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部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符合这一描述的历史时期是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里的“功臣、昆弟、甥舅,本周”、“鲁、卫、晋、齐四国”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2.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宋太祖所采取的措施是 A. 强化宰相权力 B. 扩充中央禁军 C. 设置转运使 D. 派遣文臣担任知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改派文臣担任知州,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五代藩镇割据,为防止武将专权,改派文臣担任知州,而不是加强宰相权力,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宋太祖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改派文臣担任知州,没有体现扩充中央禁军的相关内容,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设置转运使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设置转运使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 ‎3.明太祖曾铸造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口。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变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这主要是因为司礼监控制了 A. 军权 B. 内阁 C. 票拟权 D. 批红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称之为“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多数不理朝政,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出现了司礼监甚至成为了真“皇帝”的现象,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由于司礼监太监控制了批红权而权力壮大,而不是军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司礼监没有控制内阁,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票拟权是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司礼监的权力,故C选项错误。‎ ‎4.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罗马帝国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一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贵族在这时期仍然享有特权,“贵族的特权被取消”说法错误,故A选项错误;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灭亡,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帝国的瓦解,故D选项错误。‎ ‎5.根据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掌握立法创议权和处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是 A. 议会 B. 国王 C. 内政部长 D. 首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相有权向议会提出法律的设立和废止的建议,并且首相有处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行政权,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掌握立法权,而不是立法创议权和行政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王权力受限制,是英国权力的象征,不符合材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至可知,英国内政部是负责移民、安全、法律和程序的部级部门,不符合材料,故C选项错误。‎ ‎6.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由多数党领袖组阁 ②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③首相是国家元首 ④掌握立法权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从议会产生,实际上对议会负责,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家元首是国王,而不是首相,③错误;英国掌握立法权的是议会,而不是首相,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7.华盛顿从在独立战争中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战后亲身体验到的美国政府软弱无力的窘境中认识到,美国要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建立的政体是 A. 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衡 D. 三权分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要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政府难以稳定政权,因此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当时邦联政府没有实权,无法稳定政权,因此建立了联邦制,而不是总统制,故A选项错误;分权制衡的指的是三权分立制,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之间的分立和制衡,材料内容与分权制衡和三权分立无关,故C、D选项错误。‎ ‎8.1792年,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随后托马斯·潘恩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此举表明法国 A. 正在支持美国进行独立战争 B. 对美国政体的全部接受 C. 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 D. 追求自由和反对资本主义压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国授予美国人乔治·华盛顿、詹姆斯·麦迪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托马斯·潘恩等法国公民身份”“托马斯·潘恩还被选举为国民公会议员”等信息可知,法国授予一些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重要的领袖公民权,体现了对美国民主政治和革命精神的认可,用以宣传法国革命的合理性,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因此这时期美国已经独立,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国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没有涉及美国政体的信息,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法国对美国革命精神的认同,没有涉及反对资本主义压迫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9.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或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和小选区的议会代表名额,并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这表明当时英国 A. 封建制度完善 B. 责任内阁制形成 C. 工业城市崛起 D. 所有人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32年”“减少了一些‘衰败选区’”“留出143个席位分配给其它城市”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是为适应工业城市崛起,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而不是封建制度完善,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于1721年出现,18世纪中期正式形成,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故D选项错误。‎ ‎10.下列法律文献与其所确立的政体,对应正确的是 A. 英国《权利法案》——民主共和国 B. 美国1787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C. 法国1875年宪法——君主制 D. 德意志187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1871年宪法意味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故A选项错误;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故B选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故C选项错误。‎ ‎11.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国家元首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④首相对议会负责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皇帝掌握大权,议会的权力很小,①正确;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德皇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②正确;德意志国家元首有很大的权力,而不是“统而不治”,③错误;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1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标志着中国 A. 开始步入封建社会 B. 古代封建帝制终结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选项正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开始步入封建社会,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终结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故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 ‎13.‎ ‎1860年《北京条约》取消了之前对传教活动只限于五口的限制,对此美国教会传教史专家拉托勒特指出,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表明 A. 中国逐步接受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B. 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 C.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D. 基督教在华传播得到了政策性的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8年和1860年的条约使传教士和中国基督教徒的地位起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的是西方获得了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权利,D选项符合题意。接受不接受宗教信仰自由,材料不涉及,A选项排除。基督教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材料未体现,B选项排除。 传教士和基督徒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材料也没有体现,C选项排除。‎ ‎14.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对英国开战 C. 太平天国运动背后有英国的军事支持 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致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同时为了筹措鸦片战争赔款,清政府加重了捐税,增加了农民负担,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就此爆发,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而不是主要对英国开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军队没有支持太平天国运动,故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故D选项错误。‎ ‎15.导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战争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BC项分别对应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排除。‎ ‎16.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清政府的士大夫看来,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日本的陆军也根本不是湘军、淮军的对手。清政府把临时招来的新兵调往前线。这种情况表明,中国 A. 近代化努力收效巨大 B. 清军训练有素 C. 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 D. 民族意识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举国上下都相当乐观”、“日本的海军跟北洋水师比起来不值一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人对这场战争抱以自信轻敌的乐观情绪,故本题选C;结合史实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中国的近代化成果的取得主要依靠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只是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有一定的成果,但不能称之为巨大,故可排除A;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为了说明战前国人对此战的一种心态,并不是为了说明清军训练有素的,故可排除B;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人还有盲目自大,不切实际的乐观心态,这恰恰不能说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可排除D。