当于一节干电池与一电阻串联(如图乙虚线框内所示)。当开关闭合后,干电池内部的电阻分到了一部分电压,从而提供给定值电阻的电压减小。为了求证,他又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34题图 乙 V V 定值电阻 内部电阻 甲 V V 定值电阻 ①测出图甲所示电路中开关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1.4伏,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1伏; ②将定值电阻由5欧更换为12欧,测出电路中开关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1.4伏,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示数为1.2伏。 (1)该同学将定值电阻由5欧更换为12欧的想法是:当电路中电阻变大,电路中的电流减小,干电池内部电阻分到的电压减小。实验①和②中测得的数据是否支持他的想法? ▲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 (2)根据实验②测出的数据,计算出该干电池的内部电阻为 ▲ 欧。 命题意图: 以电池使用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结合电路特点分析数据的能力。 答题情况:将(1)小题答成不支持的同学较多,第(2)小题的错误答案没有明显规律。答错的原因是:(1)不知道串联电路分压的特点和串联电路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特点。(2)弄不清楚开关断开或者闭合时,电压表的测量对象分别是什么,尤其是开关断开电路中无电流时,电压表与电源和内部电阻并联时显示的是电源电压;(3)不能熟熟练应用欧姆定律。原因分析与建议:①题新考点熟。在初中课本中电源的内阻几不考虑,本题中出现内阻对部分同学的理解增加一定的难度,但是题目中又给出了直观电路的甲图和反应实质的等效电路乙图,最后落在串联电路上,所以不要被题目吓到,②审题要细心。比如第(2)小题目中“根据实验2测出的数据这句话已将计算所用数据范围缩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题的难度。③多思多探究。在实际的实验中电源内阻确实存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学生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多思考,多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难度值:0.57 沼气池 桑叶 塘泥 沼气渣 蚕 蚕沙 鱼 沼气 第35 题图 35.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就学会了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不断地发展,人们改变了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用沼气渣喂鱼及“肥水”(如图)。 (1)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 ▲ 。(选填“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 。 (3)不论是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还是改进了的“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都是设法使能量尽可能多地 ▲ 。 A.保留在生产者体内 B.经分解者释放到大气中 C.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命题意图: 结合生产生活,考查生态系统组成、能量的获得及流动等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主要错误:①错选“生产者”、“消费者”;②错答成“呼吸作用”、“鳃”、“光合作用”、“植物体储存的有机物”、“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光能”、“桑叶储存的太阳能”、 “桑叶储存的化学能”;③错选“A”、“B”。错误原因分析: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自的特点不明确,将三者混为一谈,不能区分;对“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这样的基础知识不理解。②审题不仔细:第一小题“发挥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中问的是“微生物”属于哪一成分,而学生却回答成“杂草”、“蚕” 属于哪一成分;“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中的关键字“最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把它等同于“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来回答,结果错答成“呼吸作用”、“鳃”、“光合作用”、“植物体储存的有机物”等;“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要求回答的是“能量”但学生却回答成 “水、空气”等。③表达不准确:把“太阳能”表达成“光能”,把范围扩大了;把“桑叶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表达成“桑叶储存的太阳能”、 “桑叶储存的化学能” 等,这样表达的错误很明显:其一是植物储存的是化学能而不是太阳能,其二是“固定的太阳能”不等于“储存的化学能”;“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很明确只请求回答“能量”,但学生却回答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 难度值:0.77 第36题图 36.为了激发人们对废物再利用的意识,关注海洋生态健康,探险家大卫·罗斯柴尔德乘“普拉斯提基号”帆船横渡太平洋。该船的建造使用了大约1.25万个充满CO2的废弃塑料瓶(如图)。 (1)此次航行表明,废弃物可以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同时避免废弃物污染海洋。使用过的矿泉水瓶属于 ▲ (选填“可回收垃圾”或“不可回收垃圾”)。 (2)为了防止塑料瓶碰撞变瘪,船员在每个塑料瓶中添加干冰(固态CO2),干冰吸热转变为CO2气体,这利用了干冰的 ▲ (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3)若该船排开海水的体积为20米3,求该船受到的浮力。(海水密度:1.03×103千克/米3) 命题意图: 以“普拉斯提基号”帆船横渡太平洋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活中的常识、物质性质及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浮力计算。 答题情况:主要错误:①第(2)小题错填化学变化。②第(3)小题,浮力公式写错;海水密度错用了水的密度;计算差错;单位差错;解题不规范。错误原因分析:①不了解干冰升华是干冰的物理性质。②浮力计算公式、浮力单位没有掌握;审题不清;计算能力差;解题规范性差。 难度值:0.81 37.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与会人员领到的会议通知、日程表、便签纸等都是外观与普通纸相似的“石头纸”。某兴趣小组经查阅得知:“石头纸”的主要原料为碳酸钙,加上少量聚乙烯和胶合剂制成(聚乙烯和胶合剂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 (1)“石头纸”中的碳酸钙属于 ▲ (选填“酸”、“碱”、“氧化物”、“单质”或“盐”)。 (2)为了测定某种“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取该种“石头纸”样品10克,加入100克7.3%的盐酸溶液充分反应。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6.48克;经过滤干燥后称得固体残渣质量为2克。 该同学想出甲、乙、丙三种计算方案: 甲:根据“反应后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106.48克,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求解; 乙:根据“反应后固体残渣的质量2克,可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求解; 丙:根据“100克7.3%的盐酸溶液,可知参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求解。 以上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 (3)计算该“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命题意图: 以石头纸为材料,考查物质分类、分析实验数据及物质质量分数计算等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主要错误有:①物质分类错误:将“碳酸钙”分为“酸”或“碱”;②选择计算方案时,判断能力差,选择不正确计算方案,好多选择了“甲”方案。③第(3)空计算时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有:不配平;符号“↑”“↓”乱标,如氯化钙标“↓”。④ 另计算量选择错误等;还有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书写不规范。 难度值:0.60 38.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陆续投入使用电动汽车充电桩,表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使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下图是充电桩为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情景(图甲)及直流充电桩的主要技术参数(图乙)。 