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自治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大附中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高 二 政 治(文)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中学生到社会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②市民观看里约奥运会开幕式 ③某企业生产劳动防护产品 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③题肢属于经济现象,不选。④题肢属于政治现象,不选。①②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2.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下列对这种影响传导顺序表述合理的是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型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生产力发展,导致文化需求增加,文化产业获利增多导致资本涌入,推动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促进文化丰富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A题肢符合题意,入选。BCD题肢传导过程不合理,不选。 【点睛】传导类习题做法:传导类题目的特点是题干给定一个现象,题肢是该现象引起的一系列结果。此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做好这类题目,需注意两个要点:A传导过程的起点是否正确。也就是题干设问的材料指向的第一步结果。B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此类题目中的推理过程的论证是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上一现象的结果也是下一现象的原因。切忌跳跃性思维,必须按照逻辑顺序一一进行。 3.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余吨五铢钱等,反映了西汉贵族的富足生活。该发现佐证了 ①文化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题干并不是在考查文化的作用,④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②③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4.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和沿线各国具有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曾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今天,“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这表明了 A. 政治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C.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D.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材料中“‘一带一路’经济贸易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5.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始终坚持了押韵、平仄的诗情画意;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透射出基本的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题目材料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故①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③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6.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A.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B.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 我国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D.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力量。题干强调文化对国家的作用,B题肢是文化的特点,不选,C题肢是文化的现状,不选。D题肢是文化的形式,不选。A题肢强调文化的作用,入选。 7.选“大署船”是浙江沿海地区特别是台州好多渔村都有的民间传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选“大署船”体现了 A. 传统文艺的继承 B. 传统思想的继承 C. 传统习俗的继承 D. 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题干体现的是传统习俗,ABD题肢与题干无关,不选,C题肢符合题意,入选。 8.杭州是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已有2200年的悠久历史。近年来,杭州市政府有计划地对历代旧志奠开展整理抢救工作,防止杭州历史典籍文献遗失,为杭州历史文献保存作出贡献。杭州市政府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旧志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整理抢救旧志典籍有助于保护杭州历史文化 ③旧志典籍是杭州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阅读旧志典籍就可以全面认识杭州历史文化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知识,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①错误;④“就可以”表述绝对化,错误;杭州市政府有计划地对历代旧志典籍开展整理抢救工作,防止杭州历史典籍文献遗失,是因为整理抢救旧志典籍有助于保护杭州历史丈化、旧志典籍是杭州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故②③正确。故选C。 9.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重视和有效保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越来越多。全国各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 ③文化遗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选项错误,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题目中,全国各地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故②④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D。 【点睛】准确理解关于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1)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10.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 (南朝齐·王融) 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 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 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③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④古代诗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③选项错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④选项错误,其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回文诗是中国文苑一朵奇葩,通过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说明了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故①②入选。选A。 点睛: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类别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侧重点 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侧重于从横向、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 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11.有学者指出,近年来,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忘,保护民族传统节日已刻不容缓。这是基于 ①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节日是传统思想的主要形式 ④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选项表述错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题目中,当下部分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西方洋节日而忽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因此保护民族传统节日已刻不容缓,这是基于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故②④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C。 12.清代以来,土地贫瘠加上天灾不断,使得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他们或向西迁移,经“杀虎口”进入蒙古;或向东进发,过大同后经张家口进入蒙古。他们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由此可见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移民文化是健康有益的文化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考查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该题需抓住题干中心意思。题中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北贫民与商人背井离乡,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这表明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交流的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故①④正确;移民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②错误;③与题意无关。故选B。 13.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思想觉醒、浴火重生的重要引擎,它以除旧布新、大破大立的大无畏精神,将中国推向大进步的轨道,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大众化进程。这表明 ①传统思想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 ②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 ③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思想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传统思想对国人价值观的影响。④选项错误,思想运动不能起决定作用。题目中,新文化运动以除旧布新、大破大立的大无畏精神,将中国推向大进步的轨道,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大众化进程。这表明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②③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C。 14.徽派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的“活化石”。在长期保护实践中,黄山不仅创造了异地搬迁的“潜口模式”,还创造了西递、宏村的整体保护开发和呈坎等原地保护重点维修成片开发等多种模式。黄山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是因为 ①传统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承袭中国传统文化 ④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③选项表述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地去看待,不能全部承袭。根据题目中的表述,黄山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是因为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故②④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C。 15.匾额,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优秀匾额的文字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散发出正能量。由此可见 A. 传统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阶梯 B.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C. 要呵护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变革与发展 D. 传统文化是包袱,制约着人类的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题干中优秀匾额的文字凝聚了中华人文的要义,承载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道德,与中华文明的神、魂、道血肉相融,散发出正能量,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B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AD错误;C与题意无关。