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礼嘉中学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历史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2019.11.1‎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20 题,总计 60 分)‎ ‎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时期是指夏商周时期,是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故选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董仲舒确立新儒学,是属于“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特点,排除B。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延续和不断强化,是“帝制”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C项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之一,但不是主要特点,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A. 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 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 体现了“唯才是举”重才思想 D. 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文帝任用能人异士,没有严格的要求,为魏国积累了大量的人才,为北方实现统一创造了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九品中正制于220年就已经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是魏文帝广招人才,为统一北方创造条件,“唯才是举”思想与主旨不符,故排除C选项;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与材料“到皆试用”不符,故排除D选项。‎ ‎4.清道光末年梁廷枏(楠)撰写的《夷氛闻记》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且用兵势将加税也,议数日不决。终以众喙汹汹,人持一见,遂以求和争战两事,诣其所事罗占土神祠阄卜,将决焉,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该记述反映出作者对 A. 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 B. 场景的描述与事实相一致 C. 英国政治体制已经有相当了解 D. 英国社情民意有清醒认识 ‎【答案】A ‎【解析】‎ 材料将西方的议会决策的过程看成是求神占卜的过程,说明对英国的政治体制并不了解,结合所学,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材料表明作者对鸦片战争的原因缺乏深刻认识,故A正确;英国议会决策并没有祈求神灵,场景描述与事实并不一致,B错误;材料中的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英国的议会决策,没有搞清楚鸦片战争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要求,C错误;从材料中的“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可以看出,作者对英国社会了解并不深刻,对英国社会民情认识也并不清醒,不知道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正是商民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描述了英国议会决议出兵中国的场景”“顾通国商民皆不欲启衅东粤”“得战阄三,于是专意称兵”并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 ‎5.“……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可知,这次变革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次转变,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器物,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表现,故C项不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中国人在制度上的学习更进一步,开始学习民主共和制度,故D项错误。‎ ‎6.1901年前后,梁启超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这说明 A. 意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 B. 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了 C. 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D. 清末新政推动思想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等四弊”“提出新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本其公理公例’等观点,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分析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受到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人思想方式的改变,逐步改变中国传统史学“只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的弊端,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A项。B项,仅从梁启超个人的研究不能说明史学研究新局面形成,排除;C项,“广泛关注”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学者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不是“清末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排除。‎ ‎7.“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 辛亥革命 B. 国民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把德国占领青岛割让给日本,引起国内的五四运动,材料“青岛问题未及,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可知是巴黎和会对于中国问题的处理,C正确;辛亥革命属于国内问题,A错误;国民革命不涉及青岛问题,B错误;抗战战争不符合“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信息,D错误。‎ ‎8.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年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国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9.下表为中国和印度在 1870-1952 年之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统计:‎ 年代 中国 印度 ‎1870—1914 年 ‎1.0‎ ‎1.5‎ ‎1914—1933 年 ‎1.7‎ ‎1.4‎ ‎1933—1952 年 ‎0.9‎ ‎1.0‎ ‎1870—1952 年 合计 ‎1.1‎ ‎1.4‎ 对此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 半殖民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殖民地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低 B. 与印度相比,中国长期战乱和动荡,不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C. 近代历届政府压抑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D. 1933 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和印度在 1870-1952 年之间的国内生产净值的增长率,总体上说,中国低于印度,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增长缓慢和长期战乱和动荡有关,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由数据可知,1914—1933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了印度,这是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1933 年后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大大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D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0.1957 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 )‎ A.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 导致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合作的愿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故A项正确;人民政协制度初步形成是在1949年,故B项错误;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在1954年,故C项错误;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故D项错误。‎ ‎11.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在苏联斡旋下的美越和谈,中国向越南揭露了苏联出卖越南的阴谋,表示积极支持越南抗战到底而1971年周恩来则向越南明确表态:“据我们观察,你们从外交斗争中赢得了经验”“现在我要向你们学习”这种变化 表明 A. 务实外交逐渐取代意识形态外交 B. 中美关系改善影响了中国外交态度 C. 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 D. 中国彻底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既反美又反苏,这一时期的外交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色彩,同一时期越南借助中美苏三国之间的矛盾,赢得了独立战争,因此周恩来表示向越南学习,说明中国的外交开始走向务实,A选项符合题意;中美关系改善开始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B选项排除;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中国彻底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论,D选项排除。‎ ‎12.1983 年 6 月,撒切尔夫人再次连任英国首相,她使出了“三脚凳”策略,即让港英当局作为独立第三方参加谈判,使谈判形成 2:1 的态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拒绝,理由是 ( )‎ A. 违背了中方“和平统一”的方针 B. 统一方案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 C. 体现不了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 D. 反对香港成为一个政治独立实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撒切尔夫人的“三脚凳”策略,实际上是想让香港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参加谈判,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中国政府当然表示拒绝。由此可知,D项正确;材料和“和平统一”的方针无关,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统一方案无须得到三方的共同接受,故错误;“三脚凳”策略和港人治港的精神原则无关,故C项错误。‎ ‎1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关于他的这一想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B. 认可雅典的民主原则,但不满当时的民主状况 C. 反映了古希腊公民强烈的参政意识 D.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有某些类似之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是由希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并非柏拉图的观点造就的,A不符合史实;柏拉图的思想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但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5040人中,是对雅典民主中的轮流坐庄和滥用职权现象的不满,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他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C正确。