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漳州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起源于中华黄河流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传向域外其他国家。汉字的传播分三种情况:一是汉字记录的汉语文献跨文化流传,或者在跨文化环境中用汉字生成汉语文献;二是借用汉字记录别的语种,从而形成准汉字外语文献;三是受汉字影响而新创本民族文字,从而形成类汉字外语文献。从汉语汉字,到外语准汉字,再到外语类汉字,也可以看作汉字传播的三个阶段。 以东亚和东南亚而言,通常认为汉字在两汉之际已经传入朝鲜,长期作为朝鮮官方规范文字,公元4世纪前后朝鲜人民创造出“乡札”“吏读”“口诀文字”三种书写形式,主要以汉字转写来记录朝鲜语,到公元15世纪才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出自己的字母文字“谚文”。1784年在日本九州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又曾出土新莽时期的货币,说明两汉时期汉字也已传入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万叶集》完全用汉字记录,还有日奉借用汉字时的“音读”和“训读”,利用汉字形体创造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体现了汉字传播的渊源。在越南的历史上,越语和汉语长期并行,而汉字是唯一的官方文字,越南古代的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直至11世纪,越南人才借鉴汉字的造字方法并利用汉字的形体元素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喃字”。 在中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白族的白文、纳西族的东巴文、党项族的西夏文、契丹族的契丹文、壮族的壮文、侗族的侗文、水族的水书等,其文字形体和造宇用字方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汉字影响。如记录壮语的古方块壮字就是唐宋时期壮族人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造的,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 - 27 - 可以说,汉宇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在东亚东南亚汉字文化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汉字已经成为世界共间珍视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各国进一步增进文化认同、加强交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中国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汉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来,并充满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汉字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开启现代文化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正如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所言:“汉字数千年来持续发展并沿用至今,成为世界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其独特的结构特征、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使用历史、 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系列理论课题和巨大的理论价值。”汉字及其蕴含和附带的各种文化元素在新时代依然生机勃发,魅力无限! (摘编自李运富《中国汉字魅力无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随着华夏文化的传播,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 B. 由直接使用汉字到受汉字影响新创本民族文字,其他文化受汉字的影响不断变化。 C. 汉字汉代时就传入朝鲜和日本,11世纪才传入越南,说明汉字并非同时传入城外。 D. 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列举汉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传播的例子,阐述了汉字在域外传播的状况。 B. 文章从域外和境内两方面具体阐述了汉字的传播状况,有理有据,层次清晰。 C. 文章以宋代两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D. 文章既有对汉字传播及其影响的阐述,又有对它在新时代依然魅力无限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文字或多或少受到汉字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与我国的关联。 B. 汉字在历史上曾作为越南唯一的官方文字, 其历史文化资料都以汉字书写,可见汉字对越南的影响之深。 C. 国人之所以充满文化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D. - 27 - 中国汉字的魅力,可以从它的结构特征、文化内涵、使用历史以及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来认识和研究。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从诞生之日起……传向境内少数民族地区和域外国家”错误,原文的说法是“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向其他文化传播”,可知不是“从诞生之日起”; C项,“11世纪才传入越南”错误,“11世纪”是越南人创造出自己的民族文字的时间,不是汉字传入越南的时间; D项,“国内少数民族都是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受到汉字的影响”错误,原文中说“许多少数民族都直接使用汉语汉字,也有不少民族借用汉字或受汉字影响而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可见,选项中“都是”的说法不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错误,文章第三段原文说“宋代学者庄绰《鸡肋篇》、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提及广西有种土俗字,其实就是古壮字”,可见,文章是以宋代学者著作的有关内容来说明土俗字就是古壮字,并不是用来“说明汉字是壮族创造自己民族文字的基础”。