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导学案—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导学案—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国

三轮冲刺导学案—农耕文明时代的古代中国 核心突破 核心突破1:早期政治制度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 分封制 宗法制 不同点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 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所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 ‎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出现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 关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族权与政权结合,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 ‎③君主专制尚未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④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受封诸侯和大夫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表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核心突破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核心 ‎ 君主专制独裁,即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 ‎(2)基础 ‎ 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 ‎ 思想基础:战国和秦朝采用法家思想,西汉汉武帝开始采用儒家思想。 ‎ ‎(3)特点 ‎ ‎①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如皇帝拥有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国家大事由其个人独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 ‎②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皇位是终身制、世袭制。 ‎ ‎③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分工,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皇帝的专权和中央的集权。 ‎ ‎(4)评价 ‎①进步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经久不衰;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②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成熟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 ‎①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与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的相互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 ‎②封建皇帝以这三种制度的结合,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专制统治的稳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过程,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 核心突破3: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 ‎(2)监察制度 ‎ ‎①概况 a.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 b.发展于两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 c.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 d.强化于明清: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 ‎ ‎②评价 ‎ a.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 b.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核心突破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1)土地制度的演变 ‎ ‎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 a.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在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 b.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 c.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 ‎(2)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 ‎ a.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限制。 ‎ b.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 c.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出现一般等价物——贝、铜钱等货币;北宋时还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使用金银。 ‎ d.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业缘组织。 ‎ e.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核心突破5:“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 ‎(1)形成过程 ‎ ‎①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 ‎②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汉武帝一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2)发展: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 ‎ ‎(3)影响: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 典例精析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 B ‎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 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在地位和职权上明显不同,排除A;政事堂是唐朝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明监察御史属于中央监察官员,C项错误;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朝的通政司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D项错误。 ‎ ‎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点训练 ‎1.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 B.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C.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 D.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2.宋瓷艺术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的对照。宋瓷的这种艺术风格得益于 ‎ A.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B.开明的对外政策促使文化兼容并蓄 C.理学形成促进人们对人生韵味的追求 D.文学艺术世俗化促使审美优雅化 ‎3.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中外学者各不相同,甚至有的观点针锋相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写道: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材料二 黑格尔(1822年)认为: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政治专制的国家。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说明:可以赞成或反对,也可提出新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云南行中书省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 以及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这说明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 ‎2.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宋瓷器风格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所述现象在唐朝已经出现;D项“文学艺术世俗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宋代理学对人的道德、修为、情怀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故选C项。‎ ‎3.【答案】示例一 ‎ 观点: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 论证:角度一 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 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 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 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示例二 ‎ 观点: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 论证: 角度一 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 ‎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 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解析】首先,结合材料总结观点。从材料“巩固了统一”“暴君”,可以看出论者对秦朝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看法是不同的。其次,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论证时需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还是赞成。再从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不论是反对或赞成,都可以从不同方面加以论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