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葡萄糖、血浆蛋白、白细胞介素﹣2‎ B.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胰岛素 C.CO2、RNA聚合酶、尿素 D.Ca2+、载体、神经递质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合成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B.抽取血浆或组织液可检测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 C.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D.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必须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3.下列关于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 B.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凹型曲线 C.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不是均为凸型,牡蛎的存活情况符合凹形曲线 D.黑猩猩、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凸形曲线和对角线形,说明黑猩猩比水螅对环境更适应 ‎4.下列群落类型中基因库最丰富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比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决定因素 C.狼蛛在森林底层和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的分布为随机分布 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6.下列各项中,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激素 ‎7.Akita小鼠是一种糖尿病模型小鼠,该小鼠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干扰了胰岛素二硫键的形成,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累积在内质网中,导致相关细胞的内质网功能持续紊乱,并最终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空间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的加工 B.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 C.Akita小鼠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大量凋亡 D.Akita小鼠体内肝脏细胞合成糖原的速率减慢 ‎8.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和雨量 B.风力和热量 C.热量和雨量 D.光照和热量 ‎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B.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只涉及3个神经元 C.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树突传送出去 D.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1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HIV的遗传物质是DNA B.通常感染HIV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才发病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种 D.HIV除了感染辅助性T细胞外,还可感染脑细胞 ‎11.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1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12.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幼苗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B.一段时间后,幼苗尖端背光侧吲哚乙酸的浓度比向光侧高 C.一段时间后,幼苗尖端下部向光侧细胞的平均长度比背光侧短 D.单侧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是引起幼苗向光生长的主要原因 ‎13.对人体内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分子都是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 B.信号分子合成后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细胞外 C.向含有促使血糠降低的信号分子的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呈紫色 D.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14.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1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组织液 C.②可以表示为肾小管的吸收作用 D.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6.如图表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 B.凡是异养生物都是次级生产者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是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D.次级生产量减去呼吸量即为净次级生产量 ‎1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18.甲、乙两地原始森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不一定形成垂直结构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1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内含1条病毒RNA,会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B.多次接种乙肝疫苗增加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由角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某些血浆蛋白构成 D.被狗咬伤的受伤者要进行联合免疫,伤者的成熟B淋巴细胞在咬伤前已经具备相应抗体 ‎21.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 D.刺激乙,Ⅰ一Ⅳ都收缩 ‎22.利用某海洋动物为实验材料,得到以下结果,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 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⑦‎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 D.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 ‎23.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引起(  )‎ 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减少 C.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24.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细胞毒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效应细胞毒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在效应细胞毒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 D.在上述效应细胞毒T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25.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26.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为K值 B.t2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领域行为是调节该种群数量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D.自然环境下,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类型与该种群不同 ‎27.某科研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同种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后测得秧苗的干重和鲜重情况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1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B.0.3mg/L脱落酸处理后秧苗的干重与鲜重相等 C.0.5mg/L脱落酸对秧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D.1.0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将不能生长 ‎28.