他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正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14.周枏在《罗马法原论》评价道:“自然法、习惯法、皇帝敕令与行政命令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顾问官(罗马法学家)的专业意见亦是罗马法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部分”。这说明古代罗马法 A. 法律的渊源比较复杂 B. 法学家掌握最高立法权 C. 缺乏严谨的立法程序 D. 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然法、习惯法、皇帝敕令与行政命令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意见是罗马法最能经受时间考验的部分”可知,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来源比较广泛,法律渊源比较复杂。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来源广泛,未体现法学家掌握最高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涉及罗马法的来源并非罗马法的立法程序,排除;D项,罗马法确实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5.19世纪,英国工厂制度盛行。工人进厂、出厂、饮食甚至大小便都有具体的规定;聊天、吹口哨、唱歌也是禁止的。工人必须紧跟机器的运转速度进行操作,脑、眼、手、脚都要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不可有片刻松懈。工厂的制度规定 A. 体现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 B. 有利于提高社会就业水平 C. 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 D. 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对工厂工人进、出厂及工作状态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苛刻。根据所学可知,工厂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效率高、节奏快,不容工人们在工作中马虎、大意,否则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这是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要求的。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严格,不是人力与科技的密切结合,排除;BD项,材料是对工厂中的工人进行严格的规定,与提高就业水平、英国城市化进程无关,排除。‎ ‎16.18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人通常把美国革命和独立战争等同起来,将美国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粹的政治革命。但是,后世史家则把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注入美国革命之中,把它变成一场包罗广泛、主题多样、内容驳杂的事变。据此可知,关于美国革命性质的认识 A. 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出多元化 B. 越来越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模糊不清 D. 导致美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下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后世史家对于美国革命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解释,这说明历史解释呈现多元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不同解释,不能得出其是否能够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不同解释,不能说明其认识模糊不清;D选项错误,对美国革命性质的解释不同不能说明其历史地位下降,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7.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 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B.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C. 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 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许多国家进入到了高度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水平,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面经济危机乃至社会危机是必然的,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内容 ‎18.1918年3月,列宁为退出一战,力主以大量割地与赔款为代价,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条约》。这一行为 A. 为苏俄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 B. 给苏俄带来长期稳定的环境 C. 体现了苏俄彻底的反帝纲领 D. 破坏了新兴政权的国际形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为保卫新政权,只有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而为了退出“一战”,俄国被迫答应了德国割地赔款的无理要求,为俄国人民赢得了和平,为新政权的巩固赢得了喘息时间。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德国人在签订《布列斯特条约》之后并没有撤离所有的部队,而是留了一百万人在东线和新生政权对峙,苏联人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那种完全的和平,这份条约带给他们的休息时间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对于整个俄国的恢复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环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苏俄退出“一战”与反帝纲领是否彻底无关,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排除;D项,《布列斯特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以空间换时间,使俄国得到喘息的机会,从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升了新政权的国际形象,排除。‎ ‎19.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1964年I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这表明 A. 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B. 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 C. 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 D.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交”和“退出北约”等行为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信息无关,也并非是西欧经济复兴的直接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军备竞赛对美法关系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极化态势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下列是一则招标公告,据所学知识判断 处应是( )‎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世界银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依据所学,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不能提供贷款,故B、C不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世界银行初期主要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则转向全球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题干中的工程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接受的应是世界银行的贷款。所以应选D。‎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林顿森林体系 二、材料题(共 5 题,总计 60 分)‎ 第Ⅱ卷 客观题 ‎21.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 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 毁拆”。……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 ‎——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 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 ‎ ‎——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 ‎(2)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应对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及不足之处。‎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答案】主要因素:儒家思想;地理位置。目的:教化百姓;维护统治。‎ ‎(2)新现象:侵街屡禁不绝。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措施;坚决拆违;默认合法。‎ ‎(3)共识:里坊制崩溃于北宋。不足: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考证;忽视“侵街”作用。‎ ‎(4)研究价值:有利于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主要因素”依据材料一中的“崇教里”“旌孝里”“安远坊”“汉阴里”“檀溪里”得出:儒家思想、地理位置。“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教化百姓、维护统治的角度回答。‎ ‎(2)“新现象”,依据材料二信息“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神宗开征‘侵街钱’”得出新现象是:侵街屡禁不绝。“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应对措施”,依据材料二信息“‘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依元立表木(界限) 毁拆’……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归纳得出:坚决拆违、默认合法。‎ ‎(3)“共识”,据材料三信息“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得出:里坊制崩溃于北宋。“不足之处”,依据材料三信息“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得出: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考证、忽视“侵街”作用。‎ ‎(4)“研究价值”,依据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探讨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等角度分析。‎ ‎22.解放战争对中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意义巨大。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派出赫尔利促成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马歇尔来华“调停”, 以便“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可是,美国的估计遭到挫败。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二战后最终选择的对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行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3)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4)结合所学,指出从世界政治角度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答案】(1)政策:扶蒋反共。