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部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教案) 9 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暮、瑟、缘”等 7 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 13 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 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 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 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 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 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 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 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 的语言美。】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 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 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 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 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 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 示 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 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 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 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 月亮)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 诗文内容,扫除学习诗 文中的障碍。】 【设计意图:有序的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 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 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 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 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 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 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题引导,让学生循序渐 进的进入诗中,逐层深 入地积累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 音乐中体验诗的意境, 并锻炼学生的鉴赏能 力。】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钟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 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 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 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 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 内容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日暮.( mǔ mù) 瑟.瑟 (sè bì) 投降.(xiáng jiàng) 二、辨字组词。 幕( ) 吟( ) 峰( ) 暮( ) 拎( ) 锋( ) 三、理解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mù√ yín√ xiáng √ 二、屏幕 日暮 吟诵 拎水 山峰 锋利 三、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 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第二课时 (课件出示 11)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 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 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 用学古诗的几个步骤 学习古诗,是学生更加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 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 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 的方法。】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 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 输” (课件出示 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 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 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 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 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 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 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 料。)(课件出示 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 【设计意图:自学 生字,通读全诗,为学 诗做准备】 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 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 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 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 17)(教师板书:横 岭 侧 峰 )(教师板书:变 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 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 18) (教师板书:远 近 高 低)(教师板书:千姿百 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 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 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 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 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 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 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 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 (“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 的练习,既能巩固知 识,又能激发兴趣。】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 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 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 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 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 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 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 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 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 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 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 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 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 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 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 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 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 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 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 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 想感情产生共鸣。】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 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 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 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 探个究竟。 (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课件出示 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 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 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 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 【设计意图:充分朗读 是理解诗词最有效的 方法。】 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 股幽香。 5.悟道理。 指名说。 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 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 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 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 《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 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 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 起写。这是 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 梅花因在雪中开放 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 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 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 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 ,我们一起 来欣赏。(课件出示 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别的花都 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 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 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 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 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 不屈,好吗?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 分钟 五、作业(课件出示 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习课外 诗句,更利于拓展延 伸,开拓学生视野,积 累素材。】 板书 内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 岭 变幻莫测 侧 峰 远 近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高 低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语。 锋( ) 阁 ( ) 章( ) 峰( ) 阔( ) 障( ) 二、读诗句,理解词语。 可怜—— 真珠—— 缘—— 三、我会理解。 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案】 一、锋利 山峰 阁楼 阔气 文章 障碍 二、可爱 珍珠 因为 三、1.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2.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 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 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 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 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 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 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一首古诗教学,也 算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意 思的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让“教师为 导,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 “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 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 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 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 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 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 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 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 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 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 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 代宗大历七年(772 年 2 月 28 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 会昌六年(846 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 75 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 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 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 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 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 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 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理宗淳祐四年(1244) 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 迁著作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 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 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 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 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 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看词语,写拼音。 运输( ) 暮色( ) 瑟瑟( ) 降落( ) 二、给多音字注音。 1.敌人在八路军的猛攻下只有投降.( )。 2.蒲公英的种子降.( )落在大地上。 三、《暮江吟》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_________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________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_____________之中。 2.《雪梅》的作者是 ,作者通过描写 _____与 _____争春,让 诗人思考后评价二者皆有特色,雪更________,梅花更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句是: 。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描写了两幅景象,一幅是_________;一幅是_____________。 六、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情景。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七、写一写。 你也来写一首描写景物的诗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yùn shū mù sè sè sè jiàng luò 二、xiáng jiàng 三、残阳、江水、露珠、新月 四、1. 苏轼 写景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 2.卢钺 雪 梅花 白 香 五、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珠像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 巧的弯弓。 3.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 色 六、略 七、略 【创新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 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 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 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 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 —《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 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 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 成 填 空 : 从 左 向 右 看 , 庐 山 是 _________ ; 从 上 往 下 看 , 庐 山 是 ____________ ; 从 远 处 看 庐 山 , 像 _____________ ; 从 近 处 看 庐 山 , 像 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 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 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 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 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 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 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 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角度)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 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 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 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 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升。