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长沙一中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对下图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图甲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 B. 图乙中生长素含量D>C,B>A C. 图丙中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根向圆心相反的方向生长 D. 雪松保持塔形树姿的原理与图乙AB处相似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乙中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更敏感,由于重力的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在根部D侧由于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生长,C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因此C侧长得快,D侧长得慢,所以植物的根向地生长;由于茎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在茎部B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A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因此B侧长得快、A侧长得慢,植物的茎背地生长。‎ ‎【详解】燕麦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生长素。单侧光照射能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生长素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则向光的一侧(右边)分布得少,背光的一侧(左边)分布得多,A正确;由于受重力的影响,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故图乙中生长素含量D>C,B>A,B正确;由于受离心力的影响,外侧生长素浓度高,图丙小麦幼苗的茎向圆心方向生长,C正确;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茎的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重力作用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图甲表示某植物各部分名称,图乙表示植物某种器官或结构的生长素(IAA)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IAA浓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图甲植物体中生长素都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的 B. 若图乙曲线表示去掉①后②的IAA浓度变化,则A点时IAA既来自顶芽也来自侧芽 C. 去掉①会对②的生长产生影响,但去掉④不会对③的生长产生影响 D. 将图甲所示植物水平放置,图乙曲线可表示根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甲图分析可知,①为顶芽,②为侧芽,③为侧根,④为主根;分析乙图可知,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IAA浓度,则虚线以上生长素浓度为抑制生长,虚线以下浓度为促进生长。‎ ‎【详解】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图1中幼叶也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①表示顶芽,②表示侧芽,若图乙曲线表示去掉①后②的IAA浓度变化,则A时顶芽虽已去掉,但生长素浓度仍然较高,对侧芽的生长仍起抑制作用,说明原来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依然存在,B正确;‎ C、③为侧根,④为主根,去掉④根尖的分生区,会解除根的顶端优势,对③的生长起促进作用,C错误;‎ D、将植物水平放置,由于重力的作用,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下降,但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对根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与图2所示曲线不符,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易错点是对图乙的解读:虚线表示对植物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IAA浓度,则虚线以上生长素浓度为抑制生长,虚线以下浓度为促进生长。‎ ‎3.下列生理活动具有双向性的有几项 ‎ ‎①生长素在胚芽鞘的极性运输 ‎②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水分子的运输 ‎③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④活细胞中ATP与ADP间的转化 ‎⑤肝细胞内葡萄糖和糖原的转化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单侧光、重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还可以横向运输。但是其运输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2、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①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①不符合题意;‎ ‎②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②符合题意;‎ ‎③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③不符合题意;‎ ‎④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是双向的,时刻进行,④符合题意;‎ ‎⑤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可使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④⑤共三项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某研究小组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所得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a、b、c代表的数据不慎丢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2,4-D浓度(mg·L-1)‎ a b c 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cm)‎ ‎3.9‎ ‎4.6‎ ‎3.4‎ A. 若a=0,则c>b B. 若b=0,则c>a C. 若b最大,则a>c D. 若c=0,则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一段时间后根的总长度,分别以a、b、c各浓度之间相互对照,根据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 ‎【详解】A、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a=0,则C是抑制作用,b是促进作用,c不可能小于b,应大于b,A正确;B、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0,则a、c均为抑制作用,c的抑制作用更强,故c大于a,B正确;C、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b最大,则a、c均为促进作用,且a大于c,因为a的根总长度大于c,C正确;D、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若c=0,则a可能属于促进作用随2,4-D浓度增大而增大的阶段,也可能属于随2,4-D浓度增大而减小的阶段,故a可能大于b,也可能小于b,无法判断a、b大小,D错误。故选D。‎ ‎5.科研人员研究外源PLCE1基因在裸小鼠(无胸腺的小鼠)结肠癌肿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设置了两个组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的含导入PLCE1基因并高度表达的结肠癌细 胞培养液注入裸小鼠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被 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裸小鼠监控清除癌细胞的功能低下,其原因是细胞免疫完全丧失和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 B. 实验表明PLCE1基因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 C. 对照组的裸小鼠应注入等量不含结肠癌细胞的培养液 D. 