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 27 - C项,“……自信,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错误,原文第五段说“汉字从远古发展至今,其历史生命力、文化创造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和跨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足以令中华儿女引以为自豪,并充满文化自信”,可见,“国人充满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基于汉字在新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在现代文化与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不断加强。各行各业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贸易合作中不断寻找竞争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挖掘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博文达到1526771条,其中网友最在关注的是什么呢? - 27 - (摘编自《一带一路把握概念投资热点,最受网友关注的关键词TOP10》,新浪财经2017年5月12日) 材料二: 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一带一路”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是三年多来由官方举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目前已经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与会,参会代表将达1200多人。外媒关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背后还是对借助论坛推动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发展的深情期待。 “一带一路”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也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三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近40个国家与中国商签了“共建合作协议”,国际产能合作也拓展到近30个国家。截至今年1月,3年多来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已高达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也吸引着国外媒体。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黑天鹅”频飞的2016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保持了平衡健康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稳定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今年一季度外界最为关注的中国GDP增速最终定格6.9%,创近6个季度新高。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经济拉动世界发展,当然会为全球媒体关注。 (摘编自李盈《缘何国外媒体高度关注“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南方网2017年5月3日) 材料三: - 27 - “一带一路”关于领导机制、整体规划、协调保障、资金筹措等顶层设计内容,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整体设计和宏伟蓝图提供了新方案。自上而下,新系统显著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政府间力量。中国不断与各国政府签订多种务实性伙伴关系,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各异的务实合作。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合作伙伴的满意度、配合度和宣传点将成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新系统的重要支点。事实上,每一次合作的达成,都实质性推动国家形象建构的落地实施。自下而上,新系统激发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民间力量。“一带一路”一系列民心工程为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新贡献,各国人民获得感的跨国传递丰富了中国国家形象的现实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收益高、可持续性强和互惠互利的项目,能够促发沿线民众主动自发的口口相传,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摘编自秦龙等《“一带一路”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求是网2019年7月10日) 4. 下列对“一带一路”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国,关键词搜索量稳居第一, 说明中国“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 B. “一带一路”搭建国际性经济合作的平台,带动各国经济发展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 C. “一带一路”建设中,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可以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 D. “一带一路”宏观的顶层设计与微观的项目实施相结合,造福各国民生的同时也实践了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新系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区域、板块、股票、基建等成为投资者的搜索热词,说明“一带一路”建设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大量的投资空间。 B. 