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内容充实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作文的内容充实学案

第五节 作文的内容充实 ‎“作文的内容充实”,具体是指文章的内容丰富,所选素材对表现文章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阅卷老师主要从文章的感情真实、塑造的形象丰满、选用的材料翔实三个方面评价一篇文章的内容充实。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文章只有内容充实,方能血肉丰满,形象感人。‎ ‎“内容充实”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论证有据,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论证文章的主题,不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具体来说,若写记叙文,则要保证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人物、事件具体真实;若写议论文,则要确保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明晰,论据充足;若写议论抒情性散文,则要有具体而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情景渲染要充分、到位。‎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有许多考场作文存在内容空洞、论证乏力、缺乏感染力等问题,因而在基础等级上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在“内容充实”方面,考生在作文时常常陷入的误区有:(1)言之无物。议论文说理空洞,缺乏有力的论据,无说服力;记叙文情感贫乏,语言苍白,读之味同嚼蜡;议论抒情性散文缺少情景渲染,没有意境。(2)内容单薄。作文有一定内容,但内涵不深,不够厚重,虽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论证。‎ ‎(3)没有根据文体择取内容。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性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材料论证观点;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和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段描写,不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2016·北京一考生 一声锣响,间以喇叭争鸣,板胡、大号、手锣、勾锣、铰子、梆子和木块击板等合奏出了世间最质朴、最纯正、最原生态的曲调。极具原生态特色的“老腔”是黄土高原上的绝响,是渭水波浪的涛声,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是关中大地深处的呐喊,是八百里秦川麦浪滚滚牛哞马叫的酣畅。老腔,千年一叹,咏唱出的是最纯正最本质的生活艺术,流淌着的是传统文化最醇厚最新鲜的血液,这扣人心弦的艺术才是最震撼灵魂的声音。‎ ‎“老腔”营造了最质朴醇厚的氛围。所有的演员都是来自乡村的演出小团队,无论是他们的衣着装束,还是眉眼间的气色,处处都透露着一目了然的农民淳朴:无论登台演唱,还是唱罢之后的谢幕,每一个环节都流露出最亲切的“交谈”之欢;无论唱的是哪一段,都唱出一种有别于专业演员太过圆润与无缺的另一番韵味儿;而他们每个人身边都是家伙什儿,放下这个便拿起那个,毫无违和感。忽然间明白其实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艺术只要你与它配合,它自然而然地也就与你默契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没有貌合神离之觉。‎ ‎“老腔”唱出了黄土高原的原汁原味。板胡、二胡、月琴这些古老原始的乐器就是民间艺人宝贵的财富。他们上台表演时,无论是“砸板凳、挂烟袋”,还是五六个人的边弹边唱,都是那样的不加任何修饰,处处洋溢着农业文明的传统风格,或是带着野性的原汁原味地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听“老腔”让我不觉联想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文化遗产,只要你用心去品味它,它定能带给你“有客自远来,谈笑绿风间”的自如,亦如“唯黄花情似火,向人开得暖洋洋”的温馨,甚至让人想到晚归的鸟儿带来远方夕阳的消息或是一方桃源衔着炊烟和鸡鸣的禅趣……民间的,才是原生态的。‎ ‎“老腔”是发自内心的吼声。我们听到的是关中人民发自肺腑的呐喊,这一声声饱含着关中深厚有神韵的吼声,就是久处闹市中我们远离的时空绝响,把早已被浮躁不安的我们遗忘在心灵最底层的那或阳春或下里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本能的呼应就是人间大美的原生态心灵旋律。‎ 酣畅淋漓的声音把人们从梦中唤醒,在感悟空灵飘逸时,又牵引出无名的感伤。纵有高才雅量,千古文章,终抵不过岁月留下的千年“遗老”啊,它们流露着生活的顺应自然,平淡自如。古朴淳厚中无内外之分,无贵贱之别,无衣食之忧,无世事烦忧。‎ 让我们尽情地沉醉于“遗老”之中,看天空白云酣醉,湖面好风如水。‎ 名师品评 ‎ 这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盈,知识广博,史实丰厚,文化品位高,文章内涵深厚。作者高屋建瓴,用自己丰厚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看到考生身上难得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文中名句名典俯拾皆是,字里行间透射出厚重挥洒之气。在句式上,整散结合而又以整句为主,凝练流畅,华美的语言中闪烁着理性的光彩。‎ 亮点点评  内容充实 行文流畅 议论文内容充实的技法 一、合理运用事实论据 ‎1.分类拣选 论据要充实,又要避免堆砌,就要注意论据的分类拣选。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如此,论据就非常丰富而又不显重复堆砌了。‎ ‎2.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使用论据的一种技巧。