实验组的裸小鼠体内大量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导入PLCEl基因并高度表达的结肠癌细胞注入裸小鼠体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说明PLCEl基因的表达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详解】A、因为 裸小鼠的细胞免疫完全丧失和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所以裸小鼠的监控清除癌细胞的功能低下,A正确;‎ B、实验表明PLCEl基因的表达产物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所以实验表明PLCEl基因具有抑癌基因的功能,B正确; C、根据单一变量的原则,对照组的裸小鼠应注入不含PLCE1基因的结肠癌细胞,C错误; D、根据题意实验组裸小鼠形成的肿瘤较小,癌细胞大量阻滞在分裂间期,部分癌细胞死亡,所以实验组的裸小鼠大量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D正确。‎ 故选C。‎ ‎6.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 ‎ ‎ A. 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 B. Ca2+内流引发细胞胞吐进而释放胰岛素 C. 胞内ATP浓度增加,K+外流受阻明显,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含量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详解】A、由图可知,ATP水解产生的磷酸与K+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K+离子外流受阻,从而引起细胞膜电位变化,所以ATP除了作为能量通货,其浓度高低的变化还可作为信号起作用,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出细胞,根据图示,Ca2+‎ 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B正确;‎ C. 胞内ATP浓度增加,说明合成ATP时消耗了大量的磷酸,则细胞中磷酸减少,K+通道打开,K+外流增加,膜内外静息电位变大,C错误;‎ D、根据图示,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7.下图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 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 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 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详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D错误。 ‎ ‎ 故选D。‎ ‎【点睛】解题时以d、e为突破口,确定d、e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之一,并且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确定c、d、e,进而确定其它激素。‎ ‎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⑥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需补充水分和盐分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因此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属于反射,②错误;‎ ‎③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神经递质包括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而抑制型递质不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④错误;‎ ‎⑤在寒冷环境中能促进人体代谢产热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⑤错误;‎ ‎⑥由于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亢病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⑥正确;‎ ‎⑦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⑦错误。综合以上可知,只有③和⑥两项正确。‎ 故选B。‎ ‎9.人的某些细胞膜上的CFTR蛋白与Na+和Cl-的跨膜运输有关,当CFTR蛋白结构异常时,会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肺部感染,引发囊性纤维病。下图为一个人体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囊性纤维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 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所需的能量来自无氧呼吸 C. 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将有利于兴奋(神经冲动)的形成 D. 细胞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有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流动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CFTR蛋白基因突变引起CFTR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CFTR蛋白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Na+排出成熟红细胞属于主动运输,成熟红细胞没有线粒体,所需能量来自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无氧呼吸,B正确;‎ C、如果大量Cl-进入神经细胞,会使静息电位值加大,从而使细胞不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即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不利于兴奋的形成,C错误;‎ D、细胞对不同离子的吸收有差异这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B。‎ ‎10.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图乙和图丙为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 B.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 P→Q 兴奋传导过程 C. 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 处 膜内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丙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 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指针偏转,且方向相同,A正确;‎ B. 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Q点的兴奋,B错误;‎ C. 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虽然有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但膜内Na+浓度还是低于膜外,C错误;‎ D. 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是R点产生动作电位,后又恢复静息电位,而兴奋不能从胞体传递到轴突末梢,所以其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D错误。‎ 故选A。‎ ‎11.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 AB 段和 BC 段变化原因的分析 ,正确的是 ( )‎ ‎ ‎ A. AB 段上升是因为 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 BC 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 为其他物质;二 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 AB 段上升 的原因是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 AB 段产生的乳酸,在 BC 段与 Na2CO3 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上图曲线可知,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过程中,血液中乳酸浓度先在一定范围内,随时间推移而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达到乳酸浓度的峰值,然后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从而恢复到初始状态。‎ ‎【详解】AB 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由于氧气稀薄,导致部分或局部组织细胞缺氧,从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故A和C描述不合理;BC 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血液中的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乳酸盐及水);二是人体为了适应高原环境,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逐步增多,B正确;AB 段产生的乳酸,在BC 段与 NaHCO3 反应,故D错误;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一般弱酸或弱碱与其盐(强电解质)的混合物显有缓冲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系统称为缓冲系统。