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屯溪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文科生物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 A. 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 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 胃蛋白酶、Ca2+、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解: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等在血浆中都存在,A正确; B、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成分,在血浆中不存在,B错误; D、胃蛋白酶存在于胃液中,在血浆中不存在,C错误; D、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在血浆中不存在,D错误. 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 ①酸碱平衡 ②Na+、K+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调节 ⑤蛋白质平衡 ⑥CO2-O2平衡 A. ①②③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pH、温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中的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题中①酸碱平衡和④体温调节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⑤氨基酸平衡、⑥CO2-O2平衡等均属于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平衡,故选D。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乳汁都是体液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渗透压、温度、pH这三个指标的相对稳定 C. 人体红细胞内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至少通过6层生物膜 D. 家兔、 鱼类、 鸟类、草履虫体细胞都是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细胞内液、血浆 、淋巴 、组织液都属于内环境,而乳汁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渗透压、温度、pH)的相对稳定,B错误;红细胞内的氧气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进入线粒体内被利用,共穿过了6层生物膜,C正确;草履虫为单细胞原生动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4.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钾离子含量无关 B. H2CO3 / 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 稳定的缓冲物质 C. 细胞内、外的Na+、K十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 运动后Na+、K十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 【详解】血浆渗透压取决于溶质微粒数目的多少,与蛋白质、无机离子含量都有关,A错误;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B正确;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通过主动运输来维持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C正确;运动后Na+、K+ 排出体外较多,但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5.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如下图,下列各选项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处 B. 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点,指针发生两次偏转,刺激G点则发生一次偏转 C. D、E、F共同构成了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叫突触 D. 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两个神经元之间靠突触联系,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接受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由图解可知,刺激A、B、C、G、H五处,神经冲动均可通过突触传导至肌肉(效应器),都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A正确;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点,电流计指针能偏转两次,方向相反;刺激G点,由于兴奋不能由突触后神经元传到突触前神经元,所以电流计指针不能偏转,B错误;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图中D突触前膜、E突触间隙、F突触后膜共同构成了两个神经元相连接的部位,即共同构成了突触,C正确;由于神经冲动的传递在突触上较慢,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6.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 ) A. W区 B. V区 C. S区 D. H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受损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功能障碍。如W(write)区受损,不能写字,故A错。如V(vision)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故B错。如S(say)区受损,不能讲话,故C正确。如H(hear)区受损,不能听懂话,故D错。 考点:吧太空船大脑皮层言语区相关中枢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呼吸强度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正确;呼吸强度的调节中枢在脑干,D错误。 8. 当人体的一些组织器官损伤或发生炎症时,会产生并释放组织胺。该物质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该物质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 ) A. 血流自动调节 B.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过敏反应中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属于体液调节,ABD错误;C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注意:激素调节≠体液调节 在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9.根据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B. 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 C. 兴奋在此处双向传递 D. 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引发3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图为突触结构,1为突触前膜,2为突触间隙,3为突触后膜。 【详解】A、神经冲动的传导是指电信号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此图表示信号在突触部位的传导,错误; B、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错误; C、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错误; D、兴奋传到突触部位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D。 10.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为TRH,b为TSH B. b只能运输到丙并作用于靶细胞 C. 乙结构的细胞膜上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TSH)。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TSH),A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可以随着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能作用于靶细胞(甲状腺细胞),B错误;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因此垂体细胞膜上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确定图中各个器官的名称以及各种激素的名称,明确甲状腺激素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11. 下列选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产生过敏性休克症状 B.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C. 消化道黏膜阻挡细菌 D. 唾液中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黏膜、皮肤、唾液中溶菌酶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A属于特异性免疫免疫过强导致。 考点:考查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下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 A. B细胞 B. 效应B细胞 C. T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的X细胞表示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的,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如图,若做向光性实验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A. 小于2m B. 大于1m,小于2m C. 大于2m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为2m,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m时,它们的纵坐标均为n,即促进生长的程度相同,植株将直立生长;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2m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m,此时曲线中的对应于比2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比对应于比m的生长素浓度大的纵坐标要小,即背光侧生长速一侧弯曲,不符合题意: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2m时,相应的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小于m时,据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2m点的纵坐标比生长素浓度小于m点的纵坐标大,证明背光一侧增长速率大,向光一侧增长速率小,最终使植株向光弯曲;故选A。 考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1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③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⑥进行对照 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胚芽鞘直立生长;②切除了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能生长;③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④胚芽鞘上加上不透光的锡箔帽,不能感受单侧光照射,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锡箔套在基部,不影响胚芽鞘尖端的感光,所以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能弯向光源生长;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不能生长。 【详解】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③④进行实验,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不生长的是②⑥,直立生长的是①④,D错误。 15.寒冷的冬天,同学们早晨走出家门,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减少机体能量需求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 D.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答案】A 【解析】 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A错误;低温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B正确;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以增加产热量,C正确;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现象,使得机体减少散热量,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量(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16. 长时间不住人的老屋充满灰尘,某人进入后立即出现了打喷嚏、全身痛痒等症状,离开老屋后不久症状消失,以下对该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机体B细胞首次接触到尘土中的过敏原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B. 该症状是一种过敏反应,虽然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 C. 