故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16.下图漫画中某君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认识到 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②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继承传统文化 ④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漫画中,某君讲传统文化埋葬,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他没有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故①②正确;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③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④错误。故选A。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17.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这启示文艺工作者要 ①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 ②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 ③通过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继承 ④继承传统思想,推动文化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④选项错误,对待传统思想要辩证地看地,不宜全部继承。“因时而兴,乘势而变”,强了文艺工作者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启示文艺工作者要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故①②选项表述正确入选。选A。 18.“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国家主席对“去中国化”的批评,其依据在于( ) ①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 吸收外来文化会消除文化的民族特色 ③ 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 立足传统文化就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习近平对“去中国化”进行批评,是因为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摒弃传统文化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③构成本题的原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可以交流、借鉴与融合,②中的“消解”说法错误;④说法太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关于文化创新要注意以下两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不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而基本途径一是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2)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前后两个发展过程。 19.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 ③地域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解答时注意理解题干的中心意思。题干中我国饮食受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影响存在差异,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和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说明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③④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中华文化同根同源,故排除①②。故选D。 20.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世界性民族,其服饰以色彩夺目、装饰繁复、文化深厚著称于世,系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表明 ①苗族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②苗族服饰文化对研究苗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苗族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④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准确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世界性民族,其服饰以色彩夺目、装饰繁复、文化深厚著称于世,系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表明苗族服饰文化对研究苗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故②④正确;①③与题意无关。故选C。 二、主观性试题(本题共3小题,共60分) 21.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扶贫展开热议。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一方面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让贫困人口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教育来扶贫,即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教化功能,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技能水平,使贫困人口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释国家推动教育扶贫的正确性。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助于转变贫困居民思想观念,实现脱贫。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助于为贫困居民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③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居民素质,提高脱贫能力。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居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答出3点即可) 【解析】 本题以2017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扶贫展开热议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释国家推动教育扶贫的正确性。本题着重考查的是文化与教育的作用、意义。首先,从文化的作用的角度来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次,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角度来看,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助于为贫困居民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第三,可以从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的作用来看,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利于提高贫困居民素质,提高脱贫能力;最后,可以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的角度说明国家推动教育扶贫,有助于提高贫困居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即可。 22.材料:《礼记》云“冠者,礼之始也”。冠、笄之礼是男女成人的标志,‘同时是华夏礼仪的起点,2016 年 9 月上饶市 S 中学在校田径场隆重举办了“首届朱子成人礼启动仪式暨 S中学 2017 届高三朱子成人礼”教育实践活动。本次“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是上饶市乃至江西省首次以标准古礼仅式展现的成人礼。本次活动以“弘扬优秀礼乐文化,倡导孝亲尊师美德”为宗旨,引导学生明晰成人的意义与所肩负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的用科学发展现塑造青少年,教育引导他们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与建设家乡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不断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校举办“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的意义。 【答案】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举办“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举办“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举办“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举办“朱子成人礼”教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 本题以上饶市S中学举办“朱子成人礼”为背景,考查教育的重要性,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考点。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朱子成人礼”的多角度分析和把握。然后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上述考点,有针对性的组织答案即可。 2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材料一 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被誉为电视界的一股清流。专家认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中国诗词大会》将传承的手段与时代紧密结合,充分赋予其时代内涵、生活气息,受到了观众欢迎,掀起了一股读诗、赏诗、写诗的热潮。 材料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热播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怎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请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1)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古诗词文化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认同,使《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创新传承的手段使其与时代紧密结合,得到了观众认同。 (2)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转化创新,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③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扬弃继承、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3)①诵读国学经典诗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②组织参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解析】 此题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作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文化创新的意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 )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文化创新的意义。此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管试题;设问要求分析《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热播的原因,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古诗词文化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认同,使《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观众的欢迎。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创新传承的手段使其与时代紧密结合,得到了观众认同。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创新。此题要求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管试题;设问要求谈谈怎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转化创新,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③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扬弃继承、交流互鉴、开放包容。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对文化传承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题为开放型题,要紧扣主题。例如:①诵读国学经典诗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②组织参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身体力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