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12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生物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鱼、虾、浮游动物、藻类等生物,其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鱼 B.虾 C.浮游动物 D.藻类 2.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5.正常情况下,人从温暖的环境进入寒冷的环境后,短时间内发生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B.细胞呼吸耗氧量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D.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6.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A.能量与营养级 B.能量与个体大小 C.能量与个体数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7.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苔藓会比地衣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8.在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增加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 9.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如果该图中a 为下丘脑,b 为垂体,c 为甲状腺,则c 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 分泌d , b 分泌e 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的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 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a 为效应T 细胞,b 为靶细胞,c 为抗体 10.人体组织液中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 ) A.1 B.2 C.3 D.4 1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12.切除甲状腺10天后,物质代谢能力下降的老鼠的血液中,含量增加最多的激素是( ) A.胰岛素 B.生长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甲状腺激素 13.关于营养级的错误叙述是(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1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有机物 15.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主要是由于 A.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16.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不断在全球引发疫情,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寨卡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核酸、氨基酸、核糖体、酶和ATP繁殖后代 B.寨卡病毒进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先通过细胞免疫,再通过体液免疫进行防御 C.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在人体活细胞内的寨卡病毒属于消费者 D.寨卡病毒所含的细胞器仅有核糖体 17.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18.某健康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与该过程的相关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现了免疫系统既是参与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B.该过程中参与的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后再次进入血浆参与体液运输 C.该过程中机体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进入细胞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D.该过程中效应T细胞会裂解被病毒入侵的细胞 19.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温度、温度 D.光照、食物 20.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21.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22.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23.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4.上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B.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C.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 D.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后人体产生的抗体较少 25.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将会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细胞是( ) A.B细胞 B.效应T细胞 C.T细胞 D.浆细胞(效应B细胞) 26.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缩手反射的发生与感到疼痛的顺序是(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 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D.变化不定 27.下列关于生长素运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胚芽鞘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28.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9.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不需要完善的是(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 B.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原 C.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浆细胞则特异性识别抗原 D.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鼻粘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31.关于病毒和细菌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都是分解者 B.遗传物质都是DNA或RNA C.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都属于原核生物 D.可遗传的变异来源都没有染色体变异 3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与冻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更大 B.非生物环境中的C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在食物网中C以C0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 D.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33.在生产实践中,欲想获得无子果实常用的方法有( ) ①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②人工诱变③单倍体育种④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处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4.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出现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的现象.此时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有( ) A.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产热减少 D.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 35.甲型H1N1病毒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不会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 B.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C.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 D.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 3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 C.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D.施放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3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生态学角度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A.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B.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38.某林场由于管理不慎而发生火灾,此后下来现象中不会发生的是( ) A、短时间内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会远远低于火灾前B、发生次生演替 C、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减少 D、大部分动物的种群密度会较火灾前降低 39.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40.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由于疼痛而咬紧牙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神经兴奋传递的途径是 (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手部感受 ④脊髓 ⑤牵动上下颌的肌肉 ⑥脑 A.③①⑥②④⑤ B.③①⑥④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③⑥④①②⑤ 二、非选择题(40分) 41.(8分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 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 。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 会变小。 42.(9分)1941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研究,并对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请回答相关的问题: (1)由图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是 、 。 (2)在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 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的形式循环。 (3)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能量流动的渠道为 。 (4)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2来自植食性鱼类,如果该杂食性鱼获得m KJ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生产者提供 KJ的能量。 43.(12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了解草原生态系统,对草原生物种群进行了各项调查,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兴趣小组对该草原上牧草进行丰富度的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调查时应注意:① ;② ;该小组还采用 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最终估算的结果要比真实值 (偏大/偏小). (2)在某一时刻有一田鼠种群迁入该草原,以优质牧草的根为食,该兴趣小组对这一田鼠种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调查,并绘制了以下两图: ①图甲中虚线表示在 条件下田鼠种群的增长方式.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则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_. ③图乙表示某时刻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图乙能代表图甲中 点年龄组成.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 (生态系统成分),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 . 44.(11分)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有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这个食物网包括 条食物链。 (2)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 。 (3)该生态系统除包括图示各成分外,还包括 和 。流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 。 (4)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年。按10%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其种群的生存,则狮群获得的能量是 万千焦/年。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生物答题卡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1)〔A〕〔B〕〔C〕〔D〕 (6)〔A〕〔B〕〔C〕〔D〕 (11)〔A〕〔B〕〔C〕〔D〕 (16)〔A〕〔B〕〔C〕〔D〕 (2)〔A〕〔B〕〔C〕〔D〕 (7)〔A〕〔B〕〔C〕〔D〕 (12)〔A〕〔B〕〔C〕〔D〕 (17)〔A〕〔B〕〔C〕〔D〕 (3)〔A〕〔B〕〔C〕〔D〕 (8)〔A〕〔B〕〔C〕〔D〕 (13)〔A〕〔B〕〔C〕〔D〕 (18)〔A〕〔B〕〔C〕〔D〕 (4)〔A〕〔B〕〔C〕〔D〕 (9)〔A〕〔B〕〔C〕〔D〕 (14)〔A〕〔B〕〔C〕〔D〕 (19)〔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20)〔A〕〔B〕〔C〕〔D〕 (21)〔A〕〔B〕〔C〕〔D〕 (26)〔A〕〔B〕〔C〕〔D〕 (31)〔A〕〔B〕〔C〕〔D〕 (36)〔A〕〔B〕〔C〕〔D〕 (22)〔A〕〔B〕〔C〕〔D〕 (27)〔A〕〔B〕〔C〕〔D〕 (32)〔A〕〔B〕〔C〕〔D〕 (37)〔A〕〔B〕〔C〕〔D〕 (23)〔A〕〔B〕〔C〕〔D〕 (28)〔A〕〔B〕〔C〕〔D〕 (33)〔A〕〔B〕〔C〕〔D〕 (38)〔A〕〔B〕〔C〕〔D〕 (24)〔A〕〔B〕〔C〕〔D〕 (29)〔A〕〔B〕〔C〕〔D〕 (34)〔A〕〔B〕〔C〕〔D〕 (39)〔A〕〔B〕〔C〕〔D〕 (25)〔A〕〔B〕〔C〕〔D〕 (30)〔A〕〔B〕〔C〕〔D〕 (35)〔A〕〔B〕〔C〕〔D〕 (40)〔A〕〔B〕〔C〕〔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 (1) , (2) , 。 (3) (4)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 42、 (1) , 。 (2) , 。 (3) , (4) 。 43、 (1)① ② , , _。 (2)① , ② ,③ 。 (3) , 。 44、 (1) 。 (2) , 。 (3) , , , _。 (4)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鱼、虾、浮游动物属于消费者,藻类属于绿色植物,是生产者。所以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产者的类型,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D 【解析】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 【名师点睛】①识记种群特征内容,②理解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3.C 【解析】 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因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A项错误;胰岛素含量偏低,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因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含量降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4.B 【解析】 试题分析: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故选:B. 5.D 【解析】 试题分析:人在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代谢,耗氧量增多,增加产热;寒冷环境时,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量减少,从而导致排尿量增多,即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当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变大,导致散热量增多,而寒冷环境时,通过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增多. 解:A、人在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A错误; B、寒冷环境时,机体的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多,使产热增多,B错误; C、寒冷环境时,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量减少,从而导致排尿量增多,即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C错误; D、当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体温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变大,导致散热量增多,而寒冷环境时,通过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增多,D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6.A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效率为10%~20%,这样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和营养级的关系,能量金字塔应该指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自下一营养级流向上一级的过程. 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因此能量金字塔是用来说明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 故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7.B 【解析】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之后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苔藓会比地衣更晚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错误;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D错误。 8.D 【解析】 试题分析: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机体失水,抗逆尿激素增加减少水的排放,B错误;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逆尿激素增加,C错误;机体失水后,渗透压升高,D正确。 考点:考察机体通过抗逆尿激素对于水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和抗逆尿激素的分泌之间的关系,理解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 9.B 【解析】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项错误;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a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B项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d代表转录,e代表翻译,所以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中也可发生,C项错误;抗体只形成于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免疫过程中不会出现抗体,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激素调节遗传信息的表达、免疫调节 10.C 【解析】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反应,由于线粒体是双膜结构的细胞器,故人体组织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有机物,需要穿过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这些氧分子要穿过3层细胞膜.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可以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可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11.B 【解析】长时间奔跑,血糖含量降低,需要肝糖原不断分解来补充血糖;A正确。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分泌更多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有利 于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错误。射门这一反应的发生,需要神经和肌肉相互协调配合完成;C正确。球员之 间的相互配合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考点:生命活动调节 12.C 【解析】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控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又可以通过反馈调节调节促激素的分泌;切除甲状腺后,甲状腺激素减少,故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13.A 【解析】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可能有多种,如兔、羊、牛等都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所以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正确;同一种动物可处于不同的食物链中,所以可以同时占几个营养级,C正确;能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逐级递减,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4.D 【解析】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植物等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储存在自身体内,其他生物再通过捕食获得有机物,因此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故选D。