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生物试题
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 2018 级第三学期入学检测试题 生 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核的DNA越多 B.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C.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发生在同一时期 D. 细胞周期是一个与代谢有关的过程,温度越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细胞体积大小与细胞核的DNA多少没有关系,A错误; B、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错误; C、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均发生在间期,C正确; D、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周期中所需要的酶失活,使细胞周期延长,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会发生改变 B.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改变 C. 凋亡细胞内所有基因的表达都下降,酶活性都减弱 D.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不变,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凋亡细胞内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会增强,酶活性会上升,C错误;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个体的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B. 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C.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D.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详解】A、生物个体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并非总是同步进行的,如任何时期均有细胞的衰老,A错误;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引起了细胞的癌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细胞分裂和分化均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4.家兔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正常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分离 B. 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C. 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复制 D. 每个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睾丸是雄性生殖器官,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目,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A错误; B、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前不进行DNA分子复制,C错误; D、有丝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类精子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个细胞中四分体最多有46个 B. 一个细胞中核DNA数最多可达92个 C. 1个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D. 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后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2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A错误; B、一个细胞中核DNA数最多可达92个,如DNA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B正确; C、1个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如初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如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A。 【点睛】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6.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子代的全部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 C. 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D. 初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和神经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子代的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全部来自于母方,A错误; B、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含Y)或1(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或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X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或小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C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是神经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目的2倍,D错误。 故选B。 7.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下个时期由于丙牵引使着丝点分裂 B. 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将减少 C. 该时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数量为0个 D. 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中心体,乙是染色体,丙是纺锤体。 【详解】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下个时期着丝点自动断裂,由丙纺锤体牵引移向两极,A错误; B、该时期无核孔,B错误; C、该时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C正确; D、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体细胞染色体数,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无细胞核。 8.用显微镜观察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此细胞处于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含有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详解】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说明该时期无同源染色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又根据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故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可得出 A. MN段染色体复制使核DNA含量加倍 B. CD段同源染色体会发生两两配对现象 C. a、b阶段为减数分裂、c阶段为有丝分裂 D.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A、MN段染色体复制使核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 B、CD段表示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B错误; C、a、c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C错误; D、GH段染色体数目是OP段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 故选A。 【点睛】DNA加倍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二者减半的原因是细胞分裂。 10.某男性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他的下列一个细胞中,可能不含显性基因的是 ①肝脏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精子 ⑤红细胞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白化病携带者的基因型为Aa。 【详解】①肝脏细胞为体细胞,基因型为Aa;②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基因为AAaa;③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A或aa;④精子含有A或a;⑤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无基因。