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文科)卷·2018届安徽省马鞍山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7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文科) 命题人:刘和妍 审题人:曹劲松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中央对地方绝对控制 C.权力高度集中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2)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隋唐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央集权得到完善 B.儒学得以发展和完善 C.中央任官制度成熟 D.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3)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 A.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B.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D.司法制度已经近代化 (4) 宋代熙宁四年(1091年)三月戊子,宋神宗在资政殿与臣议事。三朝元老、枢密使文彦博对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的回答是:“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 B.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 C.宋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 D.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 (5) 城邦一词来自英译“city-states”。该词是希腊文中“polis”一词的翻译,有学者认为这种译法并不严密。因为“polis”最重要的含义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质上的。你认为最接近其原意的是( ) A.城市国家 B.邦联国家 C.公民国家 D.殖民国家 (6)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评论雅典政治时指出:“我们习惯于指责雅典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我们并不总能意识到,它比起当政府的范围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因为每位公民对一个问题都能够解决。”材料意在说明( ) A.雅典政府危害公民的民主权利 B.雅典直接民主有其合理性 C.雅典的直接民主有明显的局限 D.直接民主制度具有示范性 (7)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公民大会)的权力”“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这些规定( ) A.激化了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B.调整了旧有习惯法的适用范围 C.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 D.强调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1) 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 ) A.议会立法限制周王宗教信仰自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 有学者认为,美国建国后建立的制度,既可以看见英国的影子,又可以看到美国自己的创造。其中英国的“影子”和美国的“创造”分别是( ) A.议会政治 三权分立 B.责任内阁 联邦制度 C.议会政治 参众两院 D.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3) 1789 年,杰斐逊向华盛顿抱怨采用了两院制,华盛顿于是问他为何要把咖啡倒在小碟子中,杰斐逊说为了让咖啡凉下来,华盛顿于是告诉他,两院制也是为了让立法凉下来。两院制可以避免人民受到煽动而陷入狂热,让共和国获得一个安全的锚。据此对美国采用两院制分析正确的是( ) A.延续了英国议会至上的政治模式 B.提高了国会立法的科学性、高效性 C.参议院的权力高于众议院的权力 D.两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4)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君主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5) 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6) 恩格斯指出:“原来,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其中“这些机构”是( ) A.帝国议会 B.联邦议会 C.内阁 D.巴黎公社委员会 (1)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 A.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3) 1901年的《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从1909年起,美国将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退回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25年法、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用于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B.列强企图通过文化加强对华控制 C.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一定成效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高 (4)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干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 ) 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 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 (5) 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6)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 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 D.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7) 下侧为民国十七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小学《三民主义课本》插图。图中上方自左向右文字为“垄断事业”“政治捣乱”和“侵占利益”,下方船头有“中华” 两字。为消除这三大障碍,使“中华”这艘航船顺利航行,革命志士( ) A.领导辛亥革命 B.掀起五四运动 C.发动国民革命 D.开展土地革命 (1) 导致下表中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94.8% 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99.0% 黄埔军校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73.3% 黄埔军校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90.2% A.国民革命的兴起 B.外来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的分裂 D.社会经济的停滞 (2) 1937年10月,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记者时发表声明:“今天的事业,与其说是在教训支那人,更应该说是在提醒他们,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全力去拯救四亿人民。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这不仅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这一声明反映日本( ) A.重视与英美国家友好关系 B.认可西方媒体客观公正 C.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D.假借反共掩饰战争意图 (3) 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B.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C.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4) 下表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领导人名额构成,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政务院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总理 副总理 委员 中共 1 3 29 1 2 6 非中共 0 3 27 0 2 9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初步建立 B.体现了各党派、各阶层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 C.体现了新中国政权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 D.政府领导人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基础上产生 (1) 关于下图漫画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漫画表明了直接选举优于间接选举 B.其法律依据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C.该漫画体现了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D.该漫画说明了各级官员均由民选产生 (2) 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C.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 1917年,列宁指示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军队要给士兵放假,以便组织他们回乡进行“关于立宪会议的鼓动工作”,争取农民选票以便“在立宪会议中获得多数”。布尔什维克的机关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文中的“号召”( ) A.体现了和平过渡的设想 B.实践《和平法令》的精神 C.主张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D.希望与临时政府分享权力 (4) 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5) 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其意在( ) A.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 B.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 C.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 D.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对人力物力资源的空前破坏使人们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种方法来对其加以控制。以摆脱国际棍乱局面,使战争“不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这一认识( ) A.引发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B.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C.使不结盟运动得以创建 D.促进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二、非选择题(40分) (1) 为了加强统治,历朝历代都设立了相应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阶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 “贰宰相,批大政,参庶务。” ——《宋会要辑稿•职官》 材料三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3)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4) 材料二中的“贰宰相”指的是哪一职位?以此为思路指出宋代中央政制架构主要由皇权之下的哪三个机构组成,并评价这一中央架构。(8分) (5) 阅读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依据有哪些,并简要分析其作用。(8分) (2) “东亚”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地理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着不同的时代问题,东亚体系经历着变迁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马关条约•第一款》 材料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日同盟对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是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桥头堡”。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完全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对日本实行一系列民主改造计划……鉴于冷战的国际形势,日本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日本首相中曾根1983年初访美时对里根总统说,“美日两国是命运的共同体”“日本列岛可以起到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政策。”在冷战的背景下,日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需求,结成军事同盟关系。日本在美国的核保护下,为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赢得了发展空间,客观上促进了美日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发展。 ——摘编自龙本宁《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材料三 20世纪70 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 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对话对手, 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做学知识,回答签订《马关条约》对中、日、朝三国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美日三国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10分) (3) 据材料三,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高二历史答案(文科)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C B C B D D A D C A A A C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D B C C D B A B C A C D B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1)趋势:一相到多相;中央其他部门不断分割相权。(4分) (2)参知政事;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4分) 评价:(利)各机构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弊)官僚机构臃肿;降低了行政效率。(利弊各2分,共4分) (3)依据: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4分) 作用:以政治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适应了农耕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促进统一国家的发展。(4分) 32. (1 )对中国:否定了中朝宗藩朝贡关系,直面日本的侵略扩张,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对日本:实现其吞并朝鲜和侵略中国大陆坚实的一步,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对朝鲜:失去宗主国——中国作为战略依托,成为日俄任意瓜分的对象,直到最终被日本完全吞并。(6分) (2)特征:美日结盟共同遏制中国。(2分) 影响:①对中国:新中国面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经济发展和安全环境形势严峻,国家统一进程受到影响。(2分)②对日本:有利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社会改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实行冷战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2分)③对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控制和对中、苏的围堵和遏制,从而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2分)④对亚太国际局势:亚太地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冷热战交织,不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 (3)影响: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平。(2分) 启示:要建立互信,谋求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2分)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 第二学期期中素质测试 高二历史答题卷(文科)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 (2) (3) 32.(1) (2)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