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根据教学内容的题材,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诗意,体会古诗意境,感受 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1 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四年级二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 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 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 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阅 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 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 给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 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分四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读诗题,导入诗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 的支持。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诗题:说说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到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之后,我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暮江吟》,引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因此在诗句的讲解方 面,我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体会,然后 再相机指导学生:中国古代的诗词都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应该读出他的节奏来,展 现诗歌的音乐美。 紧接着,我以“这首诗歌到底吟咏了哪些景物”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在 品诗文、体意境这个教学环节里,我主要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朗读,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读出自己的体会。然后设问 引导:读完整首古诗,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残阳 江水 露珠 新月 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再读古诗,这时或许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就自然而 然的就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二步:请学生探究讨论你最喜欢哪个景物,为什么?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 导学生了解诗意,品读诗文。 第三步,品读诗文。根据学生所说内容指导学生感悟“铺”的妙处,铺体现了太阳照射的 时间是傍晚,铺体现了残阳之柔美,铺体现了斜阳铺洒之下的江面十分壮美。从而,指 导学生诵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至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 弓。”可以在学生感悟诗意之后,再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珠晶莹月儿弯“这样的诗句 让学生对比,之后相机诵读体会作者比喻之精妙,感悟诗歌意境之美好。 第四环节:编写标题,感悟诗情。 诗中的景象吸引了我们,也使画家陶醉,瞧,画家用他的画笔画出了这样的图画,这幅 就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而这幅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 弓。“让我们来给这两幅图取上好听的名字吧。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 教师相机指导,将图中的景物连接起来,再加以润色,就是一个好的名字。在此,等于 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我板书题目”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质疑:为什么作者 一直从傍晚站到了半夜?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喜爱这暮江秋景图,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板书:热爱大自然,之后,培养朗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 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是关于明月的诗句: 第一步:描写月的形态的诗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 第二步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借月抒情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请同学们搜集此类诗句。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搜集和明月有关的诗句并写到摘抄本上。 六.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 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露 月 暮江落日 露伴新月 热爱自然、轻松愉悦 七、说评价分析 总结:这篇课文的教学,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力求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能 得到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以读促讲、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 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题西林壁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对于《题西林壁》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解读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作者通过描写 游览庐山的经历,总结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道理。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认为的: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 对于文中描写的景物有自己的感触。但是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诗又是一首哲理诗, 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除此之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稳定 性还是较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图片等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题、横看、侧、缘”等词的意思;翻译全诗;有感情的朗读并背 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总结出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中所蕴含的观察问题要客观全面的道理,学会从全局的角 度出发看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句,走进诗句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与领悟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说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 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配合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 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索。 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它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对此我会采用温故知新导 入,给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具体过程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学们,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么样的道理啊?对,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要看得远,就要 站的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看 看能够从中读出哪些哲理。(板书 题西林壁)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会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解决以下 3 个问题: 1.借助相关工具书,理清字词。 2.自主翻译全文。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读毕,我会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字词方面重点强调“横、侧、缘”等词的意思。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翻译全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 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最后理清本诗的写作背景:苏轼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 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 庐山后的总结。 环节三:析读课文,整体感悟 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录音,跟随名家朗读这首诗,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针对前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是什么导致了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拍摄照片,让学生对这些照片自主描述,根据学生的描述, 总结出“观察角度的不同,导致所看到的景色不同。”随后,我会接着问“你们有过对事物 或者事情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不同的经历吗”,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引导 学生要多角度看问题。(板书 看问题 多角度) 针对后两句,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 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他们登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是“在深山中无法看清山的全貌,所以就‘不 识庐山真面目’。”接着我又会说“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成语的 意思是‘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结合本诗和这个成语, 分小组讨论你们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你们有什么感受,并且是怎么做的。”通过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全局出发,摆脱主观 成见。”(板书 解决问题 全局) 环节四:品读课文,领悟升华 我会让学再次生品读这首诗,想一想你还能够总结出哪里哲理。 环节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我会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 系统全面的认识。 并布置这样一份作业:背诵全诗;记叙一件你从中发现哲理的小事。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 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 朗读.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②能背诵,默写全诗.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 教师准备:课件,诗签 [教 法] 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 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 1.解题. 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 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 ①指名读. 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 ③生教读. 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 (一)介绍"挑战赛"规则. (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 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 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 为什么 (教师适时点拨) 2.汇报交流. 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 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 决,不能解决再提出. (1)小组领读 (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 (分组 交流) (3)解答疑问. 3.再读,领悟诗意 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 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 夜晚( ) 天上( ) 地上( )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 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 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 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 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 2.生挑战:表演吟诵 3.全班背诵 4.师结合板书小结 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 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 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 (2)见诗签 2.教师总结.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默写全诗. [板书设计] 暮 江 吟 白居易 残 ——→ 月 阳 → 美 江 ——→ 露 水 《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 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 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板书-----庐山 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 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 2.学生汇报. 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书)“匡 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九百多年前,48 岁的宋朝著名诗人苏轼, 当时已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 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今 天我们学习最后一首------(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4.解释诗题 齐读两遍。 齐读两遍,生齐读. 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你对题目中的哪些不理解?(书写在西林寺 的墙壁上.) 二.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苏轼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大家先猜猜. 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然后互相检查读音情况.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2)指名读,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之后,做了五首诗中的最后一首.作者到底 看到了一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古诗. 2.展开小组,小组中合作学习古诗。 (1)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前面也学习了古诗,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呢?请同学们回 顾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学生汇报。 出示学习方法:(小黑板出示) a.先自由朗读古诗。 b.根据注释理解诗意。先理解单个字的意思.然后在连接起来, 说出整句的意思. c.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质疑,解疑。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组中点拨。 3.检查小组中学生学习效果. (1)师:刚才,大家学的非常认真,现在,老师想听听各个小组的 汇报。学了古诗,你们知道了一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机点拨:岭 峰 画一画 (4)练习: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 眺望 ,在近处 观察 ,在高处 俯视 ,在低处 仰望 ,庐 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此两句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这山中. 三.体会意境,悟诗哲理。 师: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诗句,读读意思,看看 还有什么问题? (1)师:读到这,说到这,想到这,作者就在这座山中,却看不清 庐山的真面目?难道,你们没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为什么作者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正因为作者在庐山的某个地方,也只能看 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不能全面地看清庐山的整体样子。因而作者发出 了这样的感叹:---------- (3)学生接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是的,同样的是庐山,只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呈现的庐山 的样子就不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同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 会有不同的样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5)学生沉思:(联系生活实际). A.观看车子,就很好的给我们阐述了这一道理。 b.下棋时,不是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就是这一道理。 C.老师想请大家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应该怎样看?(是 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6)小结哲理: 学到这,不难看出,作者借观庐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生汇报: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观 察。 齐读哲理: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全面地.客观地.多角度 观察。 四.感情朗读,背诵. 1.以饱满的热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 2.想试着背背吗?你可以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备的既快又 有感情. 3.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可以合上书本,不会背的 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雪梅》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 2. 