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4分)‎ ‎29.研究人员测定了香梨果实从形成到成熟及采收后某些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其结果如图所示(横坐标0代表刚开花),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是植物体内信息的  .‎ ‎(2)在香梨果实发育初期(花后15d左右)达到高峰,且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间(花后50d左右)含量比值加大的两种植物激素分别是  和  ,在此过程中  (填植物激素)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说明果实正常发育是  的结果.‎ ‎(3)香梨果实采收后30d才进入完全成熟阶段,采收后  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 ‎(4)果实中能产生赤霉素的结构是  ,农业生产上储藏保鲜经常采用喷洒  (激素).‎ ‎30.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分别在  、  .‎ 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2)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  .‎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  和  ;⑧表示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有  (用序号表示).‎ ‎31.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  分泌增多,促进了  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  细胞受损.‎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  等细胞器直接参与.‎ ‎(4)Ⅰ型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加速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而Ⅱ型糖尿病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其致病机理可能是  .‎ ‎32.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 ‎(1)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其反射中枢是  ,膝反射的感受器是  .‎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  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  (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射,膝反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  (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  (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33.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 ‎(2)F粪便的能被微生物分解,则该种情况下,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第  营养级.‎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D的数量是  .‎ ‎(4)如图3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 ‎②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 ‎34.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种氨基酸类递质,有研究表明GA﹣BA能促进动物生长.研究人员选择96头体重为43kg左右的幼仔猪(雌雄各半),分别将10mg/Kg体重(试剂A)、20mg/Kg体重(试剂B)、30mg/Kg体重(试剂C)的GA﹣BA添加在幼仔猪的饲料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表:‎ GA﹣BA对幼仔猪生长影响记录表 项目 始重(kg)‎ 末重(kg)‎ 日增重(g/d)‎ 日采食量(kg/d)‎ 甲组 ‎42.98±6.23‎ ‎80.02±8.62‎ ‎771.78±21.19‎ ‎2.40±0.08‎ 乙组 ‎42.79±5.53‎ ‎82.60±7.83‎ ‎829.43±10.96‎ ‎2.41±0.05‎ 丙组 ‎43.27±4.81‎ ‎80.23±6.85‎ ‎769.97±17.96‎ ‎2.42±0.08‎ 丁组 ‎43.23±6.48‎ ‎78.44±6.89‎ ‎733.51±9.94‎ ‎2.40±0.11‎ ‎(1)结合你所学知识,推测GA﹣BA最可能通过促进幼仔猪生长激素的分泌来促进其生长.你认为本实验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和  .(写出2点).‎ ‎(2)请完善实验步骤:‎ ‎①将96头体重约43Kg健康雌雄各半的幼仔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丁四组,  ;‎ ‎②每天相同时间分别饲喂甲、乙、丙三组幼仔猪适量且等量的添加有试剂A、B、C的普通饲料,丁组饲喂  ;‎ ‎③在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48天,每天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幼仔猪体重,并求出平均值.‎ ‎④统计分析各组幼仔猪的  .‎ ‎(3)分析实验结果记录表,得出相关结论:‎ ‎①不同剂量的GA﹣BA对幼仔猪平均日增重量影响的结论是  .‎ ‎②不同剂量的GA﹣BA对幼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影响的结论是  .‎ ‎ ‎ ‎2016-2017学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6分)‎ ‎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葡萄糖、血浆蛋白、白细胞介素﹣2‎ B.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胰岛素 C.CO2、RNA聚合酶、尿素 D.Ca2+、载体、神经递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葡萄糖、血浆蛋白、白细胞介素﹣2都存在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唾液淀粉酶存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 C、RNA聚合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 D、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 ‎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ATP的合成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B.抽取血浆或组织液可检测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 C.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D.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必须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在ADP转化为ATP(合成ATP)的过程中的能量可来自于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总是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2、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需通过加工后才具有生理功能.‎ ‎3、人体的多种细胞均可产生溶菌酶,人体全身细胞的表面均有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分布.‎ ‎4、激素和神经递质均具有传递信息、对生物体具有调节作用,而酶具有催化作用.‎ ‎【解答】解:A、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A错误;‎ B、激素分泌后进入细胞外液,故抽取④或⑤液体可检测出人体内产生的各种激素的含量,B正确;‎ C、人体中的多种细胞均可产生溶菌酶,而人体全身细胞的表面均有甲状腺激素受体,所以甲状腺激素受体和溶菌酶可以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C正确;‎ D、激素和神经递质均是信息分子,均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酶在催化化学反应时也需要与特定的底物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A.‎ ‎ ‎ ‎3.下列关于存活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存活曲线以时间作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 B.