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迎高考模拟试题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三语文迎高考模拟试题一

高三语文迎高考模拟试题(一)‎ ‎ 原创:sgzhchj 2007.11.9‎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着想/着凉 别扭/天渊之别 差强人意/阴差阳错 ‎ B.单于/简单 弹丸/弹冠相庆 车水马龙/舍车保帅 ‎ C.旋风/风采 干练/外强中干 按质论价/论功行赏 ‎ D.效率/轻率 罪恶/深恶痛绝 朝思暮想/朝气蓬勃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蛰居 露马脚 要言不繁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 B.熨帖 忘年交 意气用事 天网灰恢,疏而不露 ‎ C.伙并 一溜烟 生死犹关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D.通牒 黄粱梦 山清水秀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意大利安全专家斯卡拉梅的病症 其受到钋辐射。‎ ‎②2008年奥运会推出的《李小龙传奇》投资商 成龙演李小龙的师父。‎ ‎③ 在变迁,而院士邹承鲁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的秉性却一直没有变。‎ A.反映 题名 时势 B。反映 提名 时世 C.反应 提名 时世 D。反应 题名 时势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 A.王老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操控课堂的技艺高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深受学生的欢迎。‎ ‎ B.花这么点时间去参观那么大的野生动物园,看到的当然只是凤毛麟角而不是全部。‎ ‎ C.如今巴以和谈的时机已生米煮成熟饭,再无限期拖延下去,将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灾难。‎ ‎ D.“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你不敢轻视了静坐于酒馆一角独饮的老翁或巷头鸡皮鹤首的老妪,他们说不定就是身怀绝技的奇才异人。‎ B.一个天使般的微笑若能化解一个人多年的苦闷,就应该是无价的,也应该是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 C.“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 D.这些陈旧的观念不清除,将会直接阻碍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进行。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将继续保留这个格言。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在这里罗格先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改革、求变的精神,适时的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究其文化内涵,它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我们说,这是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倘若我们把新老格言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便会发现,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更高发展程度,具有更强现代化意识的体育理念。‎ 其一,“更人性”是对理想的至高无上的人性观念的执意追求,如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这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所谓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又主要指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在人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上,人是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的手段,手段一定要服从目的,以目的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研究人的需要,研究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幸福,并不断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备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只有这样,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才能永远具有生机和活力。21世纪人类已经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本价值取向代替“工具”的价值取向,从而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此,奥林匹克相应的提出了“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从这个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不仅如此,体育颂扬人性、关爱人生,要求社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更多的关注运动员离开奥运赛场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6.