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4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5个,第1-30题,每题1分,31-35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持续干旱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4.将新养的宠物狗的尿液涂抹到固定的地方,以后宠物狗都会到此地撒尿;公鸡争斗时鸡冠发紫、羽毛竖起;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会跑到母鸡身边.以上分别属于( ) A.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B.物质和能量是循环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7.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农场中通过施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9.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 10.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玉米种子发育成的幼苗 B.由蛙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 C.由花粉离体培育成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的小麦植株 D.由三个染色体组的花粉直接发育成试管幼苗 11.某DNA片段所转录的mRNA中尿嘧啶占28%,腺嘌呤占18%,则这个DNA片段中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 ) A.46%、54% B.23%、27% C.27%、23% D.46%、27% 12.如图为正常情况下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B.图②之前的时期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C.图③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④时期 13.摩尔根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有白眼雄果蝇,请问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 1:1 B.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C.F1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1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1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DNA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DNA均位于染色体上; ②染色体就是DNA; ③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④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 ⑤每条染色体上总是只含一个DNA分子; ⑥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⑦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并加倍; 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后期加倍. A.③ B.②③⑤⑥ C.①④⑦ D.③⑧ 16.如图所示真核细胞中的不同生理过程,乙图所示过程可产生甲图中的①.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乙图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甲图不同,转录产物一定是甲图过程的模板 C.核糖体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①中的碱基改变一定导致②的结构改变 D.若① 上碱基A:C:U:G=1:2:3:4,则乙图模板链对应的DNA片段中A:C:T:G=2:3:2:3 17.失散多年的堂兄弟(同一祖父)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若从DNA分子水平上鉴别这一关系,最可靠的DNA分子来源是( )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线粒体 18.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19.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而直接控制性状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20.下列各项过程中,所需原料相同的是:(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逆转录 ④翻译.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1.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⑥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2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新基因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3.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24.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S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各培养基中均有R菌出现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对某些植物来说,可用花粉鉴定法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法来确诊 25.2016年1月全面放开二胎,但高龄产妇生出21三体综合征概率大大增加,流产率也在增加,据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21三体综合征患者往往智力低下 B.21三体综合征体内的细胞比正常个体的细胞多了一个染色体组 C.高龄父母形成生殖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概率较高 D.染色体变异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遗传病,很多患者在胚胎时期就死亡了 26.蚕豆根尖细胞有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27.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克隆羊多利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28.豌豆皱粒基因的出现是由于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则插入的这段外来DNA序列( ) A.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改变了遗传信息 C.属于基因工程 D.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9.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患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30.一对相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模拟的是( ) A.雌雄生殖器官 B.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雌雄亲本产生配子 D.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31.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2.育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一定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不可育的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 33.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解离后的洋葱根尖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 C.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可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D.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34.用15N、32P、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含14N、31P、32S的一个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15N和32P C.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15N和32P D.有n﹣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14N和31P 35.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36.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 .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 酶,B是 酶. (3)甲图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 . (4)乙图中,有 个游离的磷酸基,7是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 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 间接连接. 37.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图乙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苯丙酮尿症是由于 (基因1、基因2、基因3)发生突变所致. (2)Ⅲ4的基因型是 ;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 (3)Ⅲ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所生女儿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为 . (4)若Ⅲ5与Ⅲ2婚配,则他们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 38.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其原理是 .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理论上基因型为Aabb有 株. (3)过程⑤常采用 (方法)得到Ab个体. (4)过程④采用的是 技术. 39.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用字母表示). (2)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逐渐增强. (3)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 kJ. 40.我国华北某昆虫种群中,决定体色为深色的基因是A和浅色的基因是a,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20%和70%,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 (2)如果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迁出,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 (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昆虫种群由于华北地区雾霾使浅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若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深色个体增加10%.