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默写题(本题共1小题,16分) 1.补写空缺部分。 (1)《登高》中,身处他乡的杜甫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表明自己身体不佳、寂寞孤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借物发端,以埋怨的口吻引发华年之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虞美人》中李煜感慨故国的宫殿应该还在,而所怀念的人已经衰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拓跋焘的行宫外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6)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写行人的动作和神态来衬托蜀道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劝学》中荀子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锦瑟无端五十弦 (4). 一弦一柱思华年 (5). 雕栏玉砌应犹在 (6). 只是朱颜改 (7). 江山如画 (8). 一时多少豪杰 (9). 佛狸祠下 (10). 一片神鸦社鼓 (11). 扪参历井仰胁息 (12). 以手抚膺坐长叹 (13). 故木受绳则直 (14). 金就砺则利 (15). 小知不及大知 (16). 小年不及大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作、雕、砌、祠、鸦、扪、胁、抚膺、砺、知。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二、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本题共3小题,6分)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一只鸡蛋,李婶吵得口干舌燥,卖鸡蛋的小贩更是当仁不让,声音越来越高。 B. 过去的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后,我们的文化腾飞就倚马可待。 C. 这些打着私营企业家旗号的人鱼目混珠,其中有真正干一番事业的,也不乏骗子。 D. 经济学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能减少交易中的阻力,就有可观的经济收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还要注意答题技巧,成语运用时,注意从感情色彩、范围程度、对象搭配、望文生义、内容上重复等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A项,“当仁不让”强调遇到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语境中是说小贩对争吵的回应,用于此处不合适。 B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此处望文生义,可改为“指日可待”。 C项,“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语境是说“打着私营企业家旗号的人”,对象是人,此处可改为“鱼龙混杂”。 D项,“颠扑不破”强调永远不会被推翻,多指理论、道理等。此处语境用于经济学中的真理,使用恰当。 故选D 【点睛】此考点,在备考中应对容易出错、义项较多、运用灵活的词语,尤其是近义词语的积累,化整为零,分散记忆,并注意结合语境,在训练和运用中巩固。辨析词语的方法技巧总结如下: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语法搭配,关键语素。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代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执一词,共同协商,很快起草出新方案。 B. 昨日,警方根据张某提供的线索,缘木求鱼,终于找到了制造假冒名酒的窝点。 C. 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具有超轶绝尘、独具一格的神韵,一般的画家难以望其项背。 D. 为拯救惨淡经营的摩天轮管理公司,马来西亚旅游部掏钱买下了五十万张门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成语的意思,还要注意答题技巧,成语运用时,注意从感情色彩、范围程度、对象搭配、望文生义、内容上重复等角度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A项,“各执一词”强调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此处语境是说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自表达意见建议,可改为“各抒己见”。 B项,“缘木求鱼”原意指顺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此处语境是说警方根据线索找到了制造假冒名酒的窝点,可改为“顺藤摸瓜”。 C项,“望其项背”指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语境是表达一般的画家比不上徐悲鸿,使用恰当。 D项,“惨淡经营”强调苦心规划,苦心经营,并非指生意惨淡。语境是说为拯救经营不景气的摩天轮管理公司,使用不恰当。 故选C。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时,学生应注意平时的积累,立足于课本和课堂,还要广泛涉猎,做到准确识记。 A项,“柳宗元为柳屯田”错误,柳宗元字子厚,柳屯田是柳永,柳永字耆卿,“屯田员外郎”是他的官职; B项,“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错误,期,穿一周年丧服; C项,“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错误,月份的顺序是孟、仲、季,如孟秋、仲秋、季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仲秋是农历八月。兄弟之间的排行是伯、仲、叔、季。 故选D。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4分)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景翳翳以将入 景物 聊乘化以归尽 顺随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小步快走 穷且益坚 困厄 C. 而御六气之辩 区别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比得上 D.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怜惜 门衰祚薄 福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有错,景:日光; C项有错,辩:通“变”,变化;比:合; D项有错,矜:自夸。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炼,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一样的一项是 A. 云无心以出岫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B. 定乎内外之分 彼且恶乎待哉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控蛮荆而引瓯越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词性,注意积累,勤加练习。 A项,以,前句中是连词,表修饰;后句中为介词,用; B项,乎,前句中相当于介词“于”;后句中为助词,不译; C项,之,都是动词,到; D项,而,前句中是连词,表并列;后句中是连词,表转折。 故选C。 7.