下列对罗格适时提出新世纪奥林匹克新格言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新格言寄托了人们对奥运会的美好希望,并赋予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以崭新的文化使命。‎ B.新格言内涵更宽泛,人文色彩更强,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 C.指出了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运动员道德品质的要求。‎ D.对奥林匹克的格言而言,新格言是一个更符合实际、更人性化、更具人文色彩的思维模式。‎ ‎7.对新格言中“更人性”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解决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些根本问题。‎ B.提出“更人性”的口号是为了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真正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C.更人性是为追求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完美体现和高扬。‎ D.更人性的内涵包含要求社会更多地关注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育将人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意义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抛弃工具的价值取向。‎ B.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出发,奥林匹克提出的“更人性”的文化格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C.新格言的文化内涵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奥运会最高的美好希望。‎ D.新格言的提出不仅为运动员在奥运会的竞争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也为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搭建理想的平台。‎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③,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确 ‎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上唱而民和 唱:倡导 D.察其党与 察:仔细看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创流血,至难也 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若风之摇草木 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 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 )‎ ‎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 ‎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无之而不靡 ‎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4分)‎ ‎(2)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3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4分)‎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4分)‎ ‎15.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共6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 答: ‎ ‎17.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相对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一首出自于无线音乐团队“K铃制造”之手,以2005年的“禽流感”事件为创作主题,配以幽默的歌词、搞笑的动画,并用童声演唱的网络Flash及彩铃音乐《我不想说我是鸡》2005年底开始在网络上迅速流传。‎ ‎18.请模仿下文,选择某一事物,通过情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4分)‎ 核桃: 从秋天里得到的 / 只是满脸的皱纹吗?/ 不,/ 还有一副成熟的大脑。‎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必须从所给的(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不能全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乐器的性格 ‎①乐器和人一样,也是有性格的。就像是人的嗓子,有的人嗓子可以唱得高一些,有的人嗓子却只能唱低音。什么样的嗓子唱什么样的歌是不能乱来的,这也有一种看不到的规律在里边,如果违反了这种规律,唱出来的就会是噪音而难以入耳。‎ ‎②中国乐器的性格大多是悲剧性的,比如二胡,就是一种很悲剧性的乐器,所以瞎子阿炳才会用它来演奏他内心的凄苦。想象一下他一边拉着二胡一边在江南细细的雨里慢慢走动,又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巷子里的石板路面一块一块都给雨水打得湿亮……这应该是晚上,二胡着了雨的湿气就更没了悲剧性之外的那一点点亮丽。