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易错点拨: 1、参与循环的物质:不是指由C、 H、O、N、P、S等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内所特有的物质,也不是单质,而是元素。 2、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 3、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化石燃料的大量燥烧,产生大量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2)影响: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②开发新的能源,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③大力植树造林。 15.B 【解析】 试题分析:皮肤烧伤导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A错误;皮肤及粘膜组成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受损后,病原体容易侵入,发生感染,B正确;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内体液大量流失,C错误;皮肤烧伤不会导致人体缺乏营养物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6.C 【解析】 试题分析:寨卡病毒利用自己的核酸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氨基酸、核糖体、酶和ATP繁殖后代,A错误;寨卡病毒进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先通过体液免疫,再通过细胞免疫进行防御,B错误;寨卡病毒与人体的关系是寄生,所以寨卡病毒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没有核糖体,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B 【解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属于能量流动功能,①正确;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里分析的是营养结构,不是生态系统的功能,②错误;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属于物质循环功能,③正确。因此,B项正确,A、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 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18.B 【解析】 试题分析:A、由题意知,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说明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由此抗原说明免疫系统不仅参与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A正确; B、激素的作用特点是激素一经作用于靶细胞马上被灭活,不能再次发挥作用,B错误; C、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发生在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必需经过效应T细胞的作用才能被消灭,C正确; D、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9.D 【解析】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20.C 【解析】 试题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复杂程度与稳定性关系的题目,根据选项描述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判断. 解:A、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A正确. B、人工林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态不维持.C错误. D、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D正确. 故应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的结构特征. 21.B 【解析】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是由于受重力影响,导致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而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近地侧茎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对远地侧茎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因而茎表现出背地性,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重力性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60只. 故选:D.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23.C 【解析】 试题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①、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即存在竞争时的曲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①正确;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是指环境的K值,②错误; ③、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包括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③错误;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正确; 故答案为:C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4.B 【解析】 试题分析: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会使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故A正确。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不一定越多,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故B错误。预防接种往往需要注射抗原2至3次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故C正确。第二次因为体内有记忆细胞会在短时间内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多,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5.B 【解析】在细胞免疫的过程中,最后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选B。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总结: 26.C 【解析】 试题分析: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会产生缩手反射,缩手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感到疼痛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与缩手反射相比,由于感到疼痛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经过的突触数量多,兴奋传递经过突触时存在突触延搁,因此经历的时间长,所以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开水壶,先产生缩手反射,后感到疼痛. 故选:C. 考点:反射的过程. 27.D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A、在胚芽鞘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其中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不是主动运输,B正确;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的运输为非极性运输,C正确; D、如果在单侧光的作用下,在胚芽鞘尖端可以横向运输,D错误;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28.C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B正确;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可能会导致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导致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C错误;内环境主要两对缓冲物质是H2CO3与NaHCO3、NaH2PO4与Na2HPO4对于维持体液中PH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9.C 【解析】 试题分析:A、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A正确; 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排除此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C错误; D、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D正确. 故选:C.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答案】A 【解析】 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缺陷,使得免疫系统防卫功能或监控、清除功能低下,易患多种传染病或恶性肿瘤,A正确;乙肝疫苗间隔接种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B错误;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具有非特异性,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效应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错误;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鼻黏液中的溶菌酶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类型: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31.D 【解析】 试题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 2、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原核细胞. 解:A、病毒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以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 D、病毒和细菌都无染色体,可遗传的变异来源都没有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D.