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复习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复习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 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 应顶点, 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要点梳理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B C E F 其中点A和 ,点B和 ,点C和_ _是对应顶点. AB和 ,BC和 ,AC和 是对应边. ∠A和 ,∠B和 , ∠C和 是对应角. A D 点D 点E 点F DE EF DF ∠D ∠E ∠F A B C D E F 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如图:∵△ABC≌△DEF, ∴AB=DE,BC=EF,AC=DF ( ), ∠A=∠D,∠B=∠E,∠C=∠F ( ).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应用格式: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在△ABC与△DEF中 ∴△ABC≌△DEF.(SAS)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 (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F E D C B A AC=DF, ∠C=∠F, BC=EF, 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A=∠D ,(已知 ) AB=DE,(已知 ) ∠B=∠E,(已知 ) 在△ABC和△DEF中, ∴ △ABC≌△DEF.(ASA) 2.有两角和它们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F E D C B A 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 边边边”或“SSS”). A B C D E F 在△ABC和△ DEF中, ∴ △ABC ≌△ DEF.(SSS) AB=DE, BC=EF, CA=FD,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4.有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A BC D EF 注意:①对应相等. ②“HL”仅适用直角三角形, ③书写格式应为: ∵在Rt△ ABC 和Rt△ DEF中, AB =DE, AC=DF, ∴Rt△ABC≌Rt△DEF (HL)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图形 已知 条件 结论 P C P C OP平分∠AOB PD⊥OA于D PE⊥OB于E PD=PE OP平分∠AOB PD=PE PD⊥OA于D PE⊥OB于E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 三、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考点讲练 例1 如图,已知△ACE≌△DBF.CE=BF,AE=DF, AD=8,BC=2. (1)求AC的长度; (2)试说明CE∥BF. 解:(1)∵△ACE≌△DBF, ∴AC=BD,则AB=DC, ∵BC=2,∴2AB+2=8, ∴AB=3,∴AC=3+2=5; (2)∵△ACE≌△DBF, ∴∠ECA=∠FBD, ∴CE∥BF.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长边与长边,短边与短边分 别是对应边,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分别是对应 角.有对顶角的,两个对顶角一定为一对对应角.有 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公共角的,公共 角一定是对应角. 方法总结 1.如图所示,△ABD≌△ACD,∠BAC=90°. (1)求∠B; (2)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针对训练 解:(1)∵△ABD≌△ACD, ∴∠B=∠C, 又∵∠BAC=90°, ∴∠B=∠C=45°; (2)AD⊥BC. 理由:∵△ABD≌△ACD, ∴∠BDA=∠CDA, ∵∠BDA+∠CDA=180°, ∴∠BDA=∠CDA=90°, ∴AD⊥BC. 例2 已知,∠ABC=∠DCB,∠ACB= ∠DBC, 求证:△ABC≌△DCB. ∠ABC=∠DCB(已知), BC=CB(公共边), ∠ACB=∠DBC(已知), 证明:在△ABC和△DCB中, ∴△ABC≌△DCB(ASA ). B C A D 【分析】运用“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 形全等”进行判定.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2.已知△ABC和△DEF,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ABC 和△DEF全等的是( ) A.AB=DE,AC=DF,BC=EF B. ∠A= ∠ D, ∠ B= ∠ E,AC=DF C.AB=DE,AC=DF, ∠A= ∠D D.AB=DE,BC=EF, ∠ C= ∠ F D 针对训练 3.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 ∠A=∠B, OA=OB 添加条件 , 所以 △AOC≌△BOD 理由是 . A O D C B ∠C=∠D 或∠AOC=∠BOD AAS 或ASA 考点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 例3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E⊥AD于点 G,交AB于点E,EF∥BC交AC于点F, 求证:∠DEC=∠FEC. A B CD FE G【分析】欲证∠DEC=∠FEC 由平行线的性质转化为证明 ∠DEC=∠DCE 只需要证明△DEG ≌ △DCG. A B CD FE G 证明: ∵CE⊥AD, ∴ ∠AGE=∠AGC=90 °. 