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中学高三阶段性抽测二(12月)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高三阶段性抽测二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 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 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 。 A. 清净 修身养性 挥洒自如 B. 清静 休养生息 挥洒自如 C. 清净 休养生息 游刃有余 D. 清静 修身养性 游刃有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和成语意思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近义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清净”,清洁纯净;“清静”,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前者侧重“净”,即纯净无污;后者侧重“静”,即安静。从语境来看,“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境界”,且后面说“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可见此处主要侧重纯净,应使用“清净”。“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度很大,从语境来看,句中是说个人用书法之类来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应使用“修身养性”。“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这两个成语的区别度也很大,从语境来看,前面是以书法为例,故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此处使用“挥洒自如”更恰当。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A.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 B. 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C.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 起死人而肉白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这是针对修辞设题。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B项,“你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这两句应是使用比喻中的借喻,“蓬草”喻指头发,“苔藓”应是喻指胡须。A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岗也动了”,“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岗也动了”,这是使用夸张的修辞,属于夸大型,突出“大虫”吼声之大,威势之盛。C项,“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扪”,用手摸,“历”,经过,“参、井”是二星宿名,这是借助人物的行为夸大了蜀道之高险,使用了夸张。D项,“起死人而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也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3. 以下两副对联,恰当的横批是 甲: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 乙:三星高照花红柳绿春不老,万事亨通物阜家丰岁常春 A. 迎春接福/家庭幸福 B. 春暖大地/吉星高照 C. 春风化雨/福如东海 D. 春回大地/人寿年丰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以下两副对联,恰当的横批”,这是针对对联设题。首先理解“横批”与“对联”内容之间的关系,横批对于对联的意义,是对对联的概括和补充,起到揭示主题或评论的作用。然后分析对联所给的对联的内容,“绿竹别具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上联写绿竹,绿竹表示欣欣向荣的春景,下联写红梅,红梅表示热热闹闹的新年气氛,可见这应是春联,而且以写景为主,“红梅报春”说明春回大地;“三星高照花红柳绿春不老,万事亨通物阜家丰岁常春”,上联“春不老”,指人的青春长在,下联“物阜家丰”,指物产丰盛,万家丰收。接着分析选项,A项,“迎春接福”侧重人的活动,而甲联侧重写景,不当。B项,“吉星高照”指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这与乙联的上联“三星高照”重复,不当。C项,“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这与甲联的意思不合。D项,“春回大地”“人寿年丰”都与所给的对联内容相合,正确。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人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生活世界中的说理从来不具有数学证明的强度。 。 , 。 , , 。我借助你的论证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不是被你的逻辑逼着接受它。 ①与其说说理的目的在于从智性上使对方臣服 ②我虽然不曾想到这个结论 ③不如说说理旨在创造新的理解途径 ④你说服我,是把我此前不接受的结论连到我已经理解的道理上来 ⑤但它是可理解的 ⑥你的论证充当了重新组织我的理解的干线 A. ⑥②⑤①③④ B. ①③④⑥②⑤ C. ④②⑤①③⑥ D. ②⑤④⑥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这段文字的论说对象是“生活世界中的说理”。