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 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等信息可知这是指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此选C项。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排除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是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之后,排除B;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而会宁处于中国西北地区,排除D。 【点睛】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提醒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初步的地图知识。 2.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材料表明 A. 思想解放激发了士兵的抗日热情 B. 红军的战斗力超过了国民党军队 C. 民主平等有助于提升军队战斗力 D. 土地革命调动了官兵革命积极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可知,红军的民主平等氛围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故选C。井冈山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还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国民党军队在当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武器,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土地革命的内容,排除D。 【点睛】由材料“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提取出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作出判断。 3.《地球的红飘带》是一部用连环画形式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的杰作。与下图会议场景相关的是 A. 是红军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 B. 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完成 C.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D. 清算了右倾军事路线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首先结合所学可知,标志红军转移完成的是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而不是什么“会议”,排除B;其次再依据材料“反映红军长征全过程”的信息,排除1927年确立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的八七会议的C项;同时也排除D项,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才从思想上清算了右倾军事路线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图片应为遵义会议,A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对材料图文信息结合分析的能力,可先要抓住材料的关键隐性时间信息,再结合材料的内容信息,逐一排查。 4.1937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展开会战,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40多万,日本海陆空军逐渐增至20多万。双方激战三个多月,共消灭日军六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该会战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太原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37年8月开始”“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可知,该会战为淞沪会战,故选A。徐州会战开始于1938年1月,排除B;太原会战开始于1937年9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排除C;武汉会战开始于1938年6月,排除D。 5.董保存《走进怀仁堂》中记叙了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编制后,遂即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这一事例说明 A. 国共两党开始团结抗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建立 C. 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D. 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判断,发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以后,并“拨发71000元及五架无线电报机,一下就解决了南方游击队的燃眉之急”可知,国共双方合作抗日一致对外,故D选项正确;国共两党第二次正式合作是在1937年9月,故A选项说法有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9月正式确立,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合作的内容,无法体现中日军事实力对比悬殊,故C选项错误。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加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仪式中,他同参加过抗日战争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及两位少年儿童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B. 警告了日本国内正在复活的军国主义势力 C. 肯定了国共两党抗战时期共同抗日的作用 D. 表达了传承中华民族爱国情怀的坚定信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习近平主席“同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国民党老战士林上元及两位少年儿童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可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结果,并没有强调中共的领导地位,故选A,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排除B;77周年仪式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不忘历史,要把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那种爱国情怀继续传承下去,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习近平主席邀请一起揭幕的对象,由此可推断出中共在当下对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看法。 7.邓小平曾经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作了这样的说明:“他告诉我们,开始必须在内线打,打到一定时候,也就是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这时时机成熟了,就应该转到外线,否则就要吃亏。”解放军开始“转到外线”的重大行动是 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 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反攻。根据“削弱敌人到相当程度之后,就要打到外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指的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到战略反攻,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夺取徐州和破坏陇海路是在战略决战阶段,故排除B、C项;强渡长江是在战略决战以后,故排除D项。故选A。 8.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阶段 作战力量 进攻目标 中共中央军委批示 第一阶段 苏北兵团 淮阴、淮安、宝应、高邮 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 第二阶段 三个纵队 海州、连云港 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可知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A。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与材料中“徐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信息不符,排除B。渡江战役是指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与材料不符,排除D。 9.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 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C. 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D. 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地图中的主要作战区域为长江以南,该战役为渡江战役,故D项正确。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A;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是指三大战役,排除B;使北平获得和平解放是指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排除C。 【点睛】本题由战役的主要作战区域即可作出判断,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地理知识。 10.一战期间,沙皇政府因兵源缺乏把面包师征召入伍,导致面包脱销,引发主妇们抢购的风潮,接下来工人宣布罢工,并有部分士兵加入罢工者的行列,冲进监狱释放政治犯,最终导致了政权更迭。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完成了四月提纲的革命任务 C. 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D.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这次革命指的是二月革命,沙皇政府即罗曼诺夫王朝因此而被推翻,故选A。BCD都与沙皇政府没有关联,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沙皇政府”,再结合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具体过程及特征即可作出解答。 11.有学者在谈到1917年俄国革命时认为:“革命是有可能避免的,沙皇政权不能顺应时势而主动改革,导致革命终于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沙皇政权才是革命的制造者。”该观点 A. 表明俄国革命是由沙皇领导的 B. 认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C. 认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是沙皇专制所致 D. 因其视角新颖开阔而具有科学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沙皇政权才是革命的制造者”可知,作者认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是沙皇专制所致,故选C。