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等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27 -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治理方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从“‘人治’和‘法治’相对称的说法并不清楚”说起,由浅入深,引出对“礼治”的探讨。 B. 第三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C. 文章引用“颜渊问仁”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 为了论证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本文采用了举例、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 礼因为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 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D. 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说法错误;依据“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可见,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应该是国家权力,而不是法律;且人与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而不是自行配合;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项,原文有“好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D项,“没有区别”,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A项,“前两段采用先立后破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错,应该是先破后立。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强加因果,原文说“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故选B。 - 27 -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但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以外卖为天。《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 究报告》的统计显示,基于互联网的外卖平台整体月活用户超过了 8000 万。外卖 不仅占领了写字楼、办公楼和格子间,接下来还要占领火车和春运。在“铁路 12306” APP 上,提前一小时预订高铁外卖,就不用再吃“火腿肠+方便面”了。外卖风行,有人点赞,有人拍砖,但毫无疑问,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是重中之重。历朝历代的“大 V”里面,“吃货”一点不罕见。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伊尹在《本味》中,列举了美食的苛刻标准,“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在传统饮食文化中,“如何吃”的仪式和流程比“吃什么”还重要。寻常百姓,至少要做到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招待客人,也要严格按照地位、辈分、官位等主次有序落座。皇室就更讲究了,清朝标准御膳有 120 道菜,还分为主食、点心、果品等。 吃个饭还这么累,白领们玩不起也玩不转这繁琐的美食套路。外卖,把“怎么吃”的繁文缛节全部去掉了,直接回归到“吃什么”的本质。从品类来说,外卖的口味相当丰富,不输堂食。 外卖解放了厨房,解救了主妇。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做饭这件事,成了家庭主妇们强制性的角色使命,也不管主妇们是不是真爱弹奏“锅碗瓢盆交响乐”。但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人士不是更好吗?再说,从职场来看,女士的压力丝毫不比男性小。晚上加完班回家,与其花一小时做饭,半小时洗碗,倒不如一键点个外卖,省事省力省时。外卖还拯救了苦哈哈的单身汉。美团点评集团曾在去年透露,平台 65%的订单来自单身用户,尤以外卖快餐最受单身汉欢迎。 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但不管如何,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生活中,点外卖己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 27 - (摘编自《“点外卖”正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光明日报》2018 年 2 月 7 日) 材料二: 图表 1:2011-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及增速(单位:亿元,%) 图表 2:2011-2018 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及增速(单位:亿人,%) 材料三: 从1978 年到 2018 年,改革开放已走过四十个年头,老百姓经历了从缺吃少穿 到迈向小康生活的巨变。 “半夜吃一碗热气腾腾滑溜溜的粉,外面是星光点点,人间真值得。”现身长 沙就忙着“寻味”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笑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只要 饿了,吃什么都好吃。只要饿,你会有特别多的朋友,也会有突然出现的很好的厨 师和美食家,不饿的话,谈不上什么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陈 晓卿打造了一批让吃货“欲罢不能”的作品,连蔡澜都现场夸奖他纪录片拍得好, “特别肯花时间”。 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 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 - 27 - 消失了。这也是陈晓卿做《风味人间》的初心,“不能因为走得太快,就碰碎东西, 我们选的角度是那些弱小的,可能会没有的东西。我们想给农耕时代的食物留下一 个背影。” (摘编自 2018.12“人民网”) 材料四: 《风味人间》全片共8 集,历时四年精心准备。虽然同样是讲述以美食为线索 的人文故事,但与《舌尖》着眼于中国传统美食不同,《风味人间》把地域范围扩 展到了全球。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 食的流变,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并勾勒出恢弘的中华美食地图,从美食 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这样大范围的追根溯源,意在表达人类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都是异曲同工的。