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本试题卷 6 道大题,22 道小题,共 7 页。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陆羽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 慧 楠 陆羽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 风习大发展的时代。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 北方饮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 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晋代左思《魏都赋》 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在唐 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 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 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 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有助于茶人的修身 养性。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 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陆羽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 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 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了 文化土壤。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习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大大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 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像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等人,都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 个方面。可以说唐代文人品茶,已经超越口腹的满足,而上升到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的色、 香、味、形,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而这种境界正是陆羽所追求并 - 2 - 体现于《茶经》中的。 除了外部因素外,陆羽的人生经历,也是他能够写出《茶经》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记载, 陆羽本是一个弃婴,后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其间他常汲井烹茶,又服侍师父与宾客品茶 斗茗,通过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茶事,并熟悉了烹茶技艺,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嗜茶的人。 后来,他得到了竟陵太守的赏识,被介绍到天门西北火门山跟邹夫子学习。这期间,他经常 为老师煮茗烹茶。二十岁左右,他借机出游,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考察了当地 的茶叶生产。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搜集了有关茶叶生产 和其他茶事的资料。公元 760 年,陆羽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此地为据点, 每年都背着采制茶叶的工具前往湖、苏、常、润、杭、越等州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 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随时将游历考察时的见闻记录下来,同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茶 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这无疑为他写作《茶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制茶、烹茶的相关技术经验,以及满足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 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于是就有了我们目前看到 的《茶经》。 1. 下列对陆羽写成《茶经》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以及饮茶风习的盛行,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B. 唐代文化海纳百川,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C. 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D. 陆羽一生经历丰富,许多活动与茶相关,这是他能够写作《茶经》的另一外部因素。 2. 下列有关茶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讲求以茶修德,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 B. 佛家讲求以茶修性,纯洁心灵,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C. 道家学说为茶道树立灵魂,在体味苦寂的同时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 唐代文人讲求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文人学士也用茶清醒头脑。 3.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唐玄宗开元年间,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当时在世界上是最高的。 B. 唐代文人品茶超越了口腹的满足,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C. 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等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 D. 陆羽在湖州苕溪结庐隐居期间,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 【答案】1. D 2. C 3. A - 3 -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D 项,“另一外部因素”说法错误,原文为“除了外部因素外,陆羽的人生经历,也是他能够 写出《茶经》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这并非“外部因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 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 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 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 项,“道家学说为茶道树立灵魂,在体味苦寂的同时”说法错误,原文为“佛教……在从茶 中体味苦寂的同时”,可见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 项,“当时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说法错误,原文为“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 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 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 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 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选择题 8 分,每小题 2 分;翻译题 4 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 - 4 - 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 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宠命优渥..(优厚) B. 寻.(寻求)蒙国恩 C. 日薄.(迫近)西山 D. 更相..(交互)为命 5. 下列句子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 沛公安在 C.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 而刘夙婴疾病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在这之前很少做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 文字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在述说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时,是通过叙事来表 达的。 C. 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铿锵有力,感情热切,具有说服力;运用“乌鸟私情”“结草”等 故事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D. 作者在文字中多写孝道,但并没有把孝情一泻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 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8.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答案】4. B 5. C 6. B 7. A 8. (1)我怎敢徘徊观望,而有非分的要求呢。 (2)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 5 -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B 项,寻:不久。句意: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题干“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句式是状语后置句。 A 项,判断句。“非”表否定的判断。