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其他地方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配 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 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 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 的小人物形象,他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最后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姐、弟弟三人独守家中。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 在郑州市古荥镇实验小学举行。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7.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 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它们已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 区。 B.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 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D.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 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 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 地展开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材料一、四是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 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 道。 D.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 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9.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 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 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 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 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 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 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 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 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 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 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 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 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 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 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 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 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 ________,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苏东坡经历人生低谷之后的 旷达和洒脱。 (3)《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 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 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 透骨。 ②梳理以往案例,大额订单催生“妖股”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订单从出现到消 失的过程之中,一些资本大鳄上下其手。 ③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 识,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 ④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的一举一动 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 ⑤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⑥埃塞姑娘鼻子挺直,柳眉大眼,皮肤细嫩光滑,具有与其他非洲国家女性明 显不同的面貌特征。她们风情万种、落落大方而又长袖善舞。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就必 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B.近日,“魏则西事件”广泛受到网民关注,国家网信办会同国家工商总局、国 家卫生计生委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百度公司展开调查。 C.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 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D.如果一所中学过于重视科研的发展,忽视教学,学校的教学就会出现理性多 于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完全背离教育教学本质。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国艺术中“风骨”的评品,源自对国人的感性生命及其精神风貌的识见。从魏晋开始,许多绘画作品尝试运用这个观念,一时蔚然成风。 。由此,“风骨”成了后人评判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 A.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也体现了对 “风骨”的追求。 B.此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并对后世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C.此后,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 体现了对“风骨”的追求。 D.此后,出现了—些追求“风骨”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5分) 我是北方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莘莘学子,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我决定应聘。现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21.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 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6分) 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仿句1: 。 仿句2: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自拟文题,文体规范,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1.C 2.C C 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故选C 3.B B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并不是“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的标准,两者没有必然关系。 4. C。A是欲扬先抑,不是欲抑先扬.B项环境描写,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这里没有错,从全文看,小说只是选择了几件生活小事,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的判断比较牵强。D选项错误比较明显:前半句“几个人物”都“刻画得很生动”表述不严谨,后半句“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对,小说未涉及心理描写。 5. ①刚嫁给父亲时满怀期望,认为父亲会大红大紫;(1分) ②嫁给父亲后,深怀悔意,对父亲“配角”职业颇为不满,公开场合尽量避免提及父亲的“演员”身份;(1分) ③儿女长大后,对父亲多了关怀体贴,安慰受伤的父亲,提醒孩子不要干扰影响父亲拍戏。(2分) 6. ①人物形象:这个画面是父亲拍戏结束后拍戏结束后辛苦、疲倦的状态直接呈现,通过父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强化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辛勤、努力的配角形象特征。 ②主题:进一步深化主题,像父亲这样的普通小人物(“配角”)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他们认真生活、认真工作,也值得赞美。 ③效果:结尾处的细节描写中蕴含着“我”对父亲的深厚情感,但情感表达含蓄委婉,隐而不露,意味丰富,引发读者想象。 7A,没有提及“极度贫穷”,也不是“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地”。 8A。B“外出打工人数较多”有误,“他跟着导师开展调研”,不是他开展调研。C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有误,材料三的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并非民间个体。D“所不具备列数字”有误 9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法规,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 ②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与学校、幼儿园等形成联动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抚养。 ③国家或当地政府应想千方设百计努力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从源头逐步解决农民工外出务工问题,减少留守儿童。 ④针对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率高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突出问题,政府、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明确监护人职责的同时,积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指导。 ⑤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成长,如:郑州开展的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活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奉、枉、欲)(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蝗、有年、歌) 14.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 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16.(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与山间之明月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7.D.席不暇暖:指连坐席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左支右绌: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外圆内方: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长袖善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18A。B语序不当,“广泛”放到“关注”的前面,C,中途易辙。D成分残缺。 19B。为同前句保持句式一致,主语应为“文学作品”,排除CD,在句内顺序上,应是先对“风骨”的追求,后“对后世产生影响”,并且“影响”一句衔接“风骨成了后人评判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更为贴切,所以排除A。 20“莘莘学子”改为“学生”;“惠顾”改为“浏览”;“惠赠”改为“寄”;“洽谈”改为“联系”。【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生,用在此处与句意不符;“惠顾”是欢迎客户光临的客套语,不能用于自身;“惠赠”是指对方赠予(财物)。“洽谈”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用在此处不恰当。 21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22作文 【解析】审题的角度有三:一是从牵牛花、紫藤罗的角度,“借助”“发挥个性特长”;一是篱笆、枯树的角度,“扶持后生”“甘做人梯”“无私奉献”;一是二者关系的角度,“双赢”“互助”“合作”。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名姓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借鉴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在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才得以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在熠熠闪光。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和响亮?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朗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伸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