在△AGE和△AGC中, ∠AGE=∠AGC, AG=AG, ∠EAG=∠CAG, ∴ △AGE ≌ △AGC(ASA), ∴ GE =GC. ∵AD平分∠BAC,∴ ∠EAG=∠CAG,. A B CD FE G 在△DGE和△DGC中, EG=CG, ∠ EGD= ∠ CGD=90 °, DG=DG. ∴ △DGE ≌ △DGC(SAS). ∴ ∠DEG = ∠ DCG. ∵EF//BC, ∴ ∠FEC= ∠ECD, ∴ ∠DEG = ∠ FEC. 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相等,首先要找到两个角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看它们全等的条件够不够;有时 会用到等角转换,等角转换的途径很多,如:余角, 补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必要时要想到添加辅 助线. 方法总结 4.如图,OB⊥AB,OC⊥AC,垂足为B,C,OB=OC, ∠BAO =∠CAO吗?为什么? O C B A 解: ∠BAO=∠CAO, 理由:∵ OB⊥AB,OC⊥AC, ∴ ∠B=∠C=90°. 在Rt△ABO和Rt△ACO中, OB=OC,AO=AO, ∴ Rt△ABO≌Rt△ACO ,(HL) ∴ ∠BAO=∠CAO. 针对训练 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例4 如图,两根长均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 上,旗杆与地面垂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 的木桩上,两根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 A B CD 【分析】将本题中的实际问题转 化为数学问题就是证明BD=CD.由 已知条件可知AB=AC,AD⊥BC. A B CD 解:相等,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AD=AD, AB=AC, ∴ Rt△ADB ≌ Rt△ADC(HL). ∴BD=CD.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和长 度,还可对某些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方法总结 针对训练 5.如图,有一湖的湖岸在A、B之间呈一段圆弧状, A、B间的距离不能直接测得.你能用已学过的知识 或方法设计测量方案,求出A、B间的距离吗? 解:要测量A、B间的距离,可用如下方法: 过点B作AB的垂线BF,在BF上取两点C、D, 使CD=BC, 再作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 线上, ∵∠ACB=∠ECD,CB=CD, ∠ABC=∠EDC, ∴△EDC≌△ABC(ASA). ∴DE=BA. 答:测出DE的长就是A、B之间的距离. C D E 考点五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例5 如图,∠1=∠2,点P为BN上的一点,∠PCB+ ∠BAP=180 °, 求证:PA=PC. B A C N )) 1 2 P【分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易想到 过点P向∠ABC的两边作垂线段PE、 PF,构造角平分线的基本图形. E F 【证明】过点P作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B A C N )) 1 2 P E F ∵∠1=∠2,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PE=PF, ∠PEA=∠PFC=90 °. ∵ ∠PCB+ ∠BAP=180 °,又∠BAP+∠EAP=180 °. ∴ ∠EAP=∠PCB. 在△APE和△CPF中, ∠PEA=∠PFC=90 °, ∠EAP=∠FCP, PE=PF, ∴ △APE ≌ △CPF(AAS), ∴ AP=CP. 【证法2思路分析】由角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 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所以可想到构造轴对称 图形.方法是在BC上截取BD=AB,连接PD(如 图).则有△PAB≌△PDB,再证△PDC是等腰三角 形即可获证. A C N )) 1 2 P B 证明过程请同学们自行完成! D 【归纳拓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 方法.应用时要依托全等三角形发挥作用.作辅助线有两 种思路,一种作垂线段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基本图;另一 种是构造轴对称图形. 6.如图,∠1=∠2,点P为BN上的一点, PA=PC ,求 证:∠PCB+ ∠BAP=180 °. B A C N )) 1 2 P E F 【证明】过点P作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1=∠2,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PE=PF, ∠PEA=∠PFC=90 °. PA=PC, PE=PF, 在Rt△APE和Rt△CPF中, ∴ Rt△PAE ≌ Rt△PCF(HL). 针对训练 ∴ ∠ EAP= ∠ FCP. ∵ ∠BAP+∠EAP=180 °, ∴ ∠PCB+ ∠BAP=180 °. 想一想:本题如果不给图,条件不变,请问 ∠PCB与∠PA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B A C N )) 1 2 P E F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