俄国二月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后来的十月革命则由无产阶级领导,A项表述错误,排除;由材料可知,作者认为革命是有可能避免的,故必然的说法错误,排除B;俄国革命的爆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必然性,该观点不具备科学性,排除D。 【点睛】本题只需抓住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沙皇政权才是革命的制造者”的描述即可作出判断,其余选项抓住材料或根据史实作出排除即可。 12.俄国末代公主帕芙洛娃在《公主回忆录》中写道:“布尔什维克人的政变预计随时都会发生。就我所能看到的,每个人都准备好欢迎它了。没有人再相信临时政府。克伦斯基已经变成可憎的人。”这反映出,当时俄国 A. 无产阶级已与农民结成联盟 B. 布尔什维克注重舆论宣传 C. 列宁革命主张得到民众支持 D. 社会主义革命已具备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布尔什维克人的政变预计随时都会发生。就我所能看到的,每个人都准备好欢迎它了。没有人再相信临时政府。克伦斯基已经变成可憎的人”可知,人们对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失望,民众心理上已经倾向于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已经具备,故选D。材料没有提及农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排除A;材料情形的出现材料没有提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注重舆论宣传引发的,排除B;材料只是说布尔什维克人的政变预计随时都会发生,却没有标明民众的立场,排除C。 1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表所示: 1946年1月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做任何妥协”。 1946年2月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A. 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 准备对苏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 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 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内容主要表明了二战后美国对待苏联的态度,并未说明其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故排除A项;根据杜鲁门和凯南对待苏联的态度可以说明美国准备对苏联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故选B项;用战争手段遏制苏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表格反映的是美国对苏联的认识和态度,没有体现其对苏外交政策的变化,故排除D项。 14.西方有人认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 A. 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 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 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 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是为了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马歇尔计划则是美国运用经济手段来控制西欧,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和对峙,故选C。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排除A;雅尔塔会议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排除B;北约和华约的先后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排除D。 【点睛】抓住中国“一带一路”规划和马歇尔计划两者不同的性质即可作出判断。 15.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的分歧进一步明朗化。这反映出 A. 世界政治格局根本转变 B. 欧日反美新同盟建立 C. 美国政治霸主地位丧失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西欧和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独立自主倾向日益明显,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的分歧进一步明朗化”可知,日本和西欧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凸显,故选D。世界政治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还是两极格局,未发生根本转变,故A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日本和西欧为了反对美国而相互结盟,排除B;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在70年代并未丧失,即使到了90年代世界仍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依旧是站在世界顶端的国家,排除C。 【点睛】需要提醒学生两极格局与多极化趋势没有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在时间上是有一定重合度的,即多极化趋势出现于两极对峙时期。 16.“道光末年,(湖南平江)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材料表明 A. 中国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C. 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D. 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湖南平江由种植红薯变为种茶,浏阳由植麻转为种茶,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限定(道光末年)可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动地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中国古代茶叶种植技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排除A;道光末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列强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材料中出现的时间限定,道光皇帝在位的时间为1821年—1850年。 17.利用公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小农经济=农业十家庭手工业 B. 江南制造总局=资产阶级+机器生产 C.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十雇佣关系 D. 官僚资本主义=政权+近代工商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运动代表企业,属于政府官办企业,故B项中资产阶级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以农业为主,而家庭手工业紧紧地依附于农业上,A项对应正确,排除;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对应正确,排除;官僚资本主义是政府通过权力寻租,以获取超额暴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形态,故D项对应正确,排除。 18.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局制造诸事悉仿外洋办法,其委员、司事、学徒人等俱不论官阶,但照差事之繁简及资格之深浅,以定薪水多寡”。据此可知,江南制造总局 A. 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 B. 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 C. 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 D. 悉仿外洋办法丧失管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江南制造总局采用机器生产的方式,且在管理方式上“悉仿外洋办法”,即实行近代企业管理方式,说明江南制造总局具有近代企业的性质。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865年民族工业刚刚诞生,材料没有反映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竞争激烈”,排除C项;学习外企管理方式,不能说明丧失管理权,排除D项。 【点睛】洋务企业,是指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 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其中军用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民用企业包括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组织形式。这些企业均采用近代机器生产的方式,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9.2018年1月27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大生纱厂陈列室)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下列工矿企业与其性质相同的是 A. 江南制造总局 B. 汉阳铁厂 C. 继昌隆缫丝厂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属于个人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而继昌隆缫丝厂是华侨陈启源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两者性质相同,故选C。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和轮船招商局都是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企业,性质与大生纱厂不一致,排除ABD。 20.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在经济上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还推行了法币改革,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1927年到1936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内政治局势并不稳定,排除A;BC两项均是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的原因,与材料的时间段不符,排除。 【点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本专题的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进行阶段性的划分。 21.美国总统胡佛说:“当我们充分理解了20年代经济史的时候,我们将发现,终结了一个繁荣时期的这场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他认为导致“这场崩溃”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 B. 工业生产蓬勃发展 C. 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 D. 社会生产能力不足 【答案】A 【解析】 根据“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可知,胡佛认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消费存在矛盾,A正确;BCD不符合材料“其主要原因是工业没能把它的进步传递给消费者”,排除。 