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凹型曲线 C.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不是均为凸型,牡蛎的存活情况符合凹形曲线 D.黑猩猩、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凸形曲线和对角线形,说明黑猩猩比水螅对环境更适应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存活曲线,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的基本类型:‎ Ⅰ型(凸型):曲线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Ⅱ型 (直线型):曲线呈对角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Ⅲ型 (凹型):曲线凹形.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解答】解:A、存活曲线以年龄作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A错误;‎ B、凹型曲线指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B错误;‎ C、牡蛎的存活情况符合凹形曲线,C正确;‎ D、黑猩猩、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凸形曲线和对角线形,说明黑猩猩和水螅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D错误.‎ 故选:C.‎ ‎ ‎ ‎4.下列群落类型中基因库最丰富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中生物种类越多,所含的基因就越多,基因库越丰富.‎ ‎【解答】解:热带雨林、草原、荒原、苔原四个群落类型中,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基因库最丰富,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 ‎ ‎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 B.年龄结构和性比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决定因素 C.狼蛛在森林底层和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的分布为随机分布 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可用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所特有的特征,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B错误;‎ C、狼蛛在森林底层和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的分布为随机分布,C正确;‎ D、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减去死亡率,D正确.‎ 故选:B.‎ ‎ ‎ ‎6.下列各项中,属于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各种激素的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B正确;‎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C错误;‎ D、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B.‎ ‎ ‎ ‎7.Akita小鼠是一种糖尿病模型小鼠,该小鼠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干扰了胰岛素二硫键的形成,大量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累积在内质网中,导致相关细胞的内质网功能持续紊乱,并最终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空间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的加工 B.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 C.Akita小鼠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大量凋亡 D.Akita小鼠体内肝脏细胞合成糖原的速率减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A正确;‎ B、根据题意“内质网功能持续紊乱,并最终启动该细胞的凋亡程序”,而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即内质网功能紊乱会诱发凋亡基因的表达,B正确;‎ C、胰岛素基因在小鼠胰岛B细胞表达,则Akita小鼠胰岛B细胞大量死亡,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Akita小鼠胰岛素合成受阻,则体内肝脏细胞合成糖原的速率减慢,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故选:C.‎ ‎ ‎ ‎8.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和雨量 B.风力和热量 C.热量和雨量 D.光照和热量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动植物的分布受许多因素的控制,但从全球或整个大陆来看,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全球气候.由气候制约的全球生物群落的最大和最易识别的划分是生物群域.生物群域按照占优势的顶极植被划分.分布于不同大陆的同类生物群域,其环境条件(气候和土壤)基本相似.因而有着相同的外貌.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被认为是决定外貌的主要因素.因此,影响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降水和温度(也就是所讲的热量和雨量),在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表示出主要外貌类型之间的大致边界.‎ ‎【解答】解:A、风力对群落分布的影响不大,A错误;‎ B、风力对群落分布的影响不大,B错误;‎ C、由气候条件决定植物群落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热量和雨量,C正确;‎ D、光照对群落分布的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C.‎ ‎ ‎ ‎9.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B.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只涉及3个神经元 C.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树突传送出去 D.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既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的表面膜是接受兴奋刺激的,轴突是传出兴奋的.‎ ‎【解答】解:A、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组成,A错误;‎ B、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反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B错误;‎ C、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C错误;‎ D、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D.‎ ‎ ‎ ‎1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病原体HIV的遗传物质是DNA B.通常感染HIV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才发病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种 D.HIV除了感染辅助性T细胞外,还可感染脑细胞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1、艾滋病病毒(HIV)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细胞器,其遗传物质为RNA.‎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解答】解:A、艾滋病的病原体HIV的遗传物质是RNA,A错误;‎ B、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B正确;‎ C、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C正确;‎ D、HIV主要感染淋巴T细胞,还可感染脑细胞、巨噬细胞等,D正确.‎ 故选:A.‎ ‎ ‎ ‎11.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1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记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如图所示,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培养前的2倍,即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错误;‎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方格线上的菌体,C错误;‎ D、该实验不能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K值,D错误.