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江苏)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展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014、2017·选择,2015·简析,2012·探究);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014·选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016·选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013、2016·选择);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2016·选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3、2016·选择,2015·简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14、2016、2017·选择,2015·简析)。 考点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典例1 (2017·江苏高考)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数量最多的涂绘类岩画。花山岩画主要描绘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剑、钟、铜鼓等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材料表明( ) A.生产方式制约社会发展进程 B.生产关系是对生产力的反映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答案 D 解析 花山岩画描绘了人物、器物和天体图形,记录了古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故选D;题意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无关,故A、B、C均不选。 跟踪训练1 “十九大、新时代、共享、雄安新区、金砖国家、人工智能、人类命运共同体、天舟一号、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2017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流行语背后是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这体现的唯物史观的道理是(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③社会意识是相对独立的 ④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②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干唯物史观的要求,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不选。 考点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时间上看: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性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主体上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原理及其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点拨 (1)闪记 (2)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追求和发展真理。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典例2 (2014·江苏高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知识。题眼是“‘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由题眼可知,材料主要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跟踪训练2 (2017·全国Ⅲ)“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①错在“自主”;社会意识的变化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③错在“总是”。②④正确,故答案选C。 考点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内涵 ①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处于主导地位,劳动资料的科学技术是标志,劳动对象是重要表现。 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3)应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以及与之相关的改革,适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个人所得税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典例3 (2016·江苏高考)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 C 解析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A、B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国改革的性质,而不是目的;故正确答案是C。 跟踪训练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答案 A 解析 题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应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应的是上层建筑的调整,A符合上述分析,故入选。①与题意不符,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作用并不是完善生产关系。 考点4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内涵 ①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分配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3)应用 政治、文化、法治、社会方面的改革,适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具体表现为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足球体制改革、军队体制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民法总则等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 点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何者是本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有没有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规律 社会历史没有规律、不可捉摸,偶然事件的堆积 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英雄人物的作用 伟大人物创造历史,其思想和意志决定社会历史 典例4 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说明( )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说明①应当入选;“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能够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③当选;题意没有体现实践对认识的检验,②属于无关选项,排除;价值观的作用在题干中未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跟踪训练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将更多的社会矛盾纳入法治渠道解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该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③社会生活本质上是非实践的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正确。“立案登记制”属于上层建筑,选④,不选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③错误。 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2)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3)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考点5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即不需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 (2)性质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根本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点拨 ①闪记 ②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如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典例5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因为( )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答案 C 解析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所以社会主义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如果是对抗性的则需要通过革命斗争来解决,故选C。 跟踪训练5 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表明,中国改革要啃“硬骨头”。下面对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 ①改革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 ②改革体现辩证的否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②④正确。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改革是强大动力,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①③错误。 考点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 提醒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典例6 (2016·江苏高考)0.015~0.04毫米,这是90后铣工张志坤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控铣项目中摘得金牌的精度,然而像张志坤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今天,我们呼唤工匠精神,呼唤的不仅是一个个技艺超群的职业英雄,更是一群群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的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这是因为( ) A.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 B.劳动群众是我国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 D.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案 D 解析 题意中我们要呼唤广大职工和基层群众“爱岗敬业、创新创业”,因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正确答案是D;A、B在题意中没有体现;C与题意不符。 跟踪训练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应选。弘扬中国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④应选。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借鉴,也存在冲突,③不准确,且不符合题意。 考点7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基本内容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权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原理及其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点拨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依据 ①经济依据:科学发展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②政治依据: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党的性质。 ③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典例7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要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③符合题意,选B。②④属于原因不是启示,排除。 跟踪训练7 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迸发出无穷智慧。“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这些富有创建的主意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到群众中就能找到答案。 这里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有( ) ①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只要尊重群众意愿,就能取得实践的成功 ③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②说法太绝对,排除。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③排除。 24.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 典例8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 设问指向 说明理论依据 审材料 有效信息 经济下行与就业压力是突出问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考查知识点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下行与就业压力是突出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②社会基本规律(发展是硬道理,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③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确保居民就业) 写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跟踪训练8 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江苏省政府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风险评估机制,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都要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是否为绝大多数群众接受,是否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等。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以及行政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领导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 请结合材料回答,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表现,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 近年来,结合党和国家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进行哲学解读,逐渐成为高频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1)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 (2)请简要分析材料做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3)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如何做某事。 常用答题语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失分点1 先进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提醒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矫正训练1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当前我们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因此,①与题意不符。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原因从社会意识角度讲就是②④。③说法歪曲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失分点2 错误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提醒 ①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认为社会意识都能推动社会发展。②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而不是不起作用。③不能夸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都是错误说法。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 矫正训练2 苏文忠认为,中国企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起当世界一流企业的自信,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思想。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答案 A 解析 中国企业要想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C、D错误。 