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1.“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 “演绎”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2:1 D. 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包括: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 D、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内容,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遗传的核心概念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就是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故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1 C. 孟德尔对测交实验的实施是对其假说的验证 D. 图中有四对基因,其中基因A、a与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可以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假说的正确性,得出了遗传规律,C正确; D、图中有四对基因,其中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3.原本无色的物质在酶Ⅰ、酶II和酶III的催化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控制三种酶的基因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非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A. 37/64 B. 1/64 C. 27/64 D. 9/6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黑色的基因型为A_B_C_,其余基因型为非黑色。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A_B_C_的概率为3/4×3/4×3/4=27/64,非黑色个体的概率为1-27/64=37/64。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4.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a)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灰色兔所占比例及雌、雄之比分别为 A. 1/3与2:1 B. 2/3与2:1 C. 1/2与2:1 D. 1/3与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褐色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灰色的基因型为XaXa、XaY。 【详解】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即XAO与正常灰色雄兔即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褐色雌XAXa:灰色雌XaO:褐色雄XAY:OY(致死)=1:1:1:1,故后代中灰色兔占1/3,雌:雄=2:1。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B.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未说明在性染色体上,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B。 16.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A. ♀Yy×♂yy B. ♀yy×♂yy C. ♀yy×♂YY D. ♀Yy×♂Yy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色的基因型为YY、Yy,白色的基因型为yy。根据题意可知,雌性无论什么基因型均为白色。 【详解】由于yy在雌雄中均表现为白色,Y_在雌性中表现为白色,雄性中表现为黄色。要根据后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应该选择的杂交后代应该全部是Y_。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7.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一般大小是相同的,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上这两个DNA分子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定是互为等位基因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C. 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叫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 C、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这两个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18.下列关于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说法(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正确的是 A.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正常,儿子都患病 B. 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 C. 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D.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含有致病基因一定是患者,正常个体一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详解】A、女性患者即XBX-的后代中,儿子和女儿均可能患病,A错误; B、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其患病女儿一定是XBXb,则其丈夫一定是患者XBY,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B正确; C、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一定不携带该致病基因,C错误; D、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代代相传。 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 19.下列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合成新的DNA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噬菌体合成新的DNA需要噬菌体的DNA(模板)和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原料),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核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每个碱基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B. 双链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A+C)/ (G+T)的比例上 C. 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A:T=1:2,则该DNA分子中A:T=2:1 D. 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是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没有连接磷酸,A错误; B、不同双链DNA分子(A+C)/(G+T)均为1,不能体现其特异性,B错误; C、某双链DNA分子中A、T配对,故该DNA分子中A:T=1:1,C错误; D、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只含有双链DNA,噬菌体只含有双链DNA,不含有RNA,D正确。 故选D。 21.甲(一A一T一G一G一)是一段单链核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一PPP)是转录过程中所需的一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的组成成分中均有核糖 B. 甲在DNA酶的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中有丙 C. 甲、乙共有1种五碳糖,5种碱基,6种核苷酸 D. 甲及其互补链复制后的子代DNA可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乙的碱基序列为:-U-A-C-C-;丙是ATP,脱去2个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详解】A、乙、丙的组成成分中均有核糖,甲中含有脱氧核糖,A错误; B、甲在DNA酶的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为脱氧核苷酸,没有丙,B错误; C、甲、乙共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A、T、C、G、U),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甲及其互补链复制后的子代DNA可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D正确。 故选D。 22.已知 AUG、GUG 为起始密码,UAA、UGA、UAG 为终止密码。