‎ 故选:A.‎ ‎ ‎ ‎12.用单侧光照射小麦的幼苗(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幼苗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B.一段时间后,幼苗尖端背光侧吲哚乙酸的浓度比向光侧高 C.一段时间后,幼苗尖端下部向光侧细胞的平均长度比背光侧短 D.单侧光抑制生长素的合成是引起幼苗向光生长的主要原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因此植物会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A、小麦幼苗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A正确;‎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吲哚乙酸)分布多,B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在于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伸长生长快,故一段时间后,幼苗尖端下部向光侧细胞的平均长度比背光侧短,C正确;‎ D、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错误.‎ 故选:D.‎ ‎ ‎ ‎13.对人体内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间传递信号的分子都是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 B.信号分子合成后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细胞外 C.向含有促使血糠降低的信号分子的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溶液呈紫色 D.信号分子在完成信息传递后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1、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息分子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不是蛋白质,本质是蛋白质的信息分子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细胞将蛋白质类的信息分子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 ‎2、胰岛素的功能是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 ‎3、激素、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一经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4、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 ‎【解答】解:A、细胞间间传递信号的分子不一定是由细胞内的核糖体合成的,如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内质网,A错误;‎ B、信号分子合成后,运输到细胞外的方式可能是胞吐,如蛋白质类的信息分子、神经递质等,也可能是自由扩散,如性激素,B错误;‎ C、促使血糠降低的信号分子是胰岛素,胰岛素是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C正确;‎ D、信号分子一经发挥作用即被灭活,D错误.‎ 故选:C.‎ ‎ ‎ ‎14.如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 C.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 D.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据图示可知,保持捕捞强度33%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 ‎【解答】解:A、保持捕捞强度33%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较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A正确;‎ B、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种群数量减少,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衰退型,B错误;‎ C、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C正确;‎ D、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B.‎ ‎ ‎ ‎15.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组织液 C.②可以表示为肾小管的吸收作用 D.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图可知: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解答】解:A、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血浆和组织液,B正确;‎ C、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 ‎ ‎16.如图表示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A.次级生产量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有机物 B.凡是异养生物都是次级生产者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是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 D.次级生产量减去呼吸量即为净次级生产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 ‎2、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解答】解:A、次级生产过程是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物的同化过程,即利用生态系统中现有的有机物质再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A正确;‎ B、凡是异养生物都是次级生产者,B正确;‎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是陆地初级生产量的,但次级生产量却相当于陆地的3倍多,C正确;‎ D、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故次级生产量即为净次级生产量,D错误.‎ 故选:D.‎ ‎ ‎ ‎1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 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前一条表示“J”型曲线,后一条表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被淘汰的个体;图乙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已有少量个体被环境淘汰,所以不能看成是“J”型增长,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表示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C正确;‎ D、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种群增长率不变,而曲线图中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呈现S型,D正确.‎ 故选:A.‎ ‎ ‎ ‎18.甲、乙两地原始森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不一定形成垂直结构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由于原先都为森林,具备环境条件,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C.‎ ‎ ‎ ‎19.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解答】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 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 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故选:C.‎ ‎ ‎ ‎2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内含1条病毒RNA,会导致免疫功能缺陷 B.多次接种乙肝疫苗增加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被动免疫 C.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由角质细胞、巨噬细胞和某些血浆蛋白构成 D.被狗咬伤的受伤者要进行联合免疫,伤者的成熟B淋巴细胞在咬伤前已经具备相应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的方法有2种:‎ 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属于被动免疫.