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2月月考文综试题 一、选择题 ‎1.“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 削弱相权 B. 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相权的信息,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属于经济政策,不符合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的信息,D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选用一些亲信组成新的机构以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能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 枢密院、中书省、军机处 B. 中朝、三司、尚书省 C. 中书门下、枢密院、内阁 D. 中朝、内阁,军机处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中朝成为决策权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明成祖时期选派左右亲信组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3.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古代帝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 分割地方权利 B. 监督监察地方 C. 发挥文官作用 D. 掌控官吏任免 ‎【答案】B ‎【解析】刺史主要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宋太祖设置通判也是监察地方官员,二者目的都是监察地方,B正确;材料中目的是监察,不是分割地方官权力,A错误;刺史并不是发挥文官的作用,C错误;材料说的是监察制度,不是掌控官吏任免,D错误。‎ ‎4.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共同方向是 A. 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C. 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 城邦政权向所有人的开放 ‎【答案】C ‎【解析】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方向是不断健全民主政治。故答案为C项。雅典民主不包括妇女,排除A项;雅典城邦没有“公民”到“万民”的变化,排除B项;D项中的“所有人”说法绝对,排除。‎ ‎5.如下图所示,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 习惯法是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公民法 B. 《十二铜表法》主要维护平民的利益 C. 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D. 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产物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的法律之外,是约定俗成,无文字依据,故A项正确,排除;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产物,故CD项正确,排除;《十二铜表法》主要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6.美国车牌由各州自行制发,除全美统一尺寸、标明发放地名外,其余内容元素和组合方式均由各州自主裁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B. 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 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D. 美国实行了邦联制度 ‎【答案】B ‎【解析】美国实行联邦制。这种制度最大特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相结合。材料“其余内容元素和组合方式均由各州自主裁定”体现出地方州具有一定的自治权,B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联邦制的特点,不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多元性,A和C错误;美国独立之初是邦联体制,D错误。‎ ‎7.关于德国1871年宪法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法国宪法规定总统权力很大,参议院和众议院权力很小 B. 德国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 C. 德国宪法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的退步 D. 德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是立法机构,权力很大 ‎【答案】B ‎【解析】1871年德意志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1875年第三共和国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B项表述正确;法国宪法规定法国总统和议会的权力都很大,A错误;德国宪法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的进步而不是倒退,C错误;德国帝国议会权力很小,立法权由联邦议会掌握,D错误。‎ ‎8.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 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 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所以答案选C。‎ ‎9.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中西交往的语言基础是被称为“广州英语”的一种变种英语。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传统的经济结构瓦解 B. 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C. 列强的侵略深入内地 D. 学习西方文化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英语的地位被流行于上海地区的洋泾浜英语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和《南京条约》中开放上海有关,强调的是对外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开始解体,瓦解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上海属于沿海地区,C选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当时仍然是传统思想占主导,D选项排除。‎ ‎10.近代外国在华侨民成为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该国设在中国的机构根据该国法律裁判。这项权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A. 领土主权 B. 关税主权 C. 司法主权 D. 贸易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国无权裁判”的现象说明中国当时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C正确;领土主权属于割让土地之类,A错误;关税自主权属于海关税收的问题,材料没有体现,B错误;贸易主权属于对外贸易问题,D错误。‎ ‎11.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 英国军舰巡查贸易 B.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 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答案】B ‎【解析】清朝的统治中枢是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威胁到了中枢机构。故答案为B项。英国军舰巡查贸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而且到的是天津,排除A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逃离北京的是咸丰帝不是光绪帝,排除D项。‎ ‎12.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 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B. 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 C. 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D.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答案】A ‎【解析】依据“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使得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A正确;BD两项反映中国的主权进一步被破坏,不利于中国现代化,排除;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无关,排除C。‎ ‎13.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特定的新旧交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这里“新的内容”是指 A. 反封建 B. 反腐败 C. 反侵略 D. 反满清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特定的新旧交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内容”是指反侵略,故C正确;反封建是历次农民起义的主题,故A错误;反腐败也是以往农民起义的内容,故B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前,出现了几次反满清农民起义,故D错误。‎ ‎14.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 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 英国军队援助太平军反抗清政府统治 D. 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英国大炮”是指鸦片战争,材料的内涵是说明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故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直接原因是自然灾害爆发,不是英军侵入,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英国军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错误。英军是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C项错误。‎ ‎15.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表述正确的是 A. 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B. 都极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把矛头指向清王朝,而《资政新篇》是一个改革内政、挽救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故A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极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而《资政新篇》无法反映农民阶级的诉求,因此对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没有起到极大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故C不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以平均主义为指导,而《资政新篇》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故D不符合题意。‎ ‎16.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 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 B. 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 C.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 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些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导致,D正确;战略决策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A错误;统治思想的腐化和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提出都属于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容,B和C错误。‎ ‎17.造成下图中“少了这一点”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 导致列强首次进入北京并烧毁圆明园 D. 便于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冀地区 ‎【答案】B ‎【解析】图中“少了这一点”指的是割让了台湾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割让台湾的近代列强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列强首次进入北京并烧毁圆明园,故C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便于列强武装控制京津冀地区,故D错误。