某基因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下:一 G 一 C 一 T 一 A 一 C 一 T 一 G……(60 个碱基)·……G 一 A 一 G 一 A 一 A 一 T 一 T 一 A 一 G 一 A 一,此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最多为 A. 16 个 B. 23 个 C. 21 个 D. 18 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中,基因模板链与mRNA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 【详解】某基因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一 G 一 C 一 T 一 A 一 C 一 T 一 G……(60 个碱基)……G 一 A 一 G 一 A 一 A 一 T 一 T 一 A 一 G 一 A 一,则转录形成的mRNA碱基序列为—C—G—A—U—G—A—C……(60 个碱基)……C—U—C—U—U—A—A—U—C—U—,AUG为起始密码,并编码甲硫氨酸,UAA为终止密码,不编码任何氨基酸,则编码氨基酸的碱基共有5+60+4=69个,编码氨基酸个数为69/3=23个。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起始密码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不对应任何氨基酸。 23.绵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绵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B. 若II-3与II-4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2 C.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第III代中只有III-1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 D.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是I-2、II-2、III-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Ⅱ1×Ⅱ2→Ⅲ1可知,该性状是隐性性状,但基因的位置不能确定,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 【详解】A、根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无中生有,故为隐性性状,A错误; B、若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则II-3(aa)与II-4(Aa)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2;若该性状为伴X遗传,则II-3(XaY)与II-4(XAXa)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XaY的概率1/2,B正确; C、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图中所有深色雄性个体的后代中,雄性山羊都是深色,图中所有雌性个体不会出现深色,故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C错误; D、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雄性山羊的深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本,并遗传给子代雌性山羊,故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Ⅰ-2、Ⅱ-2、Ⅱ-4,由于Ⅱ-1、Ⅱ-2都是浅色,则系谱图中Ⅲ-2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B。 24.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携带的遗传信息的表达都必须通过蛋白质才能实现 B. 把含 14N 的 DNA 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一代含 15N 的 DNA 占 50% C. 只要是 RNA 病毒感染该生物,就会发生④过程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模板与生成物可以判断,图中①~⑥分别为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RNA复制、翻译过程。 【详解】A. 遗传物质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通过tRNA或rRNA等表达,不一定通过蛋白质才能实现,A错误; B. 把含 14N 的 DNA 放在含 15N 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DNA复制所用原料均含有15N,子一代含 15N 的 DNA 占 100%,B错误; C. 逆转录是逆转录病毒才会发生的过程,C错误;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原则 A-T、G-C T-A、A-U、G-C A-U、G-C 结果 两个子代DNA分子 mRNA、tRNA、rRNA 蛋白质 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传递遗传信息 表达遗传信息 25.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II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II2和II3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1/2 B. 致病基因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C. 致病基因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D. 致病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Ⅰ3×Ⅰ4→Ⅱ3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B、b;由Ⅰ1×Ⅰ2→Ⅱ2可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 【详解】A、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2(aaBB)和II3(AAbb)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0;若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II2(BBXaY)和II3(bbXAXA)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0,A错误; B、两种病均为无中生有,故致病基因均为隐性致病基因,B错误; C、由上分析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C错误; D、由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具体位置不能确定,故致病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②四分体就是四条染色单体;③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形成四分体;④只有减Ⅰ时期形成四分体;⑤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⑥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联会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④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又叫一个四分体,据此答题。 【详解】每个四分体包含一对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染色单体,①正确;四分体是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四条染色单体,②错误;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后可形成四分体,而在有丝分裂中不能形成四分体,③错误;只有减Ⅰ时期的前期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④正确;四分体时期可发生交叉互换现象,使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因而进一步丰富了配子类型,⑤正确;四分体是联会后形成的,四分体时期的下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⑥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④⑤。即A正确,B、C、D错误。 27.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分析可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3;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1∶2∶1;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 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_B_+A_bb+aaB_)∶aabb=3∶1。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选A。 28.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Ⅲ、Ⅳ两个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 甲、乙同学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1/2和1/4 C. Ⅰ、Ⅱ小桶中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所以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D.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小桶中,都存在D和d这一对等位基因,从两个小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组合,获得的是合子;而Ⅲ、Ⅳ小桶中都各有A、a和B、b这一对等位基因,从Ⅲ小桶中抓取一个基因,再从Ⅳ小桶中抓取一个非等位基因,组合后获得的是不存在等位基因的配子。 