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5月)段考历史试题 ‎ 考试时间:1.5小时 ‎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本次考试采用电脑扫描阅卷,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满分70分)。‎ ‎1.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2.《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客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4.‎ 表1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5.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6.宋代初期出现了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为此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 A.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 ‎7.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卿。这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 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 是席铺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9.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10.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 B.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 C.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D.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11.“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船队远航 B.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工业革命的完成 ‎12.奴隶贸易前后进行了三百多年。从1802年到1819年,丹麦、英国、瑞典、法国政府先后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关于黑奴贸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葡萄牙是贩奴先锋,英国曾是史上最大的黑奴贩子 ‎ B、北美独立战争后减少了对黑奴的需求 C、机器的应用加速了废奴进程 ‎ D、 黑奴贸易的停止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13.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4.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 A.英国科技中心的转移 B.传统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D.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 ‎15.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16.1862年,徐寿和华蘅芳联手用一年时间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曾国藩高兴地写道:“‎ 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据此可知( )‎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 B.洋务派熟练掌握了近代科技 C.曾国藩对西方科技作了理性分析 D.洋务企业急需采用机器生产 ‎17.《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 A.清末新政的推进 B.变法政策的实施 C.商品输出的加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18.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2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引起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21.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 ‎2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 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23.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24.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可以合理推测出苏联( )‎ 时间 粮食产量 粮食出口 ‎1930年 ‎835.4亿千克 ‎483亿千克 ‎1931年 ‎694.8亿千克 ‎518亿千克 A. 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 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 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 ‎2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6.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 年份 ‎1927‎ ‎1928‎ ‎1929‎ ‎1930‎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2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28.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29.《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侵略战争的刺激 ‎30.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具有爆炸性”。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是( )‎ A.实行亚当·斯密的理论主张 B.确立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干预经济 ‎31.里根1980年2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时曾经感慨地说:“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 A.美国经济衰退 B.美苏争霸处于守势 C.欧盟日本崛起 D.不结盟运动兴起 ‎3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 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 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 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 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 ‎3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C.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34.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 C.“大跃进”的“浮夸风” 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5.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6分)‎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状况。下面是《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一文中唐代和宋代的主流家庭结构图。‎ ‎ ‎ 比较图一、图二两个家庭结构图,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8分)‎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级 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 ‎ 考试时间:1.5小时 ‎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本次考试采用电脑扫描阅卷,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道,每道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2分,满分72分)。‎ ‎1.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③农民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① 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不符合材料原意,也不符合实际。‎ ‎2.《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材料本质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中国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解析:选C。“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没有强调农业的季节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种禾无期,因地为时”“播种施肥要讲‘时宜’”“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等内容都强调了“因时制宜”,但没有说明其本质,故B项错误;《氾胜之书》等各种著作对农时的记载和分析,从本质上讲服从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种禾无期,因地为时”“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故D项错误。‎ ‎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 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 客、客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从夏商周到宋元,农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发展,故A项正确。‎ ‎4.‎ 表1为中国古代各地治水次数的统计。这可以佐证唐代 A.治理黄河仍然处于首要地位 B.政府治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C.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D.江南地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解析:选D。