“点”上的论据一定要着重阐述,透彻分析;“面”上的材料,可以用类比、对比、叠加等方式与“点”形成呼应。这样,既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又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3.组群铺排 写作议论文,有时可以在一段文字中连续使用由多个论据组合而成的论据群来论证观点(论据群常常在“点面结合”中“面”的铺陈时使用)。论据群是一种精心编辑而成的高密度的论据组合,可增强论据力度,优化论证过程。‎ ‎[训练1] 下面是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作品与人品》中的片段,请说说在论据的运用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正如沙漠养不活遍野的金黄小麦,烟雨的江南不适宜仙人球的生长一般,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林妹妹的性子孤僻,她写柳絮时便觉哀婉凄凉、无依无靠;宝姐姐开朗达观,于是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一举夺魁。‎ 正如陈忠实和莫言,他们都是泥土孕育的生命,他们的思想来自乡间,是淳朴而厚实的。陈忠实在孤独的黄土高原上住了六年,才捧出《白鹿原》的巨制,他书中的语言在我读来散发着黄土与青草的香味,正如他的坚忍与静心;莫言的小说虽然奇幻,依旧处处朴实,如他本人那样只愿朴实地讲故事。倘若有朝一日,那个追求卓越与成功的郭敬明捧出一部像这样反映乡村、反映泥土的小说,该是多么荒谬啊!‎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上述文段中的事实论据较为充分,撷取了林黛玉、薛宝钗的事例,佐证“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为了进一步证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又列举了陈忠实、莫言的材料从正面加以阐述,列举郭敬明的材料从反面加以论证,这样正反结合,使得文章的内容非常充实。‎ 二、合理运用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即理论材料,它包括名人名言和已被实践证明的各种理论、公理、公式、定律等。理论论据不但可以作为论据使用,而且将文章提升到了更高的理论层次,简化了论证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论证辅助手段。要想用好理论论据,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进行深层次的发掘。二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所蕴含的意向进行引申和发挥。‎ ‎[训练2] 试分析下面作文中所运用的两则理论论据的特点。‎ 尼采曾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静水流深,沉静下方可孕育奔涌的力量;聚沙成塔,积聚后才能成就恢宏之美景。人生之巅的抵达,从离不开默默无闻的独自攀登。生命的绽放,必是由内而外的质变,是在一整个冬日的蓄势沉寂后,迎向春晖的自信笑靥……‎ 沈从文曾道出这样的困惑:“‎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偶然何以成为必然,归根结底,是无数细小的努力不断积累,成为我们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引领我们去摘取那“必然”的结果。‎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上述文段运用了两则理论论据,以尼采的名句开篇,提出论点,鲜明地阐述了“缄默”的意义与作用;接下来引用沈从文的名言,进一步阐明“小”与“大”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关系,由此及彼,生发出新的思想和含意。‎ 三、学会多维解读素材 很多时候,同一则材料,可以多维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则材料,强调其不同的方面,可以论证不同的观点。如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几乎无人不晓。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根据论证论点的需要,巧妙点化,使其成为不同观点文章的有力事实论据。‎ ‎[训练3] 阅读下面的素材,找出解读素材的不同角度,然后按要求补写“论证示例”中的空缺部分。‎ 金庸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86岁时他又获英国剑桥大学颁授的哲学博士学位。‎ 因不坐享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的虚名,81岁的金庸决定让自己的身份从老师倒退到学生,并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毅然决定到剑桥大学攻读货真价实的博士学位。校方有好心者劝告他不用再读了,因为在剑桥“荣誉博士”享有比校长更高的地位。不过金庸显然并不甘心,他曾说自己追求的是学问而非学位。在他的《唐代盛世时期东宫太子继承皇位制度》这一博士论文中,因正史没提及安史之乱中的荣王之死的死因一事而质疑正史造假。他指出,荣王是被他做太子的哥哥给杀掉的,因为太子想掌握军队控制权,从而解决了一桩关于荣王暴亡的千年悬案。‎ ‎“他本身的学识,比任何一个博士毕业生都高,他根本不需要用个学位来证明自己,难得他仍不断追求学问”,他的这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确实值得每个人学习。‎ ‎[多维解读]‎ 这则素材反映的是金庸耄耋之年获剑桥博士学位的事件,赞扬的是“终生学习”的精神,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解读:‎ ‎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适用论题:①活到老学到老;②求学需要孜孜不倦;③学无止境;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⑤终身学习是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最佳角度)。