满足上述其它基本条件,则第二年A的基因频率为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这说明 能影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5个,第1-30题,每题1分,31-35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A正确; B、有时人类活动可能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B正确;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生态功能,如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遗传物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 【解答】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其中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是竞争关系,B正确;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 D.持续干旱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减弱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 2、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 B、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B错误; C、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当地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损害,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则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D正确. 故选:B. 4.将新养的宠物狗的尿液涂抹到固定的地方,以后宠物狗都会到此地撒尿;公鸡争斗时鸡冠发紫、羽毛竖起;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会跑到母鸡身边.以上分别属于( ) A.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D.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解答】解:(1)将新养的宠物狗的尿液涂抹到固定的地方,以后宠物狗都会到此地撒尿,尿液中的化学物质起到了信息传递的作用,属于化学信息; (2)公鸡争斗时鸡冠发紫、羽毛竖起,这属于行为信息; (3)小鸡听到母鸡的叫声会跑到母鸡身边,这里的声是一种物理形式,因此属于物理信息. 故选:C. 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B.物质和能量是循环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三大功能: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1)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解答】解: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作用,其中生产者能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而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到无菌环境中,A正确; B、物质能循环,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C正确;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 B、种群数量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B错误; 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 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C. 7.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农场中通过施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C.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解答】解:A、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农场中通过施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非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正确; C、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是模拟性外激素的作用,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人工控制作物的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是利用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8.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 B.a~c年,种群数量下降 C.b~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d~e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0~a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a~c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c~e年时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解答】解:A、0~a年时λ=1,种群数量不变,A正确; B、a~c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B正确; C、b~c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c~d年时λ>1,种群数量增加;b~d年,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增加,种群并不是呈“S”型曲线增长,C错误; D、d~e年时λ>1,且λ﹣1保持不变,即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D正确. 故选:C. 9.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 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将逆转录和RNA复制纳入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1、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4、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解答】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来的遗传因子一词,但并没有发现基因,A错误; B、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并没有证明DNA转化因子,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同时提出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正确; D、逆转录和RNA复制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不属于细胞生物的中心法则范畴,D错误. 故选:C. 10.下列属于单倍体的是( ) A.玉米种子发育成的幼苗 B.由蛙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 C.由花粉离体培育成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的小麦植株 D.由三个染色体组的花粉直接发育成试管幼苗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解答】解:A、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是单倍体,种子发育成的玉米幼苗属于二倍体,A错误; B、由蛙的受精卵发育成的蝌蚪,体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属于二倍体,B错误; C、由花粉离体培育成的幼苗是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又恢复物种染色体组数目,即形成六倍体,C错误; D、由花粉直接发育成试管苗属于单倍体,虽然含有3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D. 11.某DNA片段所转录的mRNA中尿嘧啶占28%,腺嘌呤占18%,则这个DNA片段中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分别占( ) A.46%、54% B.23%、27% C.27%、23% D.46%、27%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解答】解:某DNA片段所转录的mRNA中尿嘧啶占28%,腺嘌呤占18%,即A+U占46%,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该mRNA的DNA片段中A+T占46%,则A=T=23%,C=G=50%﹣23%=27%. 故选:B. 12.如图为正常情况下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一组细胞分裂模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B.图②之前的时期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C.图③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④时期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①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图②之前的时期为四分体时期,可能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B正确; C、图③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且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C错误; D、图④时期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13.摩尔根在果蝇野生型个体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有白眼雄果蝇,请问最早能判断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为 1:1 B.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中比例均为1:1 C.F1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摩尔根的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红眼和白眼,且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 C、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正确;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C. 1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A错误; B、孟德尔依据假说的内容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B错误; C、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正确; D、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个体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 故选:C. 15.下列关于染色体和DNA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DNA均位于染色体上; ②染色体就是DNA; ③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④染色体和DNA都是遗传物质; ⑤每条染色体上总是只含一个DNA分子; ⑥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⑦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并加倍; 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在间期复制、后期加倍. A.