‎ 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2、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进一步将抗原消灭,抗体、抗原具有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抗体,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解答】解:A、HIV内含2条病毒RNA,会导致免疫功能缺陷,A错误;‎ B、多次注射的目的是增加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使机体免疫能力逐渐增强,属于主动免疫,B错误;‎ C、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C错误;‎ D、成熟的淋巴细胞是致敏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在伤者被咬伤之前,成熟B淋巴细胞已经具备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产生的抗体不是与狂犬病被动特异性结合的抗体,D正确.‎ 故选:D.‎ ‎ ‎ ‎21.部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分别在甲、乙两处提供适宜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情况是(  )‎ A.刺激甲,只有Ⅰ、Ⅱ收缩 B.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 C.刺激甲,Ⅰ﹣Ⅳ都不收缩 D.刺激乙,Ⅰ一Ⅳ都收缩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刺激甲,I、Ⅱ、Ⅲ、Ⅳ都收缩,A错误;‎ B、刺激乙,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只有Ⅲ、Ⅳ收缩,B正确;‎ C、刺激甲,I、Ⅱ、Ⅲ、Ⅳ都收缩,C错误;‎ D、刺激乙,只有Ⅲ、Ⅳ收缩,D错误.‎ 故选:B.‎ ‎ ‎ ‎22.利用某海洋动物为实验材料,得到以下结果,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 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⑦‎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 D.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A、c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所以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则Na+内流量增多,甲图的c点将提高,A错误;‎ B、神经纤维受刺激时,Na+内流,所以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a、①、⑥,B错误;‎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但整个细胞膜外侧钠离子仍高于细胞膜内侧,C正确;‎ D、复极化过程中K+外流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协助,D错误.‎ 故选:C.‎ ‎ ‎ ‎23.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引起(  )‎ 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减少 C.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解答】解:A、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因此A不会引起,A正确;‎ B、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因此B会引起,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因此甲状腺激素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C错误;‎ D、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引起反馈调节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进而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因此D会引起,D错误;‎ 故选:A.‎ ‎ ‎ ‎24.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细胞毒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效应细胞毒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 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在效应细胞毒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 D.在上述效应细胞毒T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不仅能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效应,A错误;‎ 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错误;‎ C、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故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C正确;‎ D、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淋巴因子,而不是抗体,D错误.‎ 故选:C.‎ ‎ ‎ ‎25.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如下.在A、B、C、D、E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D点显著高于B点 B.E点是生物防治,A、B、C、D点是药物防治 C.害虫的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经过A、B、C、D点连续的农药防治,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不断加强,同时害虫的天敌被大量杀死,因此害虫种群密度明显上升.在E点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害虫的种群密度低于经济阈值.‎ ‎【解答】解:A、基因突变率具有不定向性,与农药的使用没有必然关系,A错误;‎ B、由图可知,在A.B.C.D进行防治后种群密度又会上升,应该是药物防治,而E点后种群密度降低并稳定在一定程度,故E点是生物防治,B正确;‎ C、E点后害虫的种群密度才降低,则E点后种群年龄结构应是衰退型,C错误;‎ D、由题意可知,害虫的存活率降低是因为使用药物或者引入天敌,D错误.‎ 故选:B.‎ ‎ ‎ ‎26.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为K值 B.t2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领域行为是调节该种群数量的重要外源性因素 D.自然环境下,大多数种群数量波动类型与该种群不同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符合S型曲线.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解答】解:A、t1时种群数量较大,但是不稳定,S型曲线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时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故t1时的种群数量不是K值,A错误;‎ B、t2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t2时时刻后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 C、根据试题分析,领域行为是调节该种群数量的重要内源性因素,C错误;‎ D、自然环境下多数种群对环境阻力的适应能力不一样,其数量的波动与该种群也不尽相同,D正确.‎ 故选:D.‎ ‎ ‎ ‎27.某科研小组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处理同种水稻种子,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后测得秧苗的干重和鲜重情况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0.1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促进作用 B.0.3mg/L脱落酸处理后秧苗的干重与鲜重相等 C.0.5mg/L脱落酸对秧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D.1.0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将不能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可知,鲜重和干重的纵坐标不一样,0.5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干重和鲜重都比在没有脱落酸处理的组大,所以表现为促进生长;0.3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的干重比脱落酸为0的一组中有机物干重的少.表现为抑制有机物积累的作用.‎ ‎【解答】解:A、1.0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的干重比脱落酸为0的一组对比,单株平均干重下降,故0.1mg/L脱落酸对秧苗有机物的积累有减弱作用,A错误;‎ B、据图可知,鲜重和干重的纵坐标不一样,0.3mg/L脱落酸处理后秧苗的干重与鲜重不相等,B错误;‎ C、0.5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干重和鲜重都比在没有脱落酸处理的组大,所以表现为促进生长,C正确;‎ D、1.0mg/L脱落酸处理后的秧苗的干重比种子中有机物干重的多就能生长,少将不能生长,D错误.