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中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②乐琴书以消忧 ③徐孺下陈蕃之榻 ④襟三江而带五湖 ⑤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⑥梓泽丘墟 ⑦而后乃今将图南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⑨则刘病日笃 ⑩窜梁鸿于海曲 ⑪谨拜表以闻 A. ①②④/③⑤⑪/⑥⑦⑩/⑧⑨ B. ①⑥⑦/②④/③⑩⑪/⑤⑧⑨ C. ①⑥/②④/③⑤⑧⑨/⑦⑩⑪ D. ①⑦/②④⑩/③⑤⑪/⑥⑧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实词词语活用情况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结合语境分析该字的词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再结合词性的变化判断改字属于那种类型的活用,常见的活用情况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 ①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②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③下,使动用法,使……放下;④带,意动用法,以……为带;⑤上,名词作状语,向上;⑥丘墟,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⑦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⑧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⑩窜,使动用法,使……逃;⑪闻,使动用法,使……闻。 ①⑥⑦都是名词作动词;②④都是意动用法;③⑩⑪都是使动用法;⑤⑧⑨都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B。 8.从句式特征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 ④复驾言兮焉求 ⑤访风景于崇阿 ⑥彼且奚适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而刘夙婴疾病 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⑩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 ①④/②⑦/③⑧⑩/⑤⑥⑨ B. ①⑥/②⑦/③⑤⑨/④⑧⑩ C. ①④/②③⑩/⑤⑥⑧/⑦⑨ D. ①④⑥/②⑤⑨/③⑧⑩/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特殊句式的种类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还分有小的类别,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重点是理解特殊句式的一些标志,自己能作出准确判断。 ①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之二虫又知何;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去;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 ④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复驾言兮求焉; ⑤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崇阿访风景; ⑥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彼且适奚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⑧而刘夙婴疾病,意念被动句; 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星火急; ⑩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意念被动句。 ①④⑥都是宾语前置句;②⑤⑨都是状语后置句;③⑧⑩都是被动句;⑦是判断句。 故选D。 9.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1)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这样,仍然还有他没有树立的。 (2)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彼:他;数数然:拼命追求的样子;虽然:古今异义,即使这样;树:树立。 (2)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病;不行:古今异义,不能走路;零丁:通假字,通“伶仃”,孤独的样子;至于:古今异义,到了;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规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 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亡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B.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C.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D.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 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D. 谥,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耽胸怀宽广,维护大局。大将张献甫对樊泽取代贾耽为帅之事,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并带走他,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贾耽诚心待人处事有度。他不随意评价别人;且在李纳士兵路过滑州时,没让他们住在城外,而是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他们,李纳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贾耽建言治军,颇有见地。他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虽然认为有道理,但没有采纳。 D. 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耽每畋,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答案】10. D 11. D 12. D 13. (1)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2)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划线句子“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急诏至”的意思是紧急诏书来到,是一个完整意思,不可分割;“以泽代耽”的意思是让樊泽代替贾耽,结构对应,且含有人名,不可分割;“见代”中“见”的意思相当于“我”,所以不能与“吾”划分在一起,据此排除AB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D项,“谥,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中“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表述错误。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贾耽嗜爱读书,尤悉地理。年老之后,贾耽在读书方面更加勤勉;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中“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原文“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岖,必究知之”意思是“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据原文应该不是别人来向他请教,而是他向别人请教。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 (1)故事:古今异义, 旧例、先例;以:因为;善:擅长;优诏:褒美嘉奖的诏书;许:允许。 (2)畋:打猎;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往往:经常;谋:图谋。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参考译文: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期,通过明经考中功名,补任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让他暂代度支判官一职。多次提升后,做了汾州刺史,在那里一共治理七年,在行政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下诏授予他鸿胪卿一职,兼任左右威远营使。