‎ ‎2.从淡泊名利的角度,适用论题: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淡泊名利,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追求;③淡泊名利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宽广的人生气度;④要保持一颗平常心;⑤要想幸福,就要学会淡泊人生、淡泊名利、淡漠荣辱、淡忘年龄。‎ ‎3.从敢于质疑的角度,适用论题:①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②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③质疑是求索的前提;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⑤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 ‎[论证示例]‎ 终身学习是人生的一种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知识危机出现,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需要我们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需要,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早年就赢得“雅典第一诗人”的桂冠,但他经常吟咏“活到老学到老”以自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金庸继承了梭伦的这种精神,他认为不能坐享“荣誉博士”的虚名,86岁的他终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还说自己追求的是学问而非学位。他本身的学识极为丰富,根本不需要用个学位来证明自己,难得他仍不断追求学问,他的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确实值得每个人学习。‎ 淡泊名利才能锐意进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淡泊名利,淡漠虚荣,‎ 是人生最清醒的选择,是一种人生睿智。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能者”,只有忘却、淡泊、平静,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才能集中精力与能力于选项上力求突破,最大限度地获得比较优势,安心做事,尽心做事,做成事,成大事。‎ ‎【提示】 (示例)金庸是一名成功的报人、社会评论家和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剑桥大学“荣誉博士”。但是,他并没有沉浸在这些荣誉之中,没有眷恋已有的光环,而是忘记了过去的荣耀,锐意进取,永不停止。‎ 疑是智慧之花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贵质疑,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以我们要提倡“疑”,提倡“问”,通过“疑问”探索未知世界。‎ ‎【提示】 (示例)如果金庸没有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质疑正史安史之乱中的荣王之死,可能历史就多一份错案、假案、悬案。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得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记叙文内容充实的技法 一、叙述完整 所谓“完整”,是指所叙述的事件要体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叙文应当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助于展示某个较有意味或情趣的人生感悟。当然,由于高考作文只有800余字,篇幅有限,叙述的故事不必太复杂,对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叙述也不必太详细,只要集中笔墨描绘出一两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画面即可。‎ 二、线索清晰 所谓“清晰”,是指叙述具有条理性。要达到“线索清晰”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条明晰的叙事线索,并按照线索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 三、形象丰满 记叙文叙事要善于选材,巧妙构思,做到曲折有致,情节富于变化,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特别是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要具体逼真,细节生动典型,形象丰满可感。使作品形象丰满,要把握好以下要点:‎ ‎1.要注意形神兼备 这里的“形”指外在的形象的特征,“神”指内在的本质的特征。“备”不是一般的存在,而是较为突出的塑造。作文构思时,先定“神”还是先定“形”,取决于它们中哪一个更有特点或更具优势。“形”和“神”确定一项后,相应地另一项要积极地互动和变通。文章的“神”,要追求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或者是成熟的、深刻的认识。“形”的塑造主要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编织与主题相统一的情节;二是把每一个环节写丰满,用力塑造较为典型的形象。如有篇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就“形神兼备”地塑造了一只“老鼠”的形象,揭示了人们期望的错位,讽刺了人们的是非颠倒,鞭笞了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 ‎2.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一些看似平凡简单、不被人们注意却具有深刻意义的细节特征(如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等)和细小事件的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使人物神态毕肖、性格鲜明。