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教案:第12讲 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把握方法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2讲 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把握方法 教学内容 1、一字一句阅读全文,左右扫描,上下关照,养成细心阅读的良好习惯。 2、注意圈划每段中心句,并学会串联各段大意,从而把握文章整体。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的成功经验导入本次课内容;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探讨学习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 一、导入 许多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拿来一篇文章,费了好长一段时间从头读到尾,最后竟不知文中所言为何事。其实这些学生就是不掌握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方法,不知怎样读懂文章。 古人读书在整体把握文章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其中一个。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从大处着眼,不因小失大,不会陷入某一局部问题中而不能自拔。 相似的道理苏轼也深有体会,所以在《题西林壁》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也指出跳出局部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重要性。整体把握文章是我们阅读现代文最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现代文阅读也就成功一半了。 本次课我们会学习如何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好一篇现代文,做到“读懂”文章。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并结合给到的例文,细致分析文本,做好阅读方法的运用。讲解完题目后也可以让学生们谈谈该篇文章对平时写作有何启示,便做好阅读与作文相通的桥梁。 阅读文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自然是读,一字一句浏览一遍,然后再左右扫描,上下观照,从而获得对文章基本的总体的认识。此外,下面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1、揣摩标题。读标题可以辨识体裁。大多数标题有明显的体裁标志。如“记”“叙”“回忆”等字样,还有标明所写的人物、地点、时间、事情、景物、物件的字眼,都是记叙类文章的标志;题中的“议”“论”“说”“谈”“从……说起”“……的启示”等一类的字样,都是议论类文章的标志;说明类文章的标题虽然一般没有字面上的标志,但也有明显的体裁特征,那就是一般交待了说明对象。 读标题也可以了解文章的题材范围、时空范围、人称、内容重心、作者的观点、文章的主旨等内容。比如读《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可以感知到此文要以写景为主,而且可能是要借景抒情的。时间是一个月夜,抒情主人翁可能是作者自己。离不了要写荷塘和荷花,要写月色,很可能会把荷塘与月色结合起来写。它的主旨可能是要借月夜荷塘的美景来抒发情怀,但怎样的情怀,从标题很难看出,浏览一下文章便可大概了解。 读标题还可以领悟情感,揣摩意味,比如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可以感知到文章有可能要评价马克思,赞颂马克思,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个题目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傻二哥》这个题目似贬实褒,轻骂声中满含赞赏喜爱之味。而标题《狼》则隐含着贬斥之味。细细品赏标题所隐含的褒贬意味,可以初步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 2、用心细读注释和自读提示。注释和自读提示一般都对文章的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写作背景等作概括和提示,所以细读注释和自读提示,能帮助我们整体把握文章。 我们看《世间最美的坟墓》,如上所述,题目饱含赞美之情;副标题是“论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又交代了题材范围。