材料二阐述“一带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发外媒关注的原因:材料三论述“一带一路”对中国建构国家形象的作用。 C. 中国以及与中国商签了“共建合作协议”的国家共同投入巨额资金,所实施的项目为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 D. “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内容,既能够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政府间力量,激发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民间力量。 6.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什么能吸引外媒的关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高峰论坛规格高。论坛由官方主办,参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及代表将达1200多人。②“一带一路”影响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的一- 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各国经济发展。③中国GDP增速快。外界最为关注的中国GDP增速快,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错误,材料一“一带一路相关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一带一路’为关键词的博文达到1526771条,其中网友最在关注的是什么呢”,可知关键词搜索量稳居第一,只能说明该倡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能说明得到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共同投入巨额资金”错误,材料二只提到“3年多来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已高达500多亿美元”,可知不是“共同投入巨额资金”。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和世界。‘一带一路’被誉为‘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发起的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是三年多来由官方举办的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目前已经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与会,参会代表将达1200多人”,可知高峰论坛规格高;“三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近40个国家与中国商签了‘共建合作协议’,国际产能合作也拓展到近30个国家。截至今年1月,3年多来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已高达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也吸引着国外媒体”,可知“一带一路”影响大;“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黑天鹅’频飞的2016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保持了平衡健康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稳定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今年一季度外界最为关注的中国GDP增速最终定格6.9%,创近6个季度新高。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经济拉动世界发展,当然会为全球媒体关注”,可知中国GDP增速快。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7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红薯飘香 金意峰 那是一个荒年。百亩良田颗粒无收,蛇鼠虫豸四散逃速,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仓,连平时最关心的游行批斗活动也偃旗息鼓了。 县里别村的农民兄弟雪中送炭,送来了满满几卡车红薯。我和大哥把一筐红薯抬回家时,三弟的眼睛都放出光来了。 奇怪的是,没有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那年大哥十四岁,我十岁,三弟八岁。我们边吃边比赛放屁。看谁放的屁响。浓酽的“红薯屁”在屋子里飘荡时,我们忍不住接二连三地打出几个幸福的饱嗝。 但是有一天爹把我们叫到柴房,手一指。我们傻眼了。筐里的五十斤红薯少了四分之一。可以预见的是,照这样的速度,接下去少的将不是四分之一,而是三分之一、二分之一……爹阴沉着脸咳嗽一声,几个根,往后的日子长着呢,咱得悠着点。 我们家有三个根。大哥叫木根,我叫水根,三弟叫土根。 三个根咬着嘴皮子,不吭声。 红薯快吃完的那几天,爹和娘离开了家,据说是去江苏老舅家借粮。 他俩一走,三个根就放了羊。 我们手里攥着弹弓,在屋前屋后转来转去,开始惦记天上的鸟。 很快我们在隔壁杜家院子里的槐树上发现了一只竹筐。这只竹筐像一只硕大的鸟笼一样挂在一根粗大的枝丫上。 杜家的成分一直很可疑,听说是富农,因此尽管还未等到挨斗,这家人平时已像惊弓之鸟,很少抛头露面。此刻,看到杜家门扉紧闭,三个根轻巧地翻过了矮墙。 - 27 - 大哥让我们等在树下,他上去。大哥贼头贼脑地把筐里的东西往口袋里塞,又飞快地溜下树。 回去,快,别让三朵花看见。 三朵花就是杜家的三个丫头:梅花兰花菊花。 三朵花长得虽细瘦,但每一个都伶牙俐齿,三个根不是她们的对手。 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 大哥说还有好多呢,不敢再拿了,那可是人家的口粮啊。 这是不是偷?我问。 有什么办法,总不能饿肚子。大哥说。 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 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 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有减少?他说,上星期我说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 不知为什么,我们开始窥视杜老六一家的日常生活。马上我们发现他们在院子里走动、说话、看书、扫地、晒被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 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 时光飞逝。大哥后来做了村里的村主任。三弟去西北大学读书。我也在度过了三年军营生活之后,光荣复员了。