可与尘土中的过敏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抗体存在于人体血浆中,再次遇到相同过敏原时,抗体同过敏原发生反应,引发过敏反应 D. 要避免该症状再次出现,应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尘土中的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该症状属于过敏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但一般对机体组织不会造成损伤,且具有遗传倾向等特点,B正确;过敏反应过程产生的抗体位于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细胞膜表面,不位于血浆中,C错误;若要避免过敏反应再次出现,应该避免接触过敏原,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 ( ) A. 胰岛 B. 甲状腺 C. 肾上腺 D. 性腺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激素调节,是内分泌调节的枢纽;对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进行着分级调节,即下丘脑分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相关的促激素,进而促进相关腺体分泌相关激素。 【详解】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不需经过垂体,A正确;甲状腺受垂体的调节:例如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垂体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然后再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C错误;性腺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激素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D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平时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总结: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部分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部分肾上腺分泌的激素、性腺)激素可影响这三种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对于其中类似的调节要放到一起进行识记。 18.图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某除草剂对玉米幼苗及玉米地杂草生长影响研究”的结果图。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该除草剂建议使用的最佳浓度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浓度必须促进玉米生长,抑制杂草的生长,所以浓度为d最好,c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D选项正确。 19.下列关于生长素两重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 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 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其与生长素浓度有关,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A错误; B、低浓度生长素促进发芽,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发芽,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B错误; C、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能获得无子果实,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不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C正确; D、低浓度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生长素能疏花疏果,属于对生长素的双重性描述,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0.正常血清蛋白用电泳的方法,可以看到四个主要部分:血清白蛋白和α、β、γ球蛋白(如下图)。抗体主要属于 ( ) A. 血清白蛋白 B. α球蛋白 C. β球蛋白 D. γ球蛋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图:免疫动物和未免疫动物的血清白蛋白和α、β球蛋白浓度相同,而γ球蛋白浓度会因动物是否免疫而有明显差异,免疫动物的γ球蛋白浓度明显升高,由此可见,抗体主要属于γ球蛋白。 考点:本题考查电泳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下列病人中不适合用胸腺素的是( ) A. 器官移植病人 B. SARS病人 C. AIDS病人 D. 结核病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器官移植病人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的细胞是T细胞,而胸腺素能诱导淋巴干细胞生成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所以胸腺素不以适宜用于器官移植病人,而SARS病人、AIDS病人以及结核病人使用胸腺素可增强其免疫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排斥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胸腺素能够诱导形成T细胞,而器官移植病人的免疫排斥的细胞是T细胞。 22.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 A. 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 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 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少 D. 背光侧生长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生长素的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是因为光的照射使得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较快,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 故选D。 【点睛】 23. 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出现 A.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 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 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 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无法作用到组织细胞上,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含量增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是血糖水平下降)。 24. 下列哪项与植物生长素无关 ( ) A. 促进生长 B. 促进细胞分裂 C. 促进果实的发育 D. 抑制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还具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等生理作用。而促进细胞分裂是细胞分裂素的功能。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点评: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25.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脱落酸 B. 吲哚乙酸 C. 丙酮酸 D. 乙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脱落酸为抑制类激素,是植物激素,错误; B、吲哚乙酸为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错误; C、丙酮酸为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不属于植物激素,正确; D、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属于植物激素,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消化系统 (8). 循环 (9). 循环系统 (10). 泌尿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核和淋巴组成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图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中,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这三者共同构成动物体内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D表示消化系统,E表示泌尿系统。 (3)分析题图可知,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再由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液。 (4)人体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血浆,由消循环系统运输到泌尿系统,并进一步排出体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并能识记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能根据图中信息答题。 27.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的突触后膜属于神经元的________部分。 (3)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图乙中B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中枢 (2). 胞体或树突 (3). 受体 (4).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1)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3)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4)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5)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详解】(1) ①和⑤分别代表感受器和效应器,②和④代表是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则③是神经中枢,而且根据③中突触的结构也可以确定③是神经中枢。 (2)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小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后膜指的是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3)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需要与后膜上的受体相互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点睛】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外排或胞吐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作用于突触后膜。 28.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________mol·L-1。 (2)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________mol·L-1。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长素的功能具有_______性, 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________(多、少),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答案】 (1). 10-8 (2). 10-4 (3).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 两重性 (5). 多 (6). 吲哚乙酸 【解析】 【分析】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 mol/L、10-8 mol/L 10-4 mol/L 。 【详解】(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10-8 mol·L-1。 (2)促进茎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10-4 mol·L-1。 (3)对茎来说:B点的浓度为10-2 mol/L,浓度小于B点时促进生长,大于B点时抑制生长,在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时,对茎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 因为对根芽茎来说,生长素浓度小于某点时促进生长,大于某点时抑制生长,说明生长素的功能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自然界中,植物体在单侧光照的条件下,向光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点睛】生长素是植物产生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为IAA,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三者的最适浓度是茎>芽>根。植物体内吲哚乙酸的运转方向表现明显的极性,主要是由上而下。植物生长中抑制腋芽生长的顶端优势,与吲哚乙酸的极性运输及分布有密切关系。生长素还有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和诱导生根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