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8 古代中国的经济-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 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 作者旨在说明 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 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 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 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 【错解】B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积极作用。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没有 与之对比的其他经营方式,因此 D项是错误的。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 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可知,我国传统的家庭式的 经营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故 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的重要性,故 B项 错误;材料分析的是家庭农场就是小农式的经营,故 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其他经营模式,因此不能 得出家庭经营就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故 D项错误。 易错点击 通过该典例可看出,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小农经济,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 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 (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地位 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 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即时巩固 (2018届湖北省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 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 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 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 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答案】B 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 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 易错点 2 不能准确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 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A.均田制下的土地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政府不再对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错解】A或 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结合材料理解均田制。错选 A、B两项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原 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一信息说明了土地私有的 存在。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依据材料可知,均田制下登记的土地不仅包括以桑田、露田为名目 的公田,还包括原有的私田,故 D 项正确。“原有的私地……不变动所有权”,说明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A、B 两项错误。私有土地所有者将原有土地登记以“充抵应受额”,数量不足的,国家还要对其再授田, C 项错误。 易错点击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历程是重点知识,也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复习备考时可从以 下方面来把握: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 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 自足。 ②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 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即时巩固 学者韩养民认为,秦统一六国后,原来六国贵族的后裔成为豪强地主,到西汉中期以后,汉政权培植起来 的地方大姓也逐渐加入进来。该说法能够成为一家之言的制度因素在于 A.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分封制 B.宗法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C.井田制与土地私有制并存 D.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并发展 【解析】结合题意可知,此题探究的是秦汉时期豪强地主阶层逐步形成并不断壮大这一社会现象的制度因 素。此时中国社会转型基本完成,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宗法制虽然存在但再也不是维护统治的唯一 纽带,而王位世袭制早在夏朝已确立,据此排除 A、B、C三项;豪强地主之所以成为一股社会势力,主要 得益于他们“地主”的身份,该身份的制度保障是地主土地所有制,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 3 不能准确区分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类型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 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 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错解】A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重视对工 匠技术的培训学习,但并未体现对技术的研究和严密的制作工序,故 A、D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正解】C 【解题思路】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 技术的垄断,故 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 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 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 D项 错误。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的是学生对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类型: 中国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此后,官营手工业、私营 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便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方式。古代手工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官营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是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集中优秀工匠进 行生产,资金雄厚,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促进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其产品代表了中国古代 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2.私营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因封建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长期处在夹缝之中,在曲折 中发展。明中叶以后在许多领域超过官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拥有众多工人的大规 模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 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使用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 售。从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是小农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封建经济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碍商品交换而成为新经 济因素产生、发展的最大障碍。 4.关系 (1)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为官营手工业奠定了基础。 (2)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其本身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 的发展。 即时巩固 (20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模拟)据记载,清代初期的农户,“即竭终岁之耕,不足供二三月。” 而“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虞”。据此可知当时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开始出现 B.农民纺织业利润丰厚生活富足 C.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材料比较了单一耕种与家庭纺织业补充家用的信息,“贫民业在纺织者,竭一日之力,赡八口而无 虞”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故选 C;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 A;中 国古代农民饱受封建剥削,生活艰难,,排除 B;鸦片战争起,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D。 【答案】C 易错点 4 不能全面把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 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错解】A或 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古代商业发展——商帮的形成及特点。材料强调的是商人集 团形成的因素是血缘关系,材料并未体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且明清才出现商帮,故 A项是错误的。 【正解】B 【解题思路】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清之际出现的,而材料中说的是宋朝,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族 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故 B 项正确。材料信息 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 C 项错误。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故 D 项错误。 易错点击 从以上典例可知,同学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复习备考时,需要从以下方面来 理解: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 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特点 (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商 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即时巩固 (2019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有学者指出,古代城市修建的外在空间形态受王权至上的权威严 格限制,然而这种权威却难以制衡人性的内在力量,人们往往不自知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攫取无限的终 极价值关怀。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城市手工业发展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草市夜市的出现 【解析】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城市的外在空间受限,但人性的内在力量会逐渐突破这一限制,从而获得无 限的价值关怀。具体所指是城市的空间与商业价值的成长问题,故 B项符合,坊市界限的突破是城市商业 发展的表现,这是人们追求利益所带来的变化。城市手工业发展,工商业市镇的兴起,都没有涉及到城市 空间的发展与突破问题,故排除 A、C。D项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表现。 点睛:宋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及交易场所“市”的管理较为严格,坊市制度较为严格,宋代开始“市”突破了时 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具有较完备的餐饮服务设施。这些都是宋代商品经 济发展的表现。 【答案】B 易错点 5 不能全面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可知,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宋代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错解】A或 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把握不到位,不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有效解读。 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反映的是从西汉到宋的历史,故 A、C 两项都不正确。 【正解】B 【解题思路】从图表数据看,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南方,唐代,南方人口占全国 户口数比例已经超过北方,到了宋代,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说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 移,南方人口随之增长,宋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远远超过北方,故 B正确;A 不符合史实;C与材料信息不符;北方户口数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减小,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排除 D。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 平 南宋时期 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 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 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 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 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 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即时巩固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 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根据“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 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错误;B表述绝 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错误。 【答案】D 易错点 6 不能正确理解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宋太宗时规定:“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 下,揭于板榜,置官宇之屋壁,以遵守焉。”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逐渐放弃了“抑商”政策 B.商人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C.