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复习资料)钻石版教案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图(钻石版) 一.含义: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和哲学是个 别和一般的关系。)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根本);2、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任务和功能:①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真正(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 改造世界);②功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 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1、哲学与世界观:(1)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世界观人 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哲 学 四.哲学、世界观、 (2)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方法论的关系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 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六.哲学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哲) 七.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 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1、反映: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 八、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反映。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 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批判功能……;②塑造引导功能……。 1、产生:①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③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①内容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作用上,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 4、马哲的地位: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5、意义:①树立正确的“三观”;②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③对人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主干:产生——哲学的任务功能(作用)——哲学与具体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时代——马哲。 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 实践 (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2.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来源≠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重 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②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 动实践发展。 真理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条件性、具体(历史)性 3.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螺旋上升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主干: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物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3.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世界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论⌒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 运动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未发生 变化;静止 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 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 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规律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 起源上看);(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 识的内容看)。(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 生理活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 (2)意识能反 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怎样从实际出发? 唯物论主干:④世界的物质性——③自然界的物质性——②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和运动、静止的关系——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和反作用)。 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包括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 (1)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看问题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不管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 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多样性(条件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 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 区别:(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 的各个阶段。(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 分,拥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联系:(1)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否则就失去部分应 有的意义;(2)相互影响:①整体的状态会影响部分功能的发挥;②部分功能 及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甚至会决定整体。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首先应当树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 目标。②其次,要求我们重视部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1)系统的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 4.系统与要素: (2)系统方法:①着眼于事物整体性;②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 的优化趋向。方法论: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1.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普遍性)。----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 3.发展的途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①前途 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②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不断克服道路上的困难。 含义:A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注意:性质没有改变);B质变:是指事物 4.发展的状态 根本性质的变化(注意: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量变与质变关系: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好的要积少成多,坏的要防微杜渐) 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发展最终通 矛盾 5.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过质变得以实现。方法论: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发展。 否定观 联系观主干: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发展观主干:普遍性+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 1.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②矛盾规律既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③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作用) (1)同一性: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种基本属性: (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3)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提示:矛盾双方的依赖是对立、斗争着 双方的依赖);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提示:只有双方共处同一体中,才有可能出现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 A: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积极 寻找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②全面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 (1)表现: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B、特殊性: ③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紧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矛盾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 (3)地位与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②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是正确解决矛 盾的关键。 (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 C: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特点: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 方法论: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 D:不平衡性: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次方面存在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方法论: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坚持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 (2)坚持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时,主要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 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主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3)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①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要反对均衡论;②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要反对一点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针对复杂事物而言的,主要应用于解决问题、办事情上。如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是针对某一个矛盾而言的,主要用于评价事物的性质,或是如何看待某人某物、及分析形势上。关键词不同;数量不同。 矛盾观主干: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主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已否定自已,自已发展自已。(注意: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否定观 2.特点: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实质:“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了旧事物中积 极合理的因素。 4、方法论: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遵重书本知识,又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密切关注……②注重研究…… 6、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 总的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举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否定观的主干:含义——特点——实质——方法论——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创新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主干: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 1.社会的本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社会的基础:生产活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表现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 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存在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未必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 (2)相对独立性 先进的推动社会发展 ②社会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阻碍社会发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变化发展, 生产关系也会变化发展;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4.社会两大基本矛盾 唯物 史观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 有反作用。 5.社会两大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6.社会发展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根本动力:在不断解决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中实现的。(阶级斗争和改革) 7.社会发展动力: 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改革本质:是社会主 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主体) 8.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地位: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点与群众路线。 9.群众观点:(1)含义:相信人民群众自已解放自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 众学习。(2)我们工作出发点: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 根本出发点) 10.群众路线:(1)含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 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从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及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价值观︶ 1.价值:(1)含义:一切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既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1)含义:在于创造价值,即通过自已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身的需要。 2.人的价值 (2)构成:①贡献: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②索取:满足自身的需要。 (3)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地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含义: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 值 观 人 生 观 3.价值观 (2)导向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人的行为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确与 错误之分)表现: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 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含义:①价值判断:是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②价值 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2)产生:①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脑中反映的产物;②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特点: 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 同、认识事物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与选择不同(阶级社会有阶级性) (4)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要自觉站在最 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5.如何创造与实现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 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发展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及正 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人生价值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怎样创造和实现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