【详解】AC、甲同学从Ⅰ、Ⅱ小桶中个抓取小球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然后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Ⅲ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Ⅳ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不同对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的过程,AC错误; B、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B正确; D、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明确甲、乙两同学操作的区别及得出的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29.在个体发育中,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目,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B. 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故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C. 有丝分裂间期完成的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均在细胞核中进行 D. 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遗传物质均发生稳定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 B、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合成的相关遗传物质,因此用根尖细胞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B错误; C、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转录过程均在细胞核中完成,而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 D、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均发生稳定性的差异,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易错点:蛋白质的合成只能在细胞质中,不能在细胞核中。 30.“细胞程序性死亡”学说认为,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基因控制,许多细胞会正常死亡。下列现象中属 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是( ) A. 噬菌体的侵染使细菌破裂 B. 肺炎双球菌被吞噬细胞吞噬 C. 人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 D. 人胚胎时期出现的尾后来消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 噬菌体的侵染使细菌破裂为细胞坏死,A错误; B. 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为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为细胞增殖和分化,不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人胚胎时期的尾后来消失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点睛】注意区别: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但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为非特异性免疫,不属于细胞凋亡。 31.在阿拉伯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F1 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 F1 自交后,F2 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 1:2:1,如果将 F2 中的所有粉红 色的牵牛花和白色的牵牛花均匀混合种植,进行自由授粉,则后代中红色花所占比例为( ) A. 1/2 B. 1/4 C. 1/6 D. 1/9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以看出该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又由于F2中出现1:2:1的比例,因此可确定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此解题即可。 【详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粉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F2 中白色、粉红色牵牛花的比例(aa:Aa)为1:2,即a的基因频率为1/3aa+1/2×2/3Aa=2/3,A的基因频率为1/3,子代中aa占2/3×2/3=4/9,Aa占2×2/3×1/3=4/9,AA占1/3×1/3=1/9,即后代中红色花(AA)所占比例为1/9.故选:D。 【点睛】注意:本题是在F2中让白花与粉红花(1:2)进行自由授粉,即自由交配,由于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含A和含a的比例不为1:1,所以计算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不能按测交方式进行计算。 32.控制某动物体长的三对等位基因 A、a,B、b 和 C、c 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显性基因 A/B/C 对体长的作用相等,且显性基因越多会使该种动物体长越长。让基因型为 AABBCC(体长 14cm)和基因 型为 aabbcc(体长 8cm)的该种动物交配产生 F1,F1 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获得 F2。如果 F2 个体数量足够 多,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F1 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 64 种 C. F2 中体长为 13cm 的基因型有 6 种 D. F2 个体的体长最大值是 14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某动物体长的三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A/B/C对体长的作用相等,且显性基因越多会使该种动物体长越长,AABBCC个体的体长为14cm,aabbcc个体的体长为8cm,所以每个显性基因增重(14-8)÷6═1cm.又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基因型为AABBCC和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含3个显性基因,所以F1的动物个体体长均为2+1×3=5cm。 【详解】A、由于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F1的基因型为AaBbCc,且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各有23=8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8×8=64种,B正确; C、体长为13cm的个体中含有5个显性基因,所以F2中体长为13cm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C错误; D、根据F1的基因型为AaBbCc,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中含显性基因最多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其体长最长,为14cm,D正确。 【点睛】关键:结合题意,弄懂不同体长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 33.DNA 作为经典的多聚长链分子,具有自我“打结”的特性。这种 DNA 扭结也存在于活细胞中,但细 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下列关于 DNA扭结的推测,错误的是 A. DNA发生扭结时,扭结部位的直径可能发生改变 B. DNA发生扭结后,其功能可能发生改变 C. 解开 DNA 扭结的酶具有专一性,但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 D. 扭结的形成是一种异常现象,但不一定影响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发生扭结时,扭结部位的直径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 B、结构决定功能,因此DNA发生扭结后,其功能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 C、根据题干中信息“细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可知这种酶具有专一性。根据酶的本质不是蛋白质就是RNA,但都应该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 D、扭结的形成是一种异常现象,但不一定影响生物性状,D正确。 【点睛】分析时紧扣题干中关键语句:这种DNA扭结也存在于活细胞中,但细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 34.用固定序列的核苷酸聚合物(mRNA)进行多肽的合成,实验的情况及结果如下表: 序号 重复的mRNA 序列 可能组成的三联密码 生成的多肽中含有氨基酸种类 1 (UUC)n 即UUCUUC…… UUC、UCU、CUU 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2 ( UUAC ) n UUA、UAC、ACU、CUU 亮氨酸、苏氨酸、酪氨酸 即UUACUUAC…… 请根据表中的两个实验结果,判断亮氨酸的遗传密码子是( ) A. CUU B. UAC C. ACU D. UCU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两组实验生成的多肽中均含有亮氨酸,根据两组实验的mRNA序列中相同的三联密码可判断亮氨酸的密码子。 