句意:我的辛酸苦楚,并不是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 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的。 B 项,宾语前置句。“安在”是“在安”的倒装。句意:沛公在哪里? C 项,状语后置句。“于陛下”是后置状语。句意:这样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 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D 项,被动句。句意: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文言通假字。 A 项,“蓐”通“褥”,垫子。 B 项,没有通假字。句意: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C 项,“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D 项,“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 项,“李密在这之前就很少做官”错,应是他年轻时就任蜀汉官职。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的关键词有: (1)盘桓,徘徊犹豫;希冀,非分的要求。 (2)私情,反哺的孝心;终养,为祖母养老送终。 - 6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 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 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希图宦达,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 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 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无法达到今天 的地位;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 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 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 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 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满 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 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 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三、诗文默写和古代诗歌鉴赏(10 分) 9. 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 (1)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 去来兮辞》)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 密《陈情表》)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觉今是而昨非 (3). 木欣欣以向荣 (4). 泉涓涓 - 7 - 而始流 (5). 落霞与孤鹜齐飞 (6). 秋水共长天一色 (7). 茕茕孑立 (8).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 字:谏、鹜、茕、孑。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杜审言:初唐中原人。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一生诗名甚高而仕途失意。做此诗时任 江阴县丞,宦游江南已近二十年。 杜诗中“梅柳渡江春”一句,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诗人运用 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来写的。 【答案】 (1). 江南春早/春盛 (2). 化静景为动景/拟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句的能力。 “梅柳渡江春”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 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 春天了。可见江南春天“春早”或“春盛”的特点。 “梅柳”皆为静物,诗人却让其“渡”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化静景为动景。写 出了江南春来早的特点。 【点睛】诗歌赏析: 这首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 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 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 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 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 - 8 - 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 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 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 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 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 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 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 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 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 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 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 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 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 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 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 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 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 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 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 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 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 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 - 9 - 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 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 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 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 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四、现代文(文学类)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 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 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 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 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 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 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 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我当时就是不明 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 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 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 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 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 - 10 - 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 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过几 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 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声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流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 湿的,我们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 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虛 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塊。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 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 明吧/让我好向前跑/上帝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晴盯着我。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 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 来它被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我既高兴又担心。