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江西省上饶市四校高二下学期联考(解析版)
2017年江西省上饶市高二联合考试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 1. 表1为孔子年谱(摘要)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548 4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前517 36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493 59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表1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 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 点睛:礼崩乐坏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指周代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井田制逐步解体、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和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等四个方面。本题材料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2.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B.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王位,违背了分封制下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的规则,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故答案为A项。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统一后确立,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诸侯称王打破了分封制的等级秩序,与宗法制无关,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3.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答案】A 【解析】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纲,儒家伦理在法律中得到强化。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这种规定维护父亲的权利,并非保护宗族利益,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排除D项。 4.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答案】D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唐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较大提高来看,是由于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在唐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故答案为D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文化下移趋势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表格中出现的这种变化无关,排除。 点睛:科举制在隋朝时确立,唐宋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材料中的变化符合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答案。 5. 下图是1840年以后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图,可以解释下图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注:图表中三列的前者都是:满族巡抚的数量,后者都是汉族巡抚的数量) A 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主要是在1864—1866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地主势力上升迅猛,1864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得到重用,导致晚清政坛出现这种变化。故答案为B项。从时间上可排除AD项;洋务运动于1861年开始,但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本题文字说明部分的时间信息非常重要。 6. 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同时,拟设译书馆。五月,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至高吕庙。这说明 A. 中体西用已运用于实践 B. 重视海防理念受到普遍响应 C. 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 D. 清朝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说明此时已运用于实践。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普遍响应”说法绝对,排除;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是指从军工企业转向民用,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 1870年到1880年间,中国的棉布进口始终维持在20000千关两(千关两是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左右,而棉纱的进口却从2000千关两增长到了近5000千关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D.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答案】C 8. 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A. 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 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 C. 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答案】D 【解析】溥仪的退位诏书宣告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从形式上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因此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故答案为D项。中华民国成立的标志是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封建势力仍然存在,反封建任务还没有完成,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取得彻底胜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9.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 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 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 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劳资间地位之平等”、“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可知国民党意在调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国民党为加强国共合作采取的“扶助农工”政策的表现,国共合作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国民党抗战期间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想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 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 A. 领导阶级 B. 革命主力 C. 革命任务 D. 革命背景 【答案】C 【解析】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为了完成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认为它们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基于所要完成的革命任务。故答案为C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主力是工人农民,三次革命背景各有不同,因此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势力;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已是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封建残余浓厚,仍然要继续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因此二者同辛亥革命一样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 毛泽东指出: “(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 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左”倾错误 B. 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 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D.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来看,湘南特委实行的是打击面过大的“左”倾路线。故答案为A项。这种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 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逻辑顺序,下表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 A. 南昌起义 B. 抗日战争时期 C. 遵义会议 D.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图示中的二级标题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阶段,三级标题为具体内容即包含的重大事件;依据时序,在国民革命时期后应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 13. 1937年9月,毛泽东发出指示:“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侧翼,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集中打仗为主。”毛泽东在此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 A. 集中优势兵力分割歼灭敌人 B. 从侧翼辅助正面战场的抗战 C. 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 D. 以空间换时间延缓日寇进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1937年9月即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了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分散的兵力在战略上打击敌人侧翼的方针,反对集中兵力对敌作战,可见毛泽东所说的共产党军队的抗战“方针”是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所述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14. 根据教育部规定,1952年下半年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学校的模式设专业。二是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材连同欧美教育体系完全被否定。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A. 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 B. 中国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 C. 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 D. 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这体现了中国教育深受意识形态影响,D正确;材料否定旧学校所用的欧美教育体系,没有提到欧美教育不适应新中国需要,排除A;材料体现中国高校开始进行教学改革,而不是开始建立高等教育体系,排除B;新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深受意识形态影响,而不是苏联教育较适合新中国需要,排除C。所以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的教育改革 15.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 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D. 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故答案为A项。“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排除B项;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C项;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是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表现,排除D项。 点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成为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16. 下表中事件和意义的对应关系准确的是 事件 意义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确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认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巩固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答案为C项。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此法律性文件并没有确立社会主义原则,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法制建设方针为平反冤假错案及法制建设提供了基础,排除D项。 17. 学界认为:罗马法包含了习惯、平民会议决议、元老院决议、国王谕令、裁判官告示、法学家的学说、法律条文。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突出反映了贵族意志 B. 罗马法具有良好的传承性与发展性 C. 罗马法很好维护了平民利益 D. 罗马法已经形成了体系化和制度化 【答案】B 【解析】从罗马法来源的广泛性可以看出,一方面罗马法继承了传统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 18.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国钢铁企业 A. 规模迅速扩大 B.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 内部竞争激烈 D. 