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辽宁省庄河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32小题,每题1.5分,总计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封建”指封邦建国的意思,指西周的分封制,联系所学知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王权和族权互为表里,A项符合题意,正确。西周时期未出现专制王权,B项排除。西周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不是直接控制,是层层分封,强调等级森严,C项排除。材料未提及思想的问题,D项排除。故选A。 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皇帝的决议是经过朝臣的朝议后再裁决,可见这样减少了决策失误,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中皇权和相权的问题,与中央和地方无关,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加强君主专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3.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它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措施是推恩令,联系所学知识,其影响是加强中央集权,C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D项与“推恩令”的影响相反,排除。故选C。 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是唐代的三省体制的运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目的是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D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与三省体制无关,均排除。C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D。 5.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制度是培养了“文人学士集团”,同时“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层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但考查四书五经,僵化了人们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原则,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制度,ABD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C。 6.一个雅典的家庭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家庭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还有一名男奴隶和一名女奴隶。那么真正投票时,这个家庭最多可投几票? ( ) A.1票 B.2票 C.3票 D.4票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无民主,可见拥有投票权的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A。 7.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梭伦改革使雅典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梭伦的改革内容不符,排除。CD两项出现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 8.《农书》强调生产要“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在人事方面,则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农业生产中的顺天时和发挥人力的作用,可见其注重精耕细作,C项符合题意,正确。AB两项只是其中的一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均排除。D项在从材料在未体现,排除。故选C。 9.“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 D.宋代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考点: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唐代时期随鼓声而“坊市门闭与启”,但宋代时期就没有了这种规定,可见坊市制度被打破,A项符合题意,正确。这种现象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B项排除。CD两项都不符史实,均排除。故选A。 10.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 ①丝织品 ②唐三彩 ③青花瓷 ④珐琅彩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清朝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古墓中存在珐琅彩,此种手工技术在清朝时期才存在,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D。 11.小明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 A.手工业者 B.商人 C.农民 D.官僚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伯爵是“勤力本业”,即从事农业,C项符合题意,正确。从“本业”中可以看出手工业者和商人不符合题意,AB两项均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故选C。 12.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B.唐代的缂丝技艺使服饰极具艺术神韵 C.宋代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D.明代后期棉布的流行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元朝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 13.下图为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考点: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国古代的大商人,“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可见其资本未被用于再投资生产,不利于工商业的扩大发展,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积极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商人的投资田宅等享乐事业,有助于手工业市场的扩大和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14.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考点:商业的发展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烟草、木棉转卖四方,可见经济作物广受欢迎,“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见农产品商品化,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强调粮食作物不如经济作物利润大,但这不能体现农业经济的衰退,①表述有误;烟草和木棉是经济作物,五谷是粮食作物,不是农产品的加工品,④表述有误,ACD三项都含有①或④,均排除。故选B。 15.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出发点是( ) A.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强调“格物致知”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礼”为核心,即维护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孔子生活在西周奴隶社会,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是理学的治学方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16.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美德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宋明理学,使之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人格修养和完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强调统治者的仁政“民本”思想,B项与材料旨意无关,但符合题意,正确。A项中强调“厚德载物”,C项中强调“忠、孝、廉、节”等高贵品质,D项中强调一种大丈夫的气质和人格,三项都符合材料旨意,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17.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两项都与董仲舒无关,均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天人感应”是强调统治者自省,实行仁政,以达到限制君权的目的,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18.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Z-x-x-k.Com]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此学问,“明心见性之空言”,即空洞之学无实际作用,可见抨击的是宋明理学,D项符合题意,正确。先秦儒学习六艺,汉代经学考据“百王之典”,隋唐佛学在儒、佛、道融合中走向了理学,没有产生“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作用,ABC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D。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鲁国史书) B.《尚书》(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C.《论语》 D.《道德经》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儒学思想中的留下的重要的东西是“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联系所学知识,孔子的思想是儒学的起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国别史,B项是文学作品,两者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是道家的代表,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20.“慎思笃行” 出自《礼记·中庸》的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下列观点与之最接近的是( ) A.恪守纲常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经世致用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见广泛的探究、学习万事万物,才能得到科学的认识,B项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都与材料旨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 21.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并不标榜个人主义,个人的特征,描绘的再真实,哪怕是如何英伟、如何娇俏的人物,也只能是肖像,其意义仅限于为后人追思和供奉的对象,因此,传统中国人物画不是个别人物的写真,而是画中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阶层的诠释。由此可知( )A.古代中国的人物画忽视人物个性表达 B.古代中国没有个体人物的绘画作品 C.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D.中国古代画家并不擅长创作人物画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传统中国人物画不是个别人物的写真,而是画中人物所代表的整个社会阶层的诠释”,可见其忽视个性表达,A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提及古代中国人物画是“肖像”,不是没有个人人物画,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强调肖像画是“限于为后人追思和供奉的对象”,不是用于祭祀祖先,C项排除。材料强调古代人物画的内涵忽视个性表达,不是不擅长人物画,D项排除。故选 A。 22.“宋四家”的书法作品,后人对其风格做出了如下评价:“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他们的作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宋代复杂的社会矛盾 B.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 C.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D.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书法的风格各异,体现在“度、趣、韵、姿”,可见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B项正确。AC两项无法体现,均排除。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成熟,D项排除。故选B。 23.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 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 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 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 考点:汉字与书画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与书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中国母系氏族时期是距今7000多年前,A项排除。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代表,这只能说明此墓葬出现在商周之后,B项排除。材料强调是青铜铭文的字体是小篆,不是西周的,C项排除。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文字,D项正确。故选D。 24.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就体育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同学乙说:你说的不对,老师这是负责任,不是太狠,是太好了。他们的说法与下列谁的观点相类似( ) A.