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 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滿了喜悦。 那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 11 - 11. 请说说文章画横线句中“我却流下了热泪”的原因。 12. 请简要分析开头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13. 面对“这个地方”落后的教育现状,“我”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14. 文章的后半部分引用了两首诗,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11. ①为孩子们的纯真而高兴落泪; ②为自己辛勤付出收到效果而欣慰落泪;③为孩 子们生活的艰苦而同情落泪;④为孩子们知识的贫乏而心酸落泪。 12. ①(从内容看)突出乡村生活环境的恶劣;②(从结构看)为后文写“我”的付出和奉献 做铺垫;③(从艺术效果看)以荒凉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13. ①认真讲课,课堂上旁征博引、设喻举例;②借自行车到小镇上自费买鱼供教学之用;③ 两次远道家访;④给“有尿床的坏毛病”的同学烘被褥;⑤课外活动,给学生读诗,告诉学 生做人的道理。 14. ①丰富内容:两首诗含意深远,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文章内活更加 丰富;②深化主旨:生命是美丽的,为此应树立理想,明确方向,寻找光明,走出困境,让 生命绽放出美丽的光彩;③增加诗情:两首诗诗情浓郁,增加了叙述性文章的诗意。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 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重点是对于“落泪”的理解,要结 合“我”的身份,“我”与学生的关系,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来理解。根据原文“有 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 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可知,这是为孩子们从未见过鱼的闭塞落后,和难以得到好的教育 而难过落泪,同时“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如此天真的孩子令“我”感动地落泪,而 “我”的付出能够给予孩子们欢乐和知识,也令“我”欣慰地流泪。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为 下文做铺垫、深化主旨等。 “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是焦黑的”的描写,充分体现该地环境的荒凉与贫困, 从而为后文“我”对孩子们生活和精神的关怀做铺垫;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情“尽管来这个 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 12 -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 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 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 来”“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 冒了出来”“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 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我”为能让他们受到良好教育、开阔眼界而自掏腰 包买鱼,为让孩子能够坚持上学而家访和帮尿床学生烘烤被子。“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 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通过诗篇朗诵,教会孩子们做人的道理。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可从诗歌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深化主旨、增强文章诗意等角度分 析。 这两首诗是“我”为了把做人的道理教给孩子们而念的,它启发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理想的愿 望;同时也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如“要光明,自己去造”“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 天生发,到秋日枯黄”等句子,深化了文章主旨;同时引用诗歌,增添了文章的诗意,深厚 了文章的底蕴。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 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 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 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 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 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 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 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 用。 五、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17 分。选择题 10 分,每小题 2 分;20 题 4 分;21 题 - 13 - 3 分)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酒馔.(zhuàn) 撮.合(cuō) 东皋.(áo) 脍.炙人口(kuài) B. 尴尬.(gà) 丧.事(sāng) 熹.微(xī) 逸兴遄.飞(chuán) C. 庇.佑(bì) 角隅.(yú) 田畴.(chóu) 命途多舛.(chuǎn) D. 口呐.(nè) 悲悯.(mǐn) 睢.园(suī) 碎琼.乱玉(qió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 A 项,“东皋”的“皋”读 gāo。 故选 A。 16.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玷辱 陶冶 良辰美景 礼尚往来 B. 拮据 矜持 平心而论 天高地迥 C. 拂拭 迟钝 唉声叹气 兼听则明 D. 鞭苔 狭隘 日薄夕山 唇枪舌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D 项,“鞭苔”应为“鞭笞”,“日薄夕山”应为“日薄西山”。 故选 D。 1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亲爱的伯父,十多年没见到您了。您现在安然无恙了吧。 B.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了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 郴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地方,过去养育了像黄克勤、肖克等一代共和国的将帅,未来还将不 断涌现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D. 一段萍水相逢的经历,却让白居易铸就了名篇《琵琶行》,千古传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 14 - A 项,安然无恙: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此处是对长辈的 问候,用语不得体。 B 项,大快人心:快:痛快。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C 项,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D 项,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故选 A。 18.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国家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美丽传说,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 民族大家庭。 B. 高价奢华的生日聚会,早已远离了孩子们一起玩耍的简单快乐,已经演变成世俗的攀比和 无聊的展示。 C. 经过将近 40 年左右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尽显生机活力,开始重振大 国的风采。 D. 实现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在“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 因人施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C 项,中途易辙,前面句子的主语“中国的面貌”,不能做“尽显生机活力,开始重振大国的 风采”的主语。 故选 C。 19.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却经久不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①所有这一切都唤起游子们浓郁的中华情。 ②中华儿女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③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合院,故乡的竹篱笆。 ④还有那端午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登高和农历年的春联。 A. ②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④①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语段在阐述有关中华文化的话题。②句由“中华文化”引出“中华儿女”,③句承接②句中 的“根”,④句中“还有”承接上句的“山、水、四合院、竹篱笆”,写出了“龙舟、月饼、 登高、春联等习俗”;最后作总结,①在最后。所以语序是②③④①。 故选 D。 20.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出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 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 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 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 ③ 【答案】 (1). 