‎ ‎18.“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要再现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是 A. 辽东战役 B. 平壤战役 C. 黄海大战 D. 威海卫战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英勇抵抗日军侵略,最后不幸冲撞日本军舰牺牲的爱国将领,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相符合。‎ ‎19.《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体现在 A. 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 B. 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D. 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列强侵华进入到一个新阶段,C选项符合题意;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额赔款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列强势力进入中国内地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掠夺在华矿权是从1885年《中法新约》签订后开始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0.近代中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府。”文中的空缺处应填 A. 宁波 B. 广州 C. 杭州 D. 福州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应准添设下列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放苏州、重庆等地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是《马关条约》,因此在空缺处应该是浙江省杭州府,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马关条约》内容,因此不是宁波、广州、福州,该三个地方在《南京条约》中已开放为通商口岸,故A、B、D选项错误。‎ ‎21.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于1900年11月23日宣称“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 A. 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B. 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 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其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从这一层面说明义和团是爱国者。C正确;A是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不符合题意;B项是《马关条约》的签订。D属于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不符合题意。‎ ‎22.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 三元里抗英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爱国;二是中世纪,即是封建社会、落后与愚昧。三元里抗英体现的是爱国精神,排除A;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所以答案选B;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排除C;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排除D。‎ ‎23.义和团运动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句话体现了义和团运动 A. 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 一定程度上推动清政府的改革 C. 已放弃侵略中国的企图 D.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答案】D ‎【解析】“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说明由于义和团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从这一层面上可见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D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扶清灭洋”,A和B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企图,C错误。‎ ‎2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①反对外来侵略 ②形成了统一的领导核心 ③笼统排外思想 ‎ ‎④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太平军与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多次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此为二者的共同点。故①项正确。②项,太平天国运动有统一的领导核心,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农民起义领袖;而义和团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缺乏组织性的团体,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故②项错误。③项,义和团运动没有区分外国侵略势力与西方先进文明,而是仇恨一切跟外国有关的事物,有着笼统排外的特点,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这一特点。故③项错误。④项,太平天国运动在湘军、淮军与以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为代表的中外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则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故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答案为C;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5.中国近代史上曾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渐愤交集”。该“议约”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光绪皇帝名义”、“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 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占中国领土或开通大量通商口岸的条款规定,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均有割地条款,A、B错误;二十一条”是1915年日本与袁世凯所订立,此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D错误。‎ ‎26.“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此话反应的实质问题是 A.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已经形成 C. 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清廷与列强反动势力正式勾结起来 ‎【答案】A ‎【解析】慈禧太后的话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之时对于列强的心态。其实质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正确;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并没有形成瓜分中国的局面,B错误;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列强的殖民地。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并不是说清廷与列强反动势力勾结,D错误。‎ ‎27.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 B. 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C. 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 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20世纪的大幕拉开”、“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集体亮相”指的是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战争的结果是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D选项错误,1860年《北京条约》被迫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8.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下列场景中,不该出现在当时的东交民巷中的是 A. 英国公使陪同家人散步 B. 许多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 意大利使馆在举办舞会 D. 日本军队在进行军事训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东交民巷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因此选项B不可能出现在1908年的历史纪录片中,B符合题意;英国公使、意大利使馆以及日本军队训练都是符合《辛丑条约》内容规定的,因此会出现在1908年的历史纪录片场景中,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中国近代史年代尺,适用于表达该设计的主题是 A. 资产阶级革命道路 B.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C. 不平等条约体系 D. 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题干“1842”“1860”“1895”“1901”,结合所学知识,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同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因此该年代尺反映了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近代史年代尺设计的主题是不平等条约体系,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开始于19世纪末,不符合材料,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1860”“1895”“1901”分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不平等条约,而不是实业救国的艰难历程,故D选项错误。‎ ‎30.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这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林则徐禁烟 ‎“致远”号撞向敌舰 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A. 寻求救国之路 B. 反抗外来侵略 C. 进行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属于反抗英国的侵略,“致远”号撞向敌舰是反抗日本的侵略,台湾军民抗日以及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这一组图片的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B正确;材料中图片并不是救国之路,A错误;民主革命不符合材料图片的主旨,C错误;材料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并不是推翻清政府,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顾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己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条约出自于哪场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9世纪中期另外一件与南京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件:太平天国运动(或者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2)原因:腐败严:慈禧挪用军费:疏于国防,军备落后。‎ ‎【解析】(1)战争:依据材料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性质变化: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件:依据所学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 ‎(2)原因:依据材料二“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可知是政府的腐败;依据材料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可知慈禧挪用军费;依据材料二“竟然只舰未添”可知是疏于国防以及军备落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