可以先从关联词的角度分析所给的六个句子,把小分句连到一起,第①句中说“与其说”,从关联词搭配的角度来看,下一句中必然是“不如说”,由此找到第③句,可见①③应放在一处;第②句中说“我虽然……”,从关联词搭配的角度来看,下一句中应有“但”“但是”等词语,由此找到第⑤句,②⑤应放在一处。然后再找出句中的代词,如第②句中的“这个结论”,六个句子中,只有第④句中提到“……我此前不接受的结论……”,故②应放在④的后面。第⑥句中“你的论证”与语段最后一句中“我借助你的论证……”又连到一处,故⑥应放在最后。考生还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来判断。 5.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A. 人如果立于高处但蒙上眼睛,就看不到前面的危险 B.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总是有看不见的滑轮和绳线相连 C.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朋友之间也就会变得尔虞我诈 D. 谁试图想要加害于他人,事实最终必将祸害到自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漫画“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这属于图文转换的类型。从图画中可以看出右边一个人蒙着眼睛站在高凳上,左边的人想踢倒凳子,两个人的脖子上都套着绳索,中间有滑轮将绳子相连。漫画的主体应是左边的人,理解寓意的时候也应从左边人的做法和结果入手。A项,“人如果立于高处但蒙上眼睛……”错误,该选项强调蒙上眼睛,只关注了右边的人,理解片面。B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有误;选项强调相连是对的,但“利益相连”不对,图画中显然强调的是“生死”,偏离了主题。C项,“朋友之间也就会变得尔虞我诈”有误;“尔虞我诈”表示两人都想加害对方,这不符合右边人的做法。D项,侧重于左边人的行为,方向正确,害人最终害己符合绳套的寓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观察画面,把握画面的内容,确定画面的主体、细节。画面包含的内容有两个人、一个椅子、两个滑轮、一根绳子,细节是踢出的那只脚。从上往下来看,上面是两个滑轮,滑轮上是一根绳子,绳子的两端分别吊着一个人,其中左边那人站在地上,他想要把右边站在椅子上的那人脚下的椅子踢倒,其结果可想而知,右边的那个人从椅子上掉下来,左边的那个人必然会被吊死。这幅漫画要说明的是试图加害别人的人,最终也会害到自己。D项,“谁试图想要加害于他人,事实最终必将祸害到自己”正确。A项,“人如果立于高处但蒙上眼睛,就看不到前面的危险”有误,该选项忽略了漫画的细节,即站在地上那个人伸出的脚,故对漫画主体的判断偏离了。B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总是有看不见的滑轮和绳线相连”有误,该选项也是忽略了漫画的细节,对于主题的理解偏离了。C项,“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朋友之间也就会变得尔虞我诈”,从图上看不出“尔虞我诈”,只能看出站在地上那人心怀不轨,故错误。 6. 国庆期间,小明外出郊游并写下了旅行笔记记录沿途见闻。 下列各句中,不可能出现在他笔记中的一项是 A.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B.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可能出现在他笔记中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题干给出的情境是“国庆期间,小明外出郊游并写下了旅行笔记记录沿途见闻”,“国庆期间”交代了时间,也交代了季节,即应为秋季。C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从“接天莲叶”可知,这应是夏季,这句诗出自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歌前两句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六月”是夏季,故季节不对,错误。A项,“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菊初黄”间接交代了季节,应为秋季,这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B项,“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叶落”“胭脂色”指明这应是秋季。D项,“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此处的荷花香味已消,绿色已残,“西风”是指秋风,故这两句也是秋季。 7. 朋友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心灰意冷,下列句子中适合用来激励他(她)的一项是 A.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B.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适合用来激励他(她)的一项”,这是考查用语的得体性。题干给出的情境是“朋友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心灰意冷”,要求是“激励”。D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句话的鼓励意味很强,避开了朋友考试成绩不佳这一情况,正确。A项,“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办事犹豫不决,反遭受祸害牵累。这句话更像责备,而且更容易让朋友想起考试成绩不佳这一事实,同时“反受其乱”这样的结果更让人恐惧,不当。B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劝勉人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这与题干给出的情境不合,朋友不是“不勤奋”,而是考试欠佳,故错误。C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说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是鼓励人多读书,也与题干中的情境不合,错误。 