③ B.②③⑤⑥ C.①④⑦ D.③⑧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解答】解:①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少量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①错误; 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②错误; ③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③正确; ④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④错误; ⑤ 一般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⑤错误; ⑥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⑥错误; ⑦⑧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和DNA都是细胞分裂间期复制,但染色体后期加倍,DNA在间期加倍,⑦⑧错误. 故选:A. 16.如图所示真核细胞中的不同生理过程,乙图所示过程可产生甲图中的①.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乙图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与甲图不同,转录产物一定是甲图过程的模板 C.核糖体在①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①中的碱基改变一定导致②的结构改变 D.若①上碱基A:C:U:G=1:2:3:4,则乙图模板链对应的DNA片段中A:C:T:G=2:3:2:3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为翻译过程,其中①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为多肽链;⑥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乙图为转录过程,其中DNA单链作为转录模板链,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解答】解:A、甲图表示翻译过程,多个核糖体可完成多条多肽链的合成,A错误; B、图乙所示过程叫做转录,转录产物为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其中只有mRNA可作为图甲翻译过程的模板,B错误; C、甲图中,根据多肽链的长度可知,翻译的方向是从右到左;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①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导致②的结构改变,C错误; D、若①上碱基A:C:U:G=1:2:3:4,则乙图模板链上T:G:A:C=1:2:3:4,非模板链上A:C:T:G=1:2:3:4,因此对应的DNA片段中A:C:T:G=2:3:2:3,D正确. 故选:D. 17.失散多年的堂兄弟(同一祖父)分别在台湾和大陆,若从DNA分子水平上鉴别这一关系,最可靠的DNA分子来源是( ) A.常染色体 B.X染色体 C.Y染色体 D.线粒体 【考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其中44条常染色体一半来源于父方,一半来源于母方,X染色体只能来源于母亲,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 【解答】解:A、男性体内常染色体一半来源于父方,一半来源于母方,随机性较大,故A错误; B、男性的X染色体只能来源于母亲,则堂兄弟X染色体不同,不能推断亲缘关系,故B错误; C、Y染色体能从父亲传给儿子,再传给孙子,则堂兄弟的Y染色体相同,故C正确; D、人体的线粒体来源于母亲,则堂兄弟线粒体DNA分子不同,不能推断亲缘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18.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的病因与父母中的哪一方有关,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考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患者,这是因为母亲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的缘故;男孩从根本上说体内多了一条Y染色体,体内两条Y染色体,属于姐妹染色单体,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的结果.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红绿色盲的患者(XaYY),推断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AXa,XAY.因此,患红绿色盲小孩的色盲基因来自其母亲,YY染色体来自父亲.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YY染色体只能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Y染色体的染色单体未分离而进入同一极所致. 故选:A. 19.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正确的选项是( )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 B.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而直接控制性状 D.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则形成的mRNA、蛋白质一定会改变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解:A、①是转录过程,它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mRNA,A错误; B、②是翻译过程,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B错误; C、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而直接控制性状,C正确;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某段DNA上发生了基因突变,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一定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各项过程中,所需原料相同的是:(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逆转录 ④翻译.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 T﹣A C﹣G G﹣C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DNA﹣﹣﹣﹣DNA 遗传信息传递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解答】解:①DNA复制过程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②RNA复制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 ③逆转录过程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 ④翻译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 因此,所需原料相同的是①③. 故选:A. 21.下列关于变异、进化、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而导致种群的进化;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突变基因翻译出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改变; ⑤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为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⑥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遗传多样性.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②④⑤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变异,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2、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数分裂后期,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3、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替换或增添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使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翻译过程中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①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①错误; ②一般情况下,花药内含有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的产生过程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因此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根尖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只能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②正确;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③错误; ④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基因突变后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一定发生改变,④正确; ⑤育种的原理是可遗传变异,⑤正确; ⑥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生物多样的最直观的表现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⑥错误. 故选:D. 22.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新基因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生殖隔离;c表示新物种形成,d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只有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新基因,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C. 23.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是( ) A.4.4% B.5.1% C.6.8% D.10.2%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 【解答】解:设色盲基因是Xb,由题意知,XbXb=23人,XBXb=52人,XBXB=705人,XbY=65人,XBY=755人,由基因频率的概念可知Xb的基因频率是Xb÷(XB+Xb)×100%=(23×2+52+65)÷×100%=6.8%. 故选:C. 24.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S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各培养基中均有R菌出现 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C.对某些植物来说,可用花粉鉴定法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法来确诊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解答】解:A、将S菌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各培养基中均有R菌出现,其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的培养基中还出现了S型细菌,A正确; B、噬菌体只含有D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就是DNA,B错误; C、对某些植物来说,可用花粉鉴定法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不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但镰刀型红细胞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法来确诊,D正确. 