‎ 故选:C.‎ ‎ ‎ ‎28.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0%;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解答】解:A、据图分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N2,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A错误;‎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100%,B错误;‎ C、N5将有两个去向,其中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C 正确;‎ D、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D错误.‎ 故选:C.‎ ‎ ‎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4分)‎ ‎29.研究人员测定了香梨果实从形成到成熟及采收后某些植物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其结果如图所示(横坐标0代表刚开花),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是植物体内信息的 化学载体 .‎ ‎(2)在香梨果实发育初期(花后15d左右)达到高峰,且在果实迅速膨大期间(花后50d左右)含量比值加大的两种植物激素分别是 赤霉素 和 脱落酸 ,在此过程中 生长素 (填植物激素)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说明果实正常发育是 多种激素共同协调作用 的结果.‎ ‎(3)香梨果实采收后30d才进入完全成熟阶段,采收后 赤霉素 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 ‎(4)果实中能产生赤霉素的结构是 胚 ,农业生产上储藏保鲜经常采用喷洒 细胞分裂素 (激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果实采收前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较高,同时生长素含量也较高;果实采收后30d,生长素含量和乙烯含量都升高,且乙烯含量达到最大值.‎ ‎【解答】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的,是植物体内信息的化学载体.‎ ‎(2)由图可知:果实采收前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果实采收前生长素含量也较高,说明在此过程中生长素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在植物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是单一的植物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协调作用,只是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种类是不同的.‎ ‎(3)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作用,所以采收后赤霉素的骤减是果实成熟的必要条件.‎ ‎(4)果实中能产生赤霉素的结构是胚,农业生产上储藏保鲜经常采用喷洒细胞分裂素.‎ 故答案为:‎ ‎(1)化学载体 ‎(2)赤霉素 脱落酸  生长素  多种激素共同协调作用 ‎(3)赤霉素 ‎(4)胚 细胞分裂素 ‎ ‎ ‎30.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分别在 胸腺 、 骨髓 .‎ 如图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2)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 A .‎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3)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 非特异性 .‎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 B淋巴细胞 和 记忆T细胞 ;⑧表示 抗体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有 ③④⑤ (用序号表示).‎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1道防线,溶酶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不属于第1道防线. 细胞①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属于人体的第2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其特点是非特异性. 据图可知,右上为体液免疫,其中②为B淋巴细胞,⑥为浆细胞,⑦为记忆B细胞,⑧为抗体.右下为细胞免疫,其中③为T细胞,④为记忆T细胞,⑤为效应T细胞,⑨为淋巴因子.‎ ‎【解答】解:(1)人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分别在胸腺、骨髓.‎ ‎(2)皮肤、黏膜以及分泌物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而溶酶体属于第2道防线.‎ ‎(3)图中吞噬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不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特点是非特异性.‎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B淋巴细胞和记忆T细胞;⑧表示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有③T细胞,④记忆T细胞,⑤效应T细胞.‎ 故答案为:‎ ‎(1)胸腺 骨髓 ‎ ‎(2)A ‎ ‎(3)非特异性 ‎ ‎(4)B淋巴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③④⑤‎ ‎ ‎ ‎31.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 ‎(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 胰高血糖素 分泌增多,促进了 肝糖元 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 β 细胞受损.‎ ‎(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 高尔基体 等细胞器直接参与.‎ ‎(4)Ⅰ型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胰岛素可以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加速 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而Ⅱ型糖尿病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其致病机理可能是 胰岛素受体受损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血糖调控模式图,其中①表示血糖浓度低时,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②表示胰高血糖素促进肝脏中的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③血糖浓度升高,到达正常血糖状态.‎ ‎【解答】解:(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了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的原因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在核糖体合成,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而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4)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血糖.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其可能的原因:胰岛素受体受损,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血糖浓度较高,而较高的血糖浓度又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故答案为:‎ ‎(1)胰高血糖素 肝糖元 ‎ ‎(2)β ‎ ‎(3)高尔基体 ‎ ‎(4)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胰岛素受体受损 ‎ ‎ ‎32.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请据图回答:‎ ‎(1)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其反射中枢是 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 ,膝反射的感受器是 肌梭 .‎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 2 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 伸肌 (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射,膝反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脊髓 .