8. 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A. 紫藤,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紫色以高贵性、神秘性吸引着世人。紫藤为暖带及温带植物,产于河北以南黄河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植物百科词典》) B. 踏上跑道,是一种选择。离开起点,是一种勇气。驰骋赛场,是一种胜利。运动健儿们,用你的实力、你的精神,去开拓一片属于你的长跑天地。(某校运动会广播稿) C. 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词) D. 根据考勤记录,发现以下学生出现旷课现象。为严肃学风,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对以下无故旷课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希望受到通报批评的学生能够认真反省,积极改正错误,自党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其他学生要以此为我。(学校通告) 【答案】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 。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注]。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魏源传》,有删改) 注]:直庐:值班房。 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请输钞代两税之半 输:传递 B. 源与廓、昌祺发仓廪 发:打开 C. 事竣还朝 竣:完毕 D. 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焓罪状 宥:宽恕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因特殊原因朝廷强招丁忧的人为官,叫做“夺情”。官员守丧期满之后,朝廷就可以起用。 B. 伍,是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文中用来代指军队,今天也有“参军入伍”之说。 C. 疏,疏通、分条陈述,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战国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朝始称为奏。汉代臣僚分析问题的奏章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又称为奏疏。而“表”是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D. 朔望,农历的每月第一天称为“朔”,一般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望日的第二天,叫既望,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称为“晦”。 1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源体察民情,安抚灾民,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魏源深得朝廷重用,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之后被重新任用。 B. 魏源本来被委以重任去安抚大盘山的乱民,但他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皇帝又命令他去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C. 魏源整治边镇有方,但因推荐兵部侍郎于谦等事被谏官以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将魏源闲置不用。 D. 魏源曾经因为断案不当和上报辽王罪状有隐瞒而两次获罪被关进监狱,但是之后他都得到了宽恕。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 (2)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 【答案】9. A 10. C 11. C 12. (1)皇帝认为(因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 (2)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请输钞代两税之半”,“输”如解释为“传递”,与语境不合,“输”的对象是“钞”,目的是“代两税之半”,这句话的意思是“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输”应解释为“交纳”。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皇帝将魏源闲置不用”理解错误,原文“帝以源有劳,置不问”是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搁置不予追究。选项曲解了“问”的意思。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C项,考生可以根据选项中“推荐兵部侍郎于谦”这一内容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文章第三段的表述是“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如果把“置不问”理解成“皇帝将魏源闲置不用”,那么前面“帝以源有劳”就讲不通了,根据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这一意思,可见皇帝应是把谏官的弹劾搁置不予追究。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以“,认为;“廉正”,清廉正直;“命”,任命;“为左布政使”,“为”放在官职前解释为“担任,做”;“俾”,使,让;“之”,动词,到,去。