记得我回村第一个闪过的念头竟然是去看看杜家的那棵老槐树。或许是因为老槐树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不可思议的是,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 回村那天,大哥已到村委会上班去了。杜老六发现了我,汗涔涔的脸上笑吟吟的。你是李家的水根吧,几年不见,长壮实啦。 我说,六叔,你的身体也不错,跟从前一样结实。 杜老六笑了,老了,终归是老了点,梅花兰花菊花都嫁人了,还能不老? 我开始用眼睛瞄那棵槐树。槐树上还挂着那只竹筐,像当年那样轻轻地晃荡。我有点激动。 - 27 - 六叔,我有点难为情地说,小时候我们三兄弟实在太不懂事了,三天两头偷您挂在树上的红薯…… 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 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挖空心思构筑自家的粮仓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张本。 B. 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写人,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人物形象饱满。 C. “我迫切地希望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起”句, 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 D. 小说题目“红薯飘香”,既指故事所述饥荒年代红薯给“我”留下的美好记忆,也蕴含对杜老六暗中给他们兄弟送红薯这种真情善意的赞美。 8. 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 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小说中兄弟吃红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说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亲切自然,使人感觉真实可信;②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以“我们三兄弟”偷薯为明线,以杜老六添红薯为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主题更为突出。 9. ①结构上,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他们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表现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面子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主题表达上,表现了人们在饥荒年代里依然葆有的那份美好感情,蕴含作者对人情美的讴歌,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 27 - B 项,“文中多次写到杜老六的‘笑’,表现他既有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一面,又有巧于心计狡黠的一面”错误,几处,“笑”都没有表现杜老六“巧于心计狡黠”,如“嘿嘿地笑”表现的是杜老六对他们兄弟当年偷红薯的谅解,以及对自己当年知道他们兄弟偷红薯却没有说破感到得意的情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叙述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类题一般可以从叙述人称、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切入,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具体特征。本题问的是“小说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叙事技巧上,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奇怪的是,没有大白米吃,我们三兄弟吃红薯照样吃得兴高采烈”“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只要肚子一饿,我们就会又痛苦又甜蜜地把目光转向那只挂在杜家槐树上的竹筐”“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杜老六这个人是不是有点老糊涂了?竟然不知道有人在偷他家的红薯”“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可知小说中兄弟吃薯、偷红薯,杜老六添红薯、揭真相,这些情节都是从“我”的角度来叙述的,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情节结构技巧上,本文采用明暗线索来叙事。“到家后大哥把东西掏出来,是红薯。原来挂在槐树上的筐里面装的是红薯”“第二次是我上的树。三弟年纪小,不让他上”“我们偷红薯竟然偷出了瘾……”“倒是我们三个根有时会遭遇尴尬。那多半是在路上与杜老六相遇。尽管杜老六总是客气地笑笑,我们仍然感到惴惴不安。如果身边的闲人不多,我们就会心虚地喊他一声:六叔”“我们三兄弟偷红薯”是明线;“奇怪的是我们下手的机会竟然很多。杜家的油漆大门吱嘎一关,我们立刻兴奋得像三只花果山上的小猴”“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可知三兄弟偷红薯非常容易,机会多,而且红薯数量一直没减少,偷了还有,其实是杜老六在暗中添红薯,而且以这种方式帮助三兄弟度过难关。“杜老六添红薯”是暗线,双线结构使小说的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明线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9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问的是“小说以杜老六的话揭开真相为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然后应该到文中圈出杜老六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情节结构上,照应前文,“不过有一天大哥发现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他说,我们这样偷来偷去,那筐里的红薯怎么会一点都没减少?他说,上星期我数过的,一共十二只,今天我又数了一遍,居然还是十二只。他说,一定是杜老六每天都往筐里添红薯……”,可知真相的揭开照应了前文兄弟偷红薯因数量不变感到疑惑的情节,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耐人寻味;人物形象上,“杜老六眨了眨眼,嘿嘿地笑。他说‘你以为你们三兄弟做的事躲得过我的眼睛?我早知道了。