除了以往常用的航拍、延时,制作团队还和中科大的“美 丽科学”团队合作,在拍摄中加入了超微摄影和显微摄影。 (摘编自 2018.11“人民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晓卿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但也有遗憾。 B. 2013-2018 年在线外卖市场增速与同时期在线外卖用户增速成正相关关系。 C. 《2017 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 D. 《风味人间》的制作团队没有墨守成规,能够引进先进技术拍摄高品质纪录片。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希望食物做得越精细越好, 伊尹则强调做美食要把握好度。 B. 2011-2014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2014-2018 年在 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点外卖的人逐年减少。 C. 陈晓卿说,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饿”,这句话与俗语“饿时吃糠甜如蜜,饱 时吃蜜蜜不甜”有异曲同工之妙。 D. 《风味人间》与《舌尖》同中存异。前者在全球视野里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 并从中折射出中国人民族个性的侧面。 6.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的弊端。 【答案】4. C 5. B 6. (1)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 (2)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 - 27 - (3)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4)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错,从原文第一段看,“外卖成了都市年轻人主流的饮食方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2017年中国外卖发展研究报告》的结论。选项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表述不正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B项,“2011-2014 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上升,购买外卖人数持续增加”分析不当。从材料二第二图看,2014-2018年在线外卖用户增速下降,但用户规模仍在增加,点外卖的人并没有逐年减少。 故选B。 【6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外卖这种饮食方式弊端,需从文中找存在的现象,从现象上找原因。答题时,要善于从文中摘取信息,再结合文中所给的提示性语句,如“”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从原文找结论性语句,综合分析,整理概括,分条作答即可。如材料一种“当然,外卖有利也有弊。中国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聚食制长期流传,是我们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重视食材、顺序、餐具,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而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也无法在一份外卖中得到体现”这段文字可提取出“削弱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淡化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庭观念”“忽视食材、顺序、餐具,未能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礼节需求”“无法体现传统烹饪中的精华”三点弊端。材料三中“谈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饮食变化,陈晓卿直言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得精细、吃得 健康,确实变化特别大。但在这种变化的背后,我们吃东西的礼仪和对食物的敬畏 消失了”这段文字可提取出“导致人们对食物的敬畏逐渐消失”的弊端。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狼 梁亚平 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动扳机。忽然听到砰一声枪响,又砰砰几声。 听到枪声,花狼一下子窜进树林里去了。 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听到的还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张眼细看,看到的还是茂密的丛林与荆棘。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提起猎枪,拎着刚才打的兔子,向家的方向走去。 地上躺着一个人!猎人提高警惕,放慢脚步,双手握枪,手指扳着扳机,一步一步探着上前。粗布衣服,衣服上满是血迹,显然受伤了——难道是野狼游击队?猎人左手提枪,腾出右手,一探鼻息,人还没死!怎么办?猎人解开这人的衣服,胸口上纹着狼头!猎人在周边找一些止血消炎的草药,放在嘴里,嚼烂,用手敷在伤口上,又在身上扯下一块破布,包扎伤口,血终于止住了。 前几天,猎人救过一人,说他是野狼游击队的,叫陈虎,胸口上就纹着狼头。 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频繁,经常在山下伏击敌人,敌人来了,就到山里,敌人多次搜索,都无功而返。 不知什么时候,这人醒了,对猎人说:“是你救我的?” 猎人倒了一杯水,递过去。 这人接过水,说:“谢谢。” “都是中国人,客气什么?” - 27 - 沉默一会儿,猎人问:“你是野狼游击队? “是呀,你也知道野狼游击队?” “你们野狼游击队在这一带打鬼子,谁人不知。”猎人说,“我还认识你们队里一个叫陈虎的呢。” “他是我们队长,人称头狼——你怎么认识我们队长?” 猎人说:“前几天,我在打猎,听到枪声,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后来才知道,他是野狼游击队的陈虎。”猎人咬着牙说:“两年前,孩子他娘遭鬼子杀害,我就自制了一把猎枪杀了两个鬼子,为孩子娘报了仇,就带着孩子躲到山里来了。” “鬼子太可恶了。” “如果不是孩子还小,要人照顾,我还想跟你们野狼游击队打鬼子呢。” 谈话中,猎人了解到,这人在野狼游击队里,人称刀狼,猎人说:“子弹要赶快取出来,否则伤口会发炎。” 刀狼说:“你来吧!我忍得住。” 猎人取来一把小刀,把刀放到灶火上烘烧,又到门外找来消炎止血草药,放到碗里搞烂,再给刀狼一块毛巾,说:“咬住它。” 