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答案】D 【解析】在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工人总数增加、产量和投资额增加,说明企业规模和资本需求不断扩大,出现生产和资本集中的现象。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不仅仅只是企业规模的扩大,A项没有考虑企业数量减少的现象,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9.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王权适应了新的形势,完成了关键性的历史演变,于是,它在新的时期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位置,这是英国王权在剧烈的社会转型的动荡中未被淘汰而终于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是 A. 出让行政大权,建立内阁制度 B. 取消征税特权,尊从议会许可 C. 放弃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 D. 停止任命首相,接受政党政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学者钱乘旦认为,光荣革命后为适应资产阶级专政确立的形势,英国确立了限制王权、议会至上的原则,国王放弃了专制统治,承认议会权力。故答案为C项。责任制内阁出现于18世纪前期,国王当时还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A项;B项从社会转型来看,不是“关键性的历史演变”,排除;国王仍然拥有任命首相的权利,当时政党政治尚未产生,排除D项。 20. 布哈林所钟爱的原则是:“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下列政策符合上述原则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联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新中国计划经济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自由贸易存在,经济为消费者服务。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不允许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存在,不存在“消费者至上”的市场经济,排除ACD项。 21. 苏联某个时期中央撤销200个管理总局和处,地方撤销93个管理局。把一部分设立在各共和国境内的中央企业移交各共和国管理。采取上述工业改革措施最有可能是 A. 斯大林时期 B. 赫鲁晓夫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时期 【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在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因此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最有可能是赫鲁晓夫时期,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的改革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 22. 1932年,罗斯福竞选基金的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1936年,罗斯福第二次竞选,由25%下降到4%。罗斯福曾说:“有组织的大财团,在美国历史上……紧紧抱成一团,反对一个总统候选人,这还是第一次!”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 B. 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 C.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D. 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C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3. 美国二战后的一份报告曾指出:“从全面的战略观点来看,日本是世界四大工业地带之一,如果被共产党阵营所利用,将引起世界力量平衡的重大变化。”材料实际上说明 A. 日本为保存工业基础追随美国 B. 多极化是美国战略转移的结果 C. 美国力图削弱日本的战略考虑 D. 冷战成为日本发展的历史机遇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如果被共产党阵营所利用,将引起世界力量平衡的重大变化”来看,美国是基于冷战角度给日本定位,从而导致美国对日政策由削弱转为扶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从材料来看,美国将改变对日本削弱的政策,排除C项。 点睛: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美国对其实行削弱和强制进行民主改革的政策。但在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受“冷战”影响而爆发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又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 24. 当前,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不仅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会员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的会员国。这一现象说明 A. 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自由贸易区 C. 北美自由贸易区迅速发展 D. 美国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组织者 【答案】A 【解析】同一国家成为不同经济集团的会员国,说明区域经济集团具有包容性,不是排他性的组织。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美国并非所有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排除。 点睛:亚太经合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出多层次和包容性的特点。在相对松散的区域经济集团内,既有成员整体在亚太经合组织层面的合作,又有部分成员在各自组成的经济集团(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开展相对紧密的合作。本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但实征从未达到5%。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 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答案】(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外贸状况,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再次降低税率”“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等概括得出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的特征;根据材料中的“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等概括得出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的特征;根据材料中的“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1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840万海关两”,可以得出中国逐渐出现入超的特征;根据材料中的“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以及整体信息,可以得出半殖民地色彩严重的特征。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晚清的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来说明。 (2) 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根据材料中的“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可以得出“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的结论;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得出“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的结论;根据材料中的“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得出“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的结论。然后就上述结论作简要评价。 2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題。 下面是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大事简表。 1849年 英国废除鼓励发展英国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 1929年 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1934年 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数的71.4% 1934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到达华盛顿,当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大危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罗斯福不谋而合 上表从某些角度揭示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的两个趋势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答案】趋势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调整为国家干預。 说明: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将自由主义作为立国之策,这有利于打破贸易障碍,促进贸易和生产的自由交流、自由竞争;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預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預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趋势2: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局面。 说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世界上经济形态主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20世纪30 年代,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世界上出现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局面。 【解析】阅读材料,从中理清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根据“英国废除鼓励发展英国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到达华盛顿,当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大危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罗斯福不谋而合”,可以确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调整为国家干预的论题。根据“占美国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3/5,而全年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和“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数的71.4%”,确定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局面的论题。然后联系史实说明。论述过程观点要明确,史实要准确,逻辑要清晰。 27.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桑弘羊在汉武帝时直接掌管中央财政近三十年,《史记》称赞桑弘羊“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桑弘羊以前,许多经济行政权由中央与地方分掌,形成经济上的割据状态。他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 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财政行政。到武帝后期,盐、铁、均输已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再加上铸币权的集中,中央掌握经济命脉。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故应该加以控制,不能自由开放,他认为山泽之利必在深山穷谷之中,如果自由开放,事实上归豪强所专有,如此,小则兼并百姓,大则危害国家。他认为农业不是致富的唯一本源,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认为没有商业,则财富之源流断绝,而财物的消费即会缺乏,他从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桑弘羊经济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强化中央对财政的统一管理;重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通过发展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作用:民不益赋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財政行政,中央掌握经济命脉”可归纳为强化中央对财政的统一管理;根据材料“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 可归纳为重视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根据材料“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从自然资源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可归纳为通过发展商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第(1)问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内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削弱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步骤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带着问题对材料的方法。第一明确问题内容“桑弘羊经济改革的内容及作用”;第二根据问题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明确材料关键信息“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政策,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掌各郡国均输事务。将以前由各郡国经办的贡物运输集中到中央处理。统一全国粮食、盐铁等財政行政,中央掌握经济命脉”“他肯定山林川泽为国家所有”“商业也是致富的本源…他从自然资源地域分工说明商品流通的重要性。”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整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桑弘羊经济改革,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 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