第二句中,“旋”,不久;“坐”,因……而获罪;“决狱”,断案,“狱”,古今异义词,案件;“俱下狱”,被动句,一起被关进监狱,此处的“狱”,监狱。 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他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 宣德五年,河南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因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廨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了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因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没有允许他的请求。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搁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早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给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提出,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正统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需在初一和十五上朝。正统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 陈维崧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13. 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梅”的?请根据上阕内容进行概括。 14. 分析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案】13. 从数量,颜色,姿态,气味等方面来正面描写,同时游人争赏侧面描写了梅花繁盛美景。 14. 首先写出了空城寂寞,亡国有恨的悲叹;接着由用泪画成(泪眼愁看)的《梅花图》慨叹梅花开放时节人们争赏的情景已无踪迹(人生如梦般虚幻);最后表达携带此画,漂泊江海,度过余生的隐逸情怀。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梅’的”,且要求“根据上阕内容进行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物象的能力。首先到上阕中圈出写“梅”的文字,如“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十万”是写梅数量之多,“琼”“银”“玉”是写梅之颜色,“矫”“翩”是写梅盘曲昂健、轻盈铺张之姿态,“香”写梅之清香,这些都是对梅花的正面描写,“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这几句是写游赏之人,一个“争”字写游人游赏之态,这几句借助游人争着来欣赏梅花侧面表现梅花繁盛的美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第一步要审,即仔细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本题鉴赏的对象是“梅”形象;鉴赏的要求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根据上阕内容进行概括”。第二步要找,即找到诗歌描绘形象的有关词句。上阕中直接描写梅的句子有“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这是侧面描写。第三步:析,即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要透过词语的字面意思并结合词的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第四步:要结,即总结形象意义。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本题只有回答出从哪些方面来写梅就可以了。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同时要注意是回答“情感变化的过程”,且是结合“下阕”。“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一个“孤”字,一个“只”字写出了空城之寂寞,一个“叹”字,一个“恨”字流露出亡国之恨,“五陵”本是指西汉五位皇帝的陵墓,而此指明太祖孝陵,故这几句处处流露出清初前朝遗民的兴亡之痛;“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上阕所写的梅之盛景已经没有了,眼前唯有一幅用泪画成的《梅花图》,泪眼愁看之中皆是遗民群体“孤臣孽子”的感情的披露;“只能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江海余生”用苏轼《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意,表达要携带此画,漂泊江海,不问世事,度过余生的隐逸之情怀。下阕从悲到叹再到流露归隐之意,把人物心情的变化表露无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嗓,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①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弟弟病尚未治好时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其间写了这首诗。 15. 请分别简析诗歌第二、三联中“满”和“生”字的表达效果。 16. 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 【答案】15. “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生”字以动写静,写出暮霭渐渐升起的情态,描绘出日暮时分的场景,渲染了环境的凄迷。 