在缓冲系统中虽有的以固态加入,但大多数情况全部物质都进行溶解,此称为缓冲液。‎ 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1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均充满组织液 B.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不一定充满组织液,例如血细胞之间是血浆,故A项错误;‎ B. 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故B项错误;‎ C. 外部环境经常变化,因此机体的内环境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故C项错误;‎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故D项正确。‎ 故选D。‎ ‎13.图所示为氧气从红细胞①中出来,经过血浆②,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③,再经过组织液④,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⑤中后进入线粒体⑥被需氧呼吸利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氧气通过各生物膜的方式均为扩散 B. 根据氧气运动方向,氧气浓度最高处应为⑥的内部 C. 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 D. 氧气从①到⑥的整个过程是不消耗生物体能量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同样遵循气体扩散原理,也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 氧气通过生物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正确;‎ B、 ⑥为线粒体,是利用氧气的场所,所以是氧气浓度最低的地方,错误;‎ C、 氧气从红细胞出来经过1层细胞膜,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单细胞)经过2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膜经过1层细胞膜,再进入线粒体(双膜)中穿过2层膜,共穿过1+2+1+2=6,一层生物膜具有两层磷脂分子,所以整个过程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正确;‎ D、 氧气从①到⑥的整个过程通过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正确;‎ 故选B。‎ ‎【点睛】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分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脂溶性物质和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 ‎14.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个体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 9/400 B. 1/44 C. 9/200 D. 1/2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人眼的虹膜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规律。由于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且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褐眼男人的基因型为AA或Aa.由于褐眼女人的母亲是蓝眼,所以褐眼女人的基因型为Aa。‎ ‎【详解】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a的频率为0.1,A的频率为0.9,所以褐眼男人为Aa的概率是0.1×0.9×2/(0.9×0.9+0.1×0.9×2)=2/11。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母亲是蓝眼的褐眼女人结婚,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2/11×1/4×1/2=1/44。B正确。‎ 故选B。‎ ‎15.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多,占21%,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占4%和3%。研究发现,这与人类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基因有关,该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基因的差异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生殖隔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 C. OR6A2基因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 ‎【详解】A、据分析基因的差异不能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B正确;‎ C、OR6A2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是,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D正确。‎ 故选A。‎ ‎16.三倍体牡蛎(3n=30)肉鲜味美,其培育的过程是使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倍体牡蛎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5个四分体 B. 三倍体牡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且该变化决定其进化的方向 C. 三倍体牡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 D. 三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个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相同,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可获得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牡蛎。‎ ‎【详解】A、三倍体牡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可育,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的方向,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方向,B错误;‎ C、三倍体牡蛎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故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C正确;‎ D、三倍体牡蛎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三倍体和物种的概念,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17.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 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B. 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 的频率 C. 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D. 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及其各基因型频率之和均等于1。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因此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详解】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频率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A错误;Ⅰ、Ⅱ、Ⅲ分别代表 AA、aa、Aa的频率,B错误;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如Aa自交,C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D正确。‎ ‎18.下面是关于生物学中某些变化趋势的曲线图,下列说法准确的有()‎ ‎①甲图a点时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比例大于c点时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比例 ‎②乙图若表示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变化,则肝脏细胞在b~d段起了重要作用 ‎③丙图b点时若为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则a点可以是茎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 ‎④丁图中a点与c点相比较,a点时家兔体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为识图作答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了多项知识点:生长素的作用、细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血糖调节等。