故选:B. 25.2016年1月全面放开二胎,但高龄产妇生出21三体综合征概率大大增加,流产率也在增加,据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21三体综合征患者往往智力低下 B.21三体综合征体内的细胞比正常个体的细胞多了一个染色体组 C.高龄父母形成生殖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概率较高 D.染色体变异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遗传病,很多患者在胚胎时期就死亡了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60%患儿在胎内早期即夭折流产,存活者有明显的智能落后、特殊面容,生长发育障碍和多发畸形. 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是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一条,即体细胞中染色体为45条常染色体+XX或+XY. 【解答】解:A、21三体综合征患者往往智力低下,A正确; B、21三体综合征体内的细胞比正常个体的细胞多一条21号染色体,B错误; C、高龄父母形成生殖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概率较高,C正确; D、染色体变异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遗传病,很多患者在胚胎时期就死亡了,D正确. 故选:B. 26.蚕豆根尖细胞有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成的新DNA分子的两条链中,有一条链是母链,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子链.有丝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出现染色单体,到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且每条单体含有一个DNA分子. 【解答】解: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分裂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中的DNA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共用着丝点的两条染色单体的两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DNA的一条链被标记,也就是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故选:B. 27.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克隆羊多利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桦尺蠖体色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解答】解:A、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故四倍体西瓜属于新物种,A正确; B、克隆羊多莉属于细胞核移植,和提供细胞核的亲本性状相同,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子,但骡子是不育的,故骡子不属于新物种,C错误; D、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并未形成新物种,D错误. 故选:A. 28.豌豆皱粒基因的出现是由于圆粒基因中插入了一段800个碱基对的外来DNA序列而形成的,则插入的这段外来DNA序列( ) A.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改变了遗传信息 C.属于基因工程 D.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控制生物形状的途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解答】解:A、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却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插入外来DNA序列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B正确; C、插入外来DNA序列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插入外来DNA序列导致基因结构破坏,使原有基因不能正常表达而不是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29.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因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第六位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缬氨酸,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与正常人不同 B.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 C.患者血红蛋白mRNA的碱基序列与正常人不同 D.此病症患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2、由于基因突变,通过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由于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因此突变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发生改变;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答】 解:A、患者细胞中携带谷氨酸的tRNA没有发生变化,与正常人相同,A错误; B、血红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因此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与正常人不同,B正确; C、由于患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因此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与正常人不同,C正确; D、此病症患者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所以可通过显微观察红细胞的形态,D正确. 故选:A. 30.一对相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进行组合模拟的是( ) A.雌雄生殖器官 B.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雌雄亲本产生配子 D.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考点】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据此答题. 【解答】解:A、两个小桶分别模拟雌雄生殖器官,A错误; B、小球模拟雌雄配子,随机抓取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B正确; C、小球模拟雌雄亲本产生配子,C错误; D、由于是一对相对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所以不存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B. 31.为应对“垃圾围城”危机,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垃圾分类处理后,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既减少了污染,又实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答】解: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垃圾分类处理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32.育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一定是基因突变 B.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不可育的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所以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杂交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通过紫外线处理所得的变异植株发生的变异不一定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秋水仙素诱变所得的多倍体都是可育的,B错误; C、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 D、基因工程育种可以打破种间隔离从而实现定向改造生物,D正确. 故选:D. 33.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解离后的洋葱根尖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 C.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可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D.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其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利于染色体着色,需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解答】解:A、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A正确; B、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利于染色体着色,B正确;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只有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短暂加倍,所以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D. 34.用15N、32P、35S标记一个噬菌体后,让其侵染含14N、31P、32S的一个细菌,若此细菌破裂后释放出n个噬菌体,则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情形为( )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能找到15N和32P C.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15N和32P D.有n﹣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含14N和31P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因此15N同时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2P,而外壳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解答】解:A、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15N和35S,A错误; B、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只有少数可以找到15N和32P,B错误; 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15N和32P,C正确; D、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可以找到14N和31P,D错误. 故选:C. 35.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代的雄果蝇中约有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 B.亲本产生的配子中含Xr的配子占 C.F1代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 D.白眼残翅雌果蝇能形成bbXrXr类型的次级卵母细胞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分析】据题干信息,若双亲的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则子一代中没有白眼残翅雄果蝇,故双亲的基因型只能为BbXRXr和BbXrY.