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32.D 【解析】与冻原相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大,A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C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者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在食物网中C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间的信息传递种类有物流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信息,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①人工诱导多倍体有可能会出现染色体在联会时紊乱,会获得无子果实,如三倍体无籽西瓜,①正确; ②人工诱变是基因突变,不能获得无子果实,②错误; ③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是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③错误; ④用适度浓度的生长素处理也能促进未受精的雌蕊果实发育,如无子番茄,④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名师点睛】三倍体植物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而无子;未授粉的雌蕊柱头,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由于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中没有形成种子。 34.B 【解析】 试题分析:A、遇到寒冷刺激,下丘脑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 B、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是神经调节的结果,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B正确; C、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C错误; D、饥饿时通过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D错误. 故选:B. 35.D 【解析】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或者直接刺激B细胞,A正确;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致敏T细胞和记忆细胞,也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B正确;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C正确;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D错误;答案是D。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 36.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还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A错误;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和种群的繁衍,B正确;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施放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答案】B 【解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故选: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说明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8.C 【解析】火灾后因为具备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在其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故B正确。短时间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会远远低于火灾前,因为植物种类或数量减少,故A正确。土壤中的无机盐含量不会减少,因为有机物燃烧后会剩余无机盐,故C错误。大部分动物因为缺少了食物和栖息空间,它们的种群密度会较火灾前降低,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9.C 【解析】 试题分析:解此题从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食物链(网)能量的流动和食物链中各生物的关系等方面切入. 解:A、图中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①绿色植物→兔→鹰;②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鹰;③绿色植物→蚯蚓→相思鸟→蛇→鹰;④绿色植物→蚱蜢→蜥蜴→蛇→鹰,A错误;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分别为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B错误; C、蛇和鹰的关系是捕食与竞争关系,C正确; D、若兔大量减少,植物的数量随之增加,故而鹰也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40.C 【解析】小明的手指不小心被刀割伤时,手指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着的手部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脊髓;脊髓(神经中枢)接受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痛觉,大脑再产生新的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给腮部的肌肉(效应器);腮部的肌肉(效应器)接受神经冲动并收缩,使牙关咬紧。 41.(1)曲线图 (2)“J” 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K1 (4)B (5)K值(或环境容纳量) 【解析】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的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 (2)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种群数量稳定后应在K值上下波动,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K1。 (4)D段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段表示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由于气候和传染病的影响。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或环境容纳量)会变小。 42.(1)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2)CO2 有机物 (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分) 食物链、食物网或营养结构(2分) (4)15m(2分) 【解析】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能量流动的渠道为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4)生产者提供的能量是:1/2m/20%+1/2m/20%/20%=15m。 【考点定位】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第四小题的解题关键点书写食物网,根据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数值。 43.(1)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①理想 ②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ABC (3)消费者 减弱 【解析】 试题分析:(1)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优质牧草的丰富度,为减小调查结果的误差,调查中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宜、取足够的样方等.采用标记重捕法对草原田鼠进行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田鼠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则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少,说明最终估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①图甲中虚线表示“J”型增长曲线,是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如果迁入时田鼠的种群数量为a,经繁殖n代后D点种群数量是原来的k倍,即K值为ak个,田鼠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数量为. ②图甲中实线表示田鼠种群在该草原上的实际增长情况,投药后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图乙中幼体多,成体少,所以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而甲图中D点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而图甲中A、B、C点的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田鼠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随着田鼠活动的日益猖獗,使得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就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则恢复力稳定性将减弱. 故答案为:(1)随机取样 样方大小适宜 标志重捕法 偏大 (2)①理想 ②经鼠药的选择作用,田鼠种群中抗药个体不断增加,所以投药后田鼠的数量先下降很快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③ABC (3)消费者 减弱 44.(1)5 (2)蛇、野狗和狮子(3分) 捕食和竞争(2分)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 热能 (4)1.11(2分) 【解析】(1)这个食物网包括5条食物链,具体有①草→羚羊→狮子;②草→羚羊→野狗→狮子;③草→斑马→野狗→狮子;④草→斑马→狮子;⑤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 (2)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蛇、野狗和狮子,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图中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流入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形式是热能; (4)这块草原的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为300万千焦/年。按10%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设一种生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各种生物平均摄食,此时狮群获得的能量正好维持其种群的生存,则狮群获得的能量通过以下5条食物链: 通过①草→羚羊→狮子获得的能量为300×1/3×10%×1/2×10%;通过②草→羚羊→野狗→狮子获得的能量为300×1/3×10%×1/2×10%×10%;通过③草→斑马→野狗→狮子获得的能量为300×1/3×10%×1/2×10%×10%;通过④草→斑马→狮子获得的能量为300×1/3×10%×1/2×10%;通过⑤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获得的能量为300×1/3×10%×10%×10%×10%;这五条路径狮子获得的能量值加起来为1.11万千焦/年。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中的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来解题。(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①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②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在食物网中分析: 如在中,确定生物量变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3)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按一定比例获取能量,则按照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再合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