话说回来,那时候穷,加上自然灾害,大伙儿都过得不容易,我和三个闺女胃细,也吃不了那么多的红薯,又不敢送过来,怕扫了你们的面子……’”,壳子杜老六的话以及他的行为和心理表现了杜老六心地善良又能顾及别人的自尊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上,小说开头写荒年良田颗粒无收,村民无暇顾及游行批斗活动以及兄弟吃红薯的情节,交代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红薯为中心叙述了发生在两个普通人家之间的一个故事,平凡而又温馨感人,蕴含着作者对特殊年代中所存在的人性真善美的讴歌。“我突然迫切地希望自己与杜家的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一句,表现了“我”复员回村后内心越发强烈的愧疚感和感激之情,急于向他们表达的心理。听完杜老六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是为杜老六的善良体贴而感动,突出了作品的主旨。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隋大业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忌之,子通自引去,因渡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 初,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通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诈为法兴之兵,夜袭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即皇帝位,国称吴。 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庱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之。后伏威遣辅公祏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祏所败。子通又东走太湖,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退保余杭。雄诞进逼之,战于城下,军复败,子通穷蹙请降。伏威执之,并其左仆射乐伯通送于京师,尽收其地。高祖不之罪,赐宅一区、公田五顷,礼赐甚厚。及伏威来朝,子通谓伯通曰:“伏威既来,东方未静,我所部兵,多在江外,往彼收之,可有大功于天下矣。”遂相与亡,至蓝田关,为吏所获,与伯通俱伏诛。 (节选自《旧唐书·李子通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B.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C.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D. - 27 -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可表示年份,大业是隋场帝杨广的年号。 B. 太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战国时期秦国设置郡守,汉景帝时改郡守为太守。 C. 僭,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此指子通冒用隋朝皇帝名义。 D. 北魏至唐实行均田制,均田中包括公田和私田,公田是官府控制的那部分土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的项是 A. 子通宽厚待人,人们乐意归附。他宽厚仁慈,不像群盗那样凶残,很多人都乐意归附他;后来打了败仗进到海破,又招得士率二万人, 实力信增。 B. 子通妙计打援, 顺势占领江都。杜、沈进军欲解江都之危,他召募江南人伤装成法兴的土兵攻打伏威,使杜、沈两人互相猜疑,趁机攻占了江都城。 C. 子通任用降将, 此举深得民心。打败法兴后,他任用法兴的昔日重臣,隋的那县和江南士人知道后多来归附,此后所向无敌,攻下吴都后定都余杭。 D. 子通兵败投降,企图再起被诛。子通被杜伏威彻底打败后请求投降, 高祖没治他的罪,还给他很多赏赐;杜伏威回朝后他企图东山再起,最后被处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相稍忌之,子通自引去, 因渡淮,与杜伏威合。 (2)子通东走太湖, 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左才相逐渐猜忌李子通,李子通自己率领部众离开,经由渡过淮河与杜伏威汇合。 (2)子通向东逃到太湖,集合失散的人员,得到两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李子通是沂州丞乡里县人,少时贫贱,靠渔猎为生。居其乡里时,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提携重物,必定代为效劳,性好施舍,家无余财。” “少贫贱”是原因,“以鱼猎为事居”是职业,之间断开,排除A; “居乡里”,是居住在乡里的意思,意思完整,不应断开,排除C; - 27 - “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班白提挈者”是“见”的宾语,意思完整,之后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C项,“子通冒用隋朝皇帝名义”错误,此处意在否定李子通称帝的合法性。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 项,“此后所向无敌,攻下吴郡后建国定都”错误,李子通攻打辅公柘时,反而被辅公柘打败,所以不能说“所向无敌”。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稍”,逐渐;“引”,率领;“因渡”,经由。(2)“走”,逃到;“亡散”,失散的人员;“袭沈法兴于吴郡”,状语后置,在吴郡袭击沈法兴。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27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子通是沂州丞乡里县人,少时贫贱,靠渔猎为生。居其乡里时,见头发花白的老人提携重物,必定代为效劳,性好施舍,家无余财。隋朝大业末年,长白山贼寇左才相自称为博山公,子通依附他,凭其武力称雄其间。乡人有陷入贼寇者,子通必定护理保全。那时,群盗凶暴残忍,惟子通仁爱,归附的人渐多,不到半年,有众万人。才相畏忌他,子通便率众渡过淮河,与杜伏威合兵。后为隋将来整击败,奔往海陵,拥众数万人,自称为将军。 当初,宇文化及杀害炀帝,任命右御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进攻陈棱,陈眣力尽,南向沈法兴求救,西向杜伏威请求救兵。两人亲自率兵屯驻清流,法兴派遣其子沈纶屯驻扬子,相去数十里。子通纳言毛文深建议招募吴人冒充法兴兵马夜袭伏威,伏威不知道,恨法兴入侵自己,又派遣士兵袭击法兴。二人相互猜疑,便交恶结仇,都不敢先动。子通趁机尽力攻取江都,进据该城,陈棱逃跑。子通占据江都,子通僭越即皇帝位,国号称吴。 丹阳贼寇乐伯通率众万余人归降,子通用为尚书左仆射。