‎ ‎17.2009年2月温家宝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自强不息”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 林则徐抗击英国是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自由和民主 B. 太平天国运动实现了中华民族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 C. 义和团运动彻底击败了八国联军 D.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故D选项正确;林则徐抗击英国主要是为了禁烟,抵抗英国的侵略,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争取中国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故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没有实现中华民族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目标,故B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最后也失败,没有彻底击败八国联军,故C选项错误。‎ ‎18. 五四运动时期的对联:“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幅对联所反映“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 理性主义 B. 民主进步 C. 爱国主义 D. 科学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五四运动中涉及到的口号都是与归还青岛和废除“二十一条”有关的内容,显示的是强大的爱国主义,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是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B、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9.《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下列革命最早实践上述思想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巴黎公社 C. 俄国二月革命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法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符合材料中“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的信息,故B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A错误;俄国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政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不是最早实践材料中思想的革命,D错误。‎ ‎20.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结果包括 ‎①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②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③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月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故①②正确;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③错误。故选B,排除AC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概念区别,学生应该从两次革命的性质、结果等方面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1.1928年6月,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将旧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改北平为北京。这主要是为了 A. 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B. 强化北京传统政治中心地位 C. 遏制日本对华北的侵略 D. 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兆区各县属于清朝首都的统治范围,也属于北洋军阀的传统统治地区,国民政府将旧京兆各县并入河北省,并改北京为北平,主要目的是巩固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从而巩固国民政府的地位,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目的是为巩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地位,与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没有直接关系,并且不符合史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改北京为北平,目的是降低北京的地位,提高南京作为首都的地位,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日本尚未侵略华北,故C选项错误。‎ ‎22.‎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该材料表明 A.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 B. 全民族抗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C. 平型关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D. 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山西平型关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可知,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增强了抗战信心,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为抗日救亡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而不是第一次合作,故A选项错误;全民族抗战取得决定性胜利是1945年,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23日时期正处于全面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战主战场,故D选项错误。‎ ‎23.“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 A. 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B. 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 C. 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 D. 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到“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可知中共的工作重心由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经济建设,A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B错误。材料未涉及反抗外敌,C错误。材料未涉及争取民族独立,D错误。‎ ‎24.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称:“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巴黎公社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光荣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答案为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失败告终,A错误。二月革命是推翻沙皇专制,不符合题意,B错误。D是英国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 ‎2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 ‎(2)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新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 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解析】‎ ‎【详解】(1)朝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故察举制开始于西汉王朝;制度,根据材料“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根据材料“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 ‎(2)新规定,根据材料“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规定”可知,明中期后规定分地录取;作用,根据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可知,明中期后的分地录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历史文献?标志着该国确立了什么政体?‎ ‎(2)材料二所示的是什么政体?体现了什么原则?‎ ‎【答案】(1)《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政体 ‎(2)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三权分立原则 ‎【解析】‎ ‎【详解】(1)文献,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为国王而征收……皆为非法”等信息可知,文献内容主要体现了限制国王权力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献是英国的《权利法案》;政体,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政体,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没有三权分立的政体,即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因此材料所示的是美国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原则,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最高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其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历史》必修1‎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该法律文件是哪一场革命的产物?‎ ‎(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约法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答案】(1)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辛亥革命 ‎(2)制度:责任内阁制;意义:制约专制,维护民主 ‎【解析】‎ ‎【详解】(1)性质,根据材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产物,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因此是辛亥革命的产物。‎ ‎(2)制度,根据材料“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内阁总理对总统的制约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实行责任内阁制度;意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即制约当时袁世凯的权力,有利于制约专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政体。‎ ‎28.阅读下列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工友农友闹革命,秋收暴动天地惊。‎ 联合起来再向前,一杆大旗满地红。‎ 材料二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 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件大事?其后中国革命的革命道路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材料二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怎样理解“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 ‎【答案】(1)秋收起义;变化: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之路 ‎(2)遵义会议;理解: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解析】‎ ‎【详解】(1)大事,根据材料“工友农友闹革命,秋收暴动天地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中的“秋收暴动”指的是秋收起义;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革命中心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长征过程中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理解,根据材料“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通过遵义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军队和革命,使中国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也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从遵义会议的影响方面分析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