【详解】两组实验生成的多肽中均含有亮氨酸,两组实验的mRNA序列中均含有遗传密码CUU,则CUU应为亮氨酸的密码子。 故选A。 35.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一定是n/2 个 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单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可能发生变化 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分子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2.转录是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4.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 5.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基因编码区上游的启动子,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 【详解】A、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A错误; B、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B错误; C、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基因选择性表达,故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C正确; D、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模板,故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都在DNA上, D错误。 【点睛】注意:由于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为模板,故催化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酶——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 36.周期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机理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 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 B. 过程①和②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 C. 异常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与正常多肽链一定不同 D. 该病的根本原因是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周期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发病机理,其中①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是一样的,而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 【详解】A、①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但不需要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A错误; B、①为转录过程,②是翻译过程,两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 C、据图可推测,该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使原来某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出来的多肽链变短,但短肽链中氨基酸种类与原来的长肽链种类可能相同,C错误; D、由图可知,该病的直接原因是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根本原因是控制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 【点睛】注意D选项中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区别:前者必须从遗传物质(DNA或基因)的角度出发阐述,后者只能是直接承担着——蛋白质的角度出发阐述。 37.大多数生物翻译的起始密码子为 AUG 或 GUG。在下图所示的某 mRNA 部分碱基序列图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 mRNA 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C 【解析】 【分析】 mRNA中,密码子的阅读是连续的、非重叠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根据下划线“0”表示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和核糖体的移动方向,可判断起始密码应位于“0”的右侧。 【详解】若起始密码为2或4,则根据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且密码子连续、非重叠的阅读特点,“0”不能表示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若起始密码为3,则“0”表示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 故选C。 38.科研人员在某海岛上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为A1对A2、A3显性,A2对A3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黄色老鼠一定是杂合子,黑色老鼠一定是纯合子 B. 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 C. 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子代中可能出现白色鼠 D. 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不可能出现三种毛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故黄色鼠只能是杂合子,基因型可能为A1A2或A1A3;白色鼠的基因型可能为A2A2或A2A3;黑色鼠只能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3A3。 【详解】A、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且A1对A3(黑色)显性,A2对A3显性,所以黄色老鼠一定是杂合子,黑色老鼠一定是纯合子,A正确; B、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所以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B正确; C、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则黄色老鼠都是杂合体,基因型为A1-,所以交配的子代中,1/4A1A1(致死)、2/4A1-(黄色)、1/4(白色或黑色).因此子代中黄色老鼠概率为2/3,C正确; D、如果A1A3与A2A3杂交,则后代中会出现A1A2、A1A3(黄色)、A2A3(白色)、A3A3(黑色)三种毛色,D错误。 【点睛】关键要抓住题干信息“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且A1对 A2、A3 显性,A2对 A3显性,”由此确定三种鼠色的基因型。 39.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 与 OY(无 X 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 为可 育雌蝇, XO(无 Y 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们经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1/2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 XA和Xa 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红眼雄蝇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 亲本白眼雌蝇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 F1 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XaXaY D. F1 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XAO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果蝇的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父方的X染色体含有红眼基因,正常情况下会遗传给雌性后代,母方的X染色体含有白眼基因,雄性后代的X染色体正常情况下来自母方,后代应出现白眼雄蝇和红眼雌蝇。 【详解】F1有1/2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则白眼雌蝇不含有父方的X 染色体,不育的红眼雄蝇XO(无Y 染色体)的X染色体应来自父方,没有来自母方的X染色体。据此推测,白眼雌蝇的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母方,应是亲本白眼雌蝇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含有两条X染色体和不含有X染色体异常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后,导致例外出现,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XaXaY,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XAO。A项错误,BCD正确。 故选A。 40.