接着击败法兴兵马,斩杀他的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连夜逃跑,夺取晋陵。命法兴所署置的府掾李百药为内史侍郎,主掌文书;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主掌礼乐。由此江南士人多来归附。其后伏威命令辅公祐攻拔丹阳,进屯于溧水,子通被公祏打败。子通向东逃到太湖,集合失散的人员,得到两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攻破其城,率领他的手下进据余杭。 没多久时间,伏威派遣部将王雄讨讨伐子通。在苏州大战,子通战败,退守余杭,雄诞进围其城。在城墙之下作战,又失败,子通力尽请降,伏威接受其降,将他及其左仆射乐伯通一起押送京师,全部收回他的土地。高祖未治其罪,赐予宅第一所、田地五顷,赏赐钱物颇多。到伏威入朝时,子通对伯通说:“东南还未平静,而伏威进京。我部旧兵多在江外,如前往收兵,可立大功。”于是一同逃亡。到蓝田时,被官吏捕获,一道诛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 27 -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菱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裹露开沙岸,白乌衔鱼上钓砚[注]。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借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茂盛的获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 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 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 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4. C 15. 这首诗既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又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在江边找到钓矶”错误,赏析不正确,诗人是随着白鸟的飞行不经意间看到钓矶的。 故选C。 【15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友人的离帆随着夕阳一起消失在千里之外,眼前只剩下一片连接天涯的秋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景写情,富于含蓄,可用来描写水边送别的情景。根据标题“青溪口送人归岳州”,颔联“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可知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不舍;尾联“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抒发了自己一生无所成就的愧疚之情。“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意思是夕阳西下,朋友人的帆船消失在千里之外,秋天的水边只有自己一个人回去,通过友人远去和“一人归”的情景抒写内心的孤寂愁苦,表明他惜别友人的不舍;颈联“黄花裹露开沙岸,白乌衔鱼上钓砚”,注释“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借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可知借江滨的钓矶写范蠡的功业,表达自己一事无成的愧疚与感慨。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抒发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又蕴含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从士大夫之族用学问差不多以及“________,_______”来解释不愿从师的原因中就可以推知师道不能恢复。 (3)周敦颐《爱莲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古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形象表述。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出淤泥而不染 (6).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谀”“淤”“染”“濯”“清涟”的书写。 - 27 -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到读书,不能不提及阅读时的姿态。你的书,是放在膝益还是拿在手中,是_____还是随便翻翻,( )。为什么?往深里说,涉及阅读时的心态,还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的讲究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中说,自己有个“随便翻翻”的阅读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叶内容”;不用心,不费力,拿这玩意来作消遣,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要翻,已经过时的书也要翻,翻来翻去,眼界自然_________,不太容易受骗。这“随便翻翻”的意思,接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必须记得,鲁迅说了,这不是读书的全部,是“当作消闲的读书”,“如果弄得不好,会受害也说不定的”。这就是鲁迅杂文的特点,怕你_______说完了,自我调侃,甚至自我消解,让你培养独立意志与_________精神。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正襟危坐 开朗 邯郸学步 怀疑 B. 道貌岸然 开阔 邯郸学步 质疑 C. 正襟危坐 开阔 胶柱鼓瑟 怀疑 D. 道貌岸然 开朗 胶柱鼓瑟 质疑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阅读的心态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B. 阅读的姿态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C. 阅读效果的好坏与阅读的心态相关 D. 阅读的姿态好,阅读效果自然就好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往深里说,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B. 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的讲究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C. 