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 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错解】A或 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业进行有效地管理,但放弃“抑 商”政策与所学史实不符,材料也未体现商人地位的提升。 【正解】C 【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可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范围及数量,法令条款详细,以防范官员侵犯商人的合 法利益,说明统治者以立法手段规范商业行为,故选 C项。材料强调政府立法确保商人权益,既不等于放 弃“抑商”政策,也不等于商人政治经济地位有较大提高,故 A、B两项错误。官商勾结现象在材料中未反映, 排除 D项。 易错点击 全面理解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战国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 展。 (2)实行的原因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②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存亡。 ③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 束缚在土地上。 ④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④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4)影响 ①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 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 a.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 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b.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即时巩固 (2018届湖北黄冈模拟)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 结论是 出处 论述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 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 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 郡内比室殷足” A.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 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 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解析】“农,天下之大本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反映了统 治者重视农业,主张轻徭薄赋。“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和“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体现了统治者轻徭薄赋。“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体现了重视改进生产工具。以 上体现了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故选 D。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信息,排除 A;《后汉书》没有体 现轻徭薄赋,排除 B;只有《后汉书》体现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排除 C。 【答案】D 【记忆点一】全面理解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 1.区别 (1)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它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其生产 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 (2)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 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本 质属性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 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 系逐步加深。 2.联系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存在共性,即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3.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的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1)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自然经济。 (2)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并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们生产的产品不仅仅 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更多的是满足市场的需求。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 代替。 (4)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经营,虽然其本 质上仍属于小农经济,但其性质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现在的小农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 小农经济。 【记忆点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记忆点三】古代中国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类型 (1)家庭手工业 以纺织业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2)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 劳动关系。 (3)官营手工业 ①历程 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全部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春秋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时将最有利可图 的行业收归官办。 ②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制度)使得技术 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技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技艺失传。 (4)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①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②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③民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古代中国手工业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记忆点四】古代城市的发展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放宽限制阶段(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扬州和成都成为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 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 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 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 江南地区。 【记忆点五】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1.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3)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4)南方政权的重视。 (5)政治中心南移的影响。 2.历程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 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 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 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六朝时,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 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 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乎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 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 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 “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 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 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 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 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我国在封建社会 初期及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后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赶上并超 过了黄河流域,这一转变的完成时期大致是在两宋时期。 【记忆点六】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明清时期。 (2)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抑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闭关锁 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3)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 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 (4)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 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年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 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2.(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 术的竹篱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主,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 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3.(2018年北京卷)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4.(2018年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 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5.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从左至右分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 D.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史学界普遍认为玉米传入中国是在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但成书于 1492年前的中医著作《滇 南本草》中却出现了关于“玉米须”可入药的记载,李时珍(1518~1593)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米须”的药 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滇南本草》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历史记载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7.有学者指出:“宋朝从立国之初就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促 使租佃制繁荣,这是宋朝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这表明 A.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B.政府的土地政策冲击了租佃关系 C.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生产力发展得益于土地政策创新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9.明代浙江丽水的银矿经营,规模之大、雇佣工人之多,远逾前代。《渤海陈氏族谱》中的村图(局部) 记载了几个小村落与诸多大型私营银矿矿山的位置。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古代纺织业已有相当大规模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列强入侵刺激民族工业产生 D.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 10.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 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盛行 C.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11.下面为元代将大量粮食和手工业品(税收实物)经运河和海路运往大都的示意图,这可用来说明元代 A.南方由少数民族的首领管辖 B.江南行政体制有较大的变化 C.江浙地区是赋税的重要来源地 D.交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 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 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材料反映了 当时的中国 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重农抑商的风气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括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4.明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后日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于明朝中后期瓦解。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 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首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 是不合法的。1567年(隆庆元年),明朝准许中国商民出海贸易,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此后朝贡贸易名存 实亡。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隆庆元年开放海禁,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濒海地区致有“买 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谣。到了万历年间,“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手中 握有大量白银的商人足迹遍及全国,这在徽商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以贾 而儒”,时人评价:“今为学者,其好则贾而已矣。”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贸易体制的含义,分析朝贡贸易瓦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开放海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贡贸易 和海禁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