不久做了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在东道造反,贾耽进驻屯扎在谷城,攻取了均州。建中三年,调任东道。德宗在梁州,贾耽让司马樊泽去梁州奏事。樊泽回来后,贾耽大摆酒席会见诸将。一会儿有急诏送到,诏书中让樊泽代替贾耽的职务,召樊泽做工部尚书。贾耽把诏书放在怀中,像刚才一样饮酒。酒席散后,把樊泽叫过来说:“诏书中让你代替我,我将要准备行装了。”命令将吏们拜见樊泽。大将张献甫说:“天子流亡,樊泽用兵是以您的命令拜访皇上所在的地方,如今樊泽却谋划您的军权,在您的地盘谋取利益,可以说是对人不忠心。军中将士心中不平,请让我为您杀了他。”贾耽说:“这是说的什么道理呢?朝廷有命令,樊泽就是统帅。我现在上朝,要你和我一起去。”他带着张献甫一起走了,军中于是安稳。 不久做了东都留守。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后来调迁为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然被削掉了伪号,却暗中藏有奸谋,希望找机会实现。李纳的数千士兵从行营回来,路过滑州,有人说让他们住在城外,贾耽说:“与我相邻,为什么要怀疑他们,使他们暴露在野外?”命令住在城里的旅馆中,在房屋的走廊上宴请他们,李纳的士兵内心都信服贾耽。贾耽每次打猎,带着几百人,经常进入李纳的领地,李纳大喜,然而敬畏贾耽的德行,不敢有所图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的职务兼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封为魏国公。经常认为地方统帅缺少,应当让天子来任命,如果在军中谋求,那么下层士兵人心向背,人心不安。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有采用。顺宗即位,升迁为检校司空、左仆射。当时王叔文等人干预朝政,贾耽很担忧,多次称病乞求退职回乡,不被允许。死后,享年七十六岁,被赠予太傅这一职务,谥号叫元靖。 贾耽非常喜爱读书,到老之后更加勤勉,尤其通晓地理。见到四面八方的人与出使外族的人,一定会向他们询问当地风俗,所以天下的地方物产、山川平坦崎岖的状况,一定会深入探究清楚。 他度量很大,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喜欢评价别人。做宰相十三年,虽然安危大事方面没有成就,然而检点自身、做事严格,这是他的长处。每次回府,对待宾客没有一点厌烦,家人亲近他,看不到他的喜怒。世人称他德行淳厚有规矩。 五、课外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杜陵:地在长安,此指长安。 14.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温诗三四句中的“鸡声”、“月”、“霜”照应了标题中的“早行”: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时上路,然而铺满清霜的板桥上已有了先行客人的足迹。 B.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温庭筠想起了梦中故乡杜陵回塘水暖,野鸭自得其乐的场景。“杜陵” 之梦与“早行”之景,虚实相生,首尾照应,情脉通贯。 C. 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D. 王诗第三联 “胭脂”与“白雪”对举:棠梨叶红艳似火,荞麦花开如雪,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第四联情绪由悠然转为怅然,拓深了诗意。 15.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 【答案】14. C 15. (1)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2)①借景抒情的手法。两首诗都共同抓住了富有时间、地域特色的景物刻画,情感自然融入其中。②反衬的手法。两首诗都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的寂静。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C项,“诗人王禹偁骑马穿行于山间小路,悠然自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春日山村晚晴图,充分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对诗歌的赏析错误。诗歌的前六句用“菊初黄”“万壑”“晚籁”“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一系列具有秋天特色的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以及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情感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解答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这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再联系意象注释和思想内容分析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该诗中间两联运用了多种手法,有视听结合、以声衬寂、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温诗通过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和尾联 “ 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表现思乡之情。“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王诗的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据以上分析两首诗在情感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 温诗主要运用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诗歌的颔联使用了紧扣“早行”具有时间和特征性的景物,把情感自然融入其中;颈联中使用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枳树、槲树这样的意象扣住“早行”,景物富有色彩,传达情感。 ②反衬(以声衬静)。用“鸡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 王诗主要运用了: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通过写景表达诗人悠然之情。②反衬(动静结合)。颔联的“万壑有声”写山谷之动,“数峰无语”写山谷之静,以“有声”之动衬“无声”之静,写出了山村傍晚的宁静。此联是从听觉表现。 ③比喻。颈联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此联是从视觉、嗅觉表现。 ④设问。尾联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⑤视觉、远近。胭红与雪白,色彩鲜明绚丽;群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所以两首诗相同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反衬(动静结合或者以声衬静),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点睛】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对诗句理解的考查题型,解答时要注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六、课内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说“木叶”》)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的时候会简称之为“叶”,可能是因为诗人追求文字洗炼的缘故。 B. 要解释为什么“木”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就必须要涉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C.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秋天的树叶。 D. “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不很大,但在艺术形象领域“木”的价值比“树”要更大。 