注释②介绍了托尔斯泰的生卒年、身份、代表作;自读提示“茨威格1928年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下了《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两项交代了写作背景、作者心情和写作意图,而这些对我们整体把握此文的主旨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对我们整体把握此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有着明显的帮助作用。 3、了解背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了解激发作者写作欲望的事由,对于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特别是比较隐晦的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对于把握比较含蓄的语句,作用是明显的。 4、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那些直接点化或概括文章、段落主旨的句子,“乃一篇之警策”。抓住了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或段落的主旨。中心句可能是一句,也可能有几句;有的概括主旨完整,有的不完整,抓中心句要注意不要遗漏,概括要完整。 5、分析表现技法。有些文章的主旨比较含蓄,或隐晦,并不明白道出,而是借用某种表现技法来表现。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主旨,就要学会分析表现技法。 比如读《拿来主义》,对于今天的读者,就不是一眼能看懂。首先要了解一点背景知识。还可以抓住文中点出了议论话题的句子,如“单是学艺(注释为“泛指学术文艺”)上的东西”,“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抓住了这些句子,可以知道此文是论述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了解了背景,把握住了话题还不够,此文的中心还不是容易看出的。因为此文是运用形象说理的,要领会文章主旨,还要分析形象说理的手法。论题是继承文化遗产,作者化抽象为具体,说“得了一所大宅子”,结合背景、文章的话题和上下文,可知这“大宅子”是比喻文化遗产的。那么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主张是什么?作者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来拿”,这个句子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主张,即面对文化遗产要独立思考,分清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具体怎么做呢?作者说:“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至此,便获得了对此文主旨的基本认识。 6、概括或串联各段大意。有的文章内容比较丰富、比较复杂,或主旨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中,需要概括;或思想呈现多元化,需要先分别概括,然后串联和累加。 比如《记念刘和珍君》,就是思想多元化的文章,整体把握时需要先概括、分析,然后串联起来。全文分七个部分,先从写作缘起说起,然后讴歌烈士,第三部分痛心地回忆认识过程,第四部分揭露爱国青年遇害的经过,揭露执政府阴谋杀害爱国青年的罪行,赞扬爱国青年的沉稳友爱、临危不惧,第六部分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最后高度评价烈士死难意义,热情讴歌烈士的临难从容。然后可作横向分析:此文主要写的是哪些人?然后可以串联起来,比较完整地表述如下:作者愤怒地揭露和控诉执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下劣无耻,无比沉痛地悼念遇害的爱国青年,高度评价他们死难的意义,表达了他的悲哀、尊敬和赞扬,并提醒庸人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告诫斗争者注意斗争方式,激励人们“奋然而前行”。至此,我们便比较好地整体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 7、抓住文眼、线索、逻辑关系来理清思路。 文眼是作者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的引发点,也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闪光点。线索是处在贯穿文章始终地位 的起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作用的事物。抓住文眼和线索既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也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 【典型例题】 蜘蛛与壁虎(节选) 梁晓声 了解我对宗教书籍颇感兴趣的朋友,送我一册厚厚的图文并茂的《护生文集》。 崇敬丰子恺的人,自然也都知道,那是他为了纪念他的老师弘一大师而绘编的。