22.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A. 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 B. 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 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可知,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的职能,故选D。罗斯福新政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没有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排除A;使美国掌握世界霸权的是二战,排除B;新政的实施只是缓和了社会矛盾,而不是消除了,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信息“政治上的成功”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作出判断。 23.下图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源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由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美国 A. 社会危机完全消除 B. 政府疏于救济工作 C. 工人政治地位提高 D. 新政取得较好效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美国失业人数在1932年到1942年间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呈现减少趋势,这是由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成果,故选D。罗斯福新政只是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失业人数依然存在,社会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排除A;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排除B;从失业人数的变化中无法得知工人政治地位是否得到提高,排除C。 【点睛】在解读本题图表时注意,纵坐标上的数字是在不断减少的,这与一般的图表有所区别,学生做题时一定要细心观察。 24.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下面是1933—1937年间美国政府兴建的公共工程统计表(部分),这些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重要举措是 项目 国有公园 桥梁 机场 公共建筑 公路 数量 20万英亩 7.7万座 285座 12.2万幢 66.4万英里 A. 整顿金融 B. 复兴工业 C. 调整农业 D. 以工代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实行了以工代赈的措施,兴建了大量的公共工程,故选D。罗斯福总统在金融业、工业、农业采取的措施均与公共工程的大量修建无关,排除ABC。 25.《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 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B. 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C. 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D.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农产品大量滞销、产品价格下跌的问题,罗斯福调整了农产品的结构,实行了减耕减产的政策,并对这部分农户发放补贴,故选C。以工代赈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不是农业生产问题,排除A;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其中保护劳工权利属于工业复兴的措施,排除B;调整劳资关系是保护劳工权利的一种体现,同样也属于工业复兴的措施,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所提到的行业即可作出判断,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6.从1991年3月起,在随后的9年零9个月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2.7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5%,创造了2500万个新就业机会,年增长率达2%,失业率大幅下降,从扩张期开始时的7%以上下降到最低为3.9%。促使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 B. 福利国家规模的扩大 C. 经济全球化趋势放缓 D. 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信息技术革命等因素的推动,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大幅降低,创造了美国的经济奇迹,故选D。自由放任政策在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即已被放弃,排除A;福利国家会产生懒人经济,很多人不愿意出去工作,只愿接受国家救助,失业率不会大幅降低,排除B;从新航路开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一直在增强,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7.《静静的顿河》中描述了一位暴动士兵的话:“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这主要是因为苏俄 A. 推广企业国有化 B. 实行余粮收集制 C. 收取固定粮食税 D. 实行义务劳动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可知,苏俄当时采取余粮收集制,除种子粮和口粮之外,一切粮食均收归国家,故选B。材料提及的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排除A;实行固定粮食税即意味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显然这不符合材料所述情形,排除C;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显然这与材料情形不符,排除D。 28.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是大众、奥迪和丰田,上汽是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 中国汽车企业已被外企吞并 C. 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而材料即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故选D。中国汽车制造业虽然整体上还和西方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差距,但已逐步追赶上西方,A项不是形成合资企业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说法显然错误,合资不意味着吞并,排除;新中国成立后是具备完全主权的国家,经济侵略的说法不符史实,排除C。 29.2018年7月13日,世界银行贫困问题专家翟思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过去3年来,世行支持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进行了40多次学习交流。”世界银行此举 A.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发言权 B. 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C. 消除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 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这积极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故选D。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不是世界银行的宗旨,排除A;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排除B;发展中国家间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差异,其矛盾不可能被消除,排除C。 【点睛】本题只需抓住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即可作出判断。 30.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与各国大打“贸易战”,并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可是,2018年11月26日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宣布关闭五个本土的生产中心,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这表明 A. 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 B. 美国霸权日益衰落 C. 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 D. 中国是贸易战赢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迫使美国各跨国公司从海外回流本土,但是美国著名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公司仍将生产重心逐渐转移至中国等国家,说明美国的“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全球化进程不可阻挡,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国霸权日益衰落,排除B;材料反映特朗普政府实行“贸易战”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无法体现特朗普政府“不得人心”,排除C;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无法体现中国是贸易战赢家,排除D。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正确,错误的涂错误。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32.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并主张用暴力手段夺取政权。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主张用和平选举的方式夺取政权,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3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崛起,多极化趋势逐步凸显,到了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两级对峙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该说法是正确的。 34.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以缓解危机,比如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基本解决了工人失业问题。 【答案】错误 【解析】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通过社会立法缓解危机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没有基本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只能说是减少了工人失业的人数,缓解了这一问题,故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3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虽然有助于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其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1918年为了取得国内战争胜利,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是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该政策,引起了政治和经济危机,本题正确,选择A。 