甲图中,ab段由于施用农药,不抗药的个体逐渐死亡,bc段表示被农药选择生存下来的抗药性个体逐渐繁殖;乙图中,ab段表示进食后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bc段表示胰岛素分泌增多,降低血糖浓度,cd段表示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血糖浓度升高;丙图中,b点生长素浓度促进作用最强,c点生长素浓度虽然高于b点,但促进作用减弱;丁图表明恒温动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耗氧量降低,有氧呼吸减弱。‎ ‎【详解】甲图中,a点施用了农药,将不抗药的个体逐渐杀死,bc段表示被农药选择生存下来的抗药性个体逐渐繁殖,所以c点抗药个体的比例比a点高,①错误;乙图如表示正常人血糖浓度的变化,bc段表示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或氨基酸,使血糖浓度降低,cd段是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②正确;因为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所以丙图中,若b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a点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③正确;丁图中a点环境温度低,耗氧量高,有氧呼吸强,释放能量多,c点环境温度高,耗氧量低,有氧呼吸弱,释放能量少,故a点时家兔体细胞呼吸释放能量多,④正确;综上所述,一共有三项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19.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査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2a/(l+a)‎ B. 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 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1—c)2/2‎ D. 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白化病和抗维生素D佝倭病的占a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计相关计算 (1)基因频率: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①定义公式法: 某基因频率= (纯 合 子 个 体 数 × 2 + 杂 合 子 个 体 数)/(个 体 总 数 × 2); 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频率=纯合子基因型比率+ 1/2杂合子基因型比率 ‎(2)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 基因型频率= 该 基 因 型 的 个 体 数 目/该 种 群 个 体 总 数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2a /1+a ,A正确;男性的基因型有XBY、Xb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1-c)2/ 2‎ ‎ ,C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变化,要求考生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公式,再根据题干中数据进行计算,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20.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男性血友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那么,他与女性携带者婚后所生子女中(  )‎ A.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 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C. 儿子全部有病,女儿全部正常 D. 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有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通过转基因技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造血干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并没有改变患者生殖细胞的基因型。‎ ‎【详解】据分析可知: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男性血友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但没有改变其他体细胞的基因型,尤其是精原细胞的基因。所以,该男性(XhY)与女性携带者(XHXh)结婚后所生男孩的基因型是XHY或XhY,表现型为一半正常、一半患病;所生女孩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表现型为一半正常、一半患病。‎ 故选B。‎ ‎21.育种的方法有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下面对这五种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涉及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 都不可能产生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C. 都不能通过产生新基因从而产生新性状 D. 都在细胞水平上进行操作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诱变育种涉及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涉及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涉及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基因工程是在基因即分子水平上操作,D错误。‎ 故选A。‎ ‎22.单倍体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 )‎ ‎①一定是二倍体②一定是多倍体③二倍体或多倍体④一定是杂合子⑤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 A. ①④ B. ②⑤ C. ③⑤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 ‎2、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3、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①②③单倍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得到二倍体或多倍体,但不是一定会得到,①②错误,③正确;‎ ‎④单倍体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可得到纯合子,如单倍体Ab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得到AAbb,为纯合子,④错误;‎ ‎⑤单倍体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纯合体。如单倍体Ab经一次秋水仙素处理得到AAbb,为纯合子,⑤正确。‎ 所以,③⑤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存在;单倍体和单倍体育种的概念容易混淆,单倍体是用配子发育成一个个体,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23.某动物的毛色有黑毛、白毛和绿毛三种类型,分别由基因G、G十、G—控制,已知当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基因G十,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缺失后转变成基因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G、G+、G-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基因G可突变成基因G+,但基因G+不能突变成基因G C. 基因G与基因G十控制合成的多肽链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 D.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基因G、G十、G-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复等位基因是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形成的,遵循分离定律。