背景: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召开雅尔塔会议,形成美苏控制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国力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 ‎(2)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军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士气。‎ ‎【解析】‎ ‎【详解】(1)“对华政策”,依据材料一信息“于是美国政府放弃了调处的立场,走上了由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道路”得出:扶蒋反共。“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控制世界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两极格局确立、美国力图称霸世界并控制中国等角度分析。‎ ‎(2)“重要举措及其意义”,根据材料二信息“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得出,1947 年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是揭开战略反攻序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的措施是解放区进行土改,意义是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 ‎(3)“辛亥革命事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事业指的是反帝反封建。“方式”,依据所学知识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等角度说明。‎ ‎(4‎ ‎)“重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政治角度来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等角度分析。‎ ‎23.民主法制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英国人)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根基……18、19世纪,当欧洲诸国也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时,他们又在政治领域实行广泛的改革。‎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的联邦。‎ ‎——俾耳德《美国的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的政体发生了什么变化?新政体的法律基础是什么?17-19世纪,英国人采取哪些措施完善这一政体?‎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的政体并指出其法律基础。“新型的共和国”是怎样既调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同时又避免专制独裁的?‎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1)变化: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法律基础:1689年《权利法案》。‎ 措施: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 ‎(2)政体:民主共和政体。法律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 措施:建立联邦政府,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相互制衡。‎ ‎(3)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17世纪,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英国人)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主义根基”,结合所学,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第二小问,18世纪初,英国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 ‎(2)第一小问,美国1787年宪法确定民主共和政体。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既尊重了美国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又适应了当今美国急需扩大中央权力的要求。第二小问,为了避免专制独裁,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相互制衡。 ‎ ‎(3)从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来看,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同一性质的国家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说明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而一个国家采取何种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24.在 20 世纪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苏俄(联)、美、中三国在处理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认识,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据我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郑异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十字路口》‎ 材料二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予我。‎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 年 3 月 4 日) ‎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 1956 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 1978 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苏俄(联)、美、中三国的有关史实,以“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为主题,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时要正反举例,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 字左右。)‎ ‎【答案】(1)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 观点 论证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发俄国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引进市场机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使得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在西方陷于经济大危机的同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到 1937 年工业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中,美国胡佛政府固守自由放任政策,没能挽救经济危机, 反而使形势更加恶劣。‎ 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使得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带来很多弊端。‎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20 世纪 90 年代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 WTO, 在国际舞台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1)“实质”,依据材料一信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存在市场关系——在这种那种程度上,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它规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三则材料的共同观点,观点要明确;然后围绕“市场机制与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化发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史论结合,正反举例,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而且有字数要求。如,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强调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作用,材料二是强调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由此得出“观点”: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两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现代化的发展。“论证”,结合苏俄(联)、美、中三国的有关史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即可。‎ ‎25.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大国以军事实力、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划分势力范围、组建军事集团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无论是雅尔塔体制中美国和苏联在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还是战后组建以各自为主导的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都是地缘政治战略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在地缘经济中构成力量的主导因素是经济、科技、信息、生态环境。在地缘经济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张旺《地缘经济因素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最终维护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如果没有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多极化和全球化很难步入正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也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 ‎——冯特军《国际政治概论》‎ 材料三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国际关系因素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据材料二,针对国际政治问题,作者提供了怎样的方案?‎ ‎(3)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答案】(1)变化:地缘政治变为地缘经济。‎ 影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例: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任举一例即可)‎ 区域合作不断深入,例: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体现发展方可得分)‎ ‎(2)方案:加强国际合作;倡导民主协商。‎ ‎(3)中国智慧: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详解】(1)根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政治,……冷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关系的重点是地缘经济”可知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由地缘政治转变为地缘经济。由政治到经济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的发展,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 ‎(2)根据“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通过合作或者协商的方式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民主原则”可知作者提出的方案是加强国际合作和倡导民主协商。‎ ‎(3)根据“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中国贡献的智慧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