共四百五十篇,篇篇言简意赅,文字直指入人性善根,都体现着悲悯生灵的心肠,或对人类的仁义之诲。想必,丰子恺先生为完成此集,曾专执一念,费心耗时,广阅博览。那一段经过筛选的文字,配上他独一无二的图画,令人读之肃严,观之愀然,掩卷沉思。 《护生文集》中有这么一篇,讲一只大蜘蛛在人家房檐角结了一张大网,一只小蜘蛛借它的光,紧傍着结了一张小网。一边的丝与大网相粘连,一边的丝着在一块石上。一天大网破了,大蜘蛛就将自己的网丝渐渐收回腹中,打算另寻个地方重结新网。但是,若它将自己的网丝全都收了去,那小蜘蛛的小网的一边就无所搭挂,必遭家园倾毁之殃。故而,大蜘蛛“盘旋梁柱间,迟疑良久,竟不收而去”。 我想,那大蜘蛛弃其破网而去,是很自然的事,一概的蜘蛛们都是那样的;我想,小蜘蛛傍着大蜘蛛的网而结自己网的事,是很少有的,因为那对于小蜘蛛的生命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安全,而更意味着是一种近在咫尺的险恶;我想,此篇中那一个叫“陈恂六”的男人,看见大蜘蛛“竟不收而去”便以为是发乎同类相恤的仁义,实在是因为自己太有一颗善心罢…… 基于这么一种思想,自感已经理性得无可救药的我,还是被那百十个字和丰子恺先生的画以及良苦用心深深感动了。 由蜘蛛,我联想到了一件真事:有人在用瓷砖砌阳台时,吓着了一大一小两只壁虎。小的逃到了阳台外,大的钻进了一道缝隙。相对于壁虎,人简直如同上帝。他当时毫不犹豫地就用瓷砖将那一道缝隙砌上了,而且心怀着几分小恶得逞的快感。以后两三个月里,他每发现那只小壁虎出没无常。经观察,吸引小壁虎的地方,是安装空调时铆钉错打出了一个孔的地方。那块瓷砖下,砌住的正是大壁虎钻入的那一道缝隙。他心生疑惑,撬下了那块瓷砖,一只壁虎倏然而出,令他大吃一惊。若不是当时钻入的那一只,还会是哪一只呢?它已长得够胖够大。那一个小孔使它不至于窒息而死,但不再能钻出来;那只小壁虎经常捕了食从那小孔嘴对嘴地哺它,使它非但没有饿死,且越发富态。它之所以活下来,除了这一种推断,没有第二种更能使人信服的推断…… 那一个男人是我的熟人。 他讲给我听时,我是不太信的。 而他说:“你怎么不信呢?我编这么件事儿来骗你为哪般呢?你是没见着,那只大壁虎一钻出来,随着那只小的,爬蹿到阳台一个角落,那一阵子腻乎就别提了,还像人似的用前爪搂,抱着亲嘴呢!也怪,打那以后,两只壁虎都从我家阳台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终于相信了。 他问:“你说它们是什么关系?是母子?是父子?还是兄弟或姐妹?对了,八成是夫妻吧?” 我笑道:“别乱猜了,或许它们之间根本没有什么特殊关系,只不过是同类。” 他说:“那就是朋友啰?” 又叹道:“现时代,若有这么一位朋友,也就算人生的一大造化了!” 我一时默然陷入沉思。 归根结底,人类是进步了,而且继续进步着。倘说有什么方面退步了,则我以为,那就是,比起古人,我们今人向动物界学习的虚心缺乏了,甚而丧失了。我们研究动物界的兴趣是越来越大了;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是越来越多了;我们通过那些成果服务于自己的企图越来越变得五花八门了;我们也开始提倡对它们的爱心了…… 但是我们人类似乎已不再屑于向它们学习。我们认为我们人类作为这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不仅生命的形态而且意识的形态亦即人性的表现也理所当然是最高级的。我们常把我们人性的劣点表现说成是“兽性大发”。但是我们的文化却渐渐地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最恐怖的现象并不是其他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而是人类之间的残酷攻击。一只狮子望着一群羚羊只不过伺机猎取一只;而人类在相似的情况之下往往产生“通吃”的野心,还自诩为“气魄”。这样一个事实的另一面是——动物界种种美好的现象,往往比人性的美好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而我们的文化对此点却早已麻木不仁。我们的头脑从前还能想象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关丽故事;还能产生《白蛇传》那种千古绝唱式的传说;而我们现在却只善于从动物界搬取反面的法则来当成经验之谈了,比如适者生存啦、优胜劣汰啦、你死我活啦什么什么的…… 仿佛不适应者必然沦为“劣”者,纵是同类,纵是同胞,也合当自然灭绝似的。我们常常故意装糊涂,似乎不明白某些所谓“劣”者,其实大抵并不劣,只不过是弱者罢了。正如在动物界,小的种类,只不过小罢了。 仅就此点而言,难道我们人类还不承认我们那种对弱小的漠视甚至蔑视态度,是一种大大退步了的理念么? 人说: 男女互为镜子 朋友互为镜子 爱人互为镜子 老少互为镜子 师生互为镜子…… 等等。 仅有这一点自省是不够的。人类还应该意识到——我们与动物界与植物界,也应形成一种互为镜子的关系。它们所具有的关点,往往并不逊色于我们;人性所表现的劣点,往往劣过于它们。 我们在动物和植物面前,有时候很有必要害羞一下。哪怕它们只不过是壁虎,是蜘蛛,或一株纤草,一只小虫…… 1、简要概括文章中的第一例有关蜘蛛的故事:□□□□□□□□□□□□□□□□□□□□□□□□(24字以内),作者认为此举实属“ ”。(已预习) 参考答案:1、大蜘蛛为了小蜘蛛免遭“家园倾毁之殃”,竟不收而去。 仁义 2、第5自然段中的“良苦用心”指的是 。 