失分点3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 提醒 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的思想动机不能决定其发展。 矫正训练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要》中这句富含哲理的名言给我们的启迪是( ) ①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是促进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避免重蹈他人覆辙,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不犯错误 ③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④自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贞观政要》中的“以古为镜”“以人为镜”分别说明了①④,可以入选。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犯错误是难免的,因此②说法错误;③说法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错误。 失分点4 错误理解人民群众的作用 提醒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矫正训练4 人民日报启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编辑记者将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用心去走,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行进中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 ④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③错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趋势;④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热点聚焦39 以改革谋发展 以民生促和谐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十九大释放“八大民生红包” [命题猜想]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高考可能据此考查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知识点。 [命题预测]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从唯物史观角度看,上述论断的依据是( ) ①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高的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均衡的发展;更健康的体魄;更专业的社会治理水平;更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更清新的空气、更美丽的中国。 习近平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信息点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信息点③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信息点④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2.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15大领域、33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四梁八柱”。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多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终于破题,司法体制、公车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等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改革得以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功换档,经济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增强。 结合材料,说明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答案 (1)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财税体制、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就是要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这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要求。户籍制度、司法体制、公车制度、考试招生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就是要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以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要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能激发经济的内生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动力。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人时代”正在到来。百度打造无人汽车,马云的无人超市,京东的无人机加入快递大军……“无人时代”会带来一些新的法律问题。例如,无人汽车出车祸的责任划分问题。这就需要国家跟上时代步伐,完善法律法规。这说明( ) A.社会存在的变化会推动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C.作为认识对象的社会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D.认识的发展与实践的进步如影随形 答案 A 解析 “无人时代”需要国家跟上时代步伐,完善法律法规,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会推动社会意识的变化,A正确。B、C不符合题意。D错在“如影随形”上。 2.十九大对《党章》进行修改。新修订的《党章》充分体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修改《党章》( ) ①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②增强了中共依法执政的法律权威 ③表明中共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品质 ④有利于发挥先进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修改《党章》是党内事情,不是依法治国,①不选。修改《党章》与增强中共依法执政的法律权威没有直接关系,②不选。 3.漫画《问候的变化》(作者:毛铭三)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 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们问候语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发生了变化,有其物质基础,①正确。从“吃了吗”到“瘦了吗”体现了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②正确。人的欲望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正确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起作用,③错误。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④错误。故答案选A。 4.漫画(选自《人民论坛》总第354期)可以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③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漫画反映了不同的人对房价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价值判断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③正确。漫画并没有反映对房价认识的正确与错误,②不选。不同的价值判断源自不同的社会实践,而不是认识,④说法本身不准确。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即便是在自然观上相当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一旦进入社会领域,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这主要得益于它坚持( ) 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④社会发展总趋势是上升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却能在历史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主要得益于它坚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故①②应选。题干讨论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观,③不选。题干说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而不是上升性,④不选。 6.《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这些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 ) A.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看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C.注重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D.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管子·牧民》和孔子的观点都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没有真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A、B不选。题干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不选。 7.从农业免税到个税调整,从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到基本保障制度的全民覆盖,从最低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加快建设等,收入分配改革一直在路上。这一做法体现了(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总是同步的 ④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③中“同步”的说法错误。收入分配改革不属于上层建筑改革,④不选。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从二年延长至三年,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调整为八周岁。这些调整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材料表明( ) ①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要根据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③社会意识只有超前于社会存在才能引领社会发展 ④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C.③④ B.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了《民法总则》中的部分规定,这属于对法律制度的调整,调整的是上层建筑而非生产关系,①不选,②正确。社会意识能否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不在于它是否超前,而在于它是否正确,③不选。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法律制度,体现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④正确。 9.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 ) ①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②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要求 ③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重大举措 ④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属于调整和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排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 10.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针对相关问题,我国逐步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正确。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C不选。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D不选。 11.马克思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下列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与社会的矛盾决定并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②人的有目的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历史发展 ③社会历史是由其主体即人的实践活动构成 ④人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错在“决定”上。②错在“引领”上。 12.下面漫画(作者:鲁楠)启示我们( ) ①必须加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 ②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③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立场上作价值选择 ④必须正确处理好个人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漫画表明生活中还有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①③的说法符合题目要求。②的说法重点在于群众创造精神财富,不符合题意;④重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漫画意思不符。 13.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下列引用的古典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序号 古典名句 蕴含的哲理 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②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强调矛盾具有特殊性,③正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正确。“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①不选。“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调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不选。 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治国理政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社会历史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是人民创造的 ③坚持群众观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④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错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④错误。 二、简析题 15.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要求深化改革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16.进入冬日,好天气往往格外令人珍视,每逢暖日蓝天,朋友圈被“天空蓝” 刷屏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该怎样留住更多的蓝天?十九大给出了答案——用可持续的“发展绿”换取更多更久的“天空蓝”。围绕“天空蓝”,大家在网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网友 跟帖内容 甲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应自觉树立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乙 空气污染是人们生产、生活排放与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人人努力。 丙 政府应坚定不移地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消除阻碍绿色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污染治理向源头控制转移。 (1)实现“天空蓝”,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应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结合三位网友的跟帖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他们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发挥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揭示自然的本质和规律;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坚持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践行绿色消费,有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人人努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现污染治理向源头控制转移,实现绿色发展。查看更多