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基因G十,基因G中某个碱基对缺失后转变成基因G-,所以基因G、G十、G-的区别是碱基对的数量不同或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详解】A、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G基因、G+基因和G-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G+基因也可能突变成G基因,B错误; C、G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后转变成G+,基因中的碱基数量没变,所以G基因与G+基因控制合成的多肽链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C正确; D、基因G、G十、G-的区别是碱基数量的不同以及碱基序列的不同,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碱基对的替换或缺失,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和复等位基因的传递规律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分离定律的理解能力。‎ ‎24.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受阻 B. 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 C. 图中野生芭蕉、有子香蕉和无子香蕉是三个不同物种 D. 该过程表示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和用X射线培育高产青霉菌株的原理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用秋水仙素处理野生芭蕉,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四倍体有子香蕉。二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一个染色体组,四倍体有子香蕉经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含二个染色体组,所以杂交后形成的个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种子,为无子香蕉。‎ ‎【详解】A、图中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受阻,而不是着丝点的分裂受阻,A错误;‎ B、若图中野生芭蕉的基因型为Aa,则图中无子香蕉的基因型可能有AAA、AAa、Aaa和aaa共4种,B正确;‎ C、二倍体野生芭蕉与四倍体有子香蕉杂交能产生三倍体无子香蕉,但三倍体无子香蕉不育,所以它不是新的物种,C错误;‎ D、该过程表示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X射线培育高产青霉菌株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B。‎ ‎25.如图表示用AAbb和aaBB两个品种的某农作物培育出AABB品种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④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经⑥过程最容易达到目的 C. ⑤过程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 培育品种AABB的最简捷的途径是①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④⑤为单倍体,⑥为诱变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 ‎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④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其原理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B、⑥过程为诱变育种,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人工诱变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不容易达到目的,B错误;C、⑤过程使用秋水仙素只能处理AB植株幼苗,因为AB单倍体内无同源染色体,没有种子,C错误;D、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使用①②③杂交育种更为简捷,故D错误。故选A。‎ ‎2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 B. 与①②③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⑤⑥过程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C. 图中A_bb的类型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 D. ④过程的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⑦是诱变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杂交、②和③自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生物体上,A正确;‎ B、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过程⑥得到的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而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 C、由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为AAbb、Aabb和aabb,比例为1:2:1,由于图中A_bb的类型有AAbb和Aabb两种,比例为1:2,所以经过③过程,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3:1,C正确;‎ D、④是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27.某植物为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形宽叶(B)对窄叶(b)是显性,B,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则F2中阔叶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中的难点是根据“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判断父本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根据题干提示“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写出亲本基因型,然后利用分离定律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为杂合的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进行杂交,亲本中母本产生的配子有XB、Xb,而由于“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因此父本产生的配子有Xb、Y,因此获得F1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Y、XbY.‎ F1随机传粉获得F2,即F1的亲本中母本为XBXb、XbXb,父本为XBY、XbY;母本产生的配子有XB、Xb,而由于“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因此父本产生的配子有XB、Xb、Y,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后代中阔叶植株的比例=.‎ 故选B.‎ 考点:伴性遗传.‎ ‎28.下表为三位低甲状腺激素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TRH TSH 甲 偏高 偏低 乙 偏低 偏低 丙 偏高 偏高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B. 甲最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丙可能是缺碘造成的 C. 表中相关激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D. 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有分级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 结合题意和表格内容:甲患者TRH偏高,而TSH偏低,最可能是垂体受损;乙患者TRH和TSH都偏低,最可能是下丘脑中分泌TRH的细胞受损,最终导致垂体分泌的TSH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偏低;丙患者的TRH和TSH都偏高,最可能是甲状腺受损或缺碘导致。‎ ‎【详解】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分析可知,其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A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甲患者的TRH含量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低,说明最可能是垂体受损或病变,B错误;人体内激素随体液运输,主要是血液循环的运输,所以激素都在血液中存在一定含量,所以可以通过抽取血液来检测激素的含量,C正确;由于乙患者的TRH和TSH以及甲状腺激素都偏低,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可知,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D正确。‎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推测导致三种激素(TRH、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不正常的原因。‎ ‎29.