参考答案:2、直指人性善根,对人类的仁义之诲 3、文中由叙事而转入阐发“沉思”的一句话是 。 参考答案:3、现时代,若有那么一位朋友,也就算人生的一大造化了 4、本文的主旨是 。 参考答案:4、人类与动植物界应形成一种互为镜子的关系,人类应虚心学习动植物的“美点”(已预习) 5、人类自视自己作为这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不仅生命的形态而且意识的形态也理所当然是最高级的一个例子是 。 参考答案:5、常把我们人性的恶劣表现说成是“兽性大发” 6、对本文的理解、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由事及理,庄谐结合,写得趣味横生。 B.文中以小见大,“小”不仅指物体外形的小,亦指其内容的指向性小而旨丰。 C.文中以小见大,在于从小事闪射出理性的光彩,小事中成为重建和完善“人性善良”的依据。 D.文中以小见大,这个大不在故作玄深,而在新——以独特的感悟,感人心灵。 参考答案:6、C (动物所具有的美点,往往并不逊色我们,人性所表现的劣点,往往劣过它们)。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意思是□□□□□,而作者认为所谓劣者,只是 。 参考答案:7、不生(胜)者为劣 弱者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我的家在哪里? 冰 心 ①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梦,就会告诉你,你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和人。 ②昨天夜里,我忽然梦见自己在大街旁边喊“洋车”。有一辆洋车跑过来了,车夫是一个膀大腰圆、脸面很黑的中年人,他放下车把,问我:“你要上哪儿啊?”我感觉到他称“你”而不是“您”,我一定还很小,我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他就把我举上车去,拉起就走。走穿许多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街上许多行人,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的相互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③这辆洋车没有跑,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 ④这时我忽然醒了,睁开眼,看到墙上挂着的文藻的相片,我迷惑地问我自己:“这是谁呀?剪子巷里没有他!”连文藻都不认识了,更不用说睡在我对床的陈玙大姐和以后进到屋里的女儿和外孙了! ⑤只有住着我的父亲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连北京的前圆恩寺,在我梦中也没有去找过,更不用说美国的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布区,以及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一切我住过的地方,偶然也会在梦中出现,但都不是我的“家”! ⑥这时,我在枕上不禁回溯起这90年所走过的甜、酸、苦、辣的生命道路,真是“万千恩怨集今朝”,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⑦前天下午我才对一位年轻朋友戏说,“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从我身上是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款’可‘罚’,地道地无顾无虑无牵无挂,抽身便走的人,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1、从文中看,第②自然段中的“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中的“中剪子巷”指的是作者 家。 参考答案:1、童年过往的,只有父母和弟弟们的,灵魂深处永久的 2、第②、③自然段中写作者梦中回到童年时的心境与人事中,释放了冰心内心深处的愿望,请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参考答案:2、在古老大街上慢腾腾地行走、观赏、想回童年的那个家 3、梦境常常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愿望的释放,对作者梦境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漂泊的人需要返乡,即使不在事实上也应该在心理上如此。 B.灵魂能够返回时间上的故乡,照拂柔弱的心灵,为什么不多停留一刻呢! C.陈旧古老的大街,慢条斯理的人们,显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情、风俗。 D.这个梦境触及到人类精神中更深层次有关成长和离别的问题。 参考答案:3、C (作者只是行走、观赏) 4、第④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现实的家,第⑤自然段是她曾经住过的家,但冰心却说“都不是我的家”,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4、这些都是她长大后的责任之家,而非她内心深处的灵魂之家(自我与灵魂完全统一的家)。 