普罗塔哥拉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的事件是看事情的标准是以个人的看法为依据的,就有不同的观点,即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A项符合题意,正确。柏拉图是理性主义的开启者,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是探究真理的人文主义者,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A。 25.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 A.以个人感受作为价值标准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D.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苏格拉底对“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的强烈的抵制精神,即怀疑和批判的眼光,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故选D。 26.“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反对君主专制 B.否定教皇权威 C.提倡因信称义 D.肯定人和人性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形体,可见其主张人性第一,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故选D。 27.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如拉斐尔的圣母与圣子图)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虚伪 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理性与反对专制 D.表现人性的伟大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是“人文主义”,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文学作品的特色,与题意不符,排除。BC两项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D。 28.生活年代相近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文坛的双子星座,他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戏剧作品。莎士比亚1594年创作了具有强烈反封建精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汤显祖1598年创作了反礼教、反理学的《牡丹亭》。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表现出对传统思想和势力的挑战 B.都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C.都反映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 D.都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景 考点:文学成就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及文学成就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材料提及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着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汤显祖的作品成书于明朝,其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不是资产阶级的需要,B项与史实不符合,但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都符合史实,但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B。 29.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Z-X-X-K]让他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这表明( ) A.王权取代教权获得宗教裁判权 B.路德坚持人文主义宗教观 C.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 D.德国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路德坚持自己的宗教主张,可见其坚持自己的人文主义宗教观,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旨意不符,排除。“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的序幕,D项排除。故选B。 30.16世纪,有学者曾感叹:“在一个城市里他们奉你是真正的教徒,到下一个城市里就拿你当个异端。因此,如今谁想活得安安静静,他的信仰和宗教,得像城市与国家的数目一样多。……在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眼里,我们大家全是异端。”这反映了该学者( ) A.倡导宗教宽容 B.对宗教改革表示反对 C.主张多神崇拜 D.否认宗教信仰的差异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在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人眼里,我们大家全是异端”,可见其不赞同这种宗教束缚,强调宗教宽容,A项符合题意,正确。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实施宗教宽容,但未提及多神崇拜,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旨意相反,排除。故选A。 31.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他一定会吓昏过去。”这里所说的“疯狂的实践后果”主要是指( ) A.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考点:启蒙运动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卢梭对后人对自己思想的实践感到惊奇,联系所学知识,后人在卢梭的主权在民的思想影响下,反对法国大革命来维护自己的权利,C项符合题意,正确。光荣革命是发生在17世纪的英国,但卢梭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的独立战争受孟德斯鸠的影响,B项排除。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C。 32.18世纪某位西欧思想家说:“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所以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同时又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做自己不做的事。这是使政体得以活动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也正是这种权利。”他阐述的是( ) A.社会契约说 B.三权分立说 C.君主立宪说 D.法律至上说 考点:启蒙运动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全体就可以规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事”,“主权者在创立政府时赋予君主的”,从中体现人民和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契约关系,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强调权力的分立,C项强调立法来保障限制君主的权力,D项是强调法律的作用,三项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A。 本卷为非选择题,共有3小题其中33题18分,34题20分,35题14分 ,共52分。 3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古希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并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言。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并简要评价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思想家的核心主张以及出现的背景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1)特点:中国是君主专制政体,雅典是民主制政体; (2)核心:注重道德教育(或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影响:扩大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标准;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忽视了实用技术的发展。(3)强调人的作用(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背景:希腊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其特点强调君主专制;希腊的图示展示的是雅典公民大会、十将军委员会和民众法庭机构的运转,体现出主权在民,可见其民主。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从中概括其核心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对儒学、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局限等角度分析其影响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等主张中概括其核心主张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分析背景即可。 34.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Z-X-X-K]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 四字。……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 材料二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熔化)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昺)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景德窑名扬天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归纳毕昇活字印刷技术有哪些优点?活字印刷术外传到欧洲,对其带来的政治影响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与发展的原因。 考点:文学成就科技成就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1)原因:拥有优质的瓷土资源——白土;烧造的瓷器进献给皇帝。(2)优点:胶泥等材料便宜,节省了费用;印刷字平整,质量较高;大规模印刷效率很高。影响: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或宗教改革的兴起。 (3)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家庭重视文化教育;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教育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手工业的发展、科技成就和文学成就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一的信息,“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从中概括其原因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字平如砥(磨刀石)”,“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从中概括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印刷术对欧洲的影响说明即可。 第(3)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材料四的信息,“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材料五的信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从中概括其原因即可。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使14~16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的创新活动,逐渐传播到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内容从文艺创新扩大到宗教改革、科技探索、地理大发现。主导思想是反抗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提倡尊重人格尊严的人文主义。 ——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机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说“14~16世纪开始于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的创新运动”是古典文化的“再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孟德斯鸠的观念,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 考点: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答案:(1)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运动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运动,其本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必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推动;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3 )观念:权力容易被滥用,要分权,实现权力的制约和平衡。理论影响: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律的理论基础。实践: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或中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面现象和实质入手说明即可。 第(2)问,结合材料二的信息,“一是新大陆的发现”,出现“信仰危机”,从中概括即可;联系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的信息,“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从中概括观念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孟德斯鸠的主张的理论意义入手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美国和中国的实践入手分析说明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