‎ ‎③马头琴更是这样,而且往往是拉马头琴的人还在那里调着琴弦,那悲剧的味道就出来了。它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草原的晚上是一无遮拦的空旷,你站到蒙古包的外边去,天和地都是平面的,没有树也没有山,什么都没有。忽然,马头琴就那么浑厚地响起来了,拉的是什么?是《嘎达梅林》。那样哀怨,那样悲伤,那远方飞来的小鸿雁真是令人柔肠百转。听马头琴演奏这支曲子的时候你最好要喝一些烈酒,但是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也不醉,这时候你也许会被马头琴感动得流泪,那是一种极好的体验。马头琴也能演奏节奏快的曲子,比如《骏马奔腾保边疆》,节奏是很快的,配着敲打得一如急风暴雨的木鱼,让人从心里怜念那骏马们踏来踏去的草场,如果是碰巧刚刚下过一场雨,想那草场一定是一塌糊涂的。演奏这种节奏快速的曲子不是马头琴的本色,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二胡和马头琴相比,还有那么一点点亮丽在里边,马头琴即使演奏那些调侃一些的曲子,仍不失本色,如蒙古民歌《喇嘛哥哥》,这支曲子有很明显很强烈的挑逗性,但一演奏起来,还是脱不掉悲剧的味道。‎ ‎④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需要更大的耐心去领略,需要想象的合作。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像马远的山水,再好,只是那么一个角落,树也是一枝两枝地吝啬在那里半死不活,需要读它的人用想像和它进行一种合作。箫的性格其实也是悲剧性的,是一种精神境界里面的凄苦。箫和笛大不一样,笛是亮丽,“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一声笛是何等的美丽;也是这一声笛,月色才显得更加皎洁,诗的境界才不至于太凄清。笛是乡村的,箫却是书生化了的,你看牧童会在牛背上吹着一曲欢乐的曲子,乐哉悠哉,是何等地悠闲,可你无论如何也难想象出牛背上牧童会吹一支洞箫。‎ ‎⑤理解音乐永远是个性化的,上百上千人在一起听音乐,真不知道人们在那里各自听出些什么?乐器是有性格的,它静静地待在那里什么也不是,一旦被人操纵着,它的性格就出来了,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往往是,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 ‎                (节选自《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有删改)‎ ‎19.分析第②段中画线的描写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为什么说马头琴是“一种骨子里哀伤的乐器”?请结合第③段作具体分析。(6分)‎ ‎21.在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箫的性格的?(4分)‎ ‎22.读第⑤段画线句,回答下列问题。(4分)‎ ‎(1)为什么说乐器“什么也不是”又“该是什么就是什么”?(2分)‎ ‎(2)为什么说“到了后来不再是人操纵乐器,而是乐器操纵了人”?(2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爱的信仰 ‎——天堂使者特雷莎 ‎①1979年当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宣布把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雷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自己似乎不适合当一个富人,特雷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使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②评委会说:“她(特雷莎)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而且“她个人成功地弥合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鸿沟,她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设了一座桥梁。”‎ ‎③于是在挪威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雷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个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 ‎④当她知道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特雷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一百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仁爱传教修女会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 特雷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 ‎⑤出乎特雷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雷莎修女。特雷莎修女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金19.2万美金,一并捐作麻风病防治基金之用。‎ ‎⑥她和其他修女一起办起了儿童之家,收养从路上捡来的先天残疾的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告诉他们“你是社会上重要的一分子”;还有麻风病人康复中心,收治照顾那些甚至被亲人唾弃的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天主抛弃”;最著名的是她在贫民区创办的临终关怀医院,使流落街头的垂死者得以在呵护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她说“这些人像牲畜一样活了一辈子,总该让他们最后像个人一样。”