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 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史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 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 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 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 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 中去探个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 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 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 齐读。 12. 背读。 13. 领背。 14. 同桌互背。 15. 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 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 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1.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 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 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 谈彼短,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梅坡,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梅 坡”应该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因为历史关于他的记载 很少,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原名是什么。虽然不知道他的原名, 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来看他的第二首《雪梅》 诗。 2.师读诗,简介诗意。 3.生齐读。 4.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 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 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5.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 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6.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 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 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 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 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五、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9、古诗三首 《暮江吟》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 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课题 1.看图背诗,激发兴趣。 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看图猜诗。PPT 上会出现几幅图,请 同学们仔细观察、想象回忆,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 课件分别出示古诗《咏柳》《村居》《绝句》的插图。指名学生看图 背诗。 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 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生探古诗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 822 年。这一年, 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 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 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 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4.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 读。 5.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 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未受到残 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 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古时写“真珠”,就是珍珠的意思,但我们现在要写 成“珍珠”。 4.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 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三、研读悟诗情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 的美景! 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第一、二句 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 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 撒过来地样子。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 “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 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 ②你们说的真美。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 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 ①生汇报。 A、“露珠”——“真珠”。(比喻的手法) B、“月亮”——“弓”。(看图。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 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 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 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 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 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我静静地站 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 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 一张精致小巧的弓。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 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 名读——齐读) 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 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 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 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 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 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 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 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 《题西林壁》 教 学 目 标 1.学习《题西林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 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 与他人交流。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读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 林壁》。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自读课文中 1、2 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 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 “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 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 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 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 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 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 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 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6.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小结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 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 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四、作业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3.默写全诗。 《雪梅》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雪梅》,背诵《雪梅》。 2.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有关雪梅的古诗词,学习梅花的精神。 教 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梅花的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赏雪梅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PPT 展示图片) 师:美吗?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 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 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 究竟。 2. 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3.简介诗人。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自号为梅坡。 二、读古诗、诵雪梅 1. 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诗读正确。 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 认读标拼音的字。 3. 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 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 去掉拼音指名读。 6. 当小老师领读。 7. 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 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 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14.同桌互背。 15.齐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 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 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 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 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 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 花的一股幽香。 5. 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 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 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6. 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 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 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2.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 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3.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 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 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 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 严寒,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题西林壁》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通过小练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师:我们曾学过一首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记得吗? (师生齐背《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师: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师指名读白居易的生平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的愉快,写下这首诗, 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并通过书上的配图,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 词,不懂的字用“〇”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师: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师: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 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师: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整首诗。 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 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 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1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三、小练笔。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 成。 四、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诗、吟诗、还做诗、做画,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希望课后 同学们能收集有关白居易的诗,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暑假一定去过许多好玩的地方吧,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 方,那就是庐山。【课件出示:庐山风光】 是呀,庐山风景真美呀,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 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庐山的诗: 板书:《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了解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 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课件展示)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 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 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3、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三、读《题西林壁》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 正腔圆。 2、评价,齐读。 3、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 4、教师有节奏地范读。 5、齐读。 6、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 9、齐读。 四、读古诗,解诗意。 (一)学生自学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 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 他说给你听。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说一说。 (二)师生交流 1、结合课件图片引导学生解诗意 学习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课件展示)教师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 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 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学习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理解“缘”的意思。 归纳诗意: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 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 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五、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七、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 形吗?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雪梅》,会认 6 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 大家一饱眼福。(课件)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说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所以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一首《雪梅》。 二、学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 的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 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学习古诗,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说说诗意。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 反馈。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降”,认输 “搁”,放下 “逊”,逊色、差一点。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 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三、四句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 一段了。 板书:雪白 梅香(板书:各有长短)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 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 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 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 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 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 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作业: 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雪 梅 白 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