5、第⑥自然段中,90高龄的冰心,回溯自己的一生,眼泪涌了出来……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冰心的一部作品或她的一种主张,再谈谈你对她“眼泪涌出来”的理解。 作品或主张: 理解: 参考答案:5、作品《致小读者》 主张:爱的哲学 冰心的每一个足迹都可以在社会历史找到记录,她以为自己每走一步都是受心灵的指引,但事实上她很多时候为别的需求 所驱使。 6、请根据全文的理解,说说冰心老人“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的含义。 参考答案:6、只住着父母与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因为在小时候作者的自我与心灵完全合一。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回顾总结下现代文阅读的整体把握的方法有哪些? 1、揣摩标题。 2、用心细读注释和自读提示。 3、了解背景。 4、抓住中心句。 5、分析表现技法。 6、概括或串联各段大意。 二、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阅读方面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 刘 虔 一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 但是,没有鹂歌。 惟有夜的哑语,把全部柔情与沉静注进这焦渴经年而又活力永存的黄土地。月光濡湿了道路,风景渴望青铜与白石的火焰。我屏息而立,凝视时光深处,默默聆听被厚重的史册覆盖着的那些睡去的冬日和倒在冬日黄尘里不朽先人的英魂。静谧的夜更静谧了,如碧荷上的凝露,也在倾听;澎湃激荡、排闼而至的,正是那思想的潮水,铿然震慑着我的心。 春天来了,不只在崎岖小径上徘徊。 春天一定会在所有的枝条上萌芽开花。 唤醒庄严的使命,唤醒酣睡的晨光同行。 春天里诞生的一切,将拥抱这黄土地。 二 夏日,东方地平线。一百个火红火红的太阳在分娩。 这是黄土地沐浴光明的腾飞。苍穹深邃。旷野深邃。草木多情地摇曳着温馨与繁衍的欢悦…… 古老啜饮阳光的豪雨,成为年轻。真理集合起希望与力量。山岳和平原袒露看生机浩荡。所有黄皮肤里的血都在燃烧。岁月,庄严地掘进着,一如犍牛俯首负重,犁铧切开千古沉睡,切开荆榛丛生乱石遍野的荒芜。这是因劳作的艰辛而显沉重的时刻。然而,热汗涔涔的憧憬不曾松懈,终能战胜失落的迷惘。时光与爱流过田垄,漫过草地,萦绕多雾的山冈,不屈不挠地抒写着神圣与丰美。 石头上也开花了,梦幻成真。 一切都被熔炼、锻造,再度辉煌。 水不能淹,火不能焚; 天不能陷,地不能埋。 世界惊愕于这东方的奇迹; 鼓荡黄土地生之征帆的永是滔滔黄河的精魂与血痕! 三 欢乐,在起舞。 伴着秋风的絮语和嬉戏,累累果实披满九月的枝头: 这是江南织女机声里的果实。 这是北国学者灯光灼亮的果实。 农人与兵士的悲欢养育了它。 昨日曾有的期待、忧虑、谋略和苦斗,都已酿成芬芳甜蜜的果汁…… 欢乐打开所有的门窗。 人们走进收获的季节。 还记得来路上枯藤野蔓的羁绊吗? 还记得黢色的夜,寒风与冰雪的袭击吗? 在风云变幻的天空下我们曾呼唤着旗帜! 当深渊吼叫时,怎能不珍视手中的果实? 欢乐有时也会抿紧着嘴唇, 这是黄土地思索着神圣的心事…… 四 岁月闯进冬的迷宫,雪漫长天。 眸子亮着晶莹的光焰,舞步旋出洁白的旋律,沸沸扬扬,却又悄无声息,雪,覆盖在广漠的黄土地上…… 我看到了严寒宣泄时的进逼。 那冷峻的思考正说着柔曼的证词。 但这决不是最后的乐章。 似烟,似云,如幻、如梦。在那周身丰羽的飞翔与颤动里,这多情的暖雪、圣洁的精灵,正缔造着一个白炽耀眼的世界,奉献着忠贞不渝的许诺。 让种子重新鼓满渴望。 让江河掀起飞腾的深沉的爱。 让心充满未曾吐露的深沉的爱。 静静地,没有惶惑,也没有玷污。 而当最后一片残冰在荒滩上消融,当流浪的星星搜寻到春天第一声蛰音,黄土地将又重新奋起,去体认那无止无息的繁衍与收获的欢欣。 岁月,永是威武地前行。 黄土地,永葆不老的青春…… (选自《大地与梦想》,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从全文看“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实际是指 。 参考答案:1、祖国走过的战斗历程(是中华民族流过的历史) 2、全文以 为顺序,将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分段,写春,重点突出 ;写夏,突出了 ;写秋,突出了 ;写冬,突出了 。 参考答案:2、时间 春日的宁静 夏日的火热力量 秋的硕果与耕耘 冬日的神圣、洁白 3、文中多次出现“黄土地”,它指的是什么?这是用的什么手法?它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3、负载着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黄土地,这里用来指中国(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 象征 这比直接写祖国来得形象而意蕴深刻 4、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是指 。 