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 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肾上腺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导致结果不同,图b和图c中的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A正确;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的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B正确;肾上腺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因此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30.下图中的曲线表示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B. 方法①比方法②可使人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C. 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 若某人被毒蛇咬伤,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中①为注射抗体后的免疫反应,②为注射抗原后的免疫反应过程.当被毒蛇咬伤之后,可能感染病毒,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病毒,因为该病毒危害极大;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注射抗原,机体发生免疫功能,可以进行免疫预防,此过程中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详解】A.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且该种免疫力更持久,A正确;‎ B. 注射抗体只能获得短时间的免疫力,没有记忆细胞产生,免疫力不会持久,B错误;‎ C. 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体液免疫,C错误;‎ D. 当被毒蛇咬伤之后,需要尽快注射抗体消灭蛇毒,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细菌感染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而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图1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2表示此过程中的部分调节途径示意图,A和B代表器官;请回答.‎ ‎(1)图1中,AB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_____(上移/不变/下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____________(填“炎热”或“寒冷”)刺激, 在BC段时,病人的产热量___(大于/小于/等于)散热量 ‎(2)图2体温调节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经末梢等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__,其中骨骼肌为主要的产热结构,它的活动受激素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分子的影响。‎ ‎(3)A对B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_____调节(神经/体液/神经-体液)‎ ‎【答案】 (1). 上移 (2). 寒冷 (3). 等于 (4). 效应器 (5). 神经递质 (6). 神经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1中AB段表示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D段病人大量出汗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图2中A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表示肾上腺素。‎ ‎【详解】(1)图1中,AB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图2中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上述反射弧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构成的。骨骼肌的活动受激素和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的影响。‎ ‎(3)A(下丘脑)对B(肾上腺)直接调节,不需要通过激素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体温调节的过程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32.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提供了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如果外来物质入侵了人体,或者人体细胞叛变成了癌细胞,免疫系统就会激活,向它们发动大规模打击。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得了癌症以后,免疫系统却不能把癌细胞都消灭光呢?艾利森和本庶佑发现,这是因为免疫系统被“某种狗绳”拴住了。例如,人体的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种PD-1蛋白。这种蛋白质就像狗的项圈,如果再在上面栓一根狗绳,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癌变的细胞成为抗原,我们主要会通过_______(体液/细胞)免疫对其进行打击,相关免疫细胞增殖的细胞周期会________(变短/不变/变长);‎ ‎(2)得了癌症的人,主要是源于其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减弱所致;‎ ‎(3)如果设法将PD-1的活性提高, 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将______(降低/不变/升高)‎ ‎(4)如果没有PD-1这样的项圈,免疫系统就可能反应过度,不分敌我胡乱攻击,造成严重的_____________,所以,它本来是有好处的。基于这些发现,他们发明了一种癌症的“免疫治疗法”。医生会让癌症病人吃下一种药物,让它松开免疫系统的“项圈”,使后者可以全力攻击癌细胞。‎ ‎【答案】 (1). 细胞 (2). 变短 (3). 监控和清除 (4). 升高 (5).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详解】(1)人体内癌变的细胞成为抗原,主要会通过细胞免疫对其进行打击,相关免疫细胞会迅速分裂,因此增殖的细胞周期会变短。‎ ‎(2)得了癌症的人,主要是源于其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减弱所致。‎ ‎(3)PD-1蛋白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因此如果设法将PD-1的活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将升高。‎ ‎(4)如果没有PD-1这样的项圈,免疫系统就可能反应过度,不分敌我胡乱攻击,造成严重的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等知识,目的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得有效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加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33.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28对染色体,ZZ为雄性,ZW为雌性。幼蚕体色中的有斑纹和无斑纹性状分别由Ⅱ号染色体上的A和a基因控制。雄蚕由于吐丝多,丝的质量好,更受蚕农青睐,但在幼蚕阶段,雌雄不易区分。于是,科学家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培育出了“限性斑纹雌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若对家蚕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其_______条染色体;‎ ‎(2)图中变异家蚕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图中F1有斑纹的个体中染色体正常的比例为______;‎ ‎(3)根据题意,在生产中,选取题中的“限性斑纹雌蚕”作为母本,则还需选取表现型为____________的雄蚕作为父本,这样在后代中可根据体色辨别幼蚕性别,从而选出雄蚕。‎ ‎【答案】 (1). 29 (2). 染色体变异 (3). 1/3 (4). 无斑纹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变异的家蚕出现了一条号染色体易位到了W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据图可知由“变异家蚕”培育出“限性斑纹雌蚕”所采用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2、遗传图解要写出表现型、基因型、产生的配子类型和后代比例。‎ ‎【详解】(1)由家蚕是二倍体生物,含56条染色体,54条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ZZ或ZW。若对家蚕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测定其29条(27条常染色体+Z、W)染色体。