那些被背进关怀院的可怜人,有的身体已经被鼠蚁咬得残缺不全,刚入院洗澡时往往用瓦片才能刮去身上的污垢,最后握着修女的手嘴角带着微笑“踏上天国之路”。她所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破烂,不会哭泣,因为根本没有眼泪可流;从来不祈祷,因为没有用;甚至不会请求,因为一向没有人会理睬他们。但在这位可爱的修女眼中,他们的生命同样值得享有尊严,那是同一个上帝,他们的伤痕就是基督的伤痕。‎ ‎⑦一个原本对特雷莎修女的善行心存疑虑的印度教法师,当他看到她一丝不苟的为一个快死的男人清理布满蛆虫的伤口时,惭愧地说:“我在寺庙供奉圣母女神三十年,今天才看见圣母的肉身。”‎ ‎——节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个人物》(九洲出版社),有删改。‎ ‎19.当特雷莎修女得知自己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时,她为什么“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甚至“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使她富起来的奖金”?这表现了她的什么样的品格特点?(4分)‎ ‎20.通过对传主人物自身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对表现特雷莎修女心理和思想性格的作用。‎ ‎(1)她……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2分)‎ ‎(2)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却可能是一种浪费。(2分)‎ ‎21.本文的题目是“爱的信仰”,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特雷莎修女所信仰的爱有什么特点。(4分)‎ ‎22.‎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借一个原本对特雷莎修女的善行心存疑虑的印度教法师之口,表达了对特雷莎修女的由衷赞美。而事实上特雷莎修女的善行还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请你结合现实生活和对文章的理解,以“特雷莎修女的善行给我们的启示”为内容,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6分)‎ 七、作文(60分)‎ ‎23.请以“偏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高三语文迎高考模拟题(一)讲评学案 ‎1、B (A、zhuó/zháo biè/bié chā B、chán/dān dàn/tán chē/jū C、fēng gàn/gān lùn D、lǜ/shuài è/wù zhāo)‎ ‎2、D (A、繁——烦 B、灰——恢 露——漏 C、伙——火 犹——攸)‎ ‎3、B 4、D 5、A ‎6.B (“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表述不当。)‎ ‎7.B (选文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人性”的口号不是“真正”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是作为体育如何落实好的问题。) ‎ ‎8.C (表述中“最高”是多余的,应删掉。)‎ ‎9、A A项,正:正常,端正。 ‎ ‎10、C A项,至:最,极;到。B项,之:代词,这些,指越人刻肌肤等行为;助词,不译。C项,咸:全,都。D项,以:连词,来;介词,按照。‎ ‎11、C ①句说“法”的作用;③句为越人风俗;⑤句用比喻说教化的作用。 ‎ ‎12、D D项,文章主张以礼义治国,此项与文意相悖。‎ ‎13、(1)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 ‎(2)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 ‎(3)(略)‎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管理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14.(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评分标准:本题4分。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两点各2分,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评分标准:本题4分,写法、意境各2分。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写法与意境可合并作答,亦可分开作答)‎ ‎16.⑥④①⑤③②‎ ‎17.2005年底,一首网络Flash及彩铃音乐《我不想说我是鸡》开始在网络上迅速流传,/ 该作品出自于无线音乐团队“K铃制造”之手,/ 它以2005年的“禽流感”事件为创作主题,配以幽默的歌词、搞笑的动画,并用童声演唱。‎ ‎18.仿写:【参考答案】 红梅:在严冬里展示的 / 只是娇艳的笑脸吗?/ 不,/ 还有一种坚贞的品德。‎ 选文(一)‎ ‎19.渲染了冷落、凄清的气氛,衬托出阿炳内心的凄苦,形象地表现了二胡悲剧性的性格特点。‎ ‎20.马头琴的本色就是低沉、苍凉、迂回、哭泣般的浑浑的音色效果,无论演奏什么样的曲子,都脱不了悲剧的味道。演奏哀怨、悲伤的曲子如《嘎达梅林》,让人柔肠百转,感动得流泪;演奏明快的曲子如《骏马奔腾保边疆》,也让人感觉低沉和苍凉;演奏调侃性的曲子如《喇嘛哥哥》,也脱不了悲剧的味道。‎ ‎21.(1)通过和马远的山水画卷类比,突出箫不是铺排得很满,而是残缺的这一特点,说明箫是极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是一种精神境界里边的凄苦,需要想象的合作。‎ ‎(2)通过和笛子的比较,说明箫不适宜演奏节奏鲜明悠闲的曲调,突出箫的凄清和含蓄的特点。‎ ‎22.(1)乐器在没有演奏音乐时,不能表现任何感情和性格,所以说他“什么也不是”;而一旦演奏,就传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所以说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了。