16. 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诗歌第二、三联中‘满’和‘生’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这就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而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如“满”,长满,布满,这就说明石阶上的青苔非常多,非常密,为何会如此?自然是来人很少,这就表现出此处气氛冷清。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如“生”,句中是说暮霭从茂密的树林中渐渐升起,以动写静,渲染了环境的凄迷。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回顾技巧的种类,主要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然后浏览诗句,“雨过一蝉嗓,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再结合题干的要求“相同之处”,可以知道,本题主要应从反衬的角度来分析,首联是以动衬静,尾联是以乐衬哀。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4)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越明年,政通人和,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7)辘辘远听,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8)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答案】 (1). (1)乘骐骥以驰骋兮 (2). (2)烽火扬州路 (3). (3)但见悲鸟号古木 (4). (4)往往取酒还独倾 (5). (5)百废具兴 (6). (6)拄杖无时夜叩门 (7). (7)杳不知其所之也 (8). (8)无以至千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骐骥”“驰骋”“烽火”“具”“拄杖”“叩”“杳”“至”等。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维斯瓦河的琴声 张春风 ①一天,芭芭拉偶然看到报纸上一条广告:享誉世界的波兰小提琴演奏家多曼斯基,在汉堡寻找一名弟子。芭芭拉不禁怦然心动。 ②第二天清早,多曼斯基下榻的宾馆门前,应试的小提琴手早就排起了长队,芭芭拉背着小提琴排到了最后。三个小时后,终于轮到了芭芭拉。金色大厅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对着她,说:“你可以拉琴了!” ③芭芭拉紧张地点了点头。很快,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他回过头,惊喜地说:“孩子,你被录取了!” ④第二天,老人邀请芭芭拉去花园做客。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聊完天,老人拿出一张琴谱,说:“一个月后,波兰将举行青年小提琴大赛。我已经替你选好了曲子。如果你夺得冠军,我就正式收你为徒!”芭芭拉郑重地接过琴谱,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为《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 ⑤然后,老人闭上眼睛,亲自示范了一遍。芭芭拉不禁暗暗赞叹:多曼斯基果然名不虚传,那琴声,让人如临其境。 ⑥一曲终了,芭芭拉尴尬地说:“这曲子挺难!”老人笑了:“所以,只有你才有资格拉!”芭芭拉鼓足勇气,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⑦从此,芭芭拉每天勤奋地练琴。一开始,她总是错误百出,但后来越拉越好。那天,芭芭拉演奏完,老人终于露出了微笑。 ⑧终于,两人抵达了华沙。 ⑨小提琴大赛后天举行,老人决定让芭芭拉最后练一次琴。两人一路攀上了维斯瓦河畔最高的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 老人平静地说:“开始吧!”芭芭拉说:“我怕!”老人愤怒了:“这是最好的练琴地方。瞧,波兰的维斯瓦河就在你脚下。它是雄伟的,哀伤的。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领悟曲子的精髓!” 芭芭拉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拉响了琴弦。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 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芭芭拉拉完最后一个音符,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后来,小提琴比赛如期举行。可惜,芭芭拉名落孙山。 赛后,芭芭拉蹲在走廊里掩面而泣。这时,多曼斯基走了过来:“芭芭拉,从今天起,我正式收你为弟子!”芭芭拉惊呆了:“可是,我并没有夺得冠军!”老人的眼中噙着泪:“那都不重要!”芭芭拉低下了头:“你早就知道真相?”老人点了点头:“是的,我早就知道!” 原来,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德军攻占了波兰。芭芭拉的祖父是一名纳粹军官。那天,他带领士兵冲进了一个犹太人的住所。当时,多曼斯基才七岁。老多曼斯基知道大难临头,想用一盒珠宝换回两条性命。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因为,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回去后,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 第二天,芭芭拉的祖父决定亲自送还小提琴。谁知,老多曼斯基已经服毒自杀。因为,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后来,多曼斯基被孤儿院收养。