第38题图 甲 乙 直流充电桩技术参数 输出电压选择范围 直流1 ~ 150A 交流380V±15% 50Hz±10% 直流48 ~ 650V 输入电压 输出电流选择范围 (1)请写出电动汽车具有的一项优点 ▲ 。 (2)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时将电能转化为 ▲ 能贮存在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内。 (3)车主可以选择不同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对汽车充电,根据该直流充电桩的技术参数,计算该充电桩充电时的最大输出功率。 命题意图: 以新能源汽车为背景材料,考查环保、能量变化及功率计算等相关知识。 答题情况:题中有两填空、一计算共6分,题目设置较为容易,得分率较高。该题的错误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填空和第三个计算中,第一空要求写出电动汽车具有的一项优点,答案应该是围绕“环保”展开回答的,但在批改过程中,回答“节能”、“节约资源”的答案也较多,我们认为电动汽车并没有真正做到“节能”“节约资源”,所以此类答案我没有给分。在第二空中要求填写电动汽车充电时电能转化为什么能,有少部分学生回答成转化机械能。第三小题的计算题要求计算该直流充电桩充电时的最大输出功率,有学生的单位用错,比如用“焦”,还有部分学生计算错误。 前两题的错误应该是常识性的错误,这跟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求教育者落实好学生生活中的科学观,学会观察和实验,还要求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科普知识的积累,把科学渗透到生活的每个部分,让科学在身边。还需要强调的是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在科学教学中,要穿插人文、情感、爱国等教育,将类似的问题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第三小题的错误可以反应出学生在学习过程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比如学生遇到较复杂的计算时,用计算器一按了之,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惰性,同时也减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造成考试中公式正确、答案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学生错用单位也跟学生的解题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种错误的出现,教育者应该注重把基础知识的根基打的扎实一些,培养良好的解题思路和书写习惯,更要煅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到少用计算器。以此来减少上述出现的错误。 难度值:0.76 五、教学建议 1.研读《说明》,把握方向 首先对学业考试的指导方向和基本思路应清晰,这是做好复习与教学工作的基点。同时应关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明确学业考试改革的精髓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同时学业考试应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在新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作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考试说明》的认真研读,可以明确考试的内容、形式和对能力的要求,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有不少考生拼命做题,陷入题海,造成盲目复习,效率不佳的困境。 2.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构建网络,关注知识掌握的质量 基础知识是每年中考考查的主要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掌握与应用。对于这部分知识考生可采取“点网式”复习,由点到线,由线成网,建立知识间的网络结构。在复习中,先明晰单一知识点,如对于基本概念,不能死记硬背,应该从它的引入背景、定义、适用的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地理解;对于基本规律,要从规律产生的科学背景和表达的内容、计算公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掌握 。对于基本技能的复习,特别是实验基本技能的复习,完全可以跳出题海,以边实验操作、边复习记忆、边小结反思的方式进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和素材的主要来源。对于基本知识的要求不在于记忆多少,而在于理解科学过程与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在于构建知识间联系的桥梁思维与方法之中。本质而言在于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质量上及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上。 3.突出探究,提升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核心。科学探究包括六个基本要素,在命题上可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能考查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对于考生来说,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多做题,应挑选典型性的例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总结出这一类题的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等等,做到融会贯通、以一当十。通过设计性的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安排合理的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科学研究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践能力。 4.关注热点,联系生活 社会关注的热点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安全常识及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等,这类题目既体现了科学学科的应用性,也考查了学生关注社会、科学的情感和品质,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科学前沿的热点。所以考生必须密切关注这些信息,重视科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相联系的实际问题,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综合、迁移和应用。 5.科学审题,正确表达 用科学术语和合适的方式(如图、表等)以及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清楚地表达出来。这需要十分清楚地把握科学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并能将文字信息转换为图或表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些能力也是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获得经验才能形成的。从近几年中考考生的答题情况分析,考生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楚、对基本规律掌握不扎实和计算错误造成的失分外,还有一个由于审题不清、语言表述不准确而失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建立在良好口头表达能力基础上,因此平时课堂上考生要主动地、大胆地说,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可给合历年中考真题的规范解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在比较中提高审题的科学性和表述的完整性。教师在平时应多加指导:(1)审清题意再解答;(2)审题时抓关键词,分清主次,把握要点;(3)答题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答题要准确用字用词。 6.学业考试促进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时,很多教师确实在课堂教学中有了很明显的改观,但一段时间后,课堂又开始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模式, 教学主体是学生,要从学生的学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意图,设计教学方案。科学教学重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灌输,纯知识记忆的教学必定是低效的,而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于探究知识是如何发生发展的,用知识发生的过程及其发展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上课应留一些空白,不宜讲得过细,在教学设计时应多挖掘出给学生思考的地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开展小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比如,学业考试卷中尝试着PISA命题思想,这些理念需要在教学和教学评价的实践过程中摸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