子弹取出来了,猎人把草药敷在伤口上,包扎好,说:“安心在这里养伤。” 刀狼在茅屋里住了下来。 一天,刀狼说:“我伤口没事了,我要回去找队伍。” 二天,刀狼又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 三天,猎人也不挽留,拿出一件上衣,说:“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虽然破旧了,可已经补好。” 四天,猎人又说:“这是你们队长的衣服,我给他补好了,你带回给他吧。” 五天,猎人还包了几个准备做午餐的煎饼,说:“带上路上吃。” 六天,猎人叫来10岁的儿子,说:“你带叔叔去石镇。” 儿子在山林里生活了两年,大山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熟悉。 “后会有期。”刀狼一抱拳,跟着孩子走了。 山高林密,孩子带着刀狼,在没有路的山上左拐右拐,上山,下山,就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孩子指着前面的大山说:“沿着山脚一直走,走出大山,就到石镇。”说完就转身回家。 突然一声枪响,刀狼应声而倒。 - 27 - 猎人提着枪口还冒烟的猎枪走来,孩子问:“爹,干吗打死野狼游击队叔叔?” 猎人说:“他不是游击队叔叔,他是鬼子。” “鬼子?你怎么知道他是鬼子。” “刚才他想杀你。” 孩子一看,刀狼手上果然握着一把爹帮他取子弹的小刀。 “爹,他胸口不是也纹着狼头吗?” “狼头谁都可以纹上去的,你还记得前些天我救的那位叔叔吗?他的衣服破了,把我的给他穿,他不要,他说共产党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个刀狼,他说大山里的路不熟悉,我就怀疑他不是野狼游击队。野狼游击队,就是依靠大山,与鬼子周旋,怎么可能认不得山路?我给衣服,是试探他,他穿了,我让他带衣服给队长,也是试探他,他也接了,他连队长穿什么衣服都不知道,就更加可疑了。我给他煎饼,他也拿了,这更加证实我的判断。我让你带路,我远远跟着,如果他是鬼子,一定在认得路之后,对你下手,果然,你一转身,他就拔刀。” 猎人踹一脚鬼子的尸体,狠狠地说:“真是一点人性都没有的狼,老子救了你,你还要杀我孩子。”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9年第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猎狼”为题,一语双关:既指在大山里与敌周旋的野狼游击队,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B. 小说开头描写突如其来的枪声,渲染了一种紧张危险的气氛,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 小说从“一天”写到“六天”,并独立成段,看似繁琐实则巧妙:不但线索清晰,形式整饬,而且自然展现了时间的推移、情节的推进。 D. 小说中野狼游击队队长陈虎虽没有正面出场,但透过猎人之口,读者仍可以看到一个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军人生动形象。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猎人的形象特点。 9. 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警惕性高:听到枪声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确定安全后才离开;救人时提高警惕,保持戒备状态。(答“小心谨慎”也可) - 27 - ②勇敢机智:先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以甩开鬼子,然后再来救陈虎;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 ③爱憎分明: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 ④富有生活智慧: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 9. 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作用:①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②人物上: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精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③主旨上: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猎狼”在小说中,应该指猎人在大山里既猎杀狼,又喻猎人猎杀像狼一样“一点人性都没有的”恩将仇报的鬼子。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 27 - 《猎狼》这篇小说通过猎人救鬼子、杀鬼子,表现了猎人警惕性高、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富有生活智慧等特点。小说中,听到枪声,“猎人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侧耳细听”“张眼细看”“过了很久,确定安全了,猎人才从地上爬起来”,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猎人小心谨慎、警惕性高的性格特点。小说中,通过猎人的回忆,“发现一个人被鬼子追赶,还受了伤,我开枪引开鬼子,带鬼子在山林里捉迷藏,甩开了,再来救这个人”,以及后文中猎人多次试探并正确识别最后成功除掉鬼子假冒的游击队员,表明他的机智勇敢。《猎狼》中的猎人不但会用草药止血消炎疗伤,能取出身体内的子弹,表现出他的生活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深山里的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他热爱妻子、孩子和游击队员,冒死营救游击队员,对鬼子充满仇恨,毫不留情,小说最后,猎人杀了鬼子,并“踹一脚鬼子的尸体”,更能表现出他嫉恶如仇的特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段落的作用。做题时,首先概括段落所写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因为是小说阅读,还要回答出对人物、对主旨的作用。 首先概括画线句子的内容大意:这段话是猎人给孩子讲述辨别并除掉假冒游击队员的鬼子的整个过程。然后回答作用:第一,从结构上,照应前文相关内容,如小说中前面说,“我方向感差,虽然整天在大山里跑,还是认不得去石镇的路”“你的衣服穿了几个洞,你换上我这件吧”“带上路上吃”“你带叔叔去石镇”,这些句子从鬼子的角度、猎人的角度在前文已经做了伏笔,通过猎人对儿子的解释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密;第二,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能够借助语言描写,突出猎人的机智、心细的特点;第三,对小说主旨的作用,揭示共产党的队伍与鬼子的区别,如,队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等,这些都表达了对共产党队伍的赞颂之情,拓展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 27 -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B.