‎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 能 (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膝反射为二元反射弧,仅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构成,其反射中枢是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膝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会两次经过电位表,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 ‎(3)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用适宜的电流刺激伸肌,可以产生膝反应.膝反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  肌梭  ‎ ‎(2)2  ‎ ‎(3)伸肌 脊髓 ‎ ‎(4)能  不能 ‎ ‎ ‎33.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B、C、D、E、F ,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 F .‎ ‎(2)F粪便的能被微生物分解,则该种情况下,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第 一 营养级.‎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D的数量是 减少 .‎ ‎(4)如图3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 15.6% .‎ ‎②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由图1分析,A为大气,C为分解者,B、D、F为消费者,E为生产者,构成的食物链E→F→D→B.‎ 图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甲为三级消费者.‎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 ‎【解答】解:(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B、C、D、E、F,图2中的乙表示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 ‎(2)F是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所以F粪便的能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 ‎(3)E中出现大量白化苗,即生产者的数量大量减少,则F、D、B的数量将会减少.‎ ‎(4)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是以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的形式储存的.肉食动物的总能量为2.1+5.1+0.05+0.25=7.5,但是7.5个单位能量中有5个是外界输入的,所以肉食动物从植食动物获得的能量是7.5﹣5=2.5,则植食动物的总能量为2.5+4+9+0.5=16,由于植食动物从外界输入了2个单位的能量,但已被同化,无需减去.所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5.6%.‎ ‎②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流到更高营养级中的能量会越来越少.但是为了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故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 故答案为:‎ ‎(1)B、C、D、E、F(缺一不可) F ‎ ‎(2)一 ‎ ‎(3)减少 ‎(4)①(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15.6% ‎ ‎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输出量 ‎ ‎ ‎34.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一种氨基酸类递质,有研究表明GA﹣BA能促进动物生长.研究人员选择96头体重为43kg左右的幼仔猪(雌雄各半),分别将10mg/Kg体重(试剂A)、20mg/Kg体重(试剂B)、30mg/Kg体重(试剂C)的GA﹣BA添加在幼仔猪的饲料中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如表:‎ GA﹣BA对幼仔猪生长影响记录表 项目 始重(kg)‎ 末重(kg)‎ 日增重(g/d)‎ 日采食量(kg/d)‎ 甲组 ‎42.98±6.23‎ ‎80.02±8.62‎ ‎771.78±21.19‎ ‎2.40±0.08‎ 乙组 ‎42.79±5.53‎ ‎82.60±7.83‎ ‎829.43±10.96‎ ‎2.41±0.05‎ 丙组 ‎43.27±4.81‎ ‎80.23±6.85‎ ‎769.97±17.96‎ ‎2.42±0.08‎ 丁组 ‎43.23±6.48‎ ‎78.44±6.89‎ ‎733.51±9.94‎ ‎2.40±0.11‎ ‎(1)结合你所学知识,推测GA﹣BA最可能通过促进幼仔猪生长激素的分泌来促进其生长.你认为本实验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 普通饲料的种类与量 和 幼仔猪起始的生长发育状况 .(写出2点).‎ ‎(2)请完善实验步骤:‎ ‎①将96头体重约43Kg健康雌雄各半的幼仔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丁四组, 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猪体重并计算平均值 ;‎ ‎②每天相同时间分别饲喂甲、乙、丙三组幼仔猪适量且等量的添加有试剂A、B、C的普通饲料,丁组饲喂 等量的普通饲料 ;‎ ‎③在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48天,每天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幼仔猪体重,并求出平均值.‎ ‎④统计分析各组幼仔猪的 平均日增重量和平均日采食量 .‎ ‎(3)分析实验结果记录表,得出相关结论:‎ ‎①不同剂量的GA﹣BA对幼仔猪平均日增重量影响的结论是 GA﹣BA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幼仔猪的日增重量,且添加20mg/Kg体重GA﹣BA(试剂B)的效果比其他两个添加量更有效 .‎ ‎②不同剂量的GA﹣BA对幼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影响的结论是 GA﹣BA对幼仔猪的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实验设计时应注意遵循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原则,实验过程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本实验为探究动物激素的作用,故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GA﹣BA溶液,应变量是增加的体重,其它为无关变量,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普通饲料的种类与量和 幼仔猪起始的生长发育状况等.‎ ‎【解答】解:(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GA﹣BA溶液,应变量是增加的体重,其它为无关变量,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如普通饲料的种类与量和 幼仔猪起始的生长发育状况等.‎ ‎(2)实验步骤为:‎ ‎①分组、编号,将96头体重约43Kg健康雌雄各半的幼仔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丁四组,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猪体重并计算平均值;‎ ‎②对各实验组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丁组为对照组,每天相同时间分别饲喂甲、乙、丙三组幼仔猪适量且等量的添加有试剂A、B、C的普通饲料,丁组饲喂等量的普通饲料;‎ ‎③观察并测量实验数据,在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饲养48天,每天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幼仔猪体重,并求出平均值.‎ ‎④统计分析各组幼仔猪的 平均日增重量和平均日采食量.‎ ‎(3)分析实验结果记录表,得出相关结论:‎ ‎①据表格数据可知,GA﹣BA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幼仔猪的日增重量,且添加20mg/Kg体重GA﹣BA(试剂B)的效果比其他两个添加量更有效.‎ ‎②据日采食量的实验数据可知,不同剂量的GA﹣BA对幼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影响是GA﹣BA对幼仔猪的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 故答案为:‎ ‎(1)普通饲料的种类与量、幼仔猪起始的生长发育状况、饲喂与测量的时间等 ‎(2)①在空腹状态下测量各组猪体重并计算平均值 ‎ ②等量的普通饲料 ‎④平均日增重量和平均日采食量 ‎(3)①GA﹣BA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幼仔猪的日增重量,且添加20 mg/Kg体重GA﹣BA (试剂B)的效果比其他两个添加量更有效 ‎②GA﹣BA对幼仔猪的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