不但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D. 这涉及阅读时的心态,再往深里说,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都与阅读效果有关。 - 27 -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正襟危坐”与“道貌岸然”都有神态严肃之意,但“道貌岸然”含贬义,用于嘲讽人,不符合语境。 第二空,“开朗” 也有“开阔”的意思,但“开朗”还有明朗之意,文中与“眼界”搭配,用“开阔”比较恰当。 第三空,“胶柱鼓瑟”是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而“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根据语境,用“胶柱鼓瑟”比较恰当。 第四空,“怀疑”是指心中存疑,“质疑”是提出疑问,文中与“精神”搭配,用“怀疑”比较恰当。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本句的上文谈的是“阅读时的姿态”,下文指出“都与阅读效果有关”,据此排除A. C两项; 文本没有涉及阅读的姿态好与不好的问题,故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 27 - A项,语序不当,可把“往深里说”移至“还关涉阅读的志趣与方法等”前; B项,搭配不当,可去掉“的讲究”,并把“有”改为“关涉”; C项,成分残缺,可把“不但”改为“这”。 故选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贝多芬九部交响曲中,只有第三、第五、第六部有标题。①_____ ,开始的时候很难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奇怪的是,人们却能② ____。这是因为,音乐作品是只有旅律的独立存在,即使不添加任何语言描述也不显突兀,没有标题会更加自然。流行歌曲、宗教乐曲等以某种事件为题材的乐曲,只要与语言相结合,③_____。实际上,带有描述色彩的标题会大大限制欣赏者的想象力。 【答案】 (1). ①没有标题的乐曲 (2). ②接受这些没有标题的作品 (3). ③自然而然就有了标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会根据“开始的时候很难让听众产生亲切感”,可知应该围绕标题来写,即“没有标题的乐曲”;第二个空根据“奇怪的是,人们却能”“这是因为,音乐作品是只有旅律的独立存在,即使不添加任何语言描述也不显突兀,没有标题会更加自然”,填入人们的感受,即“接受这些没有标题的作品”;第三个空根据“流行歌曲、宗教乐曲等以某种事件为题材的乐曲,只要与语言相结合”,填入标题相关信息,即“自然而然就有了标题”。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 27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从相关技术指标来看,在加速度模式下,实施无拖曳控制后,“天琴一号”卫星外部干扰力对加速度的影响,降到了重力加速度的四亿分之一以下,优于欧空局“COCE"卫星的三亿分之一;在位移模式下,实施无拖曳控制后,外部干扰力对卫星与内部惯性基准之间相对距离的影响,控制在30纳米以内,优于国际著名“LISA 探路者”卫星的40纳米。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的“天琴一号”卫星已实现了飞行试验星任务目标。 【答案】①我国的“天琴一号”卫星;②无拖曳控制技术飞行试验;③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什么人(或物)”,即“天琴一号”卫星;“做了什么事”,即“在加速度模式下,实施无拖曳控制”;“怎么样”,即“控制在30纳米以内,优于国际著名‘LISA 探路者’卫星的40纳米”。即我国的“天琴一号”卫星无拖曳控制技术飞行试验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压缩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女排主教练郎平说:“只要穿上中国的球衣,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 ②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勤章获得者黄旭华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③70周年国庆大阅兵仪式上,车牌1949的阅兵车并无乘员,网友感动地评论道:“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空车载着的是革命先辈的英魂,这盛世,正如他们所愿!”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作为征文稿向学校团委会举办的国庆征文活动投稿。 - 27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弘扬时代英雄精神,助力中华民族兴盛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吟的是戴叔伦不惧生死的爱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诵的是陆游出师北伐的雄心壮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歌的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无私大爱。时代英雄的光辉精神,不仅深藏于古代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中,时至今日仍以鲜活的笔触描绘我们奋斗前进之路,我们应传承发扬时代英雄精神,勇立潮头,助力新中国兴盛蓬勃。 弘扬时代英雄精神,需要树牢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苏轼曾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这是苏轼奋斗终生的真实写照。他上任不久,便遇变法,宁丢官弃爵仍坚守志向,反对变法。后遭屡次贬黜,却依旧以民之事为志,于愤懑郁结之际造福百姓。守望初心,坚持志向,定能发光发热,流芳百世林,若其放弃懒散,却只会暗淡于世。从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茁壮成长为苍天大树是一个漫长美妙的过程,需要坚持目标,奋斗终身去实现。学习时代英雄的坚韧奋斗精神,方能破茧成蝶,继往开来。 弘扬时代英雄精神,需要怀揣淡泊名利的安定之心。名利如浮云,终为南柯一梦,唯有淡泊名利,方能获得长足安定,贡献于世。“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一生致力于青蒿素研究,科研事业,不只是为了诺贝尔奖的荣誉表彰,而是为了破解困扰人类多年的疟疾治疗难题,得以拯救疟疾者。反观如今社会的个别群体,乐于建功善于邀功而忘乎所以,或政绩观错向,或藏污纳垢,最终沉迷堕落深渊,难以生存,只能缴械投降,甚至遗臭万年。