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C.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 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人, 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也有加刑于人的意思,如《鸿门宴》中的“刑人如恐不胜。” B.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也用以尊称对方,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今急而求子”中的“子”和本文中的“以子之才”的“子”。 C. 委质,古代卑幼见尊长,不敢行宾主接受之礼,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退出。也指送上礼物,拜人为师,文中的“委质”即为此意。 D.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故谦称自己是“寡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 B. - 27 - 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 C. 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 D. 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⑵ 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⑴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臣子感到羞愧啊。” ⑵我本来应当受死罪,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就(用这)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中,“之”作“尽灭”的宾语,“之”后应断开,排除AD。“于智伯”作“委质臣”的介词结构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 句子大意是: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委质,在文中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的意思。 故选C。 - 27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D项,“他为报答赵襄子”,说法错误;是豫让再次被抓,仍想刺杀赵襄子的无奈举措。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所以,……的原因;愧,使……感到羞愧;人臣怀二心,定语后置,怀着异心的臣子;事,侍奉。 译为: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用来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臣子感到羞愧啊。” 第二句得分点:固,本来;伏诛,受死;致,表达;虽,即使;恨,遗憾。 译为:我本来应当受死罪,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就(用这)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7 -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侍奉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唉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土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土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唉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感于他的大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伏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 27 - 南宋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3】,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4】,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5】何曾专美! 注释:【1】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百万之师。【2】李纲:南宋初期抗金名臣。【3】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南牧:南侵。【4】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处画:处理筹划。【5】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的诗篇。 14.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两个条件,即天时和人的谋划。 B. “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 “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 “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的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15. 本词的思想感情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4. D 15. 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谏南宋统治者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辛词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答“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勿要草率出兵”也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想读懂一首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可以从诗歌的题目、诗歌的作者、下面小注、以及诗歌中的“诗眼”入手,还可以借助诗歌中某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或借助某些传递情感的意象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A项,“天时和人的谋划”,说法错误,“天险难逾,人谋克敌”应为地利和人的谋划; B项,“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错,“从容颐指”表现谢玄指挥若定的风采; C项,“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误;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故选D。 - 27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这首词的大意是:千里长江,雪浪翻滚,风起云涌,一望无际,但南北界限分明。长江的天险难以越过,而大臣的谋略又能制止强敌,北方的秦王苻坚难道能够倂吞东晋吗?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南行军,转眼间长驱直入我们的领地。谢安却能从容指挥进退自如,攻破强敌。何等的雄奇伟大!淝水之上,晋军前锋都督谢玄等将领带精兵八千,结成长蛇大猪般的阵势,驾车前进,辗转相从,展期招展,安坐而使北方军队望风披靡。夜里听见几声鹤鸣,全都说是东晋军队到了。延长了晋国的国祚,保护了众多百姓,可见周宣王使周室中兴的美事,并不是专有的(谢安也同样有这样的事迹啊)。 李纲这首词借前秦苻坚南下侵略东晋,被谢安从容指挥打败的典故,“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表达对谢安雄才大略的仰慕之情;而下阙“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更表达对南宋也拥有这样的将领的呼吁,认为不是只有他们才能建功立业,今人抗击金兵入侵,也能有同样的功绩,展现出对抗击敌人的自信;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谏南宋统治者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而《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借刘义隆草率出兵导致失败的典故,表达对韩侂胄急于北伐,好大喜功的劝谏。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水”的意象无处不在,如《春江花月夜》开篇用 “________”勾勒春江水势浩荡的壮丽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________ ”描写水波动荡生起烟雾的景象。 (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如《拟行路难》中鲍照借酒来宽慰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 ”;《将进酒》中李白叫仆人把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去换美酒,是为了“_______ ”。 - 27 - (3)“鸟”常出现在古典诗词中,不同的鸟,会被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_”表现乱世中士人向南寻找依托的彷徨;《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以鸟作比,表达自己对往日山林依恋的句子是“________”;《蜀道难》中李白借黄鹤飞不过去反衬蜀道之高,又借“悲鸟号古木”和“_________”的鸟叫声,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蜀相》中杜甫用鸟儿动听的叫声反衬内心忧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柳永《望海潮》中用“嬉嬉钓叟莲娃”表现市井生活的和谐美好,王维在《山居秋暝》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山居生活的情趣。 【答案】 (1). 春江潮水连海平 (2). 水澹澹兮生烟 (3). 酌酒以自宽 (4). 与尔同销万古愁 (5). 乌鹊南飞 (6). 羁鸟恋旧林 (7). 又闻子规啼夜月 (8). 隔叶黄鹂空好音 (9). 竹喧归浣女 (10). 莲动下渔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澹,酌,销,羁,鹂,喧,浣,渔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于是黛玉要把“敏”字读成密,写“敏”字时要缺笔,这是避家讳。古人不但要避帝王的名讳,也要避父母祖上的讳,不避就是不敬。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在中国则父子不能同名,甚至父子的名字不可以有一字相同,否则会被人误会为兄弟(似乎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例外,当时很多人以“之”字为名,父子同名“X之”的不少,如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如此)。( )。而在中国,这样做却是一种侮辱。但有意思的是,为表示敬意而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的习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B.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C.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 D. 不但西洋人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18.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27 - A.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B. 粗心的小明雨天让同学捎了张便条给妈妈:我没带命(伞),请帮我把命(伞)送来。 C. 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 D. 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B. 西方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 C. 西方除了祖孙同名、父子同名外,为表示亲密关系和敬意,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 D. 除了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外,西方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这是关系亲密和尊敬的表示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病的判断分析能力。对于语病中的逻辑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等,在平时做题时多甄别,多识记。 “没有‘避讳’一说”与“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这两种情况都是针对上文中国的“避讳”风俗而说的,与中国的“避讳”风俗都不同,并且,它们二者之间是语意程度上的递进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故排除A;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应该是“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表示语意递进,排除C。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括号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示对前边的话加以解释,对有关内容的补充说明,标示引语的出处,标示补加的文字等。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为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A项,标示引语出处; B项,标示订正的文字; C项,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 D项,标示补加文字。 故选C。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句子的衔接要求连贯,顺序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互相照应。一般遵从以下几点:陈述对象要一致;前后句式,句子结构要一致;看语句顺序,要符合思维逻辑;看词语照应,考虑词脉的相承性;看画面色调,看画面的相融性;看上下文押韵,看音韵的和谐性;看标点符号,考虑结构的层次性。 根据与前文照应关系,应是“父子同名”在前,“祖孙同名”在后,故排除C;B项,“还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是在“父子同名、祖孙同名”的基础上说的,让人吃惊的程度比“父子同名、祖孙同名”还深,从逻辑关系上讲,应该在“父子同名、祖孙同名”后面,故排除B;D项,表述与后文“而在中国,这样做却是一种侮辱”联系不紧密。 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键盘侠是一个网络词语,指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而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的人群,毫无疑问,“键盘侠”从出现开始,①___ 。但也只有他们自己尚且不自知地沉浸在同络评论区里,一个个妙语连珠,口吐莲花,对各类网络事件评头品足,②___,殊不知,真正的侠客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会是评论区里义愤填膺,现实面前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其实真正的“键盘侠”,还是注重一个“侠”字,③____ ,键盘可以成为两种不同性格的分割线,但侠气却是不容分割的。 【答案】 (1). 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 (2). 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 (3). 而不是“键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首先要阅读全段,了解文段内容;其次标出句子,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接着注意关联词的暗示作用和含义;最后结合文体,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①空,从上文中“现实生活中胆小怕事”“在网上发表‘个人正义感’”可知,“键盘侠”是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的。分析可知,第①空可以填写“就带有鲜明的贬义色彩”。第②空,这些“键盘侠”在“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评头品足”之后,觉得自己是英雄,是正在的“侠客”。根据下文“殊不知”的转折可以看出,这里可以填写“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侠客”。第③空,根据前文的分析,“侠客”都是有正气感,敢于直面反动势力或违法犯罪分子的,不是“一言不发”的“缩头乌龟”,那样就没有一点“侠气”,这样的“键盘侠”,就没有了“侠”,只有“键盘”了。根据分析,第③空应填“而不是‘键盘’”。 - 27 - 21.下面是一组有关“安全”的公益图片,请你根据主题进行联想,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要求:①符合规劝意图;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通俗易懂;③每句10~15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示例】图一:一人安危牵全家,全家幸福系一人。 图二:_______________ 图三: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图二:食品安全系人命,一点良心不能少(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需要一点良心)。 (2). 图三:失去一片绿叶,环境就成坏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以及拟写广告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参考图一示例,为图二、图三各配上一句符合情境的公益广告语”“符合规劝意图”,然后要分析图片的情境,结合“安全”这一主题,模仿图一的例子进行拟写。分析图二可以发现,图上重点突出“点”,而这一“点”处于“良”上,由此可以由“粮食”“食品”的“安全”联系人的“良心”;分析图三可以发现,图上重点突出“环”上的一片“叶子”,而去掉“叶子”之后的“环”变成了“坏”,这就强调“绿叶”对于“环境”的重要性。明确了这些之后,再模仿图一的例句进行拟写就简单多了。拟写的时候要符合图片情境,还要符合规劝的意图。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公德”,有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一是“弱德说”。叶嘉莹曾说:“我不想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是“群德说”。梁启超说:“合群之德者,常肯屈身而就群。” 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7 - 【答案】范文: “弱德”“群德”说 有人主张“该出手时就出手”,有人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何在“公德”二字面前“做好自己”?不妨先听听这样两种观点: 一种是“弱德”说。叶嘉莹曾感叹,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以强者为德,提倡争夺和竞争,但实际上“弱”才是品德,“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以退为进,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一种是“群德”说。梁启超批评古人束身寡过的做法,“合群之德者,以一身对于一群,常肯绌身而就群”。