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历代诗人们受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来创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 B. 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概念背后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 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左右“木叶”的形象。 D. 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就不会选用“木”或“木叶”。 18. 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6. C 17. B 18. 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②接着,分析问题,说明”木“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③最后,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很大。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秋天的树叶”偷换概念。据原文“‘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可知,选项把“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中的“树干”换成了“秋天的树叶”。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A项,“历代诗人们受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来创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说法绝对。据原文“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可知,并不是历代诗人们都选择用“木叶”。 C项,“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左右‘木叶’的形象”强加因果、曲解文意。据原文“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可知前后句没有因果关系,应该是“依然”而非“一直”。 D项,“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就不会选用‘木’或 ‘木叶’”表述于文无据。文章是围绕“木”和“木叶”展开论述的,选项中的推论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抓关键语句,理清脉络层次,理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鲜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篇第一段又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提出问题(指出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中间四段分析问题,说明“木”所具有的两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和“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最后一段,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很大。 【点睛】论证思路答题方法:(1)、抓住点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 19.下列对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 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讲述故事,“我”的出现拉近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 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 小说叙述者让人物自己对话而不作判断,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这种叙述腔调体现的正是海明威小说沉潜内敛的风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以及文本的艺术手法。 A项,“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B项,“‘我’为全知视角”的说法不正确,“我”属限知视角。 C项,“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说法错误,原文大意是表现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 故选D。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散文的重要词句和艺术手法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 20.下列跟小说话题有关的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叙事的角度可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老人与海》就属于全知视角,叙事人对老人的行为和心理都了如指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局都清清楚楚。 B.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因而其视角是全知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无论是林冲还是李小二的视角都是全知的。 C. 场景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它是某一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炮兽》中人与大炮搏斗的情景就是典型的场景描写。 D. 揭示人物的性格是小说场景的功能之一,空间——场景会显示出人物的身份、地位、趣味、性格等,《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就揭示了其主人封建保守、思想僵化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以及文本的艺术手法。 B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无论是林冲还是李小二的视角都是全知的”说法错误,林冲和李小二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视角不是全知的,叙述人的视角才是全知的。 故选B。 21.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案】①题目明确典型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②题目点明了人物,有助于突出老人的痛苦、茫然和无助。③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既要写出表层含义,又要结合全文和小说的主旨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 “桥边的老人”中“桥边”点明了地点,为故事提供了典型环境、场景。文章开头写了“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展现了人民的美好家园被战争摧残的景象,他们也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 “桥边的老人”中“老人”点明了人物,文中多次提到老人坐在桥边不动。如“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这些描写以及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的老人的痛苦、茫然和无助。 