如有篇高考佳作《父亲的布底鞋》,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细节,文章通过聚焦父亲的布底鞋,写出父亲不忘根本,“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的美好品质。‎ ‎[训练4] 下面是文章描写的父亲考上县重点高中时乡亲们来资助的情景,请指出细节描写的精妙之处。‎ 全村老小男男女女都站在门外,有的手里拎着半截米袋,有的提着一只瘦鸡,有的捏着几张破损了的沾满汗渍的钞票,有的托着几件陈旧却干净的衣服……村长四爷爷微微笑着说:“咱村祖上风水好,出秀才,小三子(父亲的小名)替咱村争了一回脸,咱村人脸上光彩……大家来送送娃儿……”眼泪顺着爷爷脸上的皱纹滑了下来,爷爷对父亲大吼一声:“给大伙跪下……”‎ 父亲“嗵”的一声,双膝落在泥土地上……‎ ‎[我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示例)这里的细节描写可谓精彩无比,“拎”“提”“捏”“托”等几个动作细节,写出了乡亲们的热心和亲切;爷爷的顺着脸上的皱纹滑下来的眼泪,还有父亲的双膝跪地,都写出了一种真诚的感动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坚定信念。这对人物形象的丰满起到了极好的铺垫作用。‎ ‎3.合理安排情节 情节是构成文章“丰富”的重要因素,有许多文章都是因情节而取胜的。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指文章的情节要曲折有致,读来才会饶有兴味。情节设计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情节过程当中设计起伏,不让情节进行得那么顺利,应在矛盾中见主旨;二是写两件以上的事,让这两件以上的事前后构成一正一反的曲折对比,在对比中见精神。当然,情节的安排还必须合乎情理,能够使人信服。要做到既出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编织情节可采用误会法、巧合法、变形法等,用梦境、幻觉、回忆、思索等心理刻画手段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特定的精神状态;即使是状物,也可以采取拟人化方式,编织情节,描写细节,产生文学效果。‎ ‎4.波澜起伏 记叙文在叙事时,要写出事件的波澜,要抑扬结合,既有情节上的跌宕,又有结构上的开合,从而使得内容充实。‎ ‎1.(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写作时,考生只要把整个材料看透,写作角度还是很多的。学生可以单个谈“内在本质”,最好兼顾“外在形式”。但要有所侧重,更应该强调前者。学生可以从“有”和“无”的关系角度论述。乍一看,学生惊讶于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没有颜色,这是“无”。但是这个“无”却是要通过“有”来展现,即“蝴蝶翅膀的特殊的结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蝴蝶正是“有我”“有环境”所以有了五颜六色的美丽。当然,学生也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如实践出真知,深入调查研究等。科学揭露蝴蝶绚丽的外衣,原来是无色的。可参考的立意有:①眼见不一定为实,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②事物要善于借助外力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选用素材】‎ 程虹教授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教授。她在上山下乡时,白天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晚上仍坚持看书学习。当恢复高考时,她凭实力跨进了大学之门。之后,当人们将眼光盯在眼前的功利和时髦上时,她又选择“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主动蹲下身子,打好扎实的学问功底”。当美国自然文学之风刮到东方之岸时,程教授已潜心研究十年,著作业已等身了。‎ ‎2.(名师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天,查拉图斯特拉在一棵树下睡着了,突然来了一条蛇,咬了他的脖颈,查拉图斯特拉因为疼痛醒了过来。蛇见人醒了,便要逃走。查拉图斯特拉说:“你还没有得到我的感谢!感谢你叫醒我赶路。”“你没有赶路的机会了。”蛇说,“我的毒液会杀死你的。”查拉图斯特拉笑着说道:“何曾有过天龙被一条蛇毒死的呢?收回你的毒液吧,你并没有富足到可以将毒液赠给我。”于是那蛇又重新爬到他的脖子上,吸去了毒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 写作时要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深刻理解材料。面对不怀好意咬伤自己的蛇,查拉图斯特拉不仅没有厌恶或者一气之下杀死蛇,反而还要“感谢”蛇及时“叫醒”自己赶路,即便蛇告诉他可能为此而丧命之后,查拉图斯特拉依然不动怒。正是这种“化敌为友”的尊重,蛇最终为他吸去了毒液。世上的人有千百样,在人际交往中难免遇到不喜欢自己的人,冲突在所难免。若是以无礼反击无礼,往往只会激化矛盾。敞开心胸善待不喜欢自己的人,这是一种勇气和智慧。不管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能保持足够的尊重,始终用与人为善的品质和微笑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就一定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可供参考的立意角度有:(1)尊重他人;(2)学会宽容;(3)化敌为友;(4)与人为善天地宽等。‎ ‎【选用素材】‎ 禅师的智慧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侮辱他,但是禅师始终没有理会他。直到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答道:“属于原本送礼物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