‎ ‎5.汉朝桑弘羊说:“家人有宝器,尚函匣而藏之,况人主之山海乎?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作者主张( )‎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工商官营,反对豪民并兼 D.巩固统治,关注民生 解析:选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国家加强对工商业控制,防止豪民并兼攫利,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今放民于权利,罢盐铁以资暴强,遂其贪心,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则强御日以不制,而并兼之徒奸形成也”表明桑弘羊主张工商官营,国家加强控制,以防止豪民并兼,故C项正确;关注民生依据不足,故D项错误。‎ ‎6.宋代初期出现了临街设邸店侵街的现象,政府屡禁不止,为此宋仁宗景祐年间(1034—1038年)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这说明宋代( )‎ A.城市商业管理日益混乱 B.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 C.政府重视商业税的征收 D.抑商政策被迫完全废除 解析:选B。材料中“到处开设商店”‎ 说明原有坊市制度崩溃,商业经营突破了空间限制,这是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坊市制度被打破,不等于城市商业管理混乱,A项错误;材料中的“纳税”反映的是政府对开设商店合法性的认可,而不是对商业税征收的重视,C项错误;D项本身说法错误。 ‎ ‎7.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卿。这反映了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解析:选A。‎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 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 B. ‎ 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 商业发展水平很高,突破了“抑商”政策的限制。 ‎ C. ‎ 宋朝时,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 是席铺买卖。” ‎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 D. ‎ 清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 中国对外贸易被禁止。 ‎ 解析:选A。‎ ‎9.明中后期,过去“天下望其服而知贵贱,观其用而明等威”的规制日益为世俗所冲破,江南“迩来则又衣丝蹑缟者多,布服菲屦者少,以是薪粲(柴米)而下,百物皆仰给于贸居(易)”。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等级观念变动 C.政府经济管制的空前强化 D.百姓生活习俗受到外贸繁荣影响 解析:选B。‎ ‎10.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 B.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 C.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D.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清初民间“包头”雇用工匠的情况,故答案为D。‎ ‎11.“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船队远航 B.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工业革命的完成 解析:选B。‎ ‎12.奴隶贸易前后进行了三百多年。从1802年到1819年,丹麦、英国、瑞典、法国政府先后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关于黑奴贸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牙是贩奴先锋,英国曾是史上最大的黑奴贩子 ‎ B、北美独立战争后减少了对黑奴的需求 C、机器的应用加速了废奴进程 D、 黑奴贸易的停止体现了历史的进步 解析:选B。北美独立战争后美国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隶种植园经济。‎ ‎13.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 A.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B.纺织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纺织业中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其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兴盛而不是衰落,故A项错误;手工劳动被机器生产取代,这是纺织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匠的技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蒸汽机应用的问题,故D项错误。‎ ‎14. 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教,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 A.英国科技中心的转移 B.传统大学科学研究的落后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 D.科学进步加速工业革命 解析:选C。材料意在表明工业革命前大部分科学进步来自大学科研机构,而工业革命后主要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不是科技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工厂的需求更能推动科技进步,而不能推断出传统大学科学研究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后主要科技进步来自伯明翰这些工业城市的工厂,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进步,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5.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从每包九元涨至二十八元,这使种植者受到极大的震撼,纷纷放弃了其他作物的种植。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C.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 D.家庭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解析:选A。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可知,中国已经成了世界市场中的原料产地,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价格高昂,受此影响,浙江棉花价格突然大涨”,不能断定整个中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故B项错误;在美国内战期间,中国农耕经济开始解体,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花种植业扩大,但主要是出口,而不是发展中国的家庭棉纺织业,故D项错误。‎ ‎16.1862年,徐寿和华蘅芳联手用一年时间制成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曾国藩高兴地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据此可知(  )‎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 B.洋务派熟练掌握了近代科技 C.曾国藩对西方科技作了理性分析 D.洋务企业急需采用机器生产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186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与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往复式蒸汽机’类似”以及曾国藩对此技术的肯定,可以推断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革新,故A项正确。B项中的“熟练掌握”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曾国藩对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肯定并非说明他对西方科技的认识较为理性,C项错误;D项观点虽正确,但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 ‎17.《中国现代化历程》中说:“在1895—1901年间,除去铁路业不计,新办企业的资本已是洋务运动30年全部民用企业资本的一半。”这得益于 A.清末新政的推进 B.变法政策的实施 C.商品输出的加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解析:选D。‎ ‎18.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农工商部出台政策,提出利用一战的时机加快工业的发展。材料没有反映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故A 项错误;民国政府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加快发展,但无法推测它们的具体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政府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 ‎19.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解析:选C。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中反映了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的情况,这些不一定是列强的投资,不能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轻工业的出口比例提高较快,而重化工业的出口比例也有所提高,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提高了,故C项正确;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说明了1935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 ‎2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变动引起民众生活嬗变 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解析:选C。“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物,故B项错误;由“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以民众的生活为核心,与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 ‎21.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 解析:选D。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 ‎22.