‎ ‎(2)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其特有的性格表达出来的感情感染和影响了听众。‎ 选文(二)‎ ‎19.第一问:因为她从来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值得褒奖,所以面对自己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的决定“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1分)自己从来没有占有金钱的欲望,所以她甚至“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使她富起来的奖金”。(1分)‎ 第二问:这表现了特雷莎修女视自己的善行为自然,从来没有想到回报,从来没有占有金钱等物质欲望的圣洁的心灵和高贵的品格。‎ ‎(2分。“视自己的善行为自然,从来没有想到回报”和“从来没有占有金钱等物质欲望”各1分。)‎ ‎20.(1)面对即将举行的豪华国宴,特雷莎修女不由想到了处于饥寒交迫中的穷人和病人。这表现了特雷莎修女的善良——她为那些不幸的人们甚至不能吃一顿饱饭的境遇而伤感。(2分)‎ ‎(2)说话的迟疑表达了特雷莎修女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不愿让即将参加国宴的尊贵的客人扫兴,一方面又觉得这样豪华的盛宴实在是浪费——因为它的花费可以使十倍于此的穷人吃一天的饱饭。(2分)‎ ‎21.特点是:(1)这种爱是普遍的,是对全人类的爱,不分国家、民族、宗教;(2)这种爱是平等的,对人的生命和尊严是尊重的,不含有任何施舍的色彩;(3)这种爱是无私和真诚的,不希望得到任何名利的回报。(4分,答出两个要点即得满分。)‎ ‎22.特雷莎修女的善行可以给我们的启示有许多,如:行善不分对象;对行善的对象真诚关怀和尊重;行善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行善不图任何回报……只要从其中一个点阐发开来即可。(6分,从文中确定一点2分,联系现实2分,阐发合理流畅2分)‎ ‎23.以“偏爱”为题的优秀作文 ‎1 、偏 爱 ‎        情随菊浓,对菊的偏爱谱出了一曲曲令人回味的优雅曲子。——题记 ‎        朝来的雨,停止了;清凉的秋风收集着落叶,沙沙作响。雨后的风,停息了;地面上留下了一堆堆、一簇簇落叶,默默地蜷伏。‎ ‎        翻阅历史长册,扑鼻而来的不是那缕缕书香,而是阵阵的菊香,因为我们看到了对菊的偏爱。‎ ‎        文人偏爱菊,首推陶渊明。陱渊明去官归隐二十年,独以菊为伴,种菊写菊,恐怕菊就是由他而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所传颂,而民间更奉菊为“九月花神”。从此,被偏爱的菊成了中国文人孤标傲世的精神象征。也正因为有了对菊的偏爱,菊花遇到文人,便有了君子之隐、隐士之风、志士之节。‎ ‎        对菊的偏爱,怎么会少了佳人的相伴呢?李清照为我们诠释了佳人是如何偏爱菊的,“雪清玉瘦”展现了菊的高洁,而“暗香盈袖”更是把爱菊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        《红楼梦》中对菊的偏爱更是随处可见:林黛玉《菊花诗》夺魁,与菊同洁;史湘云伴菊而眠,与菊同欢;薛宝钗伤情,与菊同凄。一切的一切,对菊的偏爱,更显其英姿淡容。‎ ‎       ‎ ‎ 自五代黄筌写《寒菊蜀禽图》后,画菊写菊的画家不胜枚举。南宋遗民郑恩肖的题画诗《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对菊的偏爱,使得菊花在画家的墨气淋漓的画中,幻出一种冰清玉洁与空灵幽绝的境界。‎ ‎        终于,说到菊与豪杰了。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用绝妙的文字把看似极其随意轻松的心情,将战场上那血腥与残酷化在菊花香里,其举重若轻的浪漫精神与顽强斗志表现得酣畅淋漓。菊花到了英雄豪杰的身边,就成了天地间的雄风浩气。想想,这不是缘于对菊的偏爱,难道还有别的吗?‎ ‎        晓起推窗,见菊花傲霜怒放;月升中天,又见菊花含香静立。‎ ‎        菊在青青翠竹里,和着箫声,“餐秋菊之蕗英”;菊在玲珑珠帘前,迎着西风,映着“人比黄花瘦”;菊在园亭老圃后,透着沁香,品着“袭人心肺菊花茶”;菊在月光下,醉着妩媚说着“此花开尽更无花”。‎ ‎        三千年的养菊、采菊、咏菊、品菊、画菊,三千年的偏爱,使菊花从本源的物象升华为精神上的情愫,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精神意象。‎ ‎         [简评:]‎ 全文篇幅合理,构思不错,比较紧地围绕“对菊的偏爱”来写,内容比较充实,文章最后进行适当的升华,表述比较到位。 ‎ ‎ ‎ ‎2、 偏爱 ‎        我一向喜欢野草的生活而不欣赏那些娇贵的花。‎ ‎        正如白居易所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看似柔弱的瘦小身躯似乎在风中大喊:火啊,你来吧,你烧吧,明年我又会生长起来的!这,就是野草。‎ ‎        野草,尽管人们对它欺凌,环境对它不利,而它却依然是在风吹雨打营养不够的条件下活得又有精神,又起劲。它的卑贱正衬托出它的骄傲,它的不受宠爱正显示出它的坚强。尽管它被人随意拔去、锄去,被人随意践踏,可是,它仍然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壮大起来。‎ ‎        喜欢沈从文,因为他那如野草般的性格,坚韧而不强硬。“文革”期间,先生陷入非人的境地,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的荷花真好……”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令人以为多雨泥泞的咸宁是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        闲来无事时常常问自己:能否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非难与不公?能否毫无惧色地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痛苦?