在他看来,缺少“群德”是国家衰落的一大本源,“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者如无有焉”。以群为德,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弱德”之“弱”,并不代表软弱无力、怯懦怕事,而是一种逆境中的坚守、热烈中的清醒、躁动中的自持。无论以存心养性、修身齐家、达观处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还是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奉规守约为代表的现代规则,处处都有“弱德”的影子。 “群德”之“德”,成之于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是一种性情中的大爱、浑浊中的清秀、得失中的淡然。“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报国之心,“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的为民之情,“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修身之要,体现的都是“群德”。 “弱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先善其身。从广场舞扰民、远光灯肇事,到闯红灯、乱插队,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很多都是由过多重视自己忽略他人引起的。“弱德”的价值就在于,强调行使权利、主张诉求应有边界意识,不以个人举止打扰别人权利,不因自我存在妨碍他人自由。“弱德”不是无为,而是内向修身有所为,外向克己有所不为,达成的是群己权界的和而不同。 “群德”之于道德建设,关键在相善其群。见摔不扶、临危不救,乱砍滥伐、污染环境,公地悲剧、丛林法则,道德之所以会“摔跤”,“群德”不彰是重要根源。没有人可以是与世无争的孤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推高人际成本,“正义只在五米之内”导致低信任度,“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加剧道德冷漠,人人见义不为结果必是人人权益受损。超越个人、关怀公共,超越私利、守卫群体,“群德”所托举的,是包含自我权益在内的公共利益、共同福祉。相较“弱德”,“群德”侧重向善而为、见义敢为,达成的是公益众利的和合共进。 - 27 - 现代化的物质,离不开现代化的精神的浇灌。中国大踏步走入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公场域”更加普遍,共享经济、网络生活等“新生带”不断延伸,“没有什么事能比获得自由更加美妙”;与此同时,“共在”的凸显,权利的交错,利益的博弈,也让我们愈发意识到,“没有什么事比学会运用自由更加困难”。“弱德”与“群德”,一个突出主动修身一个突出主动为善,一个各美其美一个美美与共,两方面结合起来,一定能奏出最美的文明和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本题引导思考“弱德”与“群德”的辩证关系。叶嘉莹的话强调的是做好自己,把持住自己的道德、品格修为,尽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梁启超的话强调个人要服务于群体社会。同时,考生要把握好题干要求:写作立足点为新时代青年;内容为“思考”如何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辩证关系为“公德”为先,“做好自己”是“公德”的一部分;文体为议论文。故本文观点上应给自己定一个符合社会公德的道德和行为标尺,不断要求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受人尊重的人。 立意: 在公德面前做好自己; 遵守公德从我做起; 弱德之美; “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 素材: 1.儒家尚中庸、重弱德。“儒”字从“人”从“需”,同“懦”。《易经·需卦·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卦·象传》曰:“有孚,光亨,贞吉。”“需”有等待之意,虽然前途有险阻,但只要心怀诚信,就能光明亨通,弱德之利之胜之美,可窥一斑。 - 27 - 2.寒山子问拾得和尚曰:“世间有人,打我,骂我。辱我,欺我。吓我,骗我。谤我,轻我。凌辱我。非笑我。以及不堪我。如何处置乎?”拾得对曰 :“只是忍他。教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佛家尚“和气”,大千世界法门,尽是弱德妙谛! 3.群德之善是一种大爱,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大局观念,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之志,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心。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自然灾害面前心系受灾群众,不顾自身安危,连夜驱车前往,偶遇山洪爆发,把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民之大爱,是群德之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三十年如一日,断绝家庭联系,深藏功与名,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的誓言,这是国之大爱,是群德之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钻劲,“十年悟道保真性”的悟劲,“不为浮云遮望眼”的敢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发现了举世瞩目的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这是普世之爱,是群德之美。 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结构有如下五部分: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展”“纵向挖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余味无穷。如果写“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考生可以将党员干部作为作文对象,强调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的是大是大非,讲政治;守的是为民服务,讲奉献;严的是廉洁自律,讲规矩。然后可以举杨善洲、郭明义、张富清等人的事例来论证。接着联系现实,批评部分党员中以私害公,个人至上的错误行为,最后总结点题,强调做好“弱德”之美与“群德”之善,便是美美与共,共谱佳曲。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产物,是高考命题专家反猜题押题的“杀手锏'题型。此题型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 27 -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