英国工党秘书布克斯顿曾于1920年6月访问俄国,他在关于俄国农民态度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在土地问题上很感激苏维埃政府,但是他们十分抱怨生活必需品的缺乏,抱怨强制性捐献。他们抱怨它,咒骂它,但是,当有机会推翻它时,他们又说‘不’。”布克斯顿的描写( )‎ A.贬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 C.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找借口 D.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 解析:选D。材料只是说苏俄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没有涉及材料作者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故A项错误;布克斯顿是英国工党秘书,他不可能为“新经济政策”实施找依据,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8年帝国主义就开始干涉苏俄,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布克斯顿的描写反映了苏俄农民较复杂的心态,故D项正确。‎ ‎23.1919年9月,某位苏俄领导人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该领导人( )‎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 B.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 C.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 解析:选A。据材料“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希望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可以得出该领导人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故A项正确;材料的中心意思是俄国可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建设的设想,与资本主义妥协和革命意志消退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为获得西方技术放弃社会主义理想也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张俄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秩序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4.下表反映了苏联农业发展状况,这可以合理推测出苏联(  )‎ 时间 粮食产量 粮食出口 ‎1930年 ‎835.4亿千克 ‎483亿千克 ‎1931年 ‎694.8亿千克 ‎518亿千克 A.农业集体化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 B.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刺激加大粮食出口 C.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对外关系改善导致了粮食出口的增加 解析:选C。A项是体现之一,但不是集中体现,故A项错误;B项是体现之一,但不是集中体现,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粮食产量下降,但是粮食的出口却增加了,表明苏联当时牺牲农业以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C项最能反映材料数据变化的原因,故C项正确;苏联与西方大国仍然处于敌对关系,对外关系并没有改善,故D项错误。‎ ‎25.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际上4年就完成了。这项“自上而下的革命”使苏联的工业产量大大增加——虽然是以杀戮、饥荒和大批的人口迁移为代价。对于斯大林来说,前进的高昂代价是不重要的。他说,“我们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或100年”“要么我们这么做,要么就完蛋”。这种情况说明在当时苏联(  )‎ A.从事经济建设必然会导致流血牺牲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体现 C.避免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D.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解析:选D。材料强调苏联以高昂代价换取工业的进步,甚至不惜杀戮、饥荒和大批人口迁移,说明其国家利益至上,故D项正确。‎ ‎26.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 年份 ‎1927‎ ‎1928‎ ‎1929‎ ‎1930‎ 离婚率 ‎10%‎ ‎15%‎ ‎12%‎ ‎3%‎ A.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 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 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 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 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故A项错误;1927-1930年美国一直推行自由主义思潮,故B项错误;1927年到1929年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离婚率比1930年资本主义大危机发生之后的离婚率要高,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离婚率反而下降了,说明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故D项正确。‎ ‎27.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 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 。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  )‎ A.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B.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 C.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 D.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 解析:选B。材料中并没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提及,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契机大量进口其先进的机器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飞,故B项正确;大量进口西方的机器设备并不意味着苏联已经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这实则只是西方国家减轻经济危机对本国冲击的无奈和被迫之举,故C项错误;“(苏联)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这属于明显的史实谬误,故D项错误。‎ ‎28.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解析:选A。“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即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即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国家政策“决裂”,不涉及公平竞争的信息,故B项错误;“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农业方面的措施无关,故C项错误;“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与整顿银行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9.《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科技革命的推动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侵略战争的刺激 解析:选A。“第四台阶美国崛起”指的是“危机与调整(1930-1945)”即罗斯福新政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面对1929-1933年世界大危机,罗斯福进行了调整,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开辟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在1930-1945年期间,科技革命尚未发生,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前后,其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1939-1945年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故D项错误。‎ ‎30.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的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具有爆炸性”。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是( )‎ A.实行亚当·斯密的理论主张 B.确立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政府干预经济 解析:选D。在面对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尖锐矛盾时,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实行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以解决这一矛盾,故D项正确。‎ ‎31.里根1980年2月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时曾经感慨地说:“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当时(  )‎ A.美国经济衰退 B.美苏争霸处于守势 C.欧盟日本崛起 D.不结盟运动兴起 解析:选A。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西欧、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题干中“如今的美国却产生了信任和信心危机,失去了朋友和敌人的尊重,这实在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衰退,故A项正确。‎ ‎3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 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 B.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 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 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 解析:选A。