可是,却总也找不到答案。‎ ‎        桑提亚哥说:“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这是一种很纯真也很质朴的个性,正如野草。孤独的老人,在浩瀚无常的大海面前,也许,他最后的结果终是难逃一败。但是,他却用那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鱼骨架和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见证了自己的誓言: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        我想桑提亚哥已经为我的问题作出了一个最好的回答:人,当如野草,只要有一阵春风吹过,就可以重生。‎ ‎        就像一株野草,在狂风暴雨中挺立,在烈日酷暑中傲然;就像一株野草,活出自己的坚强,活出自己的精彩!‎ ‎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一句话:眼中有泪,心中才有彩虹。以前只是纯粹喜欢这文字,而现在,终于明白了它的内涵。也许磨难,也是上帝的一件馈赠,只要有野草的坚韧与不屈,那么一切的不如意都会化作过眼云烟,在心中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        不是高贵的牡丹,不是淡雅的素菊,偏偏只爱你——野草。‎ ‎ [简评:]‎ ‎ 全文基调比较和谐,思路清晰,叙述从容不迫。切入的角度比较新颖独特,看到常人没看到的地方;文中以野草为联想基点,表达了人应具备“坚韧与不屈的野草精神”,构思新巧。‎ ‎ ‎ ‎3、 偏爱 ‎        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并非我们看不到,并非我们不愿赞美,只因它激荡不起心中最深处的涟漪。‎ ‎        许多的不完美,也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扁爱了它……‎ ‎(一)‎ ‎        固然有桃李夭夭的春天,有荷花展开似青霞的夏天,有山坡覆白雪的冬天,我仍然偏爱有一丝萧瑟的秋天。虽不能品味如《山行》中所说的“停车坐晚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奇景,亦不能领会《故都的秋》中所说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秋天。但是我仍然偏爱这秋天。‎ 看着枯黄的落叶化作轻舞飞扬的瞬间,我感动于秋的无情与充实,又怎能割舍掉与秋的牵系?(这部分似乎应再展开,这是偏爱的重点)出生于“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的秋天,我固执面不悔地爱了它。‎ ‎(二)‎ 滴翠亭边,杨妃戏彩蝶的身影仍记忆犹新;咏白海棠,蘅芜君的诗含蓄浑厚,一举夺魁;协助治理荣国府,宝钗小惠全大体。从这些事中我都可以体会出宝钗的美貌与才能。并非我不愿赞美,并非我不愿喜爱,只因我始终忘不了那哭肿得像桃核一样的眼睛,忘不了手把花锄含泪葬花的黛玉在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亦忘不了凹日馆中,潇湘妃子与忱霞旧友的联诗,那黛玉的绝妙才情……不能否认,黛玉爱使小性儿,可有谁会去责备她的小性儿呢?在这小性儿里(这个词单调重复前文,不太好,换成“其间”)蕴含的是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这样的林妹妹怎能不让我们怜爱?虽有个完美的宝姐姐,可满心的喜爱都已倾注在黛玉身上,又怎么会爱上宝钗?只因她激荡不起我心中最深处的涟漪。‎ ‎(三)‎ ‎        面对雨果的雄奇,巴尔扎克的浩瀚,鲁迅的犀利,我却偏爱三毛。虽然她的作品不比大家的作品,可是却引起我对沙漠美景的渴望。总喜欢跟随她去撒哈拉体验白手起家的艰辛,跟随她去西班牙闹一闹学堂,跟随她走过花季雨季,万水千山走遍。‎ 虽有李敖犀利的批判,却割舍不了我对她的偏爱。虽然她的生命之舟搁浅了,却搁浅不了她在我生命中的牵系。只因情系于此,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偏爱了她。‎ ‎        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偏执地吟出:“月是故乡明”,却道出了我们的偏爱。正如老舍一样,去过巴黎,住过伦敦,恋恋不忘的却还是北京。正如我恋恋不忘的还是秋天,还是黛玉,还是三毛……‎ ‎        世上有许多的不完美,并非我们看不到,只因那是生命中不能割舍的牵系,所以便固执而不悔地爱了它……‎ ‎         [简评:]‎ 篇幅合理,中心明确,结构清晰,是篇好文章,基本找不出有什么缺点。全文紧扣“偏爱”,情感鲜明而集中,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语言表达流畅、精到,开头、结尾的语句有蕴味,耐人寻味,体现了发展等级的要求。‎ 这样的作文应该是比较典型的考场作文,它告诉我们一个规律,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是高考作文的生命线,语言表达完全可以做到“一俊遮百丑”‎ ‎,所以应该力求让自己的语言通顺、流畅、有意蕴、有内涵。‎ ‎4、偏爱 ‎        岁月在历史的车辙中不断地前进,偏爱在其中不断上演着或喜或悲的戏剧。‎ 花中偏爱菊 ‎        当诗人吟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位羽化登仙的高人高洁的情操。“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多么悠闲,多么自由的生活,陶潜为我们上演了一幅偏爱的高洁图。‎ ‎        然而,一位历史的霸王,也是一位历史的败主,当一颗偏爱的心开始偏向伶人,历史的悲剧就开始了。重用伶人,偏爱伶人,不理朝政,最后只得落得个“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花本无错,伶人也不是错误,错的是偏爱错了。‎ 不爱红妆爱武装 ‎        当毛泽东唱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我们为之感动了。