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2). ③不是限制燃放 烟花爆竹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和逻辑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首先要弄清出题人 的意图,然后根据题目中所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所给第一句可以确定仿写句子的句式,然 后考虑针对什么推断来反驳,最后确定自己所写内容。题目中所给①句是针对“一旦引发火 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言,另外两处有问题的语句分别是“很多城市已经限 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然后仿照照第 ①句“……不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仿写,即可得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能避 免火灾的发生”和“限制燃放也不一定能避免环境污染”或者“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能 避免环境污染”。 【点睛】推断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①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 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 前提和基础。 ②再读语段,对由语感找到的有推断错误的地方运用语法逻辑知识进行进一步分析确认。在 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那些特别绝对,武断的推断。看其用词是否程度太深,看 - 16 - 其推断条件是否充足,看其结论是否过于绝对等。一般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出现推断错误的地 方。分析过后进行确认。 ③仿照给出的例子,拟写答案,分析推断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拟写句子时一定要模仿所给 的例句形式,不要想当然。拟写后要注意所写句子是否有语法错误,是否有逻辑错误,是否 简明连贯得体。最后写到答题纸上。 名著阅读(3 分) 21.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 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 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陆虞候告道:“不千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 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 七窍进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 以上文字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著作),叙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情节, 请联系原著,写出两个能够体现林冲性格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浒(或水浒传、水浒全传) (2). 示例:安分守己 (3). 忍辱负重随 遇而安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细心缜密(任答两个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名著人物形象分析的综合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 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 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 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 要积累的方向。根据考生对《水浒传》中林冲的人物事件的了解,林冲被发配被冤枉,开始 的时候是体现出忍辱负重、隐忍为上的性格的,在被仇家逼迫的无路可走时候,林冲体现出 的性格特点发生了变化,体现了其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 六、写作(40 分) 22. 以《仪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 700 字;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例文: 仪式 - 17 - 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节奏就好似坐上了高铁,不断的(地)加快,再加快。而仪式这 种带有众多规定、礼节的慢节奏的活动似乎不再适用。但我认为,仪式不可或缺。 仪式是我们与自然的交流。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是整个大自然的一份子,从自然中获取, 也在向自然回报。而维系并标明我们与自然间联系的,便是如同仪式般的四季变化,雨雪风 雷。正因为这如约而至的仪式,我们才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也正因为这如约而至的仪 式,我们才能体会到人类所拥有之物的保(宝)贵。当你行走在微风,细雨,小雪之中时, 感受着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便会感受到那妙不可言的联系,而自然也通过它的仪式,告诉所 有人,无论如何,欢迎回家。 仪式是我们与祖先的交流。我们虽不能像《阿凡达》中那样直接地同祖先谈话,但通过 仪式,我们依然能够回味起与逝去亲人相处的美好时光,感悟着生命的不易与幸福,更为重 要的,则是通过繁多的礼仪,继承着祖先的意志,表达我们对他们的尊敬,并祝愿他们的灵 魂得以在安静祥和之中升华。这或许带有一点点迷信的味道,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明白了生 命的宝贵,我们才能感受到人类社会带给我们的,跨越历史长河的温馨。 仪式是我们与文明的交流。春节,清明,重阳……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仪式,每个节日 也都是中华民族行走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仪式,既使我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也使我们发自内心的(地)体会到自身文明的伟大,与成为其中一员的自豪。也许数据、互 联网、电子产品可以取代传统的仪式的外在表现,但它们永远不能代替传统的仪式中,所包 含的发自灵魂的那美好的精神,因为只有参与其中,我们才能体会出那种乏味的语言所不能 描述的联系。 正因为仪式联系着人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不可或缺。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仪式”,词典意思指典礼的秩序形式。举 行仪式,表示在态度上高度重视。仪式一般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范围内,特定的人物, 表达一个特定的内容。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 义,不容轻易改变。如升旗仪式一般在早晨(或太阳升起的时间),在一定的范围内的人群中, 如全校师生等,升国旗,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怀。如成人仪式,青年人长到 18 周岁,在家庭、 学校内部,或者在社区内部,举行成人仪式,表达从此以后我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等内 容。 本题的写作可以有三个方向:一是记述某一个具体的仪式,并发表感想;二是对仪式感的重 - 18 - 要意义发表议论;三是讨论要不要举行仪式。 参考立意: 1.升旗仪式:我为祖国而自豪; 2.成人仪式:从此让我来保护你,母亲; 2.各种仪式伴随我成长; 3.现代社会,有必要举行那么多仪式吗? 素材: 1.洞庭湖畔,伴随着古朴豪放的渔歌,老渔夫燃香祭拜,祈祷着丰收与平安。这便是数千年历 史的牧渔纳福仪式——于当今——重新演绎。如此传统的仪式在当今社会多少显得有些“多 余”与“尴尬”,但这种仪式所代表的,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 2.仪式的背后是人们心中的仪式感,是一种庄重的态度。如老渔夫的祈祷仪式,便是其对自然, 对生命的敬重与对生活的热爱的态度。而所谓的仪式感,便是这种态度的之所在。在古代社 会中,孔子的儒家一直推崇礼乐制度,以此使社会的等级分明有序。礼与乐便是这样一种仪 式,让人们明白自己的身份与态度。在当今的时代,礼乐这样的仪式诚然已为多余之物,但 其下的仪式感,仍是要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3.在生活中,一个人倘若心中有仪式感,他会视自己的生活为一种仪式,因而也会重视自己的 生活,以及自己所处的整个环境。这是极其可贵的,设想社会中的每个人皆如此,将自己与 这个社会视为仪式一般,以庄重的态度面对世界,那么社会中那种浮躁的气息,便会无影无 踪。这对于目前已开始逐渐浮躁的社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4.那么,对我们而言,如何找寻并获得这种仪式感呢?答案就在我们生活之中。以一种郑重与 敬重的态度观察生活,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是仪式。今冬的小雪节气,京城的初雪如期 而至。在兴奋与喜悦之际,也有人在感叹下雪是自然所举行的仪式,一场表明季节变化的仪 式。这便是仪式感的体现——于庄严中流露着的热爱。 5.身处现代,尽管处于快节奏的裹挟之中,亦要守护住自己心中那一份仪式感,在对生活的庄 严之中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虽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 例文结构分析: 例文围绕“仪式不可或缺”,从三个方向展开论述,结构逻辑上虽相对简单了一点,但三个 分论点仪式是我们与自然的交流、与祖先的交流、与文明的交流,依然体现了作者的思考, 且行文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较好、较为深入的论述。论证合理,论据较充实。语言结构上也 符合要求。 - 19 -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 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 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 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 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 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 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 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 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