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论述类文本阅读(1)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题目的方法可以用“两个辨明,四个警惕”来概括。‎ ‎“两个辨明”指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辨明“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正确”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知识上、事理上的错误;“最为准确”指对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特征与作用等,做出了科学、规范而周密的解说。“不属于”指该选项所表述的内容或许正确或许错误,但不在该重要概念的范畴之内;“不符合文意”则指该选项与文本信息有不相符的地方。‎ ‎“四个警惕”是指警惕范围扩缩,警惕扭曲文意,警惕混淆时空,警惕胡乱组合。1.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扭曲文意指选项故意扭曲文本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意思的方向引领。3.混淆时空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顺序,但有些选项会故意混淆事物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4.胡乱组合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其中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识分子,以独立为第一义 界定和划分“知识分子”大致有两种标准:一种是职业标准,一种是精神标准。对“知识分子”,人们可以从社会职业分类上下一个颇为宽广的定义,也可以从一种精神思想特征上下一个相当狭窄的定义。 如果要对所有知识分子提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标准或者说“职业伦理”,那么,我想能够提出来的只能是“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包括经济上的自食其力、有自己内在和外在的尊严。也就是说,他们应当比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更加关注和热爱他们工作的对象,关注对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为此,他们应当具有一种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正是基于上述兼顾职业和精神两方面的观点,我认为应当是“独立”而不是别的什么,成为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也是一个比较基本的标准,是知识分子的优先义,或者说“第一义”,即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先有比较独立的精神人格,然后才有其他。独立当然不是指完全在客观上独立,脱离社会而孤立,而是说知识分子一旦进入此行,一旦从事观念性工作,就应当有一种思想和精神上要尽量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要求,并且努力为自己创造保障这种独立的政治和经济条件。独立是第一步。独立不是最高的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但在一段时间里也有可能是最高的要求——‎ 如果这种独立的条件被从外部几乎剥夺殆尽。‎ 独立于什么?怎样才算是独立?如何保持独立?首先,我想知识分子应当独立于权力;其次,知识分子也应当独立于金钱;最后,知识分子还应当独立于大众。“独立”主要是指一种精神人格的独立,但就像自尊需要一种社会的基础一样,独立也需要有一种社会的基础。独立需要得到社会的保障。如果知识分子不断被软硬兼施地打击,摧残,如果连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物质生存的基本条件也得不到保障,即便他们独立意识再强,也很难说能够独立,或者说只可能有极少数人的悲剧英雄式的独立。而这种独立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说是等待而来的,恩赐而来的,于是这种“独立性”还包括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性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要求,因而他们也就必须为此有实际的努力斗争和争取。‎ 保持独立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努力,一个方面是在客观世界争取能够保障自己独立性的东西,首先是自己能够养活自己,如果可以用笔耕养活自己,使谋生和观念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当然最好不过,如果实在不能,也能用其他的工作养活自己;另外,争取独立还包括争取观念产生和传播的自由空间,甚至如果能够自然而然地有一些名望和权力也不刻意拒绝。另一个方面是在内心世界降低欲望,不以追求权钱名为自己的目的,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适可而止,甚至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为了真理承担艰难的物质生活与其他压制和迫害。就像《理念人》的作者刘易斯·科塞所说,理念人应当是为真理而生活,而不是靠真理而生活。 总之,我们强调独立性是在个人的意义上强调的,这也是“人格独立”的应有之义。在某种意义上,知识分子虽然最后可以选择加入到某个集团,成为这个集团最虔诚的一员,但他先决地还是个人本位的。在这个意义上,称他们为“分子”也是有道理的,即他们先决地是个别的“自由分子”而非“组织成员”。 ‎(选自《读书》,有删改)‎ 下列有关“知识分子”的标准——“独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应当是知识分子比较明显和普遍的辨识标志,这是作者从精神思想特征上对知识分子做出的界定。‎ B.“独立”,即尽可能地在人格、精神上独立,不涉及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和经济能力。‎ C.知识分子关注对某些具有真理性的观念和知识的探寻或守护,不为任何个人或集团的利益、立场而扭曲这些观念和知识。‎ D.“独立”不是对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而是基本的要求。因此,在独立的基础上,总会有更高的要求。‎ ‎【答案】C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著有《独立知识分子》一书,向读者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如苏格拉底、维特根斯坦、萨特、陈布雷、王小波、史铁生、张承志等人,评述他们的思想,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思想、著作,传递了“独立为知识分子第一义”这一基本观点。‎ 何怀宏教授认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其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体现在知识分子不畏惧行动精英的权力,不谄媚大众和舆论,具有精神创造能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之情和对新一代知识分子所寄予的希望。‎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独特的差异性和生命力。微电影作为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新生事物,具有何种审美与价值定位,值得我们思考,从而明确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简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对生活面貌的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学。‎ 自媒体时代下,以微电影为典型,电影美学转向了强烈的纪实美学,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渗透大量的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从而实现对美的构造。例如,关注度较高的微电影作品《老男孩》,以一对“老男孩”‎ ‎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5.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 理解重要概念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首先,审准考查的是哪一重要概念;其次,审准判断的标准。‎ ‎2.锁定区间。即找准与选项内容相对应的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 ‎3‎ 重登舞台找回梦想的剧情,来再现受众心中那份年轻时的梦想,从而让受众切身体会青春的逝去与生活的艰辛。微电影作为现代自媒体时代下的典型代表,重在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种纪实的美;但并非完全刻画生活,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可见,微电影中对现实事件或剧情的表现主义、“再现式”重建,成为一种对剧情“在场性”的还原或补救,是一种运用感受的“真实性”来实现对“在场性”的重建。而该种纪实性美学塑造实现的前提是要让观众明确感受到这一场景是真实的,是“拟在场性”的。‎ 纪实作为一种审美态度、审美风格,具体到微电影中,要求我们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理解,即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美的解构时,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显然,微电影纪实美学之下,外在剧情的“拟在场性”表达,是为了剧情内在真实性与真实感的构造,从而塑造起微电影的审美真实。‎ 相对于传统电影精英制作模式的审美构造,自媒体时代下,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可见,以微电影为代表的现代审美具有内在的真实性,并非脱离于现实、独立而行,是一种纪实主义的美学。‎ ‎(选自罗静《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有删改)‎ 下列关于“微电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通过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的典型代表。‎ B.微电影具有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同时也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缺陷,导致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问题。‎ C.微电影是对自媒体时代的内涵的诠释,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是数字时代的符号,与传统电影在审美价值定位方面有区别。‎ D.微电影指自媒体时代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简约为表现特点的电影。‎ ‎【答案】B ‎.题文对照。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 ‎1.揭示自媒体的特征、传播方式、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2.明确提出“微电影”的概念,对“微电影”进行基本的阐述。 ‎ 所谓“文中重要概念”‎ ‎,是指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或者是全文的核心概念、话题题旨等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重要概念在文中有的以下定义的形式出现,有的以做诠释的形式出现。阐释重要概念的内容有的相对集中,有的散见于全文各处,考生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整合归纳。‎ 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代入原文进行比照。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改变了,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然后,做出准确判断和选择。如本题的B项,很显然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含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2017 年7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含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含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的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