‎ ‎(2)Ⅱ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移位到W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F1中有斑纹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AaZZ、1/3AaZWA、1/3a0ZWA。染色体正常的为1/3AaZZ。‎ ‎(3)根据题意,在生产中,应选取题中的普通家蚕2(即无斑纹雄蚕)和限性斑纹雌蚕做亲本,子代中雄蚕全为无斑纹,雌蚕全为有斑纹,选出无斑纹的即为雄蚕。‎ ‎【点睛】本题以培育“限性斑纹雌蚕”为背景,考查生物变异、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和从图示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 ‎3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以下是两种遗传病(简称甲病、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 有甲病 无乙病 无甲病 有乙病 有甲病 有乙病 无甲病 无乙病 男性 ‎280‎ ‎245‎ ‎5‎ ‎4470‎ 女性 ‎281‎ ‎16‎ ‎2‎ ‎4701‎ 根据所给的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1)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数据计算所调查的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是___________。乙病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从基因及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角度分析,共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分析发现有这样一个家庭;丈夫无病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妻子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孩和一个患乙病的男孩,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或a,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或b,则这对夫妇中妻子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并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画出该患病男孩的相关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可在染色体“︱”上画“●”来代表基因)。‎ ‎______‎ ‎【答案】 (1). 常 (2). 甲病男女患者人数基本相同 (3). 5. 68% (4). 乙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5). AaXBXb (6). ‎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患甲病的男性有280+5=285,患甲病的女性有281+2=283,男性与女性的人数基本相同,甲病的发病与性别没有关系,甲病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患乙病的男性有245+16=261,患乙病的女性有16+2=18,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乙病的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1)分析表格:患甲病的男性有280+5=285,患甲病的女性有281+2=283,男性与女性的人数基本相同,甲病的发病与性别没有关系,甲病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2)据表数据计算所调查的人群中甲病的发病率是(285+283)÷(280+245+5+4470+‎ ‎281+16+2+4701)=5.68%。乙病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有较大差异,从基因及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角度分析,共最可能的原因是乙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丈夫无病且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妻子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孩和一个患乙病的男孩,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与甲病相关的基因为A或a,与乙病相关的基因为B或b,患甲病的女孩基因型为aa,患乙病的男孩基因型为XbY,则这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Xb。患病男孩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特点,能根据图表数据中信息准确推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题干数据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35.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迎春枝条生根的影响,某同学首先按照图一所示步骤配制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然后选择插条,分组、编号,浸泡枝条,适宜条件培养,得到实验结果如图二所示。图三是迎春幼苗横放后根和茎的生长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二可确定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__________mol/L之间,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__________mol/L。‎ ‎(2)图二、图三的实验结果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特点的是图__________;a、b、c、d四处中,生长素类似物可能对植物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处。‎ ‎(3)为验证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可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A、B、C三组,其中B、C组分别按下图__________和__________处理作为实验组,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弯曲情况。实验应在无光的条件下进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11~10-9 (2). 10-8 (3). 二 、三 (4). a (5). ② (6). ③ (7). 单侧光也能影响尖端生长素分布 ‎【解析】‎ ‎【分析】‎ 在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托插枝条的实验时,要设置含有适宜浓度的浓度梯度去处理杆插枝条,根据杆插枝条的生根情况找到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打插枝条生根的适宜浓度。该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浓度,其他变量都为无关变量,都应保持相同;由图二可得,2,4-D溶液浓度在10-10mol/L左右促进生根效果最好,所以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mol/L~10-9 mol/L。‎ ‎【详解】(1)从图二可确定2,4-D溶液浓度在10-10mol/L时,生根数目最多,所以促进迎春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10-11mol/L~10-9mol/L之间;图中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是10-8mol/L,因为此浓度下,生根数目少于对照组,即用清水处理的一组。‎ ‎(2)图三中,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其中b、c、d点都起促进作用,而a点起抑制作用。因此,图二、图三的实验结果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3)①取完整燕麦胚芽(若干)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 ‎②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尖端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即如图②所示;C组在尖端以下部分中央纵向插入云母片,即如图③所示;‎ ‎③将三组水平放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预测结果:A组背地生长;B水平生长,C组背地生长,实验结论: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以下部分。‎ 该实验应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原因是单侧光能影响尖端生长素分布。‎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实验的设计,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