白眼残翅雌果蝇基因型是bbXrXr,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复制形成姐妹染色单体,DNA含量加倍,基因组成是bbbbXrXrXrXr,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两个细胞,DNA含量减半,基因型bbXrXr.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故A正确; B、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故B正确; C、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故C错误; D、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在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加倍,初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bbXrXrXrXr,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XrXr,故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36.甲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 半保留复制 . (2)甲图中,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则A是 解旋 酶,B是 DNA聚合 酶. (3)甲图过程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的场所有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 (4)乙图中,有 2 个游离的磷酸基,7是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 脱氧核糖和磷酸 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 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糖 间接连接.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是DNA解旋酶,B是DNA聚合酶,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由图甲可知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分析乙图:图乙中1是碱基C,2是碱基A,3是碱基G,4是碱基T,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8是碱基对,9是氢键,10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解答】解:(1)分析甲图可知,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而且是边解旋边复制. (2)分析题图甲可知,A是DNA解旋酶,作用是断裂氢键,使DNA解旋,形成单链DNA;B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为DNA聚合酶. (3)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因此在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都能进行DNA分子复制. (4)乙图中,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糖间接连接. 故答案为: (1)半保留复制 (2)解旋 DNA聚合 (3)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4)2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和磷酸 脱氧核糖﹣碱基﹣脱氧核糖 37.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图乙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苯丙酮尿症是由于 基因1 (基因1、基因2、基因3)发生突变所致. (2)Ⅲ4的基因型是 BbXDXd或BbXDXD ;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00% . (3)Ⅲ3与正常男性婚配后所生女儿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为 0 . (4)若Ⅲ5与Ⅲ2婚配,则他们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图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分析乙图:Ⅱ1和Ⅱ2不患苯丙酮尿症,生患病女儿Ⅲ2,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Ⅱ3和Ⅱ4不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且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说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1)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发生突变,体内缺乏基因2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发生突变,体内缺乏基因1所致. (2)由于Ⅱ4患苯丙酮尿症,Ⅲ5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所以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都是BbXDXd. (3)Ⅲ3的基因型是bbXDXd或bbXDXD,与正常男性(B_XDY)婚配后所生女儿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为0. (4)Ⅲ5的基因型是BbXdY,Ⅲ2的基因型是bbXDXd.若Ⅲ5与Ⅲ2婚配,则他们所生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 故答案为: (1)基因1 (2)BbXDXd或BbXDXD 100% (3)0 (4) 38.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杂交育种 ,其原理是 基因重组 .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理论上基因型为Aabb有 194 株. (3)过程⑤常采用 花药离体培养 (方法)得到Ab个体. (4)过程④采用的是 基因工程 技术.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分析题图: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⑦是诱变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杂交、②和③自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1552×=194株. (3)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 (4)过程④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外源基因,其明显优势是能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故答案为: (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2)194 (3)花药离体培养 (4)基因工程 39.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 D、B (用字母表示). (2)乙图中的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蟾蜍的数量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 (负)反馈 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逐渐增强. (3)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 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 2.46×108 kJ.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生产者;①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捕食关系,③表示分解作用. 图乙代表的是食物网,草是生产者,其他代表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1)过程① 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该过程能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糖类等有机物;图乙为食物网图解,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B. (2)当蛇数量减少蟾蜍无天敌,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则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3)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6.8×109 kJ×20%﹣1.3×108)×20%=2.46×108kJ. 故答案为: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D、B (2)(负)反馈 抵抗力 (3)2.46×108 40.我国华北某昆虫种群中,决定体色为深色的基因是A和浅色的基因是a,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20%和70%,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 80% . (2)如果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迁出,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 64% ;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 不会 (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昆虫种群由于华北地区雾霾使浅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若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深色个体增加10%.满足上述其它基本条件,则第二年A的基因频率为 22.92%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这说明 自然选择 能影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遗传平衡的条件:(1)在一个很大的群体,(2)随机交配而非选择性交配,(3)没有选择,(4)没有突变发生,(5)没有大规模迁移; 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进而产生新物种.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20%和70%,因此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70%+20%÷2=80%. (2)如果该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迁出,则理论上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为20%,a配子为80%,因此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80%×80%=64%;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昆虫种群由于华北地区雾霾使浅色个体易被天敌发现,若每年浅色个体减少10%,深色个体增加10%.满足上述其它基本条件,假设该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第一年该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为10、20、70,第二年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为11、22、63,则A基因频率==22.92%,这说明自然选择能影响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故答案为: (1)80% (2)64%; 不会 (3)22.92%; 自然选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