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外语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 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 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 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 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 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 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 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2.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期间互有攻防,且时有缓和,并非一直剑拔弩张,他们的关系取决于彼此的利益及实力对比。材料体现出在20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实力问题,苏联处于劣势,进行了妥协,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局势的缓和,故B项错误;暂时妥协并不意味着淡化意识形态冲突,故C项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七十年达,故D项错误。 ‎ ‎3.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1‎ ‎2‎ A.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 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 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 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占7个,说明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故A项正确;1965年西欧国家已经开始恢复,排除B;表格说明的是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席位分配并不是因为两极对峙,排除C;非洲显然不是主导联合国,排除D。故选A。‎ ‎4.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不结盟外交政策 C. 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 “一边倒”的外交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材料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知习近平评论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正确;不结盟外交政策是新时期提出,不符合材料“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B错误;日内瓦会议的召开是1954年,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不符合材料中“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的信息,D错误。‎ ‎5.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 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 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 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1954年日内瓦会议……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反映了日内瓦会议时期美国仍然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拒绝与中国代表接触,故D正确;日内瓦会议的成果并不能说明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而是说明美国敌视中国,故B排除;新中国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表明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故C排除。‎ ‎6.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 A. 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 B. 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C. 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 D. 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可知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7.《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布绳,此其分事也。”这句话直接反映了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不发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现象可知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A项正确。B项,材料既有家庭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有个体农耕模式,故B项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无法证明妇女的地位提高,排除。D项,题干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 ‎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9.《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耕地面积增加 C. 水利灌溉发达 D. 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与材料著作出现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B;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 ‎10.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论出殷商时期 A. 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 B. 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 C. 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 D. 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文字“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项表述“战争频繁”、D项表述“广泛使用”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11.某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 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 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C. 生产工序细化,官府掌控 D. 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答案】C ‎【解析】一只汉代漆杯,竟然“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细化,并由官府掌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效率低下,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故D项错误。‎ ‎1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A. 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B项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盐业的经营由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D项错误。‎ ‎13.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14.中国古代实行匠籍制度,规定凡有技艺的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为官府服役,或定期轮番服役,不得转业。但到明清时期,逐渐趋向松弛,政府允许他们可以以银代役。政府所需的技术工人改为雇佣方式,按市场价格付给报酬。这表明 A.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B. 官营手工业逐渐被私营手工业完全取代 C. 雇佣方式逐渐盛行起来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实行匠籍制度……到明清时期,逐渐趋向松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传统的“匠籍制度”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故AC项排除;官营手工业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 ‎15.“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秦朝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B. 曹魏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灌溉工具水排,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C. 唐朝前期,“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D. 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答案】D ‎【解析】经济重心自唐朝开始南移,最终到宋朝完成,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答案为D;西汉的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唐朝推广曲辕犁和筒车,A错误;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冶铁鼓风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水排,B错误;宋朝打破了“市”“坊”界限,而不是唐朝,C错误。‎ ‎16.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朝贡贸易推动地区商业繁荣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日益巩固 D. 市镇的政治色彩不断提升 ‎【答案】B ‎【解析】松江的棉布,景德镇的瓷器业,盛泽镇的丝绸业,可以看出区域专业化程度明显,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A错误;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逐渐被民营工业取代,C错误;从材料看出市镇的商业繁荣,但是没有体现政治色彩,D错误。‎ ‎17.据统计,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大约进口350万英镑价值的香料,但是在1502—1505年的4年中,这一数据下降到每年100万英镑左右。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 B. 欧洲贸易的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C. 世界市场的雏形由此开始出现 D.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 ‎【答案】B ‎【解析】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属于地中海地区,这是传统东西方商路中心,此时威尼斯商人从此港口进口货物的数量减少,说明了此地贸易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结合所学,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是材料中的表象,A错误。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不是题干的现象,D错误。‎ ‎18.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 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 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 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 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答案】B ‎【解析】本题强调“企业家”和他们的“资本”在欧洲“海外扩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正确答案是B项;材料没有否定航海家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分析的企业家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方法手段,并不是要提高资本家的政治地位,C项错误;早期新航路开辟的时候还没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D项不符合史实。‎ ‎19.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20.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 C. 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D.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强调女性服装面料的变化,并未体现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并非强调女性审美情趣的改变,故A、D错误。材料中女性服装面料涉及棉、麻、人造材质等,所以该选项“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过于片面,故B错误。世纪晚期的服装面料体现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化学工业与传统纺织业技术的结合,而这种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求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城市;交易地点、时间有限制;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城市商业繁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有所松弛;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较活跃。‎ ‎(3)主要因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国家政局的稳定;交通条件的改善;货币的发展;国家的政策。‎ ‎【解析】(1)特点:由材料“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可归纳为农产品与手工业品的交易增多;由材料“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可归纳为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城市;由材料“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可归纳为政府对市场加强管理,交易地点、时间有严格限制;由材料“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 可归纳为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市场。‎ ‎(2)新变化:由材料“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由材料“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可知,宋代商业突破地点、时间的限制;由材料北宋时“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交往更频繁”可知,海外贸易较活跃;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也有所放松,同时还出现了新的一般等价物。‎ ‎(3)主要因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交通、政策、货币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2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有时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 ‎——《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材料四 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18世纪中期英国已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拥有“日不落帝国”称号的一流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导致“扩大了交往”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导致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成为“一流国家”的原因。‎ ‎【答案】(1)开辟新航路。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原因: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印第安人富有反抗精神,不能满足需要。主要动力:获得高额的利润。‎ ‎(3)原因: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英国贩卖黑奴、手工业发达,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上,拥有强大的海军。地理上,地处大西洋沿岸。‎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的信息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的信息可知殖民地采矿业、种植园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依据材料二“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的信息可知是印第安人富有反抗精神。动力: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是获得高额的利润的驱使。‎ ‎(3)依据材料三“18世纪中期英国已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拥有“日不落帝国”称号”的信息和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地理位置优越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