参考答案:4、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祖国历史的先烈 5、“一百个火红火红的太阳在分娩”从修辞看,这个句子是用了 的手法,表现了夏日的火热与力量,这种热情表现的是 。 参考答案:5、拟人 华夏儿女辛勤劳作的精神和在建设中表现出的热情 6、“还记得黢色的夜,寒风与冰雪的袭击吗?”这是一个 句,它告诉我们: 。 参考答案:6、反问 秋天的收获来之不易 7、“但这不是最后的乐章”的含义是 。 参考答案:7、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我们不能陶醉满足,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8、本文语言优美,含蓄简洁,耐人寻味,请你任定一个角度,略加分析阐述。 参考答案:8、修辞:运用比喻、对偶、排比、反问、反复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语言:长短结合,节奏鲜明。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文章内容概括技巧》 2、预习作业: 寄小读者 小朋友: ①健康来复的路上,不幸多歧,这几十天来懒得很;雨后偶然看见几朵浓黄的蒲公英,在匀整的草坡上闪烁,不禁又忆起一件事。 ②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竞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 ③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认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 ④蒲公英是黄色叠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忧来无穷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怡悦的一刹那间,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 ⑤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量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红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⑥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小朋友,有谁知道? ⑦书到此,高天萧然,楼上风紧得很,再见了,我的小朋友! 冰心 沙穰疗养院 一九二四年五月九日 1、在这封写于20世纪20年代寄小读者的信里,冰心向小读者宣传的一个基本思想是 。这思想的具体内涵是 。 参考答案: 1、平等博爱 具体内涵是:承认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不偏不憎,一心如水,处处平等。 (解析)这封信处处讲“花”,又处处在讲道理,这道理是什么?就必须对全文的主旨有整体把握,读懂与读不懂的局限就在这里。 2、在第五段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参考答案:2、世上的一切事物是互相衬托的。 (解析)第⑤段中或打比方,或举例,并没有点明“互相衬托”;但在第⑥段中有“悟到万物相衬托的道理”的话。 3、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 参考答案: 3、因为薄公英从来被人疏忽,不上美人头的;而今日竞把它戴上了美人头,把薄公英的“身价”抬高了。 (解析)第③段中先讲结论,再讲道理。学生要熟悉这样的常见的行文方式。 4、对文意理解概括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公英和菊花应该是平等的,偏爱与偏憎不过是心情使然。 B.“淡漠”的意思是“心如水,处处相平”,这其实是“博爱”的结果。 C.作者将蒲公英与菊花对比,意在赞美平凡,鄙视所谓的“高贵清华” D.作者认为,小朋友的心是最讲博爱的,与作者的心是相通的。 参考答案:4、C (解析)无此意 5、请依据此信概括出作者笔下的蒲公英与菊花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5、相似处:都耐寒,有黄色叠瓣的花,神意相似。 不同处:薄公英代表平凡,菊花是高贵清华的化身。 6、对本文的结尾段,有人评为“意趣高远,颇具神韵”。请你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6.高天萧然,楼上风紧,是眼前之景,又令读者想见写信之人。她以病弱之体临风执笔,关爱着国内的小朋友,关爱着天下众生,“书到此”,举目遥望,对小朋友发出深情的呼唤,不无遗憾地道一声再见,令读者的心为之一动。 7、请写下你读了这封信之后的一点感想或体会。 参考答案:7、可从“万物相衬托”、平等、博爱等抓住一点来谈感想。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