这一正一反的事例,揭示了淡泊名利的无私价值所在。唯有做到淡泊以明志,方能坚守初心原则,实现人生价值,造福于万千家,因此要怀揣一颗淡泊名利的安定之心,弘扬时代英雄之精神。 弘扬时代英雄精神,力行无私奉献的至善乐事。时代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便是其无私奉献,造福社会,为国利民之事。张玉滚甘做十八弯山路的一轮明月,照亮贫困山区学生的暗淡,传道授业;苏和甘做大漠深处的一道绿色屏障,抵挡荒芜黑城的寂寥戈壁,植树造林;袁隆平甘做田间地头的一锄一锹,耕耘万千人民生命的来源,身体力行。这些时代英雄秉持着上善若水,润泽万物的高尚情怀,为教育事业塑造优秀学子,为生态建设点亮绿意生机,为农业发展贡献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更应立足平凡角色,撰写量身剧本,演绎不平凡的作品,力行无私奉献之事,弘扬时代英雄精神。 - 27 - 时代英雄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和一个社会的价值楷模,为国为民,造福于世。我们唯有锲而不舍追求远大志向,不计浮云淡泊名利,立足自身默默奉献,方能弘扬时代英雄之精神,助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一,“只要穿上中国的球衣,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是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的内涵就是积极进取,不怕困难,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等。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女排精神代表的就是民族精神。材料二是黄旭华,“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黄旭华曾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我很爱我的母亲、妻子和女儿,但我更爱核潜艇,更爱国家。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综合分析著名科技工作者的话语,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爱国,创新探索,坚忍不拔,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作时,可以把他们这种在科技上的精神延伸到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上。以这些时代英雄为楷模。材料三“车牌1949的阅兵车并无乘员”,这是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的一个剪影。重点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表达崇敬和赞美。综合三则材料,我们现在的盛世是因为先辈的奉献,是因为无数科技工作者的付出,是因为无数人的努力。围绕“英雄”“榜样”“梦想”等来写。 【立意】共筑我中华;赞美英雄;歌颂祖国;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有爱国,创新探索,坚忍不拔,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爱国,事无巨细;爱国,关乎每个人。 【结构】标题就是观点《弘扬时代英雄精神,助力中华民族兴盛》,首段一组排比,引出观点,“我们应传承发扬时代英雄精神,勇立潮头,助力新中国兴盛蓬勃”。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弘扬时代英雄精神,需要树牢坚韧不拔的远大志向”,例举苏轼的经历;“弘扬时代英雄精神,需要怀揣淡泊名利的安定之心”,屠呦呦的正面例子;“弘扬时代英雄精神,力行无私奉献的至善乐事”,张玉滚等人的事迹。最后一段强调“我们唯有锲而不舍追求远大志向,不计浮云淡泊名利,立足自身默默奉献,方能弘扬时代英雄之精神,助力民族兴旺,国家富强”。 - 27 - 【素材】1.科学家黄大年勇于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八年时间,他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消防战士杨科璋为救怀中的孩子,献出年仅27岁的宝贵生命,书写“英雄归厚土,浩然天地秋”的拳拳大爱;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他们爱国、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无一不感动激励着我,曾经贫乏苍白的心泛起层层波澜。 2.大国工匠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恪尽职守,创新探索,无私奉献,他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所以成就了他们的不平凡。我们要相信,即使我们是一根蜡烛,也要“蜡炬成灰”,即使我们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所以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无私奉献的爱国者。让我们敬重英雄模范,以他们为榜样,爱国奉献,努力学习,争做时代楷模。谁给爱国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广义而言,就是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社会,爱她的子民,爱她的所有;就是自觉遵循,就是不违反不触犯;更是保护,是献出……凡此种种,我们未必全能做到,但只要能具其一,即为爱国,对吗?不狭隘吧?爱国,请允许我从小事做起,可以吗? 3.你看,江南鱼米乡,那金黄的稻田里,戴着草帽的老农,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尽管满是皱纹,每一条褶皱中都抑制不住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手里捧着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捧捧黄金;你看,乌苏里江江面上,晨曦微露,渔民高大的身影立在船头,他浑身披着金光,如同剪影般摄人心魄。只见他将手一扬,一张大网洒下,水面溅起了颗颗晶莹剔透的钻石;你看,布达拉前的广场上,伸着盛装的藏族同胞载歌载舞,他们高升的歌唱,挥舞着衣袖。那粗犷的歌声、豪迈的舞步、爽朗的笑声,绘成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画面。他们的幸福化成了一朵朵红云,镶嵌在脸上。这是五彩的祖国,快乐幸福的点点滴滴,拼凑成了一个万花筒,每朝每夕,每季每年,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27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