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人们都竞相逃命,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选择留在桥边,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这也是对命运的绝望,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标题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点睛】解答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技巧: (1)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2)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感情,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4)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七、课外小说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22.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 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 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23. 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4. 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22. C 23. 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24. 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形象,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主旨,其中C项,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叙事的视角、结构的安排以及叙事中的手法的角度作答,此题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点睛: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从情节的角度看,“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从文章的主旨角度看,“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八、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它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于是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并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学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尽管小郭团队的学业成绩因此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们的成果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 小郭团队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有一种大爱叫坚持 逆天了,小郭团队获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丘成桐科学奖铜奖!那么,中学生的他们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深深感到,是他们坚持反复实验的精神。 毫不否认,小郭团队的成功与他们善于发现司空见惯事物的研究价值密切相连。但仅仅具有发现普通事物具有研究价值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坚持的精神。如果小郭他们没有坚持的精神,就算他们发现了寻常事物的研究价值也不会获得成功。试问一下,有很多人发现电流通过和阻断时,螺旋线圈发出噪声具有研究价值,为什么只有贝尔发明了电话?有很多人知道蒸汽机的研究价值,甚至成功地制造出用蒸汽机推动的车子,为什么只有只有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无他,唯坚持尔!同理,如果不是小郭他们拥有坚持的精神,作为中学生的他们怎能顶住巨大压力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去研习与高考基本没关联的知识?怎能克服种种困难(像学业波动之类)一往无前获得成功? 也毫不否认小郭他们的成功还有其他因素,譬如说“注重相关理论学习,父母、学校等外界支持”等等,但这绝非他们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超过小郭他们的人数不胜数,但没有几个人获得成功;几乎没有一个父母、一所学校不支持孩子、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但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那些人没有像小郭他们一样动手实践并坚持下去。 小郭他们如此,他人亦然。 如果不是拥有坚持的精神,以色列化学家谢赫特曼怎能孤身在外漂泊30年,最终改变了科学家对固体物质结构的认识;如果不是拥有坚持的精神,河北某高校的韩春雨怎能耐得十年板凳冷,进而由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坚持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小郭他们坚持精神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爱,不仅仅是对自己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更是对千千万万个受粉笔灰伤害的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列夫托尔斯泰说:不要为任何缘故而爱;而是当临死时见到敌人仍然爱他们的时候,我第一次体验到的爱,那是心灵的本质。 是的,人最高贵的情怀是心中常常怀有对普天下所有人生命的关爱。当小郭他们怀着为所有受粉笔灰伤害的师生的关爱去坚持实践解决问题时,他们的生命中彗星出现、狂风咋起!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考生首先需要细读材料,思考小郭团队的成功因为哪些因素,然后选择其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写作。 分析如下: 粉笔灰怎么飘动?如何才能消除她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大部分人可能你没有关注,但中学生小郭却注意了。 --善于观察、掉捉细节、发现未知的眼睛,帮助其意识到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颇可探究的问题。他希望找到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的主观意愿,即对事物的“初恋般的热情”和目标感他邀请几位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分工合作; --团队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志同道合的助力。“分工合作”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中认为的现代西方社会生产力极大丰富的根本原因他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自觉了大学微积分流体力学等知识。 --过硬的专业技能与科学素养,永远是研究的前提。尽管小郭因此学业成绩波动,但他们还是赢得了父母的理解支持。学校也特地为他们提供了一间创新型实验室。 --周遭之人的肯定、理解,关怀(精神支持)与学校的设备设施(物质支持)。特别是身为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不以分数与名次为唯一评价标准和要求的宽容。宽容的氛围,永远是天才诞生的前提。每天课后,他们就戴着口罩在实验室与粉笔灰亲密接触,测量粉笔灰的浓度及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坚持反复试验。 --沉潜、坚持、投入。“宗教般的意志”。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关于“成功因素”“个人成长与成功”类作文主题,如“坚持”、“拼搏”、“意志”、“团队合作”、“兴趣”、“投入与付出”、“善于观察与思考”都可以成为考生立意所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