长大后,他子承父业,成了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可是,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以收徒为名四处寻找那把小提琴。直到,芭芭拉的意外出现。 其实,芭芭拉的琴艺并不突出。但是,多曼斯基认出了那把小提琴。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 芭芭拉说:“其实,当我看到报上广告时,就已经认出了你!我知道,你在寻找这把小提琴,也知道,你在寻找我的祖父!” 老人叹了口气,说:“是的。当年波兰沦陷,我父亲悲愤交加,在维斯瓦河畔的悬崖上谱写了这首曲子。我将你引到华沙,就是为了亲手杀死你。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跟我来?” 芭芭拉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祖父唯一的孙女,我要替祖父赎罪。可是,你当时为什么不下手?” 老人哽咽着说:“我早就想对你下手了。但是,我要等到先父的忌日,然后将你推下悬崖,用鲜血祭奠我父亲的亡灵。你知道,以我的威望,绝对没有人怀疑!可是,你的琴声唤醒了我的良知。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18. 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加以概括。 19. 文章①段中二个句子分别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 ②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 20. 文章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21. 请探究题目“维斯瓦河的琴声”的深刻意蕴。 【答案】18. 老人与 芭芭拉聊天,并让其练名曲《维斯瓦河》,照应题目,为下文确认芭芭拉的身世作铺垫。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老人听到芭芭拉演奏后的惊喜为后文写老人收琴艺不佳的芭芭拉为徒的原因埋下伏笔,亦为下文写老人让芭芭拉到维斯瓦河畔最高悬崖练琴做铺垫。 19. ①表现了多曼斯基听到芭芭拉琴声的惊喜、惊叹和内心放下仇恨的释然和轻松。 ②表现了芭芭拉极度紧张之后的轻松。 20. ①芭芭拉的祖父明白了虽然他拥有了这把琴,却无法拥有它的灵魂。②小提琴与老多斯曼融为一体,提琴被老多斯曼赋予艺术家的精神,是艺术家生命的体现。③强取并不能真正获得其精魂,表达了芭芭拉祖父的懊悔之情。 21. ①芭芭拉在维斯瓦河最高悬崖处演奏名曲《维斯瓦河》,绝望中透着无奈,这是赎罪的琴声。②维斯瓦河的琴声让多斯曼放弃了复仇的念想,启示我们只有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③音乐融入了艺术家的生命,能够启迪人,可以唤醒人的良知。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④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首先找到第四段,明确写了哪些内容,“整个上午,老人只是跟芭芭拉漫无边际地聊天……这是一张破旧的手写琴谱,曲名为《维斯瓦河》,看样子,年代十分久远”,这一段写老人与芭芭拉聊天,并让她练习《维斯瓦河》这一曲目,这与文章标题“维斯瓦河的琴声”相照应,为下文“在聊天中,又确认了芭芭拉的身世”做了铺垫;同时老人让芭芭拉练习《维斯瓦河》并约定参加波兰青年小提琴大赛,紧承上文老人“被悠扬的琴声吸引住了……惊喜”,引出下文到维斯瓦河畔最高悬崖练琴这些情节,也为下文写老人收琴艺不佳的芭芭拉为徒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考生可以先概括第四段的内容,这一段主要写了两个内容,一是写老人与芭芭拉漫无边际聊天,二是老人让芭芭拉练习《维斯瓦河》这一曲目并约定参加波兰青年小提琴大赛,同时交代手写琴谱的样子,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既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同时又为下文解开谜底时所说“在聊天中”确定芭芭拉的身份做了铺垫,同时这一段还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这些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①段中二个句子分别刻画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这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首先要确定句子描写的对象,然后明确描写的手法,最后结合上下文设置的情境来分析人物的心理。“他呆呆地站在那里,眼中噙满了泪水”,这句话的主语是“他”,即老人,句中主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描写,如“呆呆地”“噙满”等,这是老人听到芭芭拉在悬崖上演奏《维斯瓦河》曲子时的表现,结合芭芭拉的演奏情况“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芭芭拉的演奏让老人大为惊叹”,此处的描写表现出老人听到芭芭拉琴声的惊喜、惊叹和内心放下仇恨的释然和轻松。“突然心力交瘁,瘫软在地”,这一句的主语是“芭芭拉”,句中主要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结合上文“脚下是万丈深渊,芭芭拉吓出了一身冷汗”“我怕”等内容,可以知道“心力交瘁”“瘫软”等词语表现了芭芭拉极度紧张之后的轻松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中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是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首先要确定画线句的位置,然后分析句子。此类题目一般可以采取抓关键词法、回归语境法、句子特色法以及原因法。“那一刻,他恍然大悟。原来,他永远都不可能真正拥有这把小提琴”,此句中的“他”是芭芭拉的祖父,“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人对某事情一下子明白过来、突然醒悟”,考生可以思考如下问题:他明白了什么?是什么让他明白了这一点?