三、材料解析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改革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答案】(1)方式: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政府主导。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2)问题: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认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调动社会福利意识,拓展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防止培养懒惰思想。 【解析】 【详解】(1)方式:由材料“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可知其特征有三: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和政府主导。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救济分为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两种方式,直接救济可以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以工代赈可以促进就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问题:由材料“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可归纳为资本外逃,加剧国内失业压力;由材料“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即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可归纳为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由材料“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可归纳为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培养了懒汉),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确提出对福利事业的态度。尽管实施福利政策会带来诸多的问题,但社会福利措施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的态度是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 其次,围绕“为什么”“怎么做”两方面展开论述。就“为什么”而言,谈谈福利制度的好处即可,如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就“怎么做”而言,可从政府、社会、个人等角度展开,如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应该调动社会福利意识,拓展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等,个人应提高个人素养,防止产生懒惰思想等。 37.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改革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苏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在农业方面,为了发展工业,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很短时期内,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徐春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材料二: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各个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即“振兴实业”“鼓励垦牧”、“开发矿产”“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节消费”“流畅货运”“调查金融”。此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国家挽救国难”的十项措施,目的是为了“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 ——摘编自周绍英《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举措述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指出该体制下苏联工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罗斯福总统在复兴工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他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1935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经济决策。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呈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1)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 内容: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2)措施: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规定生产规模、公平竞争、实行蓝鹰计划等)。 影响: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决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特征: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4)共同: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样,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 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斯大林模式。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苏联工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苏联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2)第一小问,由材料“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可见1933 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材料“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可见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第二小问,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3)由材料“1935年4月1日,蒋介石列举发展经济的八条纲要”,结合所学,当时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结合所学,从1927年到1936年的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4)由材料“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可见20世纪30年代中、美、苏三国的经济改革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四、问答题:本部分1题,10分。 38.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为了民族复兴,无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请回答: (1)要在危难中寻找机遇,首先得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探索。秋收起义前后,中共选择的革命道路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标志是什么? (2)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始终坚持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共合作抗日的经典战役是什么? (3)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及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分别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综上所述,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标志:会宁会师 (2)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战役:平型关大捷。 (3)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意义: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迎来了新中国。 (4)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秋收起义之前,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走的是城市中心道路,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后来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可得出答案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得出会宁会师。 (2)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中共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并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根据地。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可得出抗战路线是全面抗战路线;战役是平型关大捷。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通过调动所学知识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主力被消灭是三大战役的胜利;国名党覆灭的标志是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其意义是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迎来了新中国。 (4)根据以上三问可知,中共在民主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结合中共国情制定符合中共国情的革命路线,得出启示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实事求是等。 【点睛】本题以近代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以中共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逐一回答,同时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