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具体控制关系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基因和 B 基因均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 B. B 基因上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以提高酶 B 的合成效率 C. 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 1 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 4 种 D. 深红色眼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子代可产生 4 种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B的合成,酶A和酶B都能使无色底物变成猩红色产物,使动物表现为猩红色眼;当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无色底物能变成深红色产物,使动物表现为深红色眼.无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这是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A错误; B、B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B错误; C、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只有1种,猩红色眼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共有4种,C正确; D、如果深红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可产生3种表现型,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B,容易把“基因与核糖体结合”当做“mRNA与核糖体结合”。 第 II 卷非选择题 41.图 1 表示某个生物(基因型 EEFf)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 E、e 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 2 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 含量的变化;图3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目和细胞核中DNA分子数。据图回答问题。 (1)图 1 中,甲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___条染色单体、____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2)图 1 中,乙细胞处于图 2 中的____________段,对应于图 3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3)图 1 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丙细胞变异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图 2 中 AB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C 段对应于图 3 中的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4 (3). BC (4). B (5).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6). 基因突变 (7). 染色体复制 (8). B、C 【解析】 【分析】 图甲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为初级卵母细胞;图丙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位于细胞中央,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两个DNA,图3中白色与网格柱形图之比为1∶1或2∶1,则白色柱形图应代表DNA,网格柱形图代表染色体。 【详解】 (1)图 1甲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共有4对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点已分裂,含有0条染色单体。 (2)图 1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未分裂,对应于图 2 中的BC 段,对应于图 3 中的B。 (3)根据图乙细胞判断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图 1 中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该生物基因型为基因型 EEFf,丙细胞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出现等位基因E和e,应是基因突变形成。 (4)图 2 中 AB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由含有一个DNA变为含有两个DNA,应是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的缘故。BC 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对应于图 3 中的B、C。 【点睛】“三看法”判断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方式 42.下图 1 为 DNA 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细胞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某过程,图 3 表示DNA 结构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_____________可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在结构上具有较高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 (2)DNA 聚合酶可催化图 1 中____(填⑤、⑥或⑦)的形成,DNA 复制时与⑤键断开有关的酶是____。 (3)图 2 所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该过程中不同于图 3 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把图 3 所示 DNA 置于含 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 3 代, 子代中含 15N 的 DNA 所占比例为____,含 14N 的 DNA 所占比例为_____。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细菌为实验对象,验证 DNA 复 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 20 min 分裂 一次,产生子代)。请据图 4 回答下列问题: 本实验运用的实验技术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如果实验三的离心结果是:DNA ______________(位置及比例),则是半保留复制。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小组还设计了实验四, 如果 DNA____________________位置及比例),则确定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 (1). ②③④ (2).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分子内侧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 (3). ⑥ (4). 解旋酶 (5). 转录 (6). A 与 U 配对 (7). 1/8 (8). 1 (9). 同位素标记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微生物培养技术 (10). 全部位于中带 (11). 1/2 位于中带,1/2 位于重带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 1分析,在 DNA 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中,A、B为组成DNA 的局部脱氧核苷酸链,①④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含氮碱基(鸟嘌呤),⑤为氢键,⑥链接一条链中相邻核苷酸之间的酯键,⑦为一个脱氧核苷酸内部的酯键,其中②③④刚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2、根据图2分析,一条链中一个碱基是U,表示RNA,另外一条链中碱基是A,表示DNA,表示转录过程。 3、图3表示DNA,其中一条链15N,另外一条链为14N。 4、根据图4中实验分析:实验一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最后离心得到的子代DNA全为轻带(DNA中两条链都含14N)。 实验二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最后离心得到的子代DNA全为重带(DNA中两条链都含15N)。 实验三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Ⅰ,繁殖一代需要20min)后,若为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若为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故全部位于中带位置。 实验四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Ⅱ,繁殖一代需要,40min)后,若为全保留复制的话,4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3个DNA是15N-DNA,故3/4在重带位置,1/4在轻带位置;若为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另2个DNA分子全是14N-DNA,故一半在中带位置,一半在轻带位置。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1中②③④刚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在结构上具有较高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分子内侧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不易受到破坏。 (2)DNA 聚合酶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酯键,如图1分析可知,图 1 中⑥就是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NA 复制时需要解开双链,即让解旋酶作用于氢键(⑤)使其断开。 (3)图1表示转录过程,图2表示DNA结构片段,因此,图1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于图2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 (4)图3所示的DNA,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若把图3所示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总数是8,凡是新形成的子链都含有14N,只有一条链含15N,根据半保留复制,其中含14N的DNA分子数为1,含15N的DNA所占比例为1/8。 (5)据图4分析可知:研究DNA复制的方式可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和微生物的培养等方法。实验三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繁殖一代需要20min)后,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 ,故全部位于中带位置。 实验四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Ⅱ,繁殖一代需要,40min)后,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另2个DNA分子全是14N-DNA,故1/2在中带位置,1/2在轻带位置。 【点睛】本题难点——DNA复制规律总结: 若将一个全部N原子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图: 1.子代DNA分子数:2n个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 (2)含14N的DNA分子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2)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 43.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B和b、D和d)控制,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1。已知b基因是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图2为该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一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该纯合白色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 (2)为了探究两对基因(B和b、D和d)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某课题小组选用了BbDd粉色植株自交实验。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及相应的结论: ①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则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子代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则粉色植株(BbDd)测交后代中,子代粉色植株的概率是____ (3)图2中,若已知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____(能/不能)确定b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理由是____ (4)细胞中b基因转录,其双链将解开,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b基因DNA单链上的碱基配对,在____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 。 【答案】 (1). BBDD、 bbDD (2). 粉色:红色:白色=6:3:7 (3). 0 (4). 不能 (5).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6). RNA聚合酶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色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白色的基因型为:BBDD、BbDD、bbDD、bbDd、bbdd;粉色的基因型为:BBDd、BbDd。 【详解】(1)根据 “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BBdd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B_Dd植株”可知,该纯合白色亲本一定含有DD,其基因型可能是BBDD或bbDD。 (2)BbDd粉色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粉色植株可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BD:Bd:Bd:bd=1:1:1:1,则子代中粉色B_Dd:红色B_dd:白色B_DD或bb_ _=6:3:7;若子代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说明粉色植株(BbDd)中,B、d在一条染色体上,b、D在一条染色体上,其可以产生2种配子即Bd:bD=1:1,测交后代中,红色:白色=1:1,子代粉色植株的概率是0。 (3)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根据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能确定b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4)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形成RNA。 【点睛】要验证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选择双杂合的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出现9:3:3:1及其变式,则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不是9:3:3:1及其变式,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4.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 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发现一名 男性患者,该患者的家族系谱如图甲所示,相关基因用 B、b 表示,图甲中 II1 为该患病 男子,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II4 的母亲是该病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遗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该病属于人类常见遗传病类型中单基因遗传病。II4 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 ,II3 与 II4 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 ,其生育前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基因诊断)等 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 (3)II5 个体一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 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有______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Ⅰ1和Ⅰ2表现正常,其儿子患病,且Ⅰ1不携带致病基因 (3). XBXb (4). 1/2 (5). 基因突变或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根据Ⅰ1和Ⅰ2表现正常,其儿子患病,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II1 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其致病基因只来自于Ⅰ2,该病应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应为伴X隐性遗传病。 (2)II4 的母亲是该病患者,则II4 含有其母亲遗传的一条X染色体,其基因型为XBXb,II3 的基因型为XBY,与 II4 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1/2。 (3)II5 的儿子患有该病,则其基因型为XBXb,其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点睛】男孩患病概率≠患病男孩概率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不存在性别差异,因此,男孩患病概率=女孩患病概率=患病孩子概率。 ②“患病”与“男孩”(或女孩)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患病概率×性别比例,即患病男孩概率=患病女孩概率=患病孩子概率×1/2。 (2)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男孩患病”是指男孩中患病的,不考虑女孩;“患病男孩”则是所有孩子中患病的男孩,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即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者的概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