结合上文小提琴的来历,“芭芭拉的祖父只要墙上的一把小提琴。因为,他痴迷于乐器收藏,早就看出那把小提琴价值连城。老多曼斯基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可见小提琴是强夺而得,强夺得到的只是这把小提琴的形,却无法得到其内在的精魂;那么是什么让芭芭拉的祖父明白了这一点呢?“芭芭拉的祖父忍不住拉响了小提琴。可是,听到的却只是呜咽,仿佛它的主人痛苦的叹息声”,可见小提琴与它的主人已经融为一体了,再结合下文老人父亲的身亡,“对于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来说,失去了乐器,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小提琴与老多斯曼融为一体,琴在人在,琴丢人亡,是艺术家生命的体现。结合这些内容即可分析句子的含义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题目‘维斯瓦河的琴声’的深刻意蕴”,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题,目标是探究标题的深刻意蕴。可以从表层意开始,从文中来看,维斯瓦河的琴声应是指芭芭拉在维斯瓦河最高悬崖处演奏的《维斯瓦河》乐曲,然后找到描写此次乐曲的内容,“一开始,琴声低沉哀婉,百转千回;接着,琴声如暴风骤雨,充斥着歇斯底里的绝望;最后,琴声又回复了平和坦然”,从“低沉哀婉”到“歇斯底里的绝望”再到“平和坦然”,这是芭芭拉在借助琴声替自己的祖父赎罪,这琴声让老人放下了复仇的念头,“我仿佛听到了父亲在拉琴。那种绝望中的无奈,让我心生愧疚。纵然是我,也拉不出那种境界。因为,我的心中只有仇恨……如今,一切都过去了。我终于明白,只有彼此宽容,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这样的琴声让老人意识到只有宽容,只有放下仇恨,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融入艺术家生命的音乐具有启迪、唤醒人的良知的功能。 六、作文 22.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标签,是用来作为识别的标志。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贴标签,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贴标签。 【答案】标签 让我们记住爱,记住时光。 ——题记 “妻管严”、抠门小男人、怕冷,缺少男子气概…… 偷偷地在心里给父亲的形象贴上了这么一张标签。 是的,我讨厌我的父亲——没有太多的生意应酬,却整天笑哈哈的“憨大头”; 没有整洁笔挺的黑色衣装,却总是穿着围裙在厨房给妈妈打下手的“家庭煮夫”;没有坚强的体质,一到冬天就裹得像只狗熊的缩头乌龟…… 于是,我一直以为,只要父亲一天不改变,我心里的那张标签永远也撕不下来。直到那个夏天,我发现我错了。 所有人过生日都应该是开心的,我却未然,一大早,没有生日的祝福,没有收到过生日的资金,心情怎么会好,来到楼下,我拿个父亲却一点没有觉察到我的不愉快,依然笑呵呵:“生日就是应该多吃点面嘛。”接着,他便从厨房里端出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还不放块排骨!我瞪了父亲一眼:“怎么不是排骨面!”父亲却依然笑着:“唉呀,老爸的私房钱都被你妈克扣了,哪来钱给你买排骨呀,你凑合着吃吧!”又是同样的理由,说到底,不就是小气嘛,我又看了一眼碗里的面,更是丧气,扬长而去。 我知道,父亲这张“小气标签”在我心里是根深蒂固了! 一大早就因为父亲的面闹得不开心,紧接着的补习课也头昏脑涨的,脑子里都是父亲那不争气的抠门形象。 终于下课铃响起,我慢慢的收着书包,其实是不想那么早回家看到父亲。走到校门,看着同学们的爸爸都开着车来接,心里更是不好受。怎么我的父亲是这么样没出息的人呢! 这时,抬眼看向前方,我突然望见就在前方的台阶上,坐着一个小小的身影,没有那么高大,没有那么魁梧,他只是低头吃着手中的馒头,那么香甜,有树叶落在了他的发梢,有风吹乱了他的刘海,然后他发现了我。 依然是笑着的,傻傻的向我走来,我看着他手里的馒头,心突然酸了,他笑着说:“这,这便宜,女儿,走。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带你去吃肯德基去。”有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泪水便夺眶而出,抢过父亲的馒头便啃了起来。 撕下心里的标签,我的父亲,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父亲,这是新的标签,父亲,你满意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材料,把握关键词,“标签,是用来作为识别的标志。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贴标签,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贴标签”,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标签”,第一句给出了“标签”的定义,“标签”是贴在或系在物品上,标明品名、用途、价格等的纸片;第二句“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这一句从有形的具体的“标签”引出“无形”的标签,可以标志虚拟的路径,也可以标志人生的目标,这就拓展了“标签”的内涵;第三句“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贴标签,也会在不知不觉间被贴标签”,“贴标签”,本指贴在盛器上的样品名称或检验合格标签,也比喻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这体现出对人对事的态度。“标签”其实是内容的一种外化,可以写“标签”它代表了一种价值操守,写自己的追求与坚守;也可以写“标签”没有标志性,不要被标签迷惑。 参考如下: 人生的本原不会改变,别让华丽的标签改变你正确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拒绝华而不实的“标签”,追求名实相符的坦荡人生。 真正发自内心的爱意,不需要贴上“善良”“美好”之类的标签。 撕下贴在文化上的标签,还文化和精神以清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