1949年新中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故A项正确;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不仅指工业化,故B项错误;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不再受外国的干涉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3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 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  )‎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C.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可得出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故A项正确;完全仿效绝对化,与材料中“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不符,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并未出现“左”倾倾向,故C项错误;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与“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不符,故D项错误。‎ ‎34.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下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 C.“大跃进”的“浮夸风” 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解析:选B。1953年当时刚刚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故A项错误;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1年完成3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故B项正确;“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1953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生产技术发明并不是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35.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 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 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 解析:选C。结合题目中“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可以看出并没有客观评价“三面红旗”,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业方面”可以得知,农工并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八字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面红旗是“左”倾错误下的产物,并未正确分析工农业的生产状况,故D项错误。‎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 ‎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以行会为例,通过统一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限制作坊开设的规模和地点,统一工资等手段来限制同行竞争。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商人团体的经济功能。(6分)‎ 答案: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国家政策的影响(赋税政策的调整;海禁政策的松弛等);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商、崇商观念;工商皆本思想)。(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经济功能:建立行业和经营秩序;承担商业活动中的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信息;调停工商业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状况。下面是《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一文中唐代和宋代的主流家庭结构图。‎ ‎ ‎ 比较图一、图二两个家庭结构图,指出家庭结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变化:①家庭核心发生变化,唐型家庭以祖父母(父母)为核心;而宋型家庭则以壮年夫妇为核心,上赡养父母,下抚养子女。②血缘关系由直系旁系并存转变为直系血缘关系。宋型家庭的结构更稳定。家庭结构由松散到紧密。③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人口由多到少或家庭结构由大到小)。(答出两个变化及以上即给4分)‎ 原因: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制的发展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经济和政治上平民有了一定的独立性。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家庭的经济结构也日趋多样化,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工商业发展迅速或商品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多;重农抑商政策弱化,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结构和择业多元化)。③‎ 轻商观念的改变,重利观念的盛行,使得宋朝人开始告别累世同居的传统(拜金逐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重农思想发生改变)。(答出三个变化及以上即给6分)‎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8分)‎ 答案 (1)目的:国民政府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振兴农业;罗斯福政府旨在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答出国民政府“粮食自给”和美国“较少产量”或者“提高价格”即可各给1分,共2分)‎ 措施:国民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施农业统制政策;罗斯福政府调节农业生产,利用奖励和津贴缩减农业耕地面积。(言之成理即可各给2分,共4分)‎ ‎(2)共同特点:都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答出2点或以上,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评价:二者利用政权的力量发展经济,彰显政府承担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2分,言之成理即可)。但国民政府实施农业统制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很难起到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罗斯福政府重视市场和国家干预相结合,调节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缓和经济危机。(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中山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级历史试题 参 考 答 案 选择题 ‎1-10 BCADC BAABD 11-20 BBBCA ADDCC ‎21-30 DDACD DBAAD 31-35 AAABC 主观题 ‎36.答案: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国家政策的影响(赋税政策的调整;海禁政策的松弛等);白银逐步货币化;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商、崇商观念;工商皆本思想)。(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 经济功能:建立行业和经营秩序;承担商业活动中的信用与保证功能;收集与交流信息;调停工商业纠纷;与政府抗争以维护商人权益。(3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7.答案 变化:①家庭核心发生变化,唐型家庭以祖父母(父母)为核心;而宋型家庭则以壮年夫妇为核心,上赡养父母,下抚养子女。②血缘关系由直系旁系并存转变为直系血缘关系。宋型家庭的结构更稳定。家庭结构由松散到紧密。③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人口由多到少或家庭结构由大到小)。(答出两个变化及以上即给4分)‎ 原因: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不抑土地兼并;租佃制的发展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在经济和政治上平民有了一定的独立性。②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家庭的经济结构也日趋多样化,为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奠定了基础(工商业发展迅速或商品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增多;重农抑商政策弱化,对外贸易发展,经济结构和择业多元化)。③轻商观念的改变,重利观念的盛行,使得宋朝人开始告别累世同居的传统(拜金逐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重农思想发生改变)。(答出三个变化及以上即给6分)‎ ‎38.答案 (1)目的:国民政府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振兴农业;罗斯福政府旨在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答出国民政府“粮食自给”和美国“较少产量”或者“提高价格”即可各给1分,共2分)‎ 措施:国民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施农业统制政策;罗斯福政府调节农业生产,利用奖励和津贴缩减农业耕地面积。(言之成理即可各给2分,共4分)‎ ‎(2)共同特点:都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答出2点或以上,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评价:二者利用政权的力量发展经济,彰显政府承担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2分,言之成理即可)。但国民政府实施农业统制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很难起到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罗斯福政府重视市场和国家干预相结合,调节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缓和经济危机。(2分,言之成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