若没有了爱武装,我们怎能度过艰难的草地,怎能爬过那寒风飒飒的雪山,我们最后怎能取得最后的抗战胜利,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又怎能重新站在世人面前。‎ ‎        是的,爱武装让我们重新站了起来。但也应该看到我们偏爱是在战争的时代,当一个人在和平时代也偏爱武装,那会怎样呢?‎ ‎        我看到了伊拉克的儿童在哭泣,我看到了无家可归的人们无助的眼神,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痛苦,是那些和平时代的偏爱武装者——布什。每一次的战争都是血的历史,每一次血的历史都饱含人们痛苦的眼泪。‎ ‎        不爱红妆爱武装本没有错,错的是在错误的时代的错的偏爱。‎ 女为悦己者容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历史弄人,人们都会为自己偏爱的所左右。‎ ‎        当一位有偏爱的人偏爱权或钱时,他常常会为此而损害了自己的一生,赖昌星是为钱而毁的人,为了钱,他走私,他损害别人的利益。‎ ‎        当上海协和医院被吊销执业许可证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医生偏爱钱的后果。‎ ‎        偏爱本无所谓错与对,但当一个人偏爱错了,那悲剧就发生了。‎ ‎        因为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应偏爱高洁的情操,应偏爱爱国的美德,不应偏爱钱与权。‎ ‎        [简评:]‎ 全文构思很好,分析也基本到位。但局部地方语言表达不清楚,使的文章结构有些混乱。‎ ‎5、偏爱 ‎        一条条柏油路,一座座高楼大厦,一片片灯红酒绿,笼罩在脂粉熏烟下,列车般的忙碌。这是城市人厌倦了的城市,却是乡下人向往的城市。‎ ‎        一曲曲乡间小道,一排排低矮平房,一重重棉白稻黄,浸染在香草芬芳中,老牛般的悠闲。这是乡下人厌倦了的乡下,却是城市人向往的乡下。‎ ‎        乡下人偏爱城市,城市人偏爱乡下。这不禁让我想起《围城》中那句话: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评:引用《围城》这句话,的确可以说明这种现象,但是与“偏爱”的关联似乎不大,并且可能造成下文的走题、偏题。这个部位在文章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属于“点题”的地方,也就是要“点破”自己所要说的主旨,要对自己的主旨进行解析、阐析、界定。从这个角度看,这个“点题”是不成功的。这个地方不成功也就导致下文选材的游移不定。)‎ ‎        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更让我疑惑于这看似诡异的辩言。那是一个在乡下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乡村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在父老乡亲殷切期盼下,他不负重望地考上城里重点大学。在浑噩的城市中窒息般度过四年,这里的一切一切似乎都与一直以来幻想的天堂相去甚远。他怀念父亲悠扬的笛声,母亲煎的荷包蛋,邻居家的瓜。于是,毕业后,他带着还是四年前的行李,满心踏上回家的路。他决定下乡支教。他蛮以为他的归来会使那破败不堪的校园添一份亮彩,谁料却比往日更加冷清。他怀着希望挨家挨户走访,得到的回应却惊人般相似:考上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回到穷乡僻里来?他呆了,一时竟也无言以对,那晚,他收到一枚县里“支教奖章”,他觉得那闪闪金光是那么刺眼,多么不朽的一个讽刺!(评:这个事例叙述比较平稳、从容,但可以说明“偏爱”吗?似乎关联不太大,或者说是叙述不清,这就造成下文的议论给人落空的感觉。)‎ ‎        在这疑虑的同时,更多感到的是一份沉重。到底是什么蒙住了人们的慧眼,使他们无意中向往着自己根本不想要的东西,追求着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信仰,偏爱着自己根本不爱的事物?(评:这个分析非常好!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是在感性材料基础上的理性升华,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获得高分的关键点。) ‎ ‎        围城内外不同人的心理是因为有了围城的存在,外面的人不理解城内的束缚而忽视自由,里面的人不理解城外的放任无序而忽视城内井然有条。城里人看到乡下的清闲,却忘却乡下的穷困;乡下人看到城里的繁华,却忘却城里的嘈杂……‎ ‎        走近了才知道,原来距离很远。偏爱,往往缺乏深层次的加工、过滤,当偏爱达到极至时难免于冷却凝固,于是,重新又回到起点。(评:这段分析非常深刻,很有启发意义。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偏爱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 ‎        城里人总有一天还是回到城里,乡下人总有一天还是回到乡下,落叶归根是永恒的定律。慎待偏爱,寻找自己真正的支点、重心,不要一味盲目地沉浸,不要让它成为你人生中的一道道围城,自我遮蔽。(摆出自己的见解,使中心完足!) ‎ ‎        [简评:]‎ 这是篇比较典型的散文,文笔顺畅从容,切入的角度比较独特,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们应该“慎待偏爱”,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但就全文来看,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能是全文不太协调,或者说在语言方面是十分精致的,但在构思方面还不够精致,具体表现在文中的那个故事的叙述太孤单,在整篇文章有点儿孤立,因为这个故事之前和之后的议论太多,如果能再来一